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概論▪P7

  ..續本文上一頁──┘ │

   │ │

   └─────────┘

  

  有情爲物質與精神的和合,所以佛法不偏于物質,也不應偏于精神;不從形而上學或認識論出發,而應以現實經驗的有情爲本。佛法以爲一切是爲有情而存在,應首先對于有情爲徹底的體認,觀察他來自何處,去向何方?有情到底是什麼?他的特性與活動的形態又如何?不但體認有情是什麼,還要從體認中知道應該如何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探究人生意義而到達深處,即是宗教。世界的宗教,各種各樣的,含義也大有出入。但有一共同點,即人類苦于外來──自然、社會以及自己身心的層層壓 [P49] 製,又不能不依賴他、愛好他;感到自己的缺陷、渺小,而又自信自尊,想超越他、製用他。有情在這樣的活動中,從依賴感與超越感,露出有情的意向,成爲理想的歸依者。宗教于人生,從過去到現在,都是很重要的。不過一般的宗教,無論是自然宗教,社會宗教,自我宗教,都偏于依賴感。自己意向客觀化,與所依賴者爲幻想的統一,成爲外在的神。因此有人說,宗教是必然有神的。他們每以爲人有從神分出的質素,這即是我們的自我、心或靈魂。如基督教說:人的靈是從上帝那裏來的。中國也說:天命之爲性。藉此一點性靈,即可與神接近或合一。他們又說:人的缺陷罪惡,是無法補救的,惟有依賴神,以虔誠的信仰,接受神的恩賜,才有希望。所以一般宗教,在有情以外,幻想自然的精神的神,作爲自己的歸依處,想依賴他而得超脫現實的苦迫。這樣的宗教,是幻想的、他力的。佛教就不然,是宗教,又是無神論。佛說:有情的一切,由有情的思想行爲而決定。佛教的歸依向上、向究竟,即憑有情自己合法則的思想與行爲,從契合一切法的因果事理中,淨化自己,圓成自己。所以歸依法,即以因果事理的真相 [P50] 爲依歸,歸依佛與歸依僧,佛與僧即人類契合真理──法而完成自己的覺者;歸依即對于覺者的景仰,並非依賴外在的神。佛法是自力的,從自己的信仰、智慧、行爲中,達到人生的圓成。佛法與一般宗教的不同,即否定外在的神,重視自力的淨化,這所以非從有情自己說起不可。

  

  第二節 莫辜負此人身

  人在有情界的地位

  有精神作用的一切有情,佛經分爲五趣──天、人、畜生、餓鬼、地獄。此五類,即世間的存在者,有高級的,有低級的。在我們所住的世間,有人、有畜生、也有鬼。畜生,如空中的飛鳥,水中的魚龍,地上的走獸。有無足的,兩足的,四足的,多足的;有一棲的,兩棲的,叁棲的種種。也稱爲傍生,即一切禽獸,蟲魚的總稱。鬼,常人雖不易見到,但是住在此世間的。人類對于鬼的確信,或由于夢見死亡的眷屬,或由于疫病及病人的所見所聞,或由于跳神扶乩等神秘現象。其中最主要的,爲見到死亡者的孤苦饑渴,如『易 [P51] 』所說的「遊魂爲變」。這雖有無財、少財、多財──如血食之神的差別,從饑渴苦迫得名,常稱之爲餓鬼,傳說:唯有生在餓鬼中,才會享受兒孫的祭祀。這是有情的一類,與中國「人死爲鬼」的思想不同。比人高一級的是天,天中也有高級與低級的,低級的天,是鬼、畜中有大福報者。如四王天中的毗樓博叉,是龍王,是畜生,毗沙門是夜叉,是鬼。四王天以上的帝釋天,才是人身的;但爲帝釋守衛的,也還是鬼、畜之類。比人間低一級的,是地獄。地獄爲各宗教所共同承認的。佛經說主要是八熱地獄,基督教也說地獄中是火。佛經與舊約都有「現身入地獄」的記事:大地裂開,人爲從地湧出的火焰所籠罩,墜入地心。地獄在地下,即地球中心,地心確是火熱的。經上又說有八寒地獄,或與南北極有關。總之,是比人間更苦的,有從人身也有從鬼畜而下墮的。五趣有情的高下分布,是這樣: [P52]

  圖片

   ──┐ ┌──

   │ │ │ │

   ─┼─┼─────┼─┼─

   │ │ 畜生 │ │

   └─┼─────┼─┘

   天│ 人 │地獄 線條應爲弧形

   ┌─┼─────┼─┐

   │ │ 餓鬼 │ │

   ─┼─┼─────┼─┼─

   │ │ │ │

   ──┘ └──

  

  依此圖,可知人在五趣中,位居中央。上有快樂的天堂,下是極苦的地獄;兩旁是畜生與餓鬼,雖在此人間,但遠不及人類。五趣各是有情的一類,而人爲五趣的中心,爲有情上升下墮的機紐。此人本的有情觀,與中國一般的鬼本論非常不同。

  

  人類的特勝

  五趣中,平常以爲天上最好,地獄最苦,這是一般宗教的傳統見識。怕墮地獄,求生天國,是他們共同的要求。佛法獨到的見地,卻以爲人間最好。這因爲一切有情中,地獄有寒熱苦,幾乎有苦無樂;畜生有殘殺苦,餓鬼 [P53] 有饑渴苦,也是苦多于樂。天上的享受,雖比人類好,但只是庸俗的,自私的;那種物質欲樂,精神定樂的陶醉,結果是墮落。所以人間最好,經中常說「人身難得」的名言。『增含』「等見品」說:某「天」五衰相現──將死時,有「天」勸他說:你應求生善趣的人間。人間有什麼值得諸天崇仰呢?經上接著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這即是說:諸佛皆在人間成佛,所以人爲天的善趣,值得天神的仰慕。

  成佛,是體悟真理,實現自由。佛陀說法,即是宣揚此真理與自由之光。真理與自由,是天國所沒有的,有的只是物欲與定樂。諸天是享樂主義者,不能警覺世間的苦難,不能策發向上,所以惟有墮落,不能獲得真理與自由。釋尊曾說:「我今亦是人數」(增含四意斷品)。這可見體現真理而解脫成佛,不是什麼神鬼或天使,是由人修行成就的。惟有生在人間,才能禀受佛法,體悟真理而得正覺的自在,這是『阿含經』的深義。我們如不但爲了追求五欲,還有更高的理想,提高道德,發展智慧,完成自由,那就惟有在人間才有可能,所以說「人身難得」。 [P54]

  佛陀何以必須出在人間?人間有什麼特勝?這可以分爲四點來說:一、環境:天上太樂,畜生、餓鬼、地獄──叁途太苦。太樂了容易墮落,太苦了也無力追求真理與自由。人間也有近于這兩邊的形態:如生活寬裕,遺産豐富的,由于物質的過分享受,窮奢極欲,每每汩沒自己,弄到墮落而後已。反之,太貧苦了,由于生活的逼迫,爲衣食等所苦,或作殺盜等惡業,少有機會能從事學問,追求真理與自由。苦樂均調的人間,尚有此種現象,何況極樂的天堂,極苦的地獄!經上說:帝釋天爲了佛法,特來世間禀受,但他在享受五欲時,竟然完全忘記了。太樂太苦,均不易受行佛法,唯有苦樂參半的人間,知苦而能厭苦,有時間去考慮參究,才是體悟真理與實現自由的道埸。二、慚愧:『增含』「慚愧品」說:「以其世間有此二法,……不與六畜共同」,這是人畜的差別處。人趣有慚愧心,慚愧是自顧不足,要求改善的向上心;依于尊重真理──法,尊重自己,尊重世間的法製公意,向「輕拒暴惡」,「崇重賢善」而前進。這是道德的向上 [P55] 心,能息除煩惱衆惡的動力,爲人類所以爲人的特色之一。叁、智慧:叁惡趣是缺少智慧的,都依賴生得的本能而動作,人卻能從經驗的記憶中,啓發抉擇、量度等慧力,能設法解決問題。不但有世俗智,相對的改善環境、身心,而且有更高的智慧,探求人生的秘奧,到達徹底的解脫。人間的環境,苦樂兼半,可以從經驗中發揮出高尚的智慧。如不粗不細的石頭,能磨出鋒利的刀劍一樣。四、堅忍:我們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即堪忍的意思。這世間的人,能忍受極大的苦難,爲了達到某一目的,犧牲在所不惜,非達到目的不可。這雖也可以應用于作惡,但如以佛法引導,使之趨向自利利他的善業,即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直達圓滿至善的境地。這四者,環境是從人的環境說;後叁者,是從人的特性說。『婆娑論』解說人爲「止息意」、「忍」、「末奴沙」叁義;『起世經』等說「勇猛」、「憶念」、「梵行」叁事的勝于天上,與今所說的叁者相同。

  圖片

   慚愧──止息意──梵行勝

   智慧──末那沙──憶念勝

  [P56]

  

   堅忍──忍────勇猛勝

  

  這樣,諸佛皆出人間成佛,開演教化,使人類同得正覺。佛法不屬于叁途,也不屬于諸天,惟有人類才是佛法的住持者,修學者。人生如此優勝,難得生在人間,又遇到佛法,應怎樣盡量發揮人的特長,依佛陀所開示的方法前進。在沒有完成正覺的解脫以前,必須保持此優良的人身。若不能保持,因惡行而墮入叁途,或受神教定樂所蒙惑,誤向天趣──長壽天是八難之一,那可以說是辜負了人身,「如入寶山空手回」! [P57]

  

  第四章 有情與有情的分析

  第一節 有情的分析

  叁處觀

  佛法以有情爲本,那就應該認識有情是什麼。佛常用「叁處觀」去觀察有情,分別有情的真相。但有情的分別觀察,要從有情的流轉相續中,與身心的相依中去考察,不可爲靜止的、孤立的機械分析。有情是有機的活動者,如當作靜止、孤立的去考察,就會發生錯誤,誤解佛陀觀察的深意。論到叁處觀,即五蘊觀,六處觀、六界觀。蘊處界的分別觀察,是從不同的立埸去分別,看到有情的…

《佛法概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平凡的一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