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的以爲:一切法空與涅槃空寂,與無常、苦、空、無我;及無常、苦、不淨、無我的空無我不同。法性空寂,是離戲論的平等法性,而空無我,但約五蘊和合無我我所說,所以,二乘的空智,“于”無常、苦、無我、不淨──“四不顛倒境界轉”,即離四顛倒──無常計常,苦計爲樂,不淨計淨,無我計我而轉起的,不能證入如來藏智。“是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本所不見,本所不得”。而“一切苦滅”的滅谛,“唯佛得證”。如來得證如來藏而成就法身,是由“壞一切煩惱藏”而得的。而壞一切煩惱藏,又從“修一切滅苦道”而來。二乘的所以不見不得如來藏空智,本經的解說,極爲明白。
辛叁結成一滅谛壬一簡妄存真“世尊!此四聖谛,叁是無常一是常。何以故?叁谛入有爲相,入有爲相者是無常
,無常者是虛妄法,虛妄法者非谛非常非依。是故苦谛集谛道谛,非第一義谛,非常非依。一苦滅谛,離有爲相,離有爲相者是常,常者非虛妄法,非虛妄法者是谛是常是依,是故滅谛是第一義。”
依如來藏處說聖谛義,是甚深難知的,即四谛中的滅谛。上來已明白說到,這裏再依四谛作一簡釋。“此四聖谛,叁是無常,一是常”。這是略標。有生住異滅相的,稱爲無常,反之即是常。四谛中,合于生住異滅相的,如苦谛、集谛,是生死雜染法,當然是有爲的。道谛爲修習所生起,也是有爲法。所以,苦、集、道的“叁谛,入有爲相”中。有爲相,或說生住異滅四相,或說生異滅叁相,或說生滅二相。總之,是有起滅變異的。叁谛既“入有爲相”,所以“是無常”的。“無常”的有爲法,即“是虛妄法”。無常的“虛妄法”,即“非谛非常非依”。谛是真實不顛倒;虛妄法是虛假而不真實的,所以說非谛。是無常的,所以說非常。虛妄法不足爲究竟依止,所以說非依。這不但苦集,道谛也如此,所以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是故,苦谛、集谛
、道谛,非第一義谛,非常非依”。經說苦等爲四谛,今又說苦集道非谛,這不是矛盾嗎?不!說苦集道非谛,是約非如來覺證的第一義說。如約世俗法的作用說,雖不是究竟真實也可以名之爲谛。如佛說無常是苦,真實是苦,不能說不苦。佛說八正道是道,依此確能證涅槃,不能說不是道。所以約世俗說,苦集道爲谛。如約究竟真實說,即睢“一苦滅谛”,才是“離有爲相”的。凡是“離有爲相”的,即“是常”住法。凡是“常”住法,即是“非虛妄法”,“是谛、是常、是依”,“是故滅谛是第一義谛”。
約四谛辨二谛,聲聞乘學者中,有不同的論說。如毗婆沙論(七七)有四家說,,順正理論(五八)有五說。也有立苦集道叁谛是世俗,滅谛是第一義的,與本經一致。般若經說,四谛都是假名說,是世俗谛,而四谛的法空性,是第一義谛,這是因滅谛也通假名施設,而難言寂滅,是第一義,也即與本經的滅谛說相近。叁谛是世俗,滅谛是第一義,古有此說,本經也依此作論。
壬二遮倒示正
癸一遮倒見子一總遮凡小“不思議是滅谛,過一切衆生心識所緣,亦非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智慧境界。譬如生盲不見衆色,七日嬰兒不見日輪。苦滅谛者亦複如是,非一切凡夫心識所緣,亦非二乘智慧境界。凡夫識者,二見顛倒;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智者,則是清淨。”
抉擇如來的智境即滅谛。滅谛,即如來藏,法身,大般涅槃,這是凡夫二乘所不能見不能證的。凡夫與二乘的見地,都不能與滅谛正義相合,故應有簡別。先總遮凡小。
“不思議是滅谛”,不思議即超“過一切衆生心識所緣”的,也“非一切阿羅漢辟支佛”的“智慧境界”。這可以譬喻來說:一、“譬如生盲不見衆色”,這喻如凡夫,于如來藏、法身,一點也沒有見到,如生下來即壞了眼根的盲者一樣,青黃赤白的顔色,什麼也不知道。二、如“七日嬰兒不見日輪”,嬰兒雖有視覺,但經不得強烈的日光,嬰兒在日光底下,眼睛就睜不開,不能
正見空中的日輪。這如二乘,雖有淨智知生死法,然于如來藏法身,不能正見。所以合法說:“苦滅谛”,也是“如是,非一切凡夫心識所緣”,也“非二乘”的“智慧境界”。爲什麼不能?因爲,“凡夫”的心“識”,不能通達無二無別的一法界性,而常起“二見”;不能正見法相,而都起四“顛倒”。二見很多,如執有執無是二見,執常執斷是二見,執一執異是二見等。總之,衆生所認識的一切,都是相對的,于相對的而執爲實有,所以一切都是二見。顛倒,即常樂我淨的妄見。見,是推求執著義。“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智”,“是清淨”智。清淨,依本經前後文,即清淨智,也即是空智。二乘的空智,是觀虛妄雜染法,于四不顛倒境界轉,與如來空智的契證如來藏法身不同。大般涅槃經,于凡夫、二乘,不能見如來藏、法身、大般涅槃的道理,說得極明白,可爲參考!
子二別遮凡夫醜一遮二見
“邊見者,凡夫于五受陰,我見妄想計著,生二見,是名邊見,所謂常見斷見。見諸行無常,是斷見,非正見;見涅槃常,是常見,非正見,妄想見故,作如是見。于身諸根,分別思惟,現法見壞,于有相續不見,起于斷見,妄想見故。于心相續愚闇不解,不知刹那間意識境界,起于常見,妄想見故。此妄想見,于彼義若過若不及,作異想分別若斷若常。”
“邊見”,先說凡夫的二見。即二邊見。“凡夫于五受陰”境,以“我見”爲本;依此我見而起種種“妄想”和“計著”。我見是六十二見的根本,一切見依我見而生。種種妄想執著,“生二見,是名邊見”。落于二邊,邊鄙而不中正的倒見,名爲邊見。二見極多,今舉出特重要的,即“常見斷見”。爲何特別舉出這斷常二見?因佛法宗本,爲生死流轉與解脫涅槃法。于此二而引生的倒見,不是誤認爲常住的,就是錯執爲斷滅的。
二見的解說,有二番。先約于生死涅槃所起的斷常見說:“見諸行無常,是斷見,非正見”。行是有生滅法,如五陰。凡夫見有生滅,見生者必歸于無
常滅,不了五陰無常相似相續,不了如來藏爲依而不失不壞。于是就起斷見,以爲不免無常,不免一死,終于是什麼都沒有。有些凡夫外道,厭生死而求涅槃,“見涅槃常,是常見”,也“非正見”。因爲凡夫不能真知涅槃,僅是比對世間無常,而推想離世間的常住。這樣的常見,還是不正見。凡夫于諸行無常起斷見,于涅槃起常見,由于“妄想見”而“作如是”的執“見”。次約有爲身心所起的斷常見說:“于”有情“身”分的“諸根”──能見的眼,能聞的耳,到能觸的身。“分別思惟”,于“現法”中“見”它“壞”了。現法即現在,現在生中的諸根,一旦壞了,不能再起作用,或部分壞了,或完全壞了,如人的死亡。這類凡夫,專在物質所集成的諸根著想,于是見諸根壞了,就以爲有情不再存在。他對“于”叁“有相續”的事理,“不”能明“見”,所以執爲什麼都沒有了,“起于斷見”。這是唯物論者的偏見,由于不契真義,但憑“妄想”的執“見”而如此。有一類凡夫,“于心相續”的真義,“愚闇不解”。心雖是相續的,但以愚癡闇昧而不能如實了解,“不知刹那間”生滅
的“意識境界”,所以“起于常見”;這是唯心論者的偏見。唯心論者,執有精神的常住;他們以爲眼等諸根壞了,心是相續常住而不斷的。不知道心──意識是刹那刹那生滅的相續,如火焰一樣,流水一樣,是前後相續不斷的,但並不是常住。于心相續所起的常見,也是由于“妄想見”而生起的。
上面所說的于生死涅槃起斷常見,或說于有爲的物心二法起斷常見,“此妄想見”,都是“于彼”真“義,若過若不及”,而不能恰當,所“作異想分別”,才以爲是“若斷若常”。過與不及,都不合中道正義。不及是損減見,太過是增益見。如見眼等壞滅,即否認業果不失的緣起法,起于斷見,即是不及的損減。見到心識的相續,誤以爲常住,這是太過的增益見。這過與不及的斷常二見,即是上來所說的二見──邊見。
醜二遮顛倒“顛倒衆生,于五受陰,無常常想,苦有樂想,無我我想,不淨淨想。”
顛倒,即凡夫的四種顛倒。“顛倒衆生”,“于五受陰”的生死諸法,不
能正確的了解,而起錯亂的認識。如諸行是“無常”的,他卻作“常想”;一切有漏諸行是“苦”的,他卻起“有樂想”;一切法是“無我”的,他卻生起“我想”;一切有漏法是“不”清“淨”的,他卻起清“淨想”。顛倒以見爲體;于法必先現有錯亂的倒想,而後才成爲倒見,所以經中都稱爲倒想。如人是無常的,但從小到大,有相似相續相,不了相似相續的生滅性,所以起常想。衆生的心境中,似乎有樂,而不知樂是輕微的苦,如爲重擔所壓,感受苦痛;轉一轉肩,輕松一些,即似乎快樂,實仍爲苦。有漏無常的諸行,衆生倒起樂想。五蘊的一合假相,沒有真實的自體,也沒有絕對的自由,但衆生爲我執所蒙蔽,倒覺爲有一自在的自我;自在即我。生死法,一切是不清淨的;如身爲叁十六物所成,穢惡所積聚,然爲薄皮及莊飾所蔽,而倒覺爲清淨的。凡夫外道,都起此四倒;聲聞法即著重于說明無常、苦、無我、不淨,修四念處,以求解脫。
子叁別遮二乘
“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淨智者,于一切智境界,及如來法身,本所不見。”
“一切阿羅漢辟支佛”的果智,是清淨的,名爲“淨智”。此淨智,于生死法的無常等,雖有所了知,但“于”如來“一切智”所知的如來藏“境界”;“及”因如來藏出纏而成就的“如來法身”,還是“本所不見”,本所不得的。于生死了知無常等,雖生起淨智不顛倒;但如于如來法身、菩提、涅槃,而也看做無常、苦、無我、不淨,那又是顛倒了。否定生死法,而不能肯定的正見涅槃的常樂我淨,所以還不是究竟的正確的知見。
癸二示正見“或有衆生信佛語故,起常想樂想我想淨想,非顛倒見,是名正見。何以故?如來法…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