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不圓。二者間的得不思議法身句,是法身德。以不思議的法身,是由過無不盡,德無不圓所成。累無不盡,所以得法身;法身即一切功德所成就。這叁德無余圓滿的如來,“于一切爾焰”境,以“無礙智”去“觀”察,“不由于他”,而起自知自證的“不受後有智”。自證知五住煩惱斷盡,再不能感二種生死,所以能作“師子吼”: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醜二二乘不受後有智“世尊!阿羅漢辟支佛,度生死畏,次第得解脫樂,作是念:我離生死恐怖,不受生死苦。世尊,阿羅漢辟支佛觀察時,得不受後有觀第一蘇息處涅槃地。”
經中又說阿羅漢辟支佛,得不受後有智,這是約“阿羅漢辟支佛,度”分段“生死畏”而說的。二乘從“次第”的修行中,“得解脫樂”果。約見谛說
:先見苦谛,次見集谛,次見滅谛,次見道谛。約斷煩惱說:先斷見一處住地,次斷欲愛住地,再色愛住地,有愛住地。約證果說,先證初果,次證二果,再叁果、四果。二乘這樣的次第修證,也能得解脫樂,離生老死怖。得解脫樂時,“作是念:我離生死恐怖,不受生死苦”。離生死恐怖,約現法心得安樂說:不受生死苦,約當來不感苦果說。又前句明盡智,次句明無生智。二乘于金剛喻定斷四住煩惱,于下一念得盡智,知生死已了。次念得無生智,知後不再生。“阿羅漢辟支佛”這樣的“觀察時”,由盡智無生智現前,能“觀第一蘇息處──涅槃地”,自覺已“得不受後有”。因此,二乘也名得不受後有智。總之,二乘雖但斷四住,但度分段,也確有不受後有的證智,然與如來所得是不同的。
癸二入一究竟乘子一會入一乘“世尊!彼先所得地,不愚于法,不由于他,亦自知得有余地,必當得阿耨多羅叁
藐叁菩提。何以故?聲聞緣覺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叁乘即是一乘。”
前明如來與二乘,都有不受後有智,即在說明二乘智的不究竟;不究竟,所以終于要回入大乘,結成一乘的究竟。
“彼”二乘人“先”“來所得”的境“地”,決不執小乘而拒大乘,對如來所說的正法──唯以一佛乘化衆生,是能明白的,所以“不愚于法”。因此,阿羅漢辟支佛,也是“不由于他”的,從自己所知所證中,“自知”所“得”的還是“有余地”,自知將來“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二乘自知有余,與上說二乘能得不受後有智,似乎相矛盾!其實不然。依法華經說,舍利弗等得阿羅漢果,從前是曾從佛發過菩提心的。在初受佛化時,發菩提心,求成佛道,都是不愚于法的。依此說,先所得地,即過去從佛發菩提心的因地。本經下文也說:“叁乘初業,不愚于法,于彼義當覺當得”。依般若經等說,先所得地,即叁乘所證的境地。經說:阿羅漢與辟支佛的智德斷德,都是菩薩
無生法忍。所以論到誰能信受甚深般若波羅蜜時,即說見谛──即初果,及阿羅漢,是能信受的。若不能信受,法華經說,他們是未得謂得的增上慢人。所以,如後世小乘學者,否認大乘,這正可以證明他們,並沒有自證的覺境。無論依法華經的過去因地,或依般若經的現在證地,二乘都自知是不究竟的,能深信大乘成佛法門的。然見道證果而住于二乘果,未能進學大乘,確乎也是有的。如舍利弗、目犍連等,在法華會前,不知道自己也是菩薩。許多經裏,都說阿羅漢對于大乘成佛法門感到高妙,而痛惜自己但求得阿羅漢果。依法華說,發過菩提心,而中間退失了,佛即以方便教化攝引他們,所以不知自己是菩薩。然二乘證智,既自以爲所作已辦,同時又從自證的見地,覺得應有平等一味的果證。如舍利弗說:“我等同入一法性,雲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二乘知道同入一法性,雖不敢說出來,內心上是應有此感覺的。因此,列席于大乘法會,甚至還會爲菩薩說般若大乘。一經佛爲他們說:“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就恍然自悟,回小向大了。阿羅漢果,證得無叁無別的法性,爲什麼不
求趣大乘呢?這因爲,一類厭離根性,對于叁界生死,視同牢獄怨家,一向求于解脫安樂。所以外厭生死,內求定樂,重于禅定(樂)的修習。等到深入禅定,受解脫樂時,也覺得大可安然無憂,不能進一步的趣入大乘。這也有二類:一、現生即因佛說法,回小向大。二、深味定樂的,墮無爲坑,一時轉不出來。經過若幹時間,從叁昧樂中起,如醉酒的人蘇醒一樣。這時,自己即會覺得煩惱、業、苦,都還是有余的。這就一定會從佛聞法,回心向大。如法華經說:“我滅度後,複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我于余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所以阿羅漢、辟支佛的先所得地,都是不愚于法的,二乘人終究會自己知道是有余的。
二乘自知所證的不究竟,要進一步的求證佛果。“何以”必然會如此?因“聲聞緣覺乘,皆入大乘”。如攝受正法章所說,二乘法從大乘法所出生;二乘法即大乘法的少分,即大乘的初因。所以聲聞緣覺乘,無不回歸于大乘。“
大乘”,以成佛爲目的,故約所證的佛果說,“即是佛乘”。這樣,雖說有“叁乘”,其實“即是一乘”。楞伽經也說:說有聲聞、緣覺、菩薩叁乘種姓,說有叁乘差別,是爲初學者而施設的。證入無差別法性,都無所得,即知叁乘即是一乘。
子二普攝衆德“得一乘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即是涅槃界;涅槃界者,即是如來法身。”
大乘經部類不同,都有它的重心論題。其實,這些大乘經所示的不同論題,如真實的解了它,都是一致的。如法華經專說一乘,大涅槃經特明涅槃,般若經廣談般若,華嚴經說法界,大集經說叁昧,金剛經說無上正等菩提等。如不悟體一名異,就會隨文偏執,不能融會。依本經說,佛法即是一乘,此一乘即通菩提涅槃等。所以說:“得一乘”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是涅槃界”;得“涅槃界”,“即是如來法身”。
一乘、無上正等覺、涅槃界、如來法身,這四名的內容,是一致的。大智度論引羅侯羅跋陀羅贊般若偈也說:“般若是一法,隨機立異名”。依此義,天臺宗五重玄義出體時,必以該經的重要論題爲體,並會通其他的同體異名。然體雖一,約義不同,所以安立不同名字。如一乘,約唯一無二,而由此運載成佛說: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約如來的智德說:涅槃,約斷德說:法身,約清淨功德所顯說。雖隨名異說,而這些德性,一切都是該攝圓滿的。
子叁顯示究竟“得究竟法身者,則究竟一乘。無異如來,無異法身,如來即法身。得究竟法身者,則究竟一乘;究竟者,即是無邊不斷。”
上說一乘即無上菩提,涅槃界,即是如來法身。現在說,法身與一乘,不但相即,而且是究竟的。從法身說,一切衆生所本具,但沒有圓滿顯發。如來的法身,名究竟法身,以無邊功德爲嚴。所以說:“得究竟法身”。究竟法身,約果德說,所以即“究竟一乘”。一乘,也是約唯一佛果說。大乘,重于
菩薩的因行;一乘,著重于佛的究竟果德。如法華經所說“佛自住大乘,定慧力嚴,以此度衆生”。即是大乘與一乘同一,並約佛德說。此下,是究竟法身的解說。“無異如來,無異法身”。金剛經說:“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如來與法身,無二無別。一切衆生本具法身,體如而來,能究竟顯了法身,所以說“如來即法身”。法身是如此的,所以“得究竟法身”,“則究竟一乘”。什麼是“究竟”?究竟“即是無邊不斷”的意思。不斷,是常住無盡義。約時間說,是豎窮叁際。無邊,約周遍無際──無有分限說:約空間說,是橫遍十方。徹始徹終,徹內徹外;又無始無終,無中無邊,這即是究竟的意義。大乘經說涅槃、法身、般若等,都是盡虛空遍法界盡未來的。此外,沒有相對的,這才達到究竟圓滿的地步。
辛二如來爲常住歸依壬一抉擇叁歸癸一明如來是歸依
上說二乘有生死怖畏,此下說如來爲常住歸依。歸依叁寶,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究竟歸依處,還需要抉擇。有情的所以求歸依,是由于心中有怖畏,得不到究竟安隱。那末所歸依的,當然要究竟才是。佛法僧叁寶中,僧即學佛大衆;法即佛所說而學衆依著奉行的道。然修學者也有是有漏的,有恐怖的;法,也有有漏法,不究竟法,這怎麼可爲歸依?所以,大小乘中,都各有抉擇的。有的聲聞學者說:歸依佛是歸依佛的無漏功德;歸依僧,是歸依有學無學人所有的無漏功德;歸依法即是涅槃──擇滅,解脫涅槃法是可歸依處。本經所說不同:法指向涅槃的道,道是有爲法,有生滅法;僧是叁乘衆,還沒有究竟成佛;這怎可爲歸依?唯有證得究竟涅槃的佛陀,才是真歸依處。滅谛──涅槃,聲聞學者及一切空相應的經論,都說是法寶。但本經極力顯揚佛果的功德,以此滅爲第一義滅,而屬于如來所證所顯,所以唯如來爲歸依。這是本經的特色!
“世尊!如來無有限齊時住,如來應等正覺後際等住,如來無限齊大悲,亦無限齊
安慰世間。無限大悲,無限安慰世間,作是說者,是名善說如來。若複說言:無盡法,常住法,一切世間之所歸依者,亦名善說如來。是故于未度世間,無依世間,與後際等,作無盡歸依,常住歸依者,謂如來應等正覺也。”
承上文的如來究竟,是無邊不斷,所以接著說:“如來”是“無有”過去、現在、未來“限齊時住”的。限齊是分限,即有界限的。如來沒有時限可說,這即是常住的。“如來應等正覺”,又是“後際等住”,即盡未來際住的。所以法華經說:如來壽量如微塵不可盡,“壽命無量阿僧祗劫,常住不滅”。或以爲佛入涅槃,即息化而不再化度世間。而大乘說,成佛證大涅槃,是盡未來際常在的。常住,是超越于時間性的。而起用于時間中的,是無盡──恒。同時“如來”…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