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無限齊”的“大悲”心,不是爲某一世界某一類有情,而是于一切衆生起大悲;悲是拔苦的心行。內有無限大悲心,所表現出來的,就是“無”有“限齊”的悲事,“安慰世間”衆生,這即是無限的悲心與悲行。上來直明如來真相,所以如說有“無限大悲”,能“無限安慰世間”的;那他即
使沒有明說如來,而“作”如“是說”的,也可說“是”“善說如來”了。“若複”有人這樣“說”:盡未來際的“無盡法”,超越時限的“常住法”,能爲“一切世間”“所歸依”的,那他雖不直說如來,也是恰到好處,“名”爲“善說如來”了。“是故”,能“于未度”未脫的“世間,無依”無護的“世間”,能盡未來際──“與後際等”的“作無盡”的“歸依”,及“常住”的“歸依者”,那就是說“如來應等正覺”。佛果所有的功德,今不攝屬道谛,攝屬于常住涅槃的滅谛,爲滅谛所有的一切德用,如來攝得無漏無爲的常住體用,所以唯佛爲歸依處。
癸二辨法僧是歸依子一約世俗簡非“法者即是說一乘道,僧者是叁乘衆,此二歸依,非究竟歸依,名少分歸依。何以故?說一乘道法,得究竟法身,于上更無說一乘法事。叁乘衆者,有恐怖,歸依如來,求出修學,向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二依,非究竟依,是有限依。”
法僧是不是歸依處?到底法與僧是什麼?“法”,“即是”佛所“說”的“一乘道”,法爲佛所說的修行方法,是道谛。佛說道法的目的,本是但爲“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爲了成佛證大涅槃,所以是一乘道。雖有時說爲叁乘道,但這是方便說,實際祗有一乘道。所以說:“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僧”呢,即“是叁乘衆”。佛爲適應世間初機,說有叁乘法;依此修行,有聲聞、緣覺、菩薩的叁乘衆。僧是和合義,即叁乘學衆,同以證入涅槃爲理和的。“此”法僧的“二歸依,非”是“究竟”的“歸依”,只可“名”爲“少分”的、相對的“歸依”。“何以”這樣說?佛“說一乘道法”,是因行;目的是爲“得究竟法身”。“于”證得究竟法身的果德“上,更無說一乘法事”。如從這邊,過到河的那邊,需要渡船。但船不是目的,到了河的那邊,船也就用不著了。所以有說:“渡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船”。道是方法,非究竟的目的處,所以這不是究竟歸依處。“叁乘”聖“衆”,雖說得道得解脫,但還“有恐怖”,還要“歸依如來”,“求”得“出”離生死,而“修學”一乘道,“向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前進。自己依于別人,怎能爲別人歸依?“是故”法與僧“二”歸“依,非究竟”歸“依,是有限”的、少分的歸“依”。不依一乘道,不成究竟佛,所以一乘道也是少分歸依處。叁乘衆是隨佛修學的,學佛者要有同參師友,所以也可歸依。經說:歸依僧,僧如護病者。約此義,叁乘衆也可說有限歸依。但這都不是究竟歸依處,都不合于常住無盡,無限大悲安慰的定義。
子二約勝義會歸醜一奪“若有衆生,如來調伏,歸依如來,得法津澤,生信樂心,歸依法僧,是二歸依,非此二歸依,是歸依如來。”
于究竟的第一義谛中,會叁歸依爲一歸依。先遮奪。“若有衆生”,因“如來”的神通、教化,而對佛生起尊敬心,不生我慢固執,名爲“調伏”。被調伏的衆生,“歸依如來”,聽佛說法,“得”到佛“法”的“津澤”。如破
裂的瓦罐,油液從裂縫中潤出,名津澤。得法津澤,就是從佛得到法的氣分,得佛的法味。得法味,所以“生”起“信”仰愛“樂心”來。所以,“歸依”于“法”,及依法而修的僧,“是二歸依”,從根本的歸依如來而來。這樣,“非此二”是真“歸依”處,說歸依法與僧,實“是歸依”于“如來”。
醜二會“歸依第一義者,是歸依如來。此二歸依第一義,是究竟歸依如來。何以故?無異如來。無異二歸依,如來即叁歸依。”
那末,法僧都不是歸依處嗎?不!也可說爲歸依的。因爲,“歸依”最勝“第一義”谛,即“是歸依如來”,歸依常住大悲的如來,並非歸依現生現滅的化相。第一義谛,指如來不可思議微妙常住的真體,所以也不是歸依世俗的如來。從如來即第一義說,此法僧“二歸依”的“第一義”谛,也即“是究竟歸依如來”了。就世俗相說,叁乘衆有恐怖,不是究竟歸依處。然約第一義說,叁乘衆同有如來藏性,與如來不二。一乘道法也如此,法法不離法性,不離
第一義如來藏性。這可見,法僧二歸依的第一義,就是歸依如來,法僧也即有可歸依的真義了。如來是圓滿成就第一義的;法道,是不離第一義,而還在修行的過程中;叁乘衆雖沒有究竟成就,而不離第一義如來藏性。如黃金是金,金礦呢?就現象還不是真金,但經煉淨後,就顯現真金。不可說這是金,那不是金,應說礦藏的本質,也就是金。所以約第一義說,法僧也是歸依處,也是等于歸依如來。這意思說:約歸依第一義說,“無”別“異”所歸的“如來”,也“無”別“異”的法僧“二歸依”,二在第一義谛中,是平等無別的,所以歸依“如來,即”是“叁歸依”。
依此,歸依佛法僧叁,實即歸依衆生自己。佛法與外道的不同,也就在此。外道要歸依一外在的神;佛法歸依叁寶,或歸依如來,而同是本身所具有的,本具如來藏性,即真歸依處。依此修行爲僧;以此爲修行,即法;修行圓滿成就,就是佛。所以,一切衆生本具如來藏性;歸依叁寶,無非依如來藏性爲本,而使其顯發出來,達到究竟。
壬二會入一乘“何以故?說一乘道,如來四無畏成就師子吼說,若如來隨彼所欲而方便說,即是大乘,無有叁乘,叁乘者,入于一乘;一乘者,即第一義乘。”
歸依中,說到一乘道,即依此顯示叁乘的會入一乘。佛“何”“故”“說一乘道”?約一乘的教意說:這是“如來”的“四無畏成就”,所作的“師子吼說”──決定了義說,即是契理的真實法門。又是“如來隨”順“彼”衆生“所欲”的“方便說”,即是應機的善巧法門。佛法不但要契理,還要契機。一乘是究竟的,但因衆生不能接受,不能一概的宣說一乘。不能不爲實施權而說叁乘。如叁乘學者,有可會歸的機宜,這才稱機而說一乘。所以說一乘,是師子吼說,也是方便說。本經名爲師子吼一乘大方便,就是一乘道教的契理與契機。約一乘的教義說,一乘“即是大乘,無有”究竟的“叁乘”。如法華經中,長者引子出火宅時,說有叁車,等到出來時,唯一大白牛車。“叁乘”,從唯一大乘所出生,所以又會“入于一乘”。這裏所說的“一乘”,“即是第
一義乘”,即法身如來藏甚深不可思議的常德。
上來,主要的說明:二乘有恐怖,如來是歸依;宣說一乘道果。戊二如來境智己一略說庚一明聖智辛一上上智“世尊!聲聞緣覺初觀聖谛,以一智斷諸住地,以一智四斷知功德作證,亦善知此四法義。世尊,無有出世間上上智,四智漸至,及四緣漸至;無漸至法,是出世間上上智。”
如來境智,即從如來果德中,著重于智慧與谛理的論究。如來的智慧,所證悟的谛理,也得從不同于聲聞緣覺的智慧與谛理去說明。先略明聖智,次明聖谛。于明聖智中,先說上上智。
“聲聞緣覺初觀聖谛”,聖谛,即聖人所成就谛,即真谛、第一義谛,谛
是如實不顛倒的意思。聲聞緣覺初觀聖谛,初觀即第一類的觀聖谛智,與如來的第二類觀聖谛智不同。聲聞緣覺的觀聖谛智,是“以”第“一”類聖“智斷諸住地”──四住地;又“以”第“一智”成辦“四”事──“斷”集、“知”苦、修習道谛“功德”、及“作證”滅谛涅槃。依聲聞緣覺的第一智,也能“善知此四”谛“法義”。但這不過是聲聞緣覺的聖谛智,斷四住煩惱,于四谛能知斷證修而已,不是究竟的!因爲“無有”第二類的“出世間上上智”。出世間智是通于聲聞緣覺的;出世間上上智,即如來智。所以聲聞緣覺,是“四智漸至”的,先生苦谛智,再生集谛智、滅谛智、道谛智。又是“四緣漸至”的,先緣苦知苦,再漸緣集、滅、道谛。聲聞緣覺無論是斷煩惱,生智慧,證谛理,都是漸次的,所以沒有出世間上上智。如來所得出世間上上智,無論是斷煩惱,生智慧,證谛理,都是“無漸至法”,換句話說,是頓的。是頓起佛智,頓證谛理,頓斷無明住地煩惱的。這樣沒有漸次的頓智,才“是出世間上上智”。
漸斷漸知,與頓斷頓知,這是佛法中的大問題。在小乘學派中,如說一切有、經部、犢子部等,是主張漸見四谛而漸證。大衆、分別說系,如法藏部等,是主張頓見滅谛而頓證的。在頓見者看來,初學者雖有苦集滅道的次第漸觀的修習,但論到真智見理,這必然是頓的。不見谛則已,證見即頓入四谛。大乘以平等法性爲第一義谛,所以也是理必頓悟的。本經以漸屬聲聞緣覺法,以頓屬如來法。頓漸的歧異,就是大乘與小乘的不同。
辛二第一義智“世尊!金剛喻者,是第一義智。世尊!非聲聞緣覺不斷無明住地初聖谛智是第一義智。世尊!以無二聖谛智斷諸住地。世尊!如來應等正覺,非一切聲聞緣覺境界。不思議空智,斷一切煩惱藏。世尊!若壞一切煩惱藏究竟智,是名第一義智;初聖谛智,非究竟智,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智。”
出世間上上智,即第一義智,約名義不同,所以別說。“金剛喻”定,或金剛喻智,即“是第一義智”。以金剛喻智慧的能破一切煩惱,斷盡無余。金
剛喻,本爲叁乘所共。如證阿羅漢的前一念心,起金剛喻定(智),斷煩惱,證無學果。然約破盡一切煩惱的金剛喻智說,聲聞緣覺是不配稱金剛喻智的。金剛喻智,要到等覺後心。這時,頓斷一切煩惱,即引起佛智。所以說:“非聲聞緣覺不斷無明住地初聖谛智是第一義智”。這意思說,聲聞緣覺的初聖谛智,但斷四住地,不能斷無明住地,所以不應名爲金剛喻智;也就不配稱爲第一義智。聲聞緣覺的所以不能稱爲第一義智,因爲“無”有第“二聖谛智”,不能“斷諸住地”。這第…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