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能是流露自己的心境;也可能是把自己所看作最重要的,最徹底的內容,說出來教人。這等于古代重智證的禅者,以爲西方在十萬八千裏外,勸人不必外求。也如一分重信願的淨土行者,以爲「南無阿彌陀佛」,一味阿伽陀藥,學佛盡此就足夠了!當然,從全體佛法來說,這是有所見而有所蔽,算不得圓正。
二、聽說(唐居士信上說):醒法師也每每勸人念佛。那末他說這句話,應該是對治悉檀吧!事實的確如此,但聽說人人求生淨土,而對于現前的穢土衆生的苦難,特別是當前的人類苦難,卻充耳不聞,熟視無睹。慈悲,似乎非要等到 [P411] 再來娑婆不可。爲慈悲爲本的佛法住世,爲佛法的利益人間著想,此時此地的菩薩,也應該爲苦難的此土,苦難的人類,發發心,想想辦法了!以慈悲爲本,而針對偏重信願的說法,是不了義的,卻有著對治作用!
從圓正的佛教來說,這句話,僅有對治的意義,不是徹底的。我想,淨土行者如能做到求生淨土,而不放棄當前的責任,盡量慈悲利濟,積集淨土資糧,那末醒法師的話,就失去對治的意義了。 [P413]
四二、『普陀山志奇』的來曆
關于中山先生的『普陀志奇』一文,有的說是陳去病代筆;有的不相信代筆。然無論是僞是真,而在普陀山,確乎見到奇迹,這是不可否認的。想起我事後所聽來的說明,把他寫下來,作爲考論此事的參考。
民國廿叁年舊五月底,我從武院回普陀,上佛頂山閱藏樓去閱藏。知客師月靜、頌來來告訴我,說普陀山新近發見了 國父的墨寶。他們拿照片給我看,我對于如何發現一層,探問了一下,覺得也還入情入理。這才爲他們寫了一篇短文,發表在佛教日報上。
事情是這樣:前寺的大知客萬松,雖是十方人,卻在山上過得很久,很熟。這年夏天,接任了淨土庵的住持。淨土庵是比較荒涼的小廟,交卸時,附帶的交出此項文件。淨土庵的舊住持,名字我已忘了,他怎會有這一項文件呢?據說: [P414] 中山先生遊普陀時,前寺方丈是了余和尚,似乎陪同去各處遊覽。遊覽歸來,在前寺丈室晚餐。談起所見的瑞相,了余和尚當下請他留個紀念。據說,這篇「志奇」,是當晚在前寺丈室寫的。中山先生等當晚下山,了余和尚送客歸來,一時忽略,等到第二天早上問起,已不知那裏去了。原來,後來在淨土庵當家的那位,當時在丈室當侍者。他年紀還青,不懂事,而對中山先生卻有一種景仰,因此就把它藏起來。過了二十年,他已潦倒不堪,淨土庵荒落得無法維持;自己也知道墮落,沒有保存該項文件的資格與必要,因此就一並交出來。
該項文件的來曆,照這樣說,也還入情入理。假使說僞造,淨土庵的那位舊住持,文章與書法,都還造不出這一篇來呢! [P415]
四叁、須彌山與四洲
──兼答林楞真居士──
須彌山中心的世界觀,是佛教古典的一致傳說。佛教的傳說,以須彌山爲中心,九山(連須彌山)八海圍繞著;在須彌山的四方海中有四大洲;日與月,旋繞于須彌山的山腰。我在『佛法概論』第九章說:「這樣的世界,與現代所知的世界不同」。換言之,佛教的傳說,與近代所知的世界情況,並不相合。假使說,這是微小到看不到的,或遠在十萬百萬億國土以外的,那就不是一般世間知識所能證實,也不是一般知識所能否認,我們大可以不必過問。可是,須彌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中心,而四洲又是同一日月所照臨的地方。又近又大的世界,我們自己的世界,這是不能避而不談的。這一古傳與今說的不能完全相合,應該有一合理的解說。否則,有近代知識的人,可能會引起誤會,因此失去佛法的信仰。 [P416]
我在『佛法概論』中,曾有過一項解說。但試作合理的解說,不是由我開始。『佛法概論』中說:「以科學說佛法者說:須彌山即是北極;四大洲即這個地球上的大陸,閻浮提限于亞洲一帶」。這是老科學家王小徐先生的解說。這一解說,對于傳說的南洲日中,北洲夜半,恰好相合。但以須彌山爲北極,變高山爲冰地,與固有的傳說,似乎距離得太遠。還有,「真現實者說:須彌山系即一太陽系;水、火、地、金四行星即四大洲,木、土、天王、海王四行星即四大王衆天,太陽即忉利天」。這是太虛大師『真現實論』所說的。依著這一解說,以北拘羅洲爲另一星球,可以不成問題。而傳說太陽旋繞于須彌山腰,而現在解說爲太陽即是須彌山頂的忉利天,也不大相合。
對于這一問題,我有幾點意見:一、佛是德行的智慧的宗教家,他著重于引人離惡向善,斷惑證真。對于世界的情況,只是隨順世俗所說的世間悉檀。換言之,佛說的天文地理,是隨順當時印度人所知的世界情況而說,並不是照著佛陀知見的如實內容來說。如母親要幼兒服藥,幼兒卻仰望天空,說烏雲中的月亮跑 [P417] 得真快。慈母不必要糾正他的錯覺,因爲他還不能了解「雲駛月運」的道理。說也徒然,也許會越說越胡塗。倒不如順著他說,勸他趕快把藥丸吞下。如來說法也如此,有「隨衆生意語」,「世界悉檀」,有「嬰兒行」,「婆婆!2猝!2猝」的順著愚癡衆生,說些不徹底話。「黃葉止兒啼」,「空拳诳小兒」,這在佛法中,都是善巧方便,如語實語。如釋尊而生于今日,或不生于印度,他所說的世界情況,當然不會隨順古代印度人的世界觀而說。如忽略了這點,把曲順世俗的隨他意語,看作天經地義,那就「根本違反了佛陀的精神」。
二、我以爲,像佛教流傳的世界情況,是「釋尊部分的引述俗說,由後人推演組織完成」。如漢譯『長阿含』的『世記經』(體裁與內容,近于印度的往世書),特地詳細的論述世界情況,而阿育王時南傳錫蘭的巴利文本,還沒有此經。其實此經的序分,明白說到由弟子間的商議而引起。與此經內容大同小異的『立世阿毗昙論』,屬于論典,說這是「佛婆伽婆及阿羅漢說」。這不但說明了,這裏面包含了佛弟子所說的成分,更證明了這只是由佛弟子討論組織完成,認爲 [P418] 合乎佛意。可是,佛說的不一定如此。
叁、古代的地理傳說,起初都是有事實依據的。或者是觀察得不精確,或經過某些人的想象,這才說得與實際不相應。如我國燕齊方士傳說的:「海上神山」,「蓬萊叁島」,當然有事實根據的。可是海上的叁島,並沒有如方士們想象的那樣是神仙住處。又如經中說:無熱大池,流出四大河。依實際觀察所得,帕米爾高原,確有大池,俗稱維多利亞湖。從四方高山發源而流出的,確有恒河、印度河、縛刍河;至于徙多河,即是流入新疆的塔裏木河,可能古代與黃河相銜接。然而,說由無熱大池流出,說由四方,牛口象口等流出,就不盡不實了。現在所要討論的,須彌山爲世界中心,拘羅、閻浮提洲等,當然也有事實根據的。不過在傳說中,不免羼入想象成分,弄到與實際情形脫節。所以,唯有從傳說中,尋求其原始依據的事實,才是對于傳說的合理解說。
「我以爲,古代的須彌山與四洲說,大體是近于事實的」。先從須彌山來說:須彌山,實即是喜馬拉耶山(其實,這不只是我個人所說)。這不但是聲音相 [P419] 合,而且須彌山爲世界的最高山,而依近代測量,喜馬拉耶山也是這個世界的最高山。漢譯的經傳中,須彌山以外,有雪山,其實雪山也就是須彌盧山。如釋迦族後裔四國中,有呬摩呾羅國,意思就是「雪山下」。又在喜馬拉耶山南麓,有蘇尾啰(即須彌盧的異譯)國,古稱爲雪山邊地。所以,雪山──喜馬拉耶山與須彌盧山,爲同一名詞的分化。在佛教的傳說中,離開雪山而說須彌山,須彌山也就消失于現實空間,而不知何在了!
我從『起世經』中,見到海在地面的古說,這是與四洲在海中的傳說矛盾。又從『阿含經』中,見到佛從忉利天(須彌山頂)爲母說法下來,及阿修羅上侵忉利天而失敗下來,都在喜馬拉耶山南不遠(並見『佛法概論』引述),因此作成這一解說:須彌山即喜馬拉耶山,南閻浮提,北拘羅等,並不在大海中,而是沿喜馬拉耶山四面分布的區域。去年秋天,讀到新譯出版的『小乘佛教思想論』,才知道印度教的傳說,閻浮提以須彌山爲中心,分爲七國。北有郁怛羅拘羅,南有婆羅多。須彌山四方有四樹,山南的樹名閻浮提(原書譯作姜布,即瞻部。 [P420] 佛教也說閻浮提從此樹得名;樹在河旁,河名閻浮提,産金)。所以南方婆羅多,也名閻浮提;而總稱七國爲閻浮提,只是以閻浮提來統稱須彌山中心的七國。這可見佛教與印度教,都共同依據古代的傳說──依須彌山爲中心而四面分布。但又各自去想象,組織爲獨特的世界形態。
香港東蓮覺苑林楞真居士,爲了學生們研讀『佛法概論』,關于須彌山中心的四洲說有疑,所以條列請答。因此,我先重複申述這一解說的意趣,然後來分別解答。
「問:須彌山梵語須彌盧,即今喜馬拉耶山。從來說須彌山頂乃忉利天,而喜馬拉耶山頂是否即忉利天?傳說曾有探險家到喜馬拉耶山頂,是否即到忉利天?既能到喜馬拉耶山頂,何以現在科學家,仍未能達于月球;因日與月是住山腰,故能登山頂,亦當能到月球」。
答:須彌山頂,佛教說是忉利天,帝釋所住;印度教說是梵天之都。帝釋名因陀羅,本是印度教的一神。總之須彌山──喜馬拉耶山,是印度人心目中的神 [P421] 聖住處。到了喜馬拉耶山,是否到了忉利天呢?這可以說,天能見人,人不見天,人見的是山嶺,冰雪,樹木,岩石;在天可能是七寶莊嚴,所以到了等于沒有到。至于須彌山腰,日月運行,與近代所知的情形不同。而且,在山腰,並非嵌在山腰上,是說運行的軌道,與須彌山腰(高四萬由旬處)相齊。陸行而登山頂,那裏就能飛到同樣高而遙遠的月球?
「問:當時的四洲說,還沒有包括德幹高原。……從四洲到梵天,名爲一小世界。既然,當時的四洲,還沒有包括德幹高原,此小世界,是否單指印度?然則其余國土,如中國等,是否又是另一小世界」?
答:起初雖但指印度的部分,但等到世界交通,視線擴大,小世界也就擴大,擴大到整個地球(從地下到空中)了。如我國古說天下,其實但指當時的九州。後來,擴大了。到現在,如說「天下一家」,當然包括全地球的人類在內。
「問:俱舍論雲:前七金所成,蘇迷羅四寶……山間有八海。若喜馬拉耶山即是須彌山,而喜馬拉耶山是否四寶所成?……說須彌山就是喜馬拉耶 [P422] 山,似乎與經論有抵觸,不知究竟依何者爲合?是否……鐵圍山等,皆屬神話傳說?然則佛說世界安立,有無量無邊,還可信否」?
說喜馬拉耶山即是須彌山,與經論是有抵觸的。其實,不但我所說的有抵觸,王小徐居士及太虛大師所說,也一樣有抵觸的。然而,所抵觸的經論,根源來于『世記經』及『立世阿毗昙論』等,這都含有後人的想象與組織。而且佛說的世界情況,不外乎隨順當時人所知的世界情況。現在面對近代所知的世界情況,並不如傳說所說,就難免有抵觸。爲了會通現代所知的世界情況而需要解說,所解說的當然不能與傳說相合。如一一相合,就與現代所知的不同了。至于佛說世界無量,本爲印度宗教的共說,而佛則說得更爲廣大些。依現代所知的世界來說,確乎可信!
「問:佛說北拘羅洲,是八難之一,何以此種世界,爲佛教仰望中的世界?又其除親屬外,自由交合,雲何能做到不邪淫?又既說北洲是極福樂的世界,而事實的北俱盧洲是否如是」? [P423]
八難,依原語,應爲八無暇,因爲北俱盧洲等,沒有聽聞佛法的機緣。雖然是極福樂的世界,只是生死輪回中事,不能發心出離,所以列爲八難之一。如叁界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也是八難之一──長壽天。此難,是無緣修學佛法,並非一般的災難與苦難。說到不邪淫,一般人總是以現有的觀念去看他,所以覺得自由交合,就不能不邪淫了。不知合法的交合爲正淫,不合法的爲邪淫。什麼是合法?凡是當時的社會(或者國家),公認爲這是可以的,爲社會所容許的,就是合法。如古代印度,有七種婦:買賣婚姻名「索得」,掠奪婚姻名「破得」,自由戀愛名「自來得」等。社會容許,國家的法律不加禁止,便是合法。北拘羅洲,沒有家庭組織,沒有私有經濟,近于原始社會。在這種社會中,大家都如此,所以誰也不會犯邪淫。如不了解這個道理,如中國在傳說的伏羲以前,還沒有婚姻製,難道人人都犯邪淫而要墮落的嗎?不過隨社會的文明日進,而道德的觀念不斷進步,也就再不能以原始社會的情況爲口實,而覺得我們現在也可以如此!現代,如不經合法儀式(那怕是簡單的),就不免成爲邪淫了。事實的北俱 [P424] 盧洲,是否如此,現在還沒有發現這樣的樂土。論理,這在同一鹹海中,在同一日月照臨中,在同一小世界中,不應該離此地球以外的。我遇見一位方大居士,他想把北拘羅洲遠推到銀河系的世界去,以免找不到北拘羅洲而煩惱。然而,這不是合理的解說。
佛教所傳的須彌四洲說,與近代所知的世界不同。這是一個問題,需要解說。前人有過解說,我也解說一番。也許解說得並不理想,不圓滿的,可以糾正而說得更圓滿,希望有更良好的解說出來!假如,漠視現代的世界情況,高推聖境,再說一些科學「有錯誤」,「不徹底」,自以爲圓滿解決了問題,那也只是自以爲然而已!
《佛法是救世之光》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