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P22

  ..續本文上一頁二類聖谛智,名爲第一義智的,是“如來應等正覺”所圓滿成就,“非一切聲聞緣覺境界”。如來所圓成的,是“不思議空智”。佛智,是不可思議的,這不是凡夫、二乘、十地乃至最後身菩薩所能思量擬議的。空智,即通達一切法性空的般若。唯有佛才能究竟通達。空智,與般若經等相同,但解釋起來,多少不同。二乘不達法性空,這與般若學系所說叁乘同證法空說不同。唯識家也說,二乘人不斷所知障,所以不能通達一切法空性的圓成實。本經所說,與唯心論者相同。佛的不思議空智,能“斷一切煩惱藏”

  。藏是積聚義,猶如庫藏。無明住地煩惱,衆多積聚,生起一切煩惱上煩惱,所以名一切煩惱藏。“若壞一切煩惱藏”的“究竟智,是名第一義智”,即是佛智。聲聞緣覺沒有這第二類智,不能壞一切煩惱藏,所以不名第一義智。

  上面所說的出世間上上智,約頓漸的意義說。此第一義智,約能不能斷盡無明住地說。由于聲聞緣覺智,漸次而非頓得,分斷而非究竟,所以他的“初聖谛智,非究竟智”,只能說是“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智”。這不過是通向無上菩提過程中的因智,並不是究竟的果智。般若經也說:以一念相應妙慧,斷一切煩惱習氣而成佛,這都是約究竟斷說。

  庚二明聖谛

  “世尊!聖義者。非一切聲聞緣覺,聲聞緣覺成就有量功德,聲聞緣覺成就少分功德,故名之爲聖。聖谛者,非聲聞緣覺谛,亦非聲聞緣覺功德。世尊,此谛如來應等正覺初始覺知,然後爲無明■藏世間開現演說,是故名聖谛。“

  說明聖谛,先解說“聖”的字“義”。聖,梵語阿梨耶,與正的意義相近

  。能證見正法,得正性決定,名聖。聖應有究竟圓滿的意義,不究竟不圓滿的,不配稱爲聖。所以,“非一切聲聞緣覺”可稱爲聖,因爲“聲聞緣覺,成就有量功德”,“少分功德”。不究竟,不圓滿。阿含經等,也稱聲聞緣覺爲聖,這只是依成就有量的少分的功德,“故名之無聖”。如約究竟圓滿功德說,唯佛名爲聖。聖人所成就的,聖人所宣說的,名爲聖谛。這樣論到“聖谛”,即“非聲聞緣覺谛”,這是聲聞緣覺所沒有成就的。也“非”是“聲聞緣覺功德”,是屬于聖谛的。“此”究竟如實的聖“谛”,唯“如來應等正覺初始覺知”,即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初始覺知,涅槃經說:“世間皆處無明■,無有智慧能得破,如來唯乃能初破,是故名爲最大覺”。佛圓滿證覺了,“然後爲無明■藏世間,開現演說”。世間衆生,都在無明■藏裏。■即卵。衆生爲無明藏所圍裏,沒有智慧,不能證無上覺,如卵中有情,還不能破■而出。佛破無明■藏,得大自在,這才爲無明■藏的衆生開示、顯現、演說。如實的谛理,爲佛所成就宣說,“是故名聖谛”。

  谛,是如實不顛倒性,即諸法實相、法性等異名。這是諸法的實相,一切法的法性,佛出世與不出世一樣;證與不證,也一樣。實相、法性或佛性,雖一切衆生平等,但唯佛能圓滿證覺,所以稱爲聖谛。

  己二廣明庚一出聖谛體辛一歎甚深“聖谛者,說甚深義,微細難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何以故?此說甚深如來之藏;如來藏者,是如來境界,非一切聲聞緣覺所知。如來藏處說聖谛義,如來藏處甚深,故說聖谛亦甚深,微細難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

  此下廣明,先約如來藏,也即是佛性,來說明聖谛的體性。“聖谛”是什麼?是“說”那“甚深義,微細難知”的。大乘經常說:“甚深最甚深,微細最微細,難通達極難通達”。因爲,聖谛是凡夫、二乘,甚至菩薩也不能完全

  了達的,要有窮深極細的佛智才能通達。聖谛“非思量境界”,思量即凡夫二乘菩薩的尋思。以有漏、或緣世俗事的心心所,分別境界,即思量境界。聖谛是無漏無爲的,所以不是尋思心所及。所以,這“是智者”自覺自證“所知”,是“一切世間所不能(不易)信”的。佛法是唯有聖者證知的,一般人從來沒有知道過。言說不到它,分別心推度不到它。然聽聞思惟佛法,不是沒有用的。如佛“爲無明■藏世間開現演說”,佛從無可言說處作方便善巧說。如畫月一樣,用樹梢,和雲層等來襯托,使人能明白它是個月亮──當然不是真的月亮。但真的月亮,可能從此而認識。依佛所說,聽聞、思惟,照著做去,即可證到。切勿因爲甚深微細難知,而生起無從明了的錯覺。

  上來略明聖谛的難信難解。然聖谛究“何以”如此?因爲“此”聖谛,是“說”那“甚深如來之藏。如來藏”“是如來境界”,這當然“非一切聲聞緣覺所知”了。聖谛微細難知,即由于約甚深如來藏說聖谛;甚深如來藏,是如來證知的境界,不是聲聞緣覺所能了知的,所以聖谛也就甚深難知了。

  什麼是如來藏?依佛性論,這可以從:一、(所)依止藏,二、隱覆藏,叁、(能)攝持藏的叁義來說明。如即如如,無二無別的谛理,真谛是法法如是的。如如,本沒有什麼來不來。如寶珠,本來明淨,即無所謂來不來,然約琢磨寶珠的塵垢,使寶珠的明淨,能具體的顯露出來,所以名來。因此,如來即體如而來,而如如實沒有來不來可說。如──如來,即法空性。如金剛經說:“如來者,即諸法如義”。約所證說,但名如如,約能證說,即如如智,如如、如如智,平等不二,名爲如來。如何是如來之藏?藏,是胎藏的藏。約依止義說,藏是依止義,如胎藏爲所依止處。如來──一切平等法性,遍一切處,一切衆生不離此如來性,不出法性外;如如法性爲衆生的所依止處,即如來藏。所以有處說:“一切衆生是如來藏”。約隱覆義說:法性是本來清淨的,但無始以來,爲煩惱垢所隱覆,不能顯現。如嬰兒在胎藏中一樣。如來平等法性,爲煩惱所覆障,所以名如來藏。約攝持義說,如來,即契證如法性而來的,具有十力四無所畏叁不護十八不共法等無邊功德。但這些如來功德,不是到

  成佛始生,否則就成爲無常了。衆生位中,就攝持得無邊功德性。華嚴經說:“一切衆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即是如來藏義。衆生位中過恒河沙的稱性功德,近于唯識宗所說的無漏法種。平等法界中,攝持得無邊功德性,故名爲藏。所說如來藏義,都是約衆生位說的,即顯示一切衆生的真淨因。如來藏的稱性功德,衆生本具;到成佛,攝得功德性的如來藏,還是一樣,但此時無邊功德,離垢障而顯發出來。真常妙有一乘的經典,都以此爲根本。

  以下結歎。本經依“如來藏處說聖谛義,如來藏處甚深,故說聖谛”也“甚深、微細難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

  辛二勸信解“若于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于出無量煩惱藏法身亦無疑惑。于說如來藏如來法身不思議佛境界,及方便說心得決定者,此則信解說二聖谛。如是難知難解者,謂說二聖谛義。”

  如來藏甚深難知難解,是約因地的性德說。它難信難解,而又非信解不可。如不能信解,這對一乘的如來果德,也就不能信解。如來藏雖是攝持得淨法功能的自性清淨性,但爲無量的煩惱所纏縛,而不得顯現,如摩尼寶珠的爲垢穢所覆一樣。“若”有人“于”此“無量煩惱藏所纏”的本性清淨的“如來藏”,生信而“不疑惑”的話,那他對“于出”離“無量煩惱藏”所顯的如來“法身”,如淨治了垢穢的摩尼珠,也必然的“無疑惑”。說衆生有惑業苦的雜染法,這是容易信受的;說衆生有如來藏,攝持佛果的一切功德,雖于信解。對此能信而不疑,對如來法身,也就能信而不疑,因爲這即是如來藏離煩惱所顯的。所以信有如來藏性,極爲重要。

  “于如來藏、如來法身”──唯佛所知的“不思議”的“佛境界”,“及”由佛善巧而作的大“方便說”,我們如能于佛所證的、所說的,“心得決定”不疑的信解,這就可以“信解”佛“說”的“二”種“聖谛義”。“如是”,向上所說的“難知難解”,就是佛“說”的“二聖谛義”。信知二聖谛義,

  也必由于如來藏法身的信而不疑。這是說,信得如來藏及法身,即能信得聖谛。

  庚二明聖谛義辛一總說二聖谛壬一標“何等爲說二聖谛義?謂說作聖谛義,說無作聖谛義。”

  所說的二聖谛義,到底“爲說”那“二”種?即:一、“說作聖谛義”,二、“說無作聖谛義”。作聖谛,又名有量四谛;無作聖谛,又名無量四谛。天臺宗依此立四教四谛:藏教是生滅四谛,通教是無生滅四谛,別教是無量四谛,圓教是無作四谛。然依本經說,只有二種四谛:一約聲聞緣覺智境說,即作聖谛,或名有量聖谛;一約如來智境說,即無作聖谛,或名無量聖谛。作,是功勳、加行,約修行說,依四谛修行──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二乘名作聖谛,由于四谛事還未究竟,還有苦應知,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佛于

  四谛事圓滿究竟了,不須再作功行,所以名無作聖谛。

  壬二釋癸一作聖谛“說作聖谛義者,是說有量四聖谛義。何以故?非因他能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是故世尊!有爲生死,無爲生死,涅槃亦如是,有余及無余。”

  “說作聖谛義”,就“是說有量”的“四聖谛義”。有量是有限的意思,即但得一部分,如知少分苦,修少分道。“何以”說這是作的有量的呢?因爲,“非因他能知一切苦”,非因他能“斷一切集”,非因他能“證一切滅”,非因他能“修一切道”的。二乘,不是自力的,是依佛的。因佛說四谛,修四谛行;說十二因緣,修因緣行。依他而修的二乘,智慧狹劣,決不能知一切苦,證一切滅。“是故”,生死有兩種,一是“有爲生死”,一是“無爲生死”。有爲生死即分段生死,無爲生死即變易生死。一般說來,二乘已證入無爲了

  ,無爲是不生滅的;二乘得無爲,而有變易生死,這似乎是矛盾。其實,二乘雖證入無爲而不盡;證入無爲而還有有爲的生死。如大力菩薩,已證得法性,也還有“法性所生身”…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乘空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