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衆生的心是本性空寂的,一切法也是本性空寂的,所以說一切法及心自性清淨。心性雖本來空淨,而以因緣有雜染煩惱,不礙自性空的緣生煩惱,不離法性空,即是法性空,無二無別,然由于煩惱,本淨(空)的心性,不得顯現,由此說心性本淨爲煩惱所染汙。瑜伽學者,也約此
義說。然鄰近大衆分別說的真常唯心論,如本經,所說即略略不同。心性本淨,或自性清淨心;當然約如來藏法性空說。然勝義空的般若宗風,法性空約一切法說:心性空雖約心以顯法性,但心性淨與法性淨,是無二的。本經直約心性說,心性本淨中,含攝得無邊功德,所以說:“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如來藏雖即法性,但約一一衆生上說,不離蘊界處(有情自體),不離貪瞋癡等煩惱所染說。如來藏自性清淨,唯能約衆生說,與法性本淨不同。性淨中有無邊功德,名如來藏,這與般若經等心性本淨不同。本經的自性清淨心,約心性與空性的合一說:此即寂即覺的心性中,攝得無漏功德法。這樣的自性清淨心,無始以來爲煩惱所雜染。凡真常唯心論的自性清淨心,是有空寂、覺了、淨法功能叁義的,與中觀及唯識義不同。丁四證說戊一勝鬘推佛“唯佛世尊。實眼實智,爲法根本。爲通達法,爲正法依,如實知見。”
佛命勝鬘更說攝受正法,勝鬘即奉命廣說如來一切果德。如來果德,極爲甚深,爲引攝衆生易生信心起見,又推尊于佛,請佛證明。文句已如前解說。
戊二如來述成“勝鬘夫人說是難解之法問于佛時,佛即隨喜:如是如是,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難可了知。有二法難可了知: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爲煩惱所染亦難可了知。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薩摩诃薩乃能聽受,諸余聲聞,唯信佛語。”
“勝鬘夫人說”了這甚深“難解”的妙“法”,又敬“問于佛”,請佛證明“時,佛即隨”順歡“喜”的說:“如是!如是”!勝鬘說的甚深法,約義理,通于如來究竟果德的一乘、一谛、一依;從文段說,由如來藏自性清淨爲客塵所染的難可了知而來。“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這的確是“難可了知”的。分別的說,“有二法難可了知”:一、“自性清淨心”──如來藏,“難可了知”。二、根本的無明住地煩惱等,也是難可了知的。而說“彼”自性清淨“心,爲”無明住地等“煩惱所染”,染淨二法的互相關系,更是“難可了
知”。衆生的心自性,本是清淨的,但爲煩惱所染,雖爲煩惱所染,而自性還是清淨的。論到這真妄的根源,以及真妄相關處,真是難可了知!賢首家說的“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即可爲此義的說明。爲煩惱所染是隨緣,雖隨緣而自性清淨不變;雖不失自性清淨,而確是隨染緣,爲生死依,起一切虛妄法。矛盾而統一,統一中存有矛盾,真妄的相關處,是如此。“如此”甚深難知的“二法”,唯有“汝”勝鬘“及成就大法菩薩摩诃薩乃能聽受”。大法就是正法。正法,顯法的微妙;大法,顯法的深廣。聽了能領受,這不唯信仰而已,是經智慧的了解。除了成就大法的菩薩能領受外,“諸余聲聞”緣覺的二乘聖者,“惟”有“信”受“佛語”,不能以自己的智解來領會的。
丙二大(一)乘道因丁一如來說戊一標“若我弟子,隨信,信增上者,依明信已,隨順法智而得究竟。”
一乘道果中的一乘、一谛、一依,歸結于一切衆生本有如來藏心,這是趣入大乘的因依;以此爲依,才能發心、修行、證果。即如來果德,爲衆生入道真因,爲真常妙有者的唯一特色。
如來承上而接著說:“若”爲“我”佛的“弟子”,修一乘佛法,最初是“隨信”,即以信心爲依而修學,是隨信行者。學佛本有二類根性:一是隨信的,重于信心,隨信而入于佛法;一是隨智的,重于法智,隨智而深入佛法。本經宗明果德,所以重在信心,隨信入道。“信增上”,是隨信行的信心,漸次深固而有力。隨信如信根,信增上如信力,這是信位菩薩。“依”于上來“明信”,進而“隨順法智”。明信,不是迷信,而是含有慧解的正信,不過重在信而已。得到明信,再隨順智慧觀察正法,名爲法智,這是勝解行地菩薩。隨順法智後,再進“而得”到“究竟”,即是悟入正法,于正法究竟決了無疑,不會退轉了,這是分證以上的菩薩。修學佛法,有此信位,解行位,證入位的叁階。
戊二釋“隨順法智者,觀察施設根意解境界,觀察業報,觀察阿羅漢眠,觀察心自在樂禅樂,觀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聖自在通,此五種巧便觀成就。于我滅後未來世中,若我弟子隨信信增上,依于明信隨順法智,自性清淨心,彼爲煩惱染汙,而得究竟;是究竟者,入大乘道因。”
如來所說,重于後二位。先釋“隨順法智”,這就是五種巧便觀,即于五法門而得到善巧:一、“觀察施設根意解境界”。有作十八界解;根即六根,意解即六識,境界即六塵。聲聞乘五善巧中,也有界善巧。施設即安立,對安立十八界的法門,觀察解了。然應解說爲:意解境界,明唯識法門。本經重在菩薩大行,如來果德;而于衆生生死虛妄法的因果緣起,略而不詳。如論到生死虛妄邊,應爲一切境界,唯心所現。意解,即意言,一切境界,唯是意識──一意識,攝得一切虛妄分別心心所法──所現起的影像。依楞伽經,每說:如來藏藏識,施設根塵器界、這是阿賴耶識的自性緣起。二、“觀察業報”,
即愛非愛緣起。業有種種業,報有種種報,如何發業,如何潤生,種種業報差別。虛妄生死,不出這二事,這二種觀是約生死雜染說的。叁、“觀察阿羅漢眠”,有作“阿羅漢眼”:眼是阿羅漢的智慧,即淨智。眠是隨眠──深潛的煩惱。阿羅漢雖斷了四住煩惱,但還有深隱的無明住地未斷。四、“觀察心自在樂禅樂”:心自在樂,是心離煩惱,心得解脫而有的離系樂。禅樂是修四禅所得的現法樂住。心自在樂,慧解脫阿羅漢能得;得現法樂住的禅樂,即俱解脫阿羅漢。五、“觀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聖自在通”,得意生身的叁乘聖者,隨意無礙自在,引發種種神通。這叁種觀察,是重于二乘(及菩薩)的行證,切勿于此起究竟想,知道這還沒有究竟,即一乘道,所以要正確觀察。“此五種巧便觀成就”,即名隨順法智。
再釋得究竟。此依修行信智而來,所以重舉:“于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若我弟子”,能“隨”順于“信,信”心“增上;依于明信”,能進而“隨順”五善巧觀的“法智”;這樣的進修,就能得到究竟。什麼究竟呢?“自
性清淨心,彼爲煩惱染汙”,這難可了知的甚深義,決了無疑的證信,就是“得究竟”了。如“是”于性淨塵染能“究竟”,就是“入大乘道因”。其實,信也信此自性清淨心爲煩惱染汙;隨順法智,也是觀察此自性清淨心爲煩惱所染,名爲阿賴耶識,由此現起根意境界,即初巧便觀。由如來藏爲依,有生死業報,即第二巧便觀。障覆自性清淨心的煩惱,微細而二乘不斷的,爲無明住地,即第叁巧便觀。離得部分煩惱,得心自在樂與禅樂,不應作究竟想,即第四巧便觀。叁乘聖者,未能轉得如來藏中藏識的名義,還有叁余,但已能得自在神通,即第五巧便觀。所以,信、解行、證入,爲入大乘道因;而這大乘道因,以如來藏心爲依因。所以說:“依如來藏故,厭生死苦,樂求涅槃”。
戊叁結“信如來者,有如是大利益,不謗深義。”
初從信入,所以“信如來”的教說:或依信而解而證,都“有如是”的“大利益,不謗”甚“深”的法“義”。
丁二勝鬘說戊一請說“爾時勝鬘白佛言:更有余大利益,我當承佛威神,複說斯義。這是請說。勝鬘于信解證入中,重于未信令信,已信者得增進。”
戊二許說“佛言:便說。”
戊叁正說己一贊歎叁善“勝鬘白佛言:叁種善男子善女人,于甚深義,離自毀傷,生大功德,入大乘道。何等爲叁?謂若善男子善女人,自成就甚深法智;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隨順法智;若善男子善女人,于諸深法不自了知,仰推世尊;非我境界,唯佛所知,是名善男子善女人仰推如來。”
“勝鬘白佛”:有“叁種”的“善男子善女人”,他們對“于甚深”的“
法”義,都得叁大利益:一、“離自毀傷”,不信佛法,毀謗佛法;或者不知而自以爲了知,起錯誤的見解,作顛倒的解說,都是謗法重業。叁種善人,是不會如此毀傷自己的。二、“生大功德”,因爲信解深義,修六度四攝,能生廣大功德。叁、“入大乘道”,從信而解,從解而行,爲趣入大乘道因。“何”“爲叁”種人呢?一、“自成就甚深法智”,即于甚深義而得究竟的菩薩。二、“成就隨順法智”,即作五種善巧觀的解行菩薩。叁、“于諸深法”,由于智慧不夠,“不”能“自”己有所“了知”,于是“仰推世尊”,這是信位菩薩。怎樣是仰推世尊?凡不能明見甚深法義,即自己承認無慧,這是“非我”所解的“境界”,“唯佛所”能“知”道。我雖不知不解,佛是能明徹無礙的。那末,佛如此說,我就如此信受,這叫“仰推如來”,就是隨信行。上面佛說的,約一人的次第進修,先信,次隨順法智,後得究竟爲叁位。勝鬘約多數有情的差別,分成叁類。這叁類人,雖有程度的淺深,但都能得到上面所說的叁大利益。也可以說:成就信增上,能離自毀傷;成就隨順法智,能生大功
德;成就甚深法智,能入大乘道。
己二降伏余惡“除此諸善男子善女人已,諸余衆生,于諸深法,堅著妄說,違背正法,習諸外道腐敗種子者,當以王力及天龍鬼神力而調伏之。”
“除此”叁種“善男子善女人”而外,“諸余”凡外的“衆生”,“于諸”甚“深”的“法”義,本所不知本所不見,卻“堅”固的執“著”他的“妄說”,而“違背正法”。如佛說無我如來之藏,他們卻說有實在的自我;佛說大般涅槃有常樂我淨的四德,他們卻執爲是無常苦無我。凡是這些“習諸外道”的“腐敗種子”們,應該予以降伏。腐敗種子,即…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