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雖是悲願無漏力起,而也還是生死身。生死有此二種,“涅槃亦如是”:一是“有余”涅槃,一是“無余”涅槃。有余是二乘所證的,無余是佛所證的。有量四谛中,所說斷生死,證涅槃,實不過約斷有爲生死,證有余涅槃而說。
此中經文,依寶性論所引,文句略不同。唐譯只有“涅槃亦如是”一句;寶性論作“有有爲涅槃,有無爲涅槃”。
癸二無作聖谛“說無作聖谛義者,說無量四聖谛義。何以故?能以自力知一切受苦,斷一切受集,證一切受滅,修一切受滅道。”
“說無作聖谛義”,就是“說無量”的“四聖谛義”。無量是無有限量的,即究竟圓滿義。有量與無量,不是對立的,有量是含攝在無量中的。如有量
的苦谛,是分段生死苦;無量的苦谛,即分段與變易的二生死苦;有量的集谛,是四住煩惱;無量的集谛,即四住地與無明住地;有量的滅谛,是有余涅槃;無量的滅谛,即有余與無余的二涅槃;有量的道谛,是少分的淨智道;無量的道谛,即一切的無漏道。“何以”佛谛是無作無量的呢?因如來“能以自力知一切受苦,斷一切受集,證一切受滅,修一切受滅道”,所以是無量的。究竟圓滿,所以無作。進一步說,苦有無量相,如老苦,即有種種不同;集滅道亦如此。二乘不但不知變易生死苦,就是分段生死苦,也不能盡知。如涅槃經說:“分別苦等有無量種,非聲聞緣覺所知,我于彼經竟不說之”。此中四谛,都說一受字。受即新譯的取。有漏生死苦,都是因受──取而生與取不相離的,名受苦。受即煩惱本,名受集。知離一切取,即證涅槃,名受滅。修滅受的道,名受滅道。取爲生死要因,離取爲證入涅槃的宗要,所以經中常說不可取等。
壬叁結
“如是八聖谛,如來說四聖谛。”
上說二聖谛義,每一聖谛有四聖谛,“如是”即有“八聖谛”,而“如來”實只“說”一“四聖谛”。約圓滿及部分的不同,所以分爲二聖谛,分別爲作四谛,無作四谛。其實,只是四谛而己。
辛二別說四聖谛壬一二乘不盡“如是無作四聖谛義,唯如來應等正覺事究竟,非阿羅漢辟支佛事究竟,何以故?非下中上法得涅槃。”
雖說二聖谛,而實唯一四聖谛。“如是”,此唯一的“無作四聖谛義”,即“唯如來應等正覺”,于知苦、斷集、證滅、修道的四“事”,能得“究竟,非阿羅漢辟支佛”二乘人,于此四“事”能得“究竟”。“何以”呢?聖谛是究竟圓滿的;一極不二的:而二乘是漸次證悟的,由下而中而上的。無下中上的涅槃,悟則頓悟,得則頓得,所以“非”有“下中上法”的二乘,能“得
”究竟“涅槃”。二乘不過是向涅槃界,向菩提道。
壬二如來究竟癸一略說四谛“何以故如來應等正覺,于無作四聖谛義事究竟?以一切如來應等正覺,知一切未來苦,斷一切煩惱上煩惱所攝受一切集,滅一切意生身,除一切苦滅作證。”
論如來于聖谛事得究竟,先問起,“何以”“如來應等正覺于無作四聖谛義事”得“究竟”呢?“以一切如來應等正覺”,能“知一切”的“未來苦”。諸佛實是遍知叁世苦的,但重要在知未來苦畢竟不生。佛能“斷一切煩惱上煩惱所攝受”的“一切集”,煩惱即根本煩惱,上煩惱即隨煩惱,總攝一切煩惱爲集。不但分段身,而且“滅一切意生身”。“除一切苦”而得于“滅作證”。本經文不具足,依唐譯,此二句即滅道二谛;“能證一切意生身蘊所有苦滅,及修一切苦滅之道”。
癸二特明滅谛
子一因果相即“世尊!非壞法故,名爲苦滅,所言苦滅者,名無始無作,無起無盡,離盡常住,自性清淨,離一切煩惱藏。世尊,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成就,說如來法身。”
佛所證的聖谛,是如來藏法身,也即是滅谛。苦與集是生死有漏法,道也是有爲有功用法,都不是常住法。修學佛法的究竟目的,是證滅谛。苦如病,集如病因,道如治病的藥,滅如無病的健康。治病,要知病,知病因,服藥,但目的在無病的健康。爲治衆生生死病,佛說四谛教,而目的在滅聖谛。因此,本經擴四谛的量而說無量四谛;而于中特明滅聖谛。
聲聞學者,如經部說等:滅谛無爲,是非實有法,如火滅、衣燒一樣。一切有部等,雖說擇滅無爲實有,而無余涅槃中,身智都泯。大乘法不如此。病除了,應有健康;除龌龊,應有清淨。所以批評他們說:“滅尚非真,叁谛焉是”?佛法真義,“非”是滅“壞”煩惱業苦“法”,就“名爲苦滅”谛,這
如革命的決非止于破壞一樣。佛“所言”的“苦滅”谛,是不可思議的微妙的實在。是“無始無作”的:無始,所以無作;若有所作性,即有始起可說。涅槃──滅非作法,也非始有,因此,滅谛“無”有生“起”,也“無”有滅“盡”,爲不生不滅的無爲法,不像煩惱業苦,無漏聖道的有起有滅。涅槃,是得而非新起,未得而不失的。此涅槃爲“離”,即離一切煩惱。其實衆生的如來藏性,與煩惱從來沒有打成一片。如來藏與煩惱,如水與油、雖同器而始終是相離的。“盡”即是滅,經中每說涅槃爲斷、離、滅。是離是盡的涅槃,是“常住”法,“自性清淨”。一切雜染法,在自性涅槃中,從來就不相關涉。滅如日光,生死法如黑暗。光是光,暗是暗。光力不強時,似與黑暗相合,其實光明還是離黑暗的。此離盡常住而自性清淨的滅谛,如“離一切煩惱藏”,而“過于恒”河“沙”數的“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的“佛法”都“成就”了,即“說”爲“如來法身”。煩惱與滅──如來藏性,是離是盡的;而無邊功德性,與滅谛是不分離,不脫開,無差別,是無二無別,混然一體的。
自性清淨的常住涅槃,如太陽,所攝持的十力、四無所畏、大慈大悲的不思議功德,如光明;光與太陽不離,有光即有太陽,有太陽即有光。衆生雖本來攝持這些功德,而離障顯現,一切功德成就,即名爲如來法身。法身,也就是大功德法聚,就是果地圓滿顯發的滅谛──大般涅槃。
“世尊!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
佛所圓證的常住滅谛,非作非始,衆生也就本來具有了。所以說:“如是如來法身”,在凡夫位,爲煩惱所纏,“不離煩惱藏”,但“名如來藏”,不名法身。如來藏即因地的自性涅槃。如來藏雖還沒有成就不思議佛法,但也能攝持過于恒沙功德。如來藏與法身,本質是一樣的,僅是離纏與在纏,如日處重雲而隱暗,與日出重雲而大明而已。因名如來藏,果名法身,無二無別。在四谛中,即滅谛。上面說如來藏處說有聖谛,甚深難知,即指無作聖谛中的滅谛而說。
子二理智一如
醜一標宗“世尊!如來藏智,是如來空智。世尊!如來藏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本所不見,本所不得。”
證智與谛理,也不是隔別的,先立理智一如義說:“如來藏智”,即“是如來空智”。如來藏,約衆生本依的一切法空性說。如如法性中,攝得無邊功德性;無邊功德中,主要的是般若。般若智性,與如來藏不二,衆生雖本有而還不曾顯發大用。要到修道成就,圓滿顯發,即如來空智。因地的如來藏智,與果證的如來空智,相即不二。說到如來空智,一般總以爲如來智不但知空,也知不空;有空智也有不空智。然依本經,如來智即是空(性)智。如來智究竟證入平等法空性,也能究竟了知無邊法相。通達種種法相智,也是從不離空智,即空智所起的方便用。一樣的離相,一樣的無所得,一樣的無漏出世間,所以如來智同名空智。這如見鏡中的影像,見明淨的鏡相;而明淨中,什麼事相都呈現出來。見鏡的明淨,與見鏡的影像,可說爲二,而實都是不離鏡相的
明淨性的。這理智一如的“如來藏”,是“一切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本”來“所不見,本”來“所不”曾證“得”的,因爲這唯是如來智的境界。
醜二釋義“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智;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
綜合如來藏智與如來空智的理智一如,名爲“如來藏空智”,這無論從谛理說,或證智說,都是“有二種”的。然證智約契證谛理而得的,所以約谛理來說明。這如來藏空智,約總體說:約別義說,分爲二類,即如來藏空與不空。如來藏空智,何以名爲“空如來藏”?如來藏。從無始來,即爲一切煩惱垢所纏縛,雖爲煩惱所纏,但並不因此而與煩惱合一。約如來藏的“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說,稱爲如來藏空。所以起信論說:“空者,一切煩惱無始以來不相應故”。如來藏空,不是如來藏無體。如來藏是本性清淨,自性常住的。在生死中,如寶珠落在糞穢裏一樣,珠體還是明淨,所以說如來藏與一切煩
惱是若離若脫若異的。何以又名爲“不空如來藏”?如來藏自體具有“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如來藏,約離妄染說,名空如來藏;約具足過恒河沙不思議佛功德法說,名不空如來藏。如來藏唯一,約它的不與染法相應,與淨法相應,立此二名。唯識學者說圓成實,也可有二義:一、約遠離一切雜染說,名爲空。二、約由空所顯說,名空性,體實是不空的。然本經說不空,不但約法性不空說,重在體具過恒河沙功德性。如楞伽經、起信論等,都不是從因緣生法,虛妄生法論空與不空,而是依如來藏性說。
“世尊!此二空智,諸大聲聞能信如來。一切阿羅漢辟支佛空智,于四不顛倒境界轉,是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本所不見本所不得。一切苦滅,唯佛得證,壞一切煩惱藏,修一切滅苦道。”
上釋如來藏空智,今釋二乘所不見。“此”有空義與不空義的“二空智”,唯“諸大聲聞”(鈍根暫時不能),如舍利弗,須菩提,富樓那等廣慧聲聞,“能信”受“如來”所說,回小向大。若約證悟說,那末“一切阿羅漢辟支
佛空智”,是不能覺了的。此二乘空智,與如來空智不同,本經又名爲淨智。是淨除一分煩惱障,離四顛倒的我空智。大乘法中…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