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丈禅師警訓解讀(常靜法師)

  百丈禅師警訓解讀

  常靜法師

  百丈懷海禅師是馬祖道一禅師的嗣法弟子。他與西堂智藏、南泉普願禅師同爲馬祖道一門下的高足。因後住新吳百丈山,人稱其爲百丈禅師。百丈禅師不僅對中國禅宗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且他所創立的百丈清規,千百年來已成爲禅宗叢林尊奉的綱領性規範。百丈禅師還經常以言簡意深的警語開示弟子學人。他所講述的警訓,給人啓迪,發人深省,是我們爲人處世的指南。

  百丈禅師的警訓共有四句話:“是非以不辨爲解脫,學問以勤學爲入門,語言以減少爲直截,煩惱以忍辱爲菩提。”這短短四句話,卻包含了深刻的哲理,需要我們細心地品味。

  其一、是非以不辨爲解脫

  這句話是我們對待人世的是是非非的最好方法。在紛繁複雜的塵世上,總有一些人整天無事生非,今天道東家的長,明天說西家的短,仿佛除了他本人以外,人世間沒有一個完美的人。這些人不只是評論別人的不是,有時還會搬弄是非,挑撥離間,使本來關系融洽的人之間,因這些人的挑撥而心存隔閡。不僅如此,他們有時還會無中生有地捏造事實,以誹謗他們看不慣的人,使人每天處于他們的造謠中傷之中而不能自拔。

  對于這些是是非非,大多數人通常會采取以牙還牙方式來報複對方。這樣一來,你可能因發泄了心中的不滿,得到了一時之快。但同時又增加了對方的憎恨之心。他們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報複你,使你因此受到更大的傷害。也有的可能會因雙方互不相讓,致使本來很小的矛盾不斷激化,最終造成人們都不願看到的悲劇。這種以怨報怨的方式,不但不能使是非恩怨得到有效的化解,反而會使積怨越來越深,久而久之便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對于分辨不清的是非,百丈禅師告訴我們不要去分辨,這既是最好的解脫方法。若你不去爲是非作分辨。製造是非的人便會自覺沒趣,他們就自動放棄他們的造謠中傷的行爲。

  其二、學問以勤學爲入門

  所謂學問就是勤學好問。要深入掌握一門學問,必須要有知識的積累作基礎。知識的積累並不是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長久的勤學鑽研才可見效。回首古往今來的大學問家,他們無一不是從勤學好問中來。也有很多古人勤學好問的故事被後人傳爲佳話。比如孫敬頭懸梁,蘇秦錐刺骨,車胤囊螢學,孫康映雪讀。這幾則典故分別講述了古人克服種種困難勤奮學習,最終都成爲國家的有用人才的故事。

  比如我們所熟知的晉代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記載了匡衡年少時勤奮好學,卻因家貧無錢買蠟燭讀書。有一次,他見鄰居家的燭光從牆洞裏照射過來,他便借著照過來的燭光讀書。但牆洞太小,光線太弱,他無法看清楚字。匡衡于是便把牆洞鑿大,用書對著光亮來讀書。由于他的好學,知識十分淵博,成年後成爲當時功成名就的有用人才。

  我國現代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年輕時酷愛數學。當時,只有初中文化的他,一邊在自家的店鋪裏看店,一邊刻苦鑽研數學習題。憑著這種刻苦自學的精神,他先後解決了數學領域裏的許多難題,成爲世界著名的數學家。

  在我國,不僅有不勝枚舉的勤學故事,而且他們還總結出了許多勤學名言。諸如“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華羅庚語)“世界上哪裏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學習上”;(魯迅語)這些名人名言都诠釋了學問以勤學爲入門的深刻道理。

  其叁、語言以減少爲直截

  語言是人類交流思想的工具。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話能說得恰到好處,便會大大改善我們與別人的關系。要想說話適當,我們就必須要掌握好說話的分寸,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做到不該說的話堅決不說,可以說的話應以合適的方式說。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真正能夠說話恰倒好處的人並不多。相反的倒是許多人喜歡口無遮攔地亂說,不僅該說的話他說,不該說的話他也要說。甚至還會說出一些無中生有,造謠中傷的話來,傷害了人際關系的和諧。

  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許多時候,人我是非多是從口舌中引發出來的。嘴巴兩張皮,說好說壞都是它。如果嘴巴不好,說話又沒有節製,不僅不會討人喜歡,有時還會引來殺身之禍。俗話說“言多必失”,當一個人說話過多時,人們往往會認爲他是一個華而不實,誇誇其談的人。而且話語過多,常常會說出失言的話,惹人生氣,招致別人的厭惡。

  當許多人聚在一起談天說地的時候,說話無拘無束,這時的話題往往會涉及評論人我是非,當這些私下的評論傳入到當事人的耳中時,便會使人産生怨恨,有的甚至于報複,使這些妄說別人是非的人後悔莫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學會減少我們的語言。很多時候,一個人的學識和人品並不是靠過多的話語來顯露的。適當的減少自己的話語,別人會認爲你很有涵養,從而對你尊重有加。我們常說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就是這個道理。上帝給我們一個嘴巴,兩個耳朵,意在讓我們少說多聽,如果我們每天都能少發表一些言論,多傾聽他人的言教,對我們進德修身是有一定的助益的。以此言之,百丈禅師的“語言以減少爲直截”的警語,應當成爲我們日常言行的准則。

  其四、煩惱以忍辱爲菩提

  佛教所稱的煩惱是指凡能擾亂衆生身心,使之心煩意亂的情事。唯識學還把貪、嗔、癡、慢、疑、不正見歸爲六根本煩惱。對于人的衆多煩惱,百丈禅師警示世人要以忍辱來對治煩惱,才是真正的覺悟。

  人活在世上,總會遭遇到許多逆境,這些逆境既有來自外在的,又有來自于內心的。比如說,事業的失敗、考學的落榜、婚戀的失敗、被上司指責以及被無理取鬧的人無端地侮辱誹謗等,都會給我們帶來難以排遣的煩惱。對于諸種煩惱,我們應學會以忍辱之心對之,才是我們的明智之舉。須知忍得一時的煩惱,可以免去許多人爲之災,獲得身心長久的安樂。古人雲:“小不忍則亂大謀”,人若是不能忍受一時之辱,往往會做出過激的行爲,既傷害了別人,也給自己帶來了莫大的痛苦。

  人若能夠忍得一時之辱,有時會給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孟子雲:“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段話表明,成大事的人必須要先具有忍大辱的精神。

  百丈禅師的四句警訓,是我們修行人思想和行爲的指南,我們如能依言奉行,不僅可以使我們遠離人我是非,而且還可以豐富自己的學識,提升自己的人格修養。使自己成長爲一位德才兼備,受人尊重的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