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

  一九五一年夏印順法師在香港屯門淨業林講

  懸論

  一敘大意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簡稱勝鬘經,爲真常妙有的大乘要典。法華、涅槃、楞伽等經的要義,本經都包含得有。在南北朝時代,流通極廣。今先以叁義,來略明本經的要義:一、平等義,二、究竟義,叁、攝受義。

  一、平等義:大乘佛法有一名句:“一切衆生皆得成佛”。這句話,是極深刻、極偉大的。一切衆生都可以成佛,這是不簡別任何人的,人人都可以成佛的。在六道中輪轉的其他衆生,無論如何,也終于會有修學佛法的能力,達到成佛的目的,不可說這些衆生可以成佛,那些不可成佛,而是普爲一切衆生的,所以佛法極其平等。比之一般,佛法才是真正的大平等,究竟的真平等。佛法雖是爲一切衆生的,一切衆生皆成佛的,但仍以人類爲本;其他衆生,要到人的地位,才能發心修學而成佛。所以唐朝裴休的圓覺經序說:佛法是遍爲一切衆生的;然其真能發菩提心的,唯在人道。以人言人,佛法是不簡別什麼人的,約本經作叁點來說:

  出家與在家:佛法有出家與在家的兩類。有以爲佛法是出家人的,或出家衆是特別重要的。其實,約大乘平等義說,學佛成佛以及弘揚正法,救度衆生,在家與出家,是平等平等的。像本經的勝鬘夫人,就是在家居士,她能說非常深奧、圓滿、究竟的法門。若說大小乘有什麼不同,可以說:小乘以出家者爲重,大乘以現居士身爲多。維摩居士,中國的學佛者,都是知道的,他是怎樣的方便度衆生呀!考現存的大乘經,十之八九,是以在家菩薩爲主的,說法者不少是在

  家菩薩,而且也大多爲在家者說。向來學佛者,總覺得出家勝過在家,然從真正的大乘說,勝過出家衆的在家衆,多得很。有一次,文殊與迦葉同行,文殊請迦葉前行說,你是具戒、證果了;迦葉轉請文殊先行說,你早已發菩提心領導衆生了:結果是文殊先行。發菩提心的大乘學者,雖是在家衆,也是被尊敬的。從佛教的史實上看:晉時法顯去印度時,見到華氏城的佛教,多虧了一位在家居士羅沃私婆迷的住持。唐時玄奘到印度去,先在北印度,從長壽婆羅門學中觀;次到中印度,跟勝軍論師學瑜伽。近代中國,如楊仁山居士等,對佛教的貢獻及影響,就很大。小乘說,出家得證阿羅漢果,在家就不能得;以大乘佛法說,一切是平等的。反之,佛在印度的示現出家相──丈六老比丘,是適應印度的時代文明而權巧示現的,不是佛的真實相。如佛的真實身──毗盧遮那佛,不是出家而是在家相的。不以出家衆爲重,而說出家與在家平等、爲大乘平等的特徵之一。

  男子與女人:現在人都在說,男女是平等的,不知佛法原就主張男女平等的。以小乘說,比丘得證阿羅漢果,比丘尼同樣得證阿羅漢果。以大乘說,修功

  德、智慧,斷煩惱,自利利人、男女是一樣的。如寶積經中的勝鬘會,妙慧童女會,恒河上優婆夷會等;大集經中的寶女品;華嚴經中善財童子所參訪的善知識中,有休舍優婆夷,慈行童女,師子嚬呻比丘尼等;法華經的龍女;維摩诘經的天女等。大乘佛教中的女性,是從來與男衆平等的。但過去,佛教受了世間重男輕女的影響,女衆仍不免有相形見拙之處。這在大乘佛法的平等上說,男女平等而且都應荷擔佛法的!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圓寂後,佛就將她的舍利對大衆說:要說大丈夫,她就是大丈夫了。因大丈夫所能做的,她都做到了。這可見大丈夫,不是專拘形迹的,能依佛法去做,作到佛法所當作的,不論是男是女,都是大丈夫。經中每說女子聞佛說法,即轉女身爲男身;法華經中的龍女轉丈夫身成佛,這不都顯示這一番深義嗎?本經是極深奧圓滿的一乘大教,而由勝鬘夫人說法,開顯了男女平等的真義。

  老年與少年:在形式上,傳統的聲聞僧團,是重年老上座的,因而佛教養成重老的習慣,說什麼“和尚老,就是寶”。其實,佛教所重的上座,是勝義上

  座,即能證真而解脫的;那怕是年青比丘或沙彌,如解脫生死,就是上座。其次,有智慧上座,就是受持叁藏的大德法師。有福德上座,他的福緣殊勝,得信衆信仰,能因他而得財力,修寺、塑像等,爲佛法服務。這叁類,勝義上座是專精禅思的;智慧上座,是受持叁藏的;福德上座,是勤勞僧事的傑出者。此外,還有生年上座,即指出家多年的老比丘,這只是由于衰朽龍鍾,而得他人哀愍推許而已。其實,老有何用?釋迦佛成佛時,才叁十五歲,七八十歲的老外道,還要歸依佛呢!大乘經中,充滿青年信衆;許多童男童女,都是發大乘心的。華嚴經的善財童子,般若經的常啼菩薩,都是修學大乘法的好榜樣。羅什叁藏受學中觀論時,不過才十幾歲。佛藏經說:老上座們鬥诤分散爲五部;唯有“年少比丘多有利根”,住持了佛法。“沙彌雖小不可輕”,小乘經本有此意,到大乘佛法中,才充分的開展出來。勝鬘夫人,爲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的愛女,年紀極輕,宏通大乘法教,引導七歲以上的童男童女,都信修佛法。從青年夫人的弘揚大法,一切青年的修學佛法來看,顯示了大乘佛法的青年老年平等,決不揀別少年而有所輕視的。

  二、究竟義:上約人說,此約法說。大乘佛法說平等,不是但求平等,甚至普遍降低,而是要求普遍的進展,提高,擴大,而到達最究竟最圓滿的。佛法說的究竟平等,就是成佛,人人都可到達這一地步,所以是極平等而又最究竟。本經從一乘章到自性清淨章,都發揮這佛乘的究竟圓滿義。佛法中有聲聞、緣覺,但這是方便說的,不是究竟真實。究竟圓滿處,唯是如來──即是一切衆生皆得成佛的佛;如來才是究竟。這可從如來功德、如來境智、如來因依叁點去說。

  如來功德:佛的果德是究竟圓滿的,不是小乘可比。所證的涅槃,如來是無余涅槃,小乘是少分的涅槃。所斷的煩惱,佛是斷盡五住,二乘只斷除了前四住的煩惱。所離的生死苦,佛是永離二種死,二乘只離去了分段生死苦。所修的道,佛是一切道,因此而得過恒沙的一切佛法,得第一義智,二乘只是修少分道,得初聖谛智。不論從那方面看,惟如來的常住功德,才是究竟的。

  境智:境是佛所悟證的──谛,是一滅谛,即諸法實相;智是悟證實相的

  佛的第一義智──平等大慧。智所悟的實相,境所發的實慧,都是究竟圓滿的。通常說:“如如、如如智,名爲法身”,即此一滅谛與第一義智。依佛地經論說:佛果功德,就是以四智菩提,圓成實性,五法爲體。所以從佛的無量無邊功德中,統攝爲智與境,都超越二乘,圓滿究竟。

  因依:如來的能證智與所證理,一般的說來,要到如來才究竟。其實、究竟的真如,是常恒不變;智慧與無邊功德,也是不離于真實而本有此功德勝能的,一切衆生本來具有的,這就是經中所說的如來藏(即佛性)。如來藏即一切法空性,即一滅谛;而爲功德勝能的所依因。人人有如來藏,因而人人都可成佛。從如來究竟的境智,推求到根源,即指出如來究竟所依的如來藏。如長江大河,一直往上推,可以發現到它的發源處。人人有如來藏,只要能本著如來藏中的稱性功德智能,引發出來,就是如來。如來是究竟的;由于一切衆生有如來藏,所以一切衆生平等,一切終于要成佛而後已。這一思想,在真常妙有不空的大乘經中,發揮到極點。

  叁、攝受義:這從人法的相關說。受是領受,接受;攝是攝取,攝屬。攝受正法,就是接受佛法,領受佛法;使佛法屬于行者,成爲自己的佛法,達到自己與佛法的合一。所以攝受正法,在修學佛法的立場說,極爲重要。如不能攝受佛法爲自己,說平等,說究竟,對我們有什麼用?衆生本有功德智慧的根源,但還是凡夫,具足又有什麼用?原因在不能攝受佛法,不能使佛法與自己的身心合一,未能從身心中去實踐,體驗。世間沒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彌勒與釋迦,都是從精進勇猛中修學佛法而成。必須使佛法從自己的身心中實現出來,這才能因一切衆生平等具有究竟的如來藏,而完成究竟的如來功德。

  攝受正法,也應分叁義說,即信、願、行叁者。通常以爲念佛,須具足信、願、行;其實,凡是佛法,都要有此叁者。“信爲欲依,欲爲勤依”,以信爲依止而起願欲的求得心;有了願求心,就能精進的去實行。但此中最要者,爲信,真常妙有的大乘法,信是特別重要的。如有人能了解佛法,但不依著做去,這就證明他信得不切。如真能信得佛法,信得佛的功德、智慧的偉大,信得佛法的救

  度衆生的功用,信得人生確爲衆苦所逼迫,不會不從信起願,從願去實行的。信心是學佛的初步,如勝鬘夫人一聞佛的無量功德,就欲見佛;見佛即歸依生信。緊接看,就是發誓願,修正行,一切都從信心中來。等到說明如來藏爲“大乘道因”,即廣爲勸信。極究竟的如來乘,惟有極切的誠信心,才能攝受、成就。所以華嚴經說:“信爲道源功德母”。智論說:“信如手”,手是拿東西的。要得佛法,就應從信下手。佛法的無邊智慧、功德寶,如有信心,就可盡量取得(攝受);否則,即是入寶山而空手回。佛乘是究竟而又平等的,從平等到究竟,關鍵就在攝受正法。攝受正法,以信爲初門;有信而後立大願,修大行,本經中都是有所說明的,這即是從歎佛功德到攝受正法章。

  平等、究竟、攝受──叁個意義,爲本經的核心,精要,特先爲略說。

  二釋經題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經,簡別律與論。經是一切經的總稱;有大

  乘經、小乘經,今說方廣,即簡別了小乘經。方廣,又是一切大乘經的通名。大乘經的部門很多,凡是說一佛乘而聲聞緣覺是不究竟的,即可稱一乘經與大方便經。如法華經有十叁個名字,其中就有稱爲一乘經與大方便經的。這是大乘經中會叁歸一教典的通名。本經在這一類大乘經裏,別名爲勝鬘師子吼,因爲這是勝鬘夫人所說的。所以經題有叁層通…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乘空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