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廣說這些,而巴利本缺。與此大同的『立世阿毗昙論』,屬于論典,說是「佛婆伽婆及阿羅漢說」(論卷一)。可見釋尊曾部分的引述俗說,由後人補充推演,組織完成。
考釋尊所引述的,我相信古代的須彌山與四洲說,大體是近于事實的。須彌,梵語須彌盧,與喜馬拉耶的梵語相合,這確是世界唯一的高山。山南的閻浮提,從閻浮提河得名,這即是恒河上流──閻浮提河流域。毗提诃,本爲摩竭陀王朝興起以前,東方的有力王朝,在恒河下流,今巴特那(Patan) 以北地方。瞿陀尼,譯爲牛貨,這是遊牧區。「所有市易,或以牛羊,或摩尼寶」(起世經卷七);與印度西北的情形相合。拘羅,即福地,本爲婆羅門教發皇地,在薩特利支河與閻浮提河間──閻浮提以北,受者印度人的景仰尊重。釋尊以前,印度早有了四洲的傳說。當時,以神聖住處的須彌山爲中心,山南的恒河上流爲南洲,向東爲東洲,向西爲西洲,而一向推重的拘羅,已經沒落,所以傳說爲山的那邊。印度人自稱爲南閻浮提,可見爲拘羅已沒落,而發展到恒河上流時代的傳說。 [P126] 那時的東方王朝毗提诃,還不是印度雅利安人的征服區。四洲與輪王統一四洲說相連系;這是雅利安人到達恒河上流,開始統一全印的企圖與自信的預言。這一地圖,豈非近于實際! 地 圖 [P127]
這一傳說的起源時,須彌山雖被看作神聖住處,但四洲未必在海中。傳說:佛上忉利天──須彌山高處爲母說法,下來時在僧伽施,即今Farrukhabad區中的 Sanklsa。傳說:阿修羅與帝釋鬥爭,失敗了,逃入舍衛城邊水池的藕孔中,舍衛城在今 saher mahet。這可見須彌山即喜馬拉耶山,山的南麓──南閻浮提,即僧伽施到舍衛一帶。當時的四洲說,還沒有包括德幹高原。這一近于事實的世界,等到印度人擴大視線到全印,發現海岸,于是或說四洲在海中;南閻浮提即印度全境,而事實上的須彌山,不能不與實際的雪山分而爲二了。總之,從古典去考察,佛陀雖采用世俗的須彌四洲說,大致與事實不遠。我以爲:現實的科學的佛法,應從傳說中考尋早期的傳說。從不違現代世俗的立場,接受或否定他,決不可牽強附會了事。
天魔梵與叁界
再擴大來說:經中每說到天、魔、梵。「天」是四王天、忉利天、夜魔天、兜率天、他化天、他化自在天──六欲「天」。這雖有地居、空居的差別,但都有彼此共同的器世界,有王臣父子社會形態。他化自在天有「魔 [P128] 」宮;以上即到達色界的「梵」天。這大體是印度舊有的傳說:欲天是不離欲,不脫生死苦的,沒有超出魔的統轄。如能破魔得解脫,即還歸于梵,到達不死的地方。神格的大梵天,即稱爲一切世界主。天、魔、梵的層次,契合于傳統婆羅門教的解說。佛法雖引用傳說,但不以婆羅門教所說的複歸于梵爲究竟的,認爲還在生死中。所以依于四禅定果的次第,分梵天爲初禅叁天,二禅叁天,叁禅叁天,四禅叁天,又外道的無想天,以及佛教聖者所住的五不還天。這十八天爲色界,最高者名爲色究竟天。初禅叁天以上,都是個人的世界,所住的器界,隨有情的出生而現起,隨有情的滅亡而毀滅。四禅爲佛陀時代常修的禅定,所以禅定的種種功德,都在第四禅中。又依唯識觀的定果,立四無色界:即是先觀物境空,名空無邊處;次觀但唯有識,名識無邊處;再觀識也不可得,名無所有處。這叁者,類似唯識學的相似證得叁性。進一步,無所有性也遣離了,到達非有想非無想處,可說是絕對主觀的體證,類似證唯識性。這無色界,不但是個人的,而且有的說是沒有物質的。這種由欲而色而無色,由社會而個人而精神,爲印度當 [P129] 時一般修禅定者──瑜伽者所大體公認的。佛法卻不承認這是可以解脫的,否認他能得真理,能得自由,所以人間成佛,開示有情世間的真義。
從四洲到梵天,名爲一小世界。這樣的一千小世界,上有二禅天統攝,名爲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名爲中千世界,上有叁禅天統攝。一千個中千世界,名爲大千世界,上有四禅天統攝。這一層層組合的叁千大千世界,稱爲娑婆世界,即我們這個世界系的全貌。類似這樣的世界,無量無邊。
第二節 人類世界的過去與未來
世界的成立
『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經』,大同小異的說到世界的起源與演進。這裏面,包括兩部分:一是世界生成史,一是社會演進史。雖表現于傳說的形式中,爲佛法對于世界人類演進的根本看法,值得我們研究!
世界的開始凝成時,先于「空輪」中發生「風輪」,由「風輪」而發生「水輪」,末了結成「金輪」。空、風、水、金都稱爲輪,說明這世界的成立,取著 [P130] 圓形而旋轉的運動。空輪,即特定的空間,充滿構成世界的物質因素──四大,但還沒有形成。從空輪起風輪,即物質與空間相對分化,即在特定的空間中,有速疾流動的物質形態出現。活動旋轉于空間中的物質,是氣體的,所以稱爲風輪,說風輪依空輪。風輪──氣體的久久旋轉,發現水輪,這即是氣體的凝成液體,氣體與液體分化。運動中的液體,在大氣包圍中,所以說水輪依風輪。液體的不斷運動,漸凝爲固體──經中說風吹水而結成沫,即金輪。那時,水氣發散于金輪的四周,所以說金輪依水輪。由于運動,地面有凹凸而成爲海洋,雨水淹沒了大地的大部分。『起世經』(卷九)說,「阿那毗羅大風吹掘大地,漸次深入,乃于其中置大水聚,湛然經積,以此因緣于世間中複有大海」。可見海在地面,所說的金輪依水輪,不能解說爲大地在海中的。這一世界──地球的成立過程,由氣體而液體,由液體而固體;以及現在的大地四周有水──水汽,水的四周有風──沒有水汽的空氣,風的四周有空,一圈圈的輪形世界,與近代人的解說,並沒什麼嚴重的矛盾。[P131]
人類社會的演進
這一世界的人類,傳說從光音天下來,象征他們的喜樂與光明。那時,人類像兒童一樣,都充滿喜樂和光明的憧憬,無憂無慮,不識不知,既不知什麼是經濟問題,也無所謂家庭男女。社會學者所說,古代蒙昧的原始社會,一切是平等的,與佛經所說的最初人間,恰好相合。那時人類所吃的稱爲地肥。因吃隨地所産的食物,逐漸發現了膚色的不同。這時,體力光彩出衆的,開始驕傲起來,印度人對于種族的分別,起初即在于膚色。直到現在,白種人還以爲有色人種不及他們優秀呢!由于膚色不同,自然覺得彼此不同,人類就一族一族的分化起來。各處各的環境,不再隨便吃地面的東西了,知道吃自然粳米----野生稻。那時漸發現男女的不同;異性相逐,感到有點不大雅。爲了掩蔽兩性的媾合,締結兩性的密切關系,開始有家庭的組合,建造起粗陃的房舍。這樣,夫婦、父子、兄弟等親族的關系,都在家庭基礎上建立起來。起初,吃的間題還容易解決,自然梗米到處都是。但有了家庭,人口漸多,私心也旺盛起來。大家對于天生的稻谷,爭奪而蓄積起來。這樣,自然梗米沒有了,不得不耕耘而食,[P132]這即是從采集經濟而進入農業社會的開始。接著經濟問題嚴重起來,有的辛苦耕作而反得不到收獲;有的遊手好閑,到處飽食無憂。大家覺到公共沒有法紀,不能安定,于是就公推田主──梵語剎帝利,即是國王來分配,這近于中國古代的均田傳說。有了國家組織,製裁權力,多少減少些紛爭。國主是大衆公舉的,稱爲「衆許平等王」。但從國家製──初期還是部落製建立起,人類社會即分爲上下,上層即王族──剎帝利族,下層即庶民,庶民有納稅的義務,也就是有了治者與被治者。各成各的家,各作各的事,雖有國家權力,世間還不能太平。做工的能生存,但由于天時人事,收獲不一定可靠;積蓄了,也有失亡的危險,人類的私欲,有增無已,有些人作出越軌的行爲──盜、殺、淫、妄,罪惡蔓延。有些人感覺痛苦與失望,厭世的思想流行,出家去修行。由此政治組織不良,人類自私的罪惡,特殊的宗教階級産生了。但這種厭世者,感到出家的寂寞,又回家娶妻生子,即是婆羅門族的來源。這是神教的職業宗教者,不是出家者,也不是正常的在家者,專門執掌祭祀,替人作祈禱,靠此生活。佛教雖認爲世間是苦,[P133]容許厭苦的出家生活,但對于營爲世俗生活的婆羅門,根本反對。此時因社會工作繁多,職業分化,專門務農經商的自由民,成爲吠奢族。沒有土地,作工巧等活命的(主要是被征服者),成爲首陀族。這些種族,佛法以爲只有古代同一人類的職業分化。到此,即說到釋迦族及釋尊的出世。
未來的世界
我們這個世界,一般稱之爲南閻浮提,是五濁惡世,苦難太多了。北拘羅洲的平等與自由,類似這個世界起初的人類社會。北拘羅的特色,沒有家庭──沒有男女間的相互占有,沒有經濟上的私有。衣服、飲食、住處、舟車、浴池、莊嚴具,一切是公有的。大家過著「無我我所,無守護者」的生活。拘羅洲的經濟情況,男女關系,家庭本位的學者,會大聲疾呼,斥爲道德淪亡,類于無父無母的禽獸。然在佛法說,這是「無我我所」的實踐者,是「能行十善業」者,是能做到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者。拘羅洲的人,沒有膚色── 種族優劣的差別。沒有夭壽的,等到壽終而死(生天),也沒有憂悲啼哭;近于「千歲厭世,去而上仙」的傳說。這該是極福樂的,然在佛法中,看作八難之一 [P134] 。因爲這是純物欲的享受,缺乏崇高的精神生活,反不如我們,苦難多而能學佛法。物質生活的貧乏與不平,也是不理想的。要在社會和平,物産繁榮爲基礎上,加上智慧與慈悲,真理與自由,仁政與佛法同行,才是佛教徒仰望的淨土。據經上說:這個五濁惡世,經過多少次…
《佛法概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