初探藏傳佛教伏藏
“伏藏”指佛教在藏地傳播、發展過程中被秘密埋入地下、岩縫、山洞之中後重新發掘出來的佛教經典、法器等物。它內容龐雜,卷帙浩繁,充滿神秘色彩,且在藏傳佛教發展史上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本文擬對伏藏的出現、發展及其與甯瑪派的關系等問題進行嘗試性探討,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敬請方家指正。
一
關于伏藏的起源,藏文佛教史書認爲:“伏藏之法,天竺古來就有,藏地其他宗派中,也是素見不鮮的”。①可見,佛教傳入吐蕃前伏藏就已經盛行于印度了。但是,伏藏究竟何時出現在藏地,衆說紛纭。傳統說法認爲是從蓮花生開始的:“蓮花生大師爲了利益未來有情,故將各種甚深教授,埋藏在山岩湖海之中”。②筆者認爲這種說法不確,伏藏在吐蕃出現的年代實際上要早于蓮花生進藏,即松贊幹布時就有了伏藏,理由如下:松贊幹布時藏文創製不久,佛經翻譯剛剛起步,梵文佛經不易人們接受,只好將其埋藏。其時之佛教顯密並存,並以顯教爲主,吐蕃尚不具備大規模傳播密教的條件,但是社會上已出現了密教典籍。布敦大師指出,松贊幹布時已譯出《寶箧莊嚴經》、《百拜忏悔經》、《寶雲經》等顯密經典。③密教經籍雖已出現,但傳播時機卻不成熟,只好將其埋藏,以待時機,再行傳播。這是其一。其二,松贊幹布時期的佛苯鬥爭使更多的佛經被埋藏起來。當時佛教是被人爲移植到吐蕃的,沒有堅實的社會基礎,又受到苯教的抵製,處境艱難。爲改變這種不利局面,消除在政治、軍事等方面擁有強大勢力的苯教徒的抵製和反對,以松贊幹布爲首的倡佛派采取各種辦法應付這一難題。史載,“贊普松贊幹布在尼妃赤尊填湖建寺屢屢遭毀期間,爲鎮壓羅刹女四肢關節,在四如的四面八方以其變幻神通修建了昌珠寺、空塘寺、崩塘寺、沖仲巴寺、大威德寺、烏如噶采寺、劄登則寺、隆塘度母寺、工布布楚寺、倉巴朗倫寺、卓蓋劄寺等一十二寺”。④松贊幹布修建寺廟的目的在于“鎮伏當地神靈”,因此,在修建寺廟時埋藏佛經、法器等伏藏同樣用來對付苯教徒是完全可能的。《柱間史》中還有松贊幹布專門告知赤妃埋藏伏藏之事及其功德如何的記載,從中可以看出,當時埋藏伏藏的主要目的在于“鎮伏鬼神、禳災祈福”。⑤根據藏文史書記載,松贊幹布本人就埋過伏藏:“此觀音菩薩化身的大法王爲了在將來增益吐蕃地方的法緣,親自講說聖觀世音菩薩的經典,其本文連同注釋和教誡等共計一百零八部,這些全部抄錄成書,埋藏在拉薩大昭寺菩提殿中馬頭明王的腳下及約如昌珠地方的王室庫房之中”。⑥這段記載中雖有誇張的成分,但至少可以肯定松贊幹布曾埋藏過伏藏這一事實。另據劉立千先生考證,藏文史料中記載的桑傑喇嘛約是赤德松贊至赤熱巴巾時出現的掘藏大師。⑦,這也可佐證上述觀點。
芒松芒贊和都松芒布傑執政時期佛教沒有大的發展,在此期間的伏藏情況由于資料的缺乏,我們則不得而知。赤德祖贊晚年曾派桑希等人到內地取經,他們返回之際正值崇苯大臣掌權並發動反佛運動,桑希等人只得把從內地取來的佛經藏于欽浦,遂又有佛經被埋藏。
赤松德贊執政時期是吐蕃伏藏發展的重要時期,他爲興佛而采取的措施對伏藏的發展産生了影響。他迎請寂護、蓮花生、蓮花戒等高僧大德入藏,並主持“頓漸之爭”,從此結束了內地、印度佛教並行傳播的局面,確立了以印度佛教爲主的新的發展方向,使印度佛教中伏藏這種特殊的存經方式在吐蕃得以繼續。尤其是蓮花生進藏對伏藏的發展産生了極爲深遠的影響,成爲伏藏發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進藏途中說:“我要書記佛法,然後進行伏藏。劫未衆生難對付,不能沒有伏藏,這類書籍一書寫,佛法就能得發展”,⑧並在沿途各地埋下了許多佛教經典、法器等。土觀大師指出:“蓮花生大師及少數具德相大師,爲了教化未來衆生,將很多修習……的教授作爲伏藏埋藏,大力加持,令不失壞,付與守藏護法神掌管,並發淨願,願此法得遇有宿緣的化機。若到取藏之時,則先現取藏的預兆,由誰取藏,應將取藏者的名號、氏族、容貌等記在取藏的簡紮上。若時地與取藏人一切緣會具備,則將此藏取出,以之普傳有緣,稱爲“伏藏法””。⑨至于埋藏伏藏的具體情況,藏文史籍是這樣記載的:蓮花生到吐蕃後受赤松德贊之命,“組織涅益希循努、南喀娘波等人翻譯密典,由著名書寫家勒金尼碼等人負責寫在黃、灰、藍、黑四色紙上,丹媽孜芒和阿阇黎益希央等人校對,共計一百零八種分類裝入寶箧中蓋印嚴封,埋在不同的地方。其中,在欽浦的格邬地方埋有五大付法藏;洛劄吉曲拉康中,埋藏《諸佛密意集經》等七部經續及口訣;門隅的獅子岩洞中,埋藏《蓮花大自在經》等修部六經;繃塘格乃地方,埋藏《瑪摩天女》和《清淨遍集明經》等經續;在繃塘澤隆,埋藏心部經教;在後藏南木林縣境內的藏章寺,埋藏大自在修行法典和猛厲咒一百零八種;在娘熱澤吉拉康,埋藏醫藥經典;在康區的隆塘卓瑪寺,埋藏本尊母續十叁部;在東部工部布曲塔爾勒寺,埋藏陀羅尼和幻變類經;在布曲宗喀,埋藏內外修行經典;在山南乃東縣的昌珠寺,埋藏猛厲咒經典十叁部;在洛劄縣的科塘,埋藏《諸佛密意集經》及其口訣等;在洛劄的巴卓達倉獅子岩洞,埋藏有關成佛修持方面的經續;在南部門隅乃仁寺,埋藏吉提瑜伽和四部決斷修持經;在紮央宗的協浦洞,埋藏金剛橛法和《閻摩德迦續》等;在巴卓獅子岩洞,埋藏九種陀羅尼;在普瑪宗,埋藏漆革本尊母修行經典;在拉喀普姆齊,埋藏大悲輪回和掘坑法經典;在拉讓紮和桑雅紮洞,埋藏法、財、藥等方面經典一百零八種;在紮瑪南喀宗,埋藏後譯教授和修部經典;在桑耶寺,埋藏有關醫藥、猛厲咒、寶升部等方面的經典一百零八部。其余一部分埋藏在其他岩洞、石林、亂石山林之中。”⑩離開吐蕃前,蓮花生“在紮瑪臥布園爲君臣21人傳授《口訣見鬘》,將多部甚深密典埋爲伏藏,並向贊普講授了許多教訣和大乘密咒、10萬部金剛橛法,祈願往升色究竟天,完成剩余的燒施儀軌後離去”。[11]
吐蕃時代的缽闡布娘·旦增桑布也對伏藏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史載,他“建伍如的夏拉康寺,將教授等埋藏于此,後則成爲單傳”。[12]由于蓮花生、娘·旦增桑布等人的不懈努力,赤松德贊時期伏藏得到迅速的發展。赤熱巴巾即位後“頒布叁次禦旨:除去根本說一切有部外,不得建立其他部,亦不得翻譯彼等之經藏,不得翻譯母續密咒等經典”,[13]因此部分密法的流行遭到禁止,被禁止的密教典籍就被埋藏起來,成爲吐蕃時期的又一部分重要的伏藏。朗達瑪即位後,實行“倡苯抑佛”的政策,嚴厲打擊佛教,佛教之“經書典籍,大多埋藏于拉薩岩山之下,余則付之以火,或投于水,並毀壞所有寺廟”。[14]當時的顯密經典,除外逃僧人們帶走一小部分外,其余的又被埋藏起來,成爲吐蕃時期埋藏的最後一批伏藏。後弘期開始前,吐蕃社會極度混亂,有些伏藏雖被發掘出來,卻因時機未成熟,無法傳播,只好又將它埋藏,但這時埋藏伏藏的規模已大不如以前了。綜上所述,藏傳佛教中的伏藏出現于松贊幹布之時,主要發展時期在赤松德贊、赤熱巴巾及朗達瑪叁代贊普之時。
二
伏藏內容龐雜、卷帙浩繁。爲深入了解伏藏,我們大致可用叁種方法對它進行分類。第一種,伏藏文獻《蓮花生大師本生傳》中將伏藏具體分爲18種,即深奧伏藏、密伏藏、設想伏藏、心伏藏,以上4種伏藏被稱爲“四大藏”。此外還有物伏藏、靈魂伏藏、附伏藏、瘋伏藏、印度伏藏、吐蕃伏藏、王伏藏、父伏藏、母藏、中性藏、外藏、內藏、中藏、財富藏。該書還認爲,每一種伏藏都具備10種意義,如其中的密伏藏具備以下10種意義,即是伏藏器皿是密器皿,所用紙張是密紙,伏藏用墨是密墨,文字是密文,伏藏地點是密處,護藏神、掘藏神是密師以及發掘的時間、怎樣調伏等都是秘密。並且18種伏藏裏的每一種都具備有伏藏師的密號、埋伏藏的密號、伏藏秘密號、伏藏深奧密號、守護伏藏密號等5種圓滿。[15]第二種,在曆史上甯瑪派按發現伏藏的地點將其分爲上部伏藏、下部伏藏和南、北伏藏。上部伏藏是指約在12世紀由尼瑪沃色發掘的伏藏,下部伏藏是指由古如·卻吉旺秋發掘的伏藏。到15、16世紀時伏藏又有了南、北之分。熱特南林巴把上部和下部伏藏及自己所發掘的伏藏彙集刻印,通稱爲“南藏”。“北藏”則是16世紀由藏拉堆降家族成員仁增郭吉丹赤堅所發掘的伏藏。第叁種,就內容而言,伏藏並不一定都是佛教經典,除佛經外還有一些佛教聖物,如舍利、佛像、缽器、法螺等。
叁
藏傳佛教各派中或多或少都有伏藏,但需要指出的是,藏傳佛教各派中與伏藏關系最爲緊密的當數甯瑪派了。自吐蕃王朝崩潰後,甯瑪派的掘藏活動從未中斷,直到上世紀初。在該派中出現的掘藏師非常多,僅《蓮花生大師本生傳》中記載:從桑傑喇嘛到爾金林巴共有掘藏師50人。[16]另據統計,甯瑪派曆史上著名的掘藏師有2500人之多。由此可窺見甯瑪派與伏藏緊密關系之一斑。
伏藏對甯瑪派産生了全面而深遠的影響,是甯瑪派形成的重要條件。衆所周知,目前北傳佛教中只有藏傳佛教佛學體系完整,顯密共修,密宗教法弘傳不斷。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即藏傳佛教中的部分密法是因伏藏而得以保存的。吐蕃時代埋藏的密教經典備受甯瑪派的重視,並以父子或師徒相傳的形式將其傳播,對甯瑪派密法的形成、傳播起了重要作用。“大圓滿法”是甯瑪派的最高法門。需要指出的是備受該派重視的這個法門正是以伏藏的形式流傳下來的。根據曆史記載,“康卓甯提”法先由“噶饒多吉從金剛持聽受,噶饒…
《初探藏傳佛教伏藏(賈學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