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壤塘——藏傳佛教覺囊文化中心(黃雷)

  壤塘——藏傳佛教覺囊文化中心

  黃雷

  14世紀後半葉,藏傳佛教高僧仲然拉西日在四川壤塘創建覺囊派寺院,借以延續覺囊派法脈,從此將覺囊派法統文化由後藏原汁原味地轉移到了康巴、安多地區。覺囊派通過從發源地到鞏固地轉移,經過800余年的曆史洗禮和歲月積蓄,形成了獨特而豐富的覺囊文化。如今,壤塘縣中壤塘鄉境內矗立的覺囊派叁大寺,仍在講述著曆史,延續著文化……

  覺囊叁大寺,引來四方信徒朝拜

  今天,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則曲河畔中遊,距縣城40公裏處的中壤塘鄉所在地,矗立著覺囊派叁大寺廟:確爾基寺、澤布基寺和藏哇寺,合稱爲中壤塘寺廟。叁大寺廟背倚壤巴拉神山,面臨臥象山,則曲河環抱著寺院,由東向西蜿蜒流淌。確爾基寺始建于1378年,是覺囊派叁大寺廟主寺。確爾基寺院由活佛的住宅、康薩廟、康瑪廟、經堂四部分組成,所有建築都是坐北朝南。澤布基寺始建于1456年,坐西朝東,3層單體建築,經堂、護法殿、藏經殿合爲一體,獨具特色。澤布基寺的鎮寺之寶是一尊0.5米高的度母金像。藏哇寺始建于1657年,整個建築坐西向東。各寺均珍藏有元、明、清、民國時期的大量珍貴文物。在曆史最爲悠久的確爾基寺內,有衆多珍貴佛像,特別是一尊高達7米的釋迦牟尼銅像,莊重肅穆,是鎮寺之寶。確爾基寺經堂四周挂有反映宗教活動內容的唐卡《遍知十四師徒》、《釋迦牟尼畫卷》、《時輪金剛》、《蓮花生威儀像》等47幅。這些唐卡有的高達數層樓,有的僅有幾寸。在每年正月舉行的曬佛節上,僧俗信衆就可以看到確爾基寺院珍藏的巨型唐卡。

  現在的覺囊派叁大寺有活佛4人,喇嘛95人,僧人402人。寺院占地面積近2.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達2.47萬平方米,藏經3萬多卷,並藏有元、明、清至今的佛塔、菩薩、香爐等法器和祭物1000多件、唐卡200多幅。每逢佛教節日,叁大寺會舉行佛事活動,來自周邊地區的信衆和僧人彙聚于此,少則數千人,多則逾萬人,場面熱鬧非凡。

  覺囊派,從西藏到壤塘的轉移

  覺囊派,藏傳佛教中一個曆史悠久的派別。覺囊是地名,全名爲覺摩囊,位于西藏拉孜縣彭措林寺東,雅魯藏布江南岸。

  覺囊派創始人是余摩彌覺多吉,生于12世紀初,原爲一位在家的瑜伽行者,後出家,學習時輪金剛法和密集等法。因其五傳弟子土介尊珠在西藏覺摩囊建寺,該派即以此寺得名。到土介尊珠的再傳弟子笃補巴時,該派開始興盛。16世紀末,覺囊派出過一位著名高僧多羅拉他,所著《印度佛教史》聞名于世。

  “他空見”是覺囊派的核心教義,即認爲世間一切事物都有它的真實本性,這個本性是絕對的、永恒不變的,要認識這個本性必須細心體會,只有這樣才能最終看透事物的本質。覺囊派主張以“他空見”解釋時輪,在藏傳佛教中是很獨特的教派。覺囊派自稱其教義直接來自印度,但事實上,它的教理和教法大多來源于薩迦派,所以覺囊派與薩迦派在觀點上較爲接近。在實修方面,覺囊派屬于顯密兼修,除了在見解上的解釋外,與藏傳佛教其它派別如薩迦、噶舉、格魯、甯瑪等派都無大差別。

  元代,覺囊派寺院遍布衛藏地區,盛極一時。明初一度衰落。明萬曆年間,西藏覺囊寺寺主多羅拉他得到後藏藏巴汗地方政權的支持,一度中興覺囊派,建達丹丹曲林寺。清初,格魯派在藏族聚居區躍居統治地位,第五世達賴喇嘛將達丹丹曲林寺改爲格魯派寺院,易名彭措林寺,衛藏地區其它覺囊派寺院亦相繼改宗格魯派寺院,覺囊派遂在今西藏地區基本絕傳。但是,在1378年,四川馬爾康高僧仲然拉西日從後藏學成而歸,在壤塘傳播覺囊教法,其淵博的佛學知識、所闡釋的獨特的覺囊教義等贏得了當地藏族群衆的尊重和仰慕。仲然拉西日在壤塘創建了第一座覺囊派寺廟桑珠羅布林寺(即後來的確爾基寺),並以此爲中心,向周邊地區發展子廟,借以延續其法脈。這就表明,覺囊派法統文化從那時起就由後藏原汁原味地轉移到了康巴、安多地區。

  獨特而豐富的覺囊文化

  覺囊教派通過從發源地到鞏固地轉移,經過800余年的曆史洗禮和歲月積蓄,形成了獨特而豐富的覺囊文化。

  一是建築文化。覺囊派的建築文化獨具魅力,特別是佛塔的建築風格,一改藏式佛塔基座低矮的風格,而是把基座升高,塔身部分也不完全采用覆缽式,形成了高基座的方形佛塔風格。如今,一到中壤塘,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壯觀巍峨的吉祥多門塔。吉祥多門塔由塔基、須彌座、覆缽塔身和塔刹組成。大塔上圓下方,多層多門,十分雄偉。這樣大規模的佛塔在中壤塘共有5座,其它小佛塔在中壤塘境內星羅棋布,隨處可見。

  二是繪畫文化,主要包括壁畫和唐卡。在確爾基寺、澤布基寺和藏哇寺,隨處可以欣賞到元、明、清至今的壁畫。從內容和形式上看,壤塘壁畫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與濃郁的宗教色彩。由于采用礦物顔料,調以膠汁和牛膽汁,壁畫色彩光亮,圖案清晰,久不褪色。而其唐卡藝術也有它的獨到之處,除囊括了刺繡唐卡、貼花唐卡、提花唐卡、寶石唐卡、繪畫唐卡外,72米長、30米寬的《釋迦牟尼畫卷》、《蓮花生威儀像》巨幅唐卡爲世人驚歎。同時,文成公主繡製的《藥山王》唐卡亦大放異彩。

  叁是吟唱文化——“梵音古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活化石”)。覺囊派“梵音古樂”是我國藏傳佛教現存的最古老的樂種之一,既有誦唱的聲樂曲,又有吹打的器樂曲。它源于印度佛教音樂,並吸收了藏族傳統音樂養分,形成了具有濃郁藏族聚居區風格和內涵豐富的藏傳佛教音樂藝術,在覺囊派寺廟中廣爲流傳。

  來源:中國民族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