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欲五蓋。
爲了修定而持戒,叫做增上戒學。那末戒學清淨,當然要依戒而「進修于定學」了。首先要肯定認識:如修定而想有成就,那一定要『離欲及惡不善法』。因爲定是屬于色無色界的善法;如心在欲事上轉,不離欲界的惡不善法,那是不能進入色界善法的。這一點,有些人是忽略了。念念不忘飲食男女,貪著五欲,對人做事,不離惡行,卻想得定,發神通,真是顛倒之極!最顛倒的 [P200] ,道教中有,印度教中也有,聽說也有混進佛法中來的。這就是想從男女淫樂中修定,說什麼性命雙修啦,身心雙修啦!這不單是哄騙愚人,特別是誘惑那些有錢有勢,而身心日漸衰老,想縱情享受而幹著急的人物(從前都流行于宮廷、宰官間)。其實,道教徒也有看不慣這股邪風,而予以嚴正評擊的。淺薄的道教徒,都還有知道邪正的,有佛法正知見的,還會錯誤嗎?原來,印度的『叁摩缽底』一詞,意義是等至──平等能至,指禅定的心境而說。但印度人也稱男女性交爲叁摩缽底──『雌雄等至』,因那時也有心意集中,淫樂遍身,類似定心的現象。這正如現法涅槃的外道,拍拍吃飽了肚子說:這就是涅槃(苦去而安樂)一樣。想得定而又舍不得欲樂的,從叁摩缽底的字義中,有意無意的雜揉起來,這才修精煉氣,在色身及淫欲上用功,而不覺得誤入歧途了,這真是可悲可憫!
在應「離」的欲及惡不善法中,欲是「五欲」;惡不善法是「五蓋」。五欲是淨妙的色聲香味觸,這是誘惑人心,貪著追求的物欲。修定的,要攝心向 [P201] 內,所以必須離棄他。對于五欲境界,要不受味──不爲一時滿意的快感而惑亂,反而要看出他的過患相,以種種理論,種種事實來呵責他。看五欲爲:僞善的暴徒,糖衣的毒藥,如刀頭的蜜。這才能不取淨妙相,不生染著;染著心不起,名爲離欲。在五欲中,男女欲是最嚴重的;這是以觸欲爲主,攝得色聲香的欲行。男女恩愛纏縛,是極不容易出離的。多少人爲了男女情愛,引出無邊罪惡,無邊苦痛。經中形容爲:如緊緊的繩索,縛得你破皮,破肉,斷筋,斷骨,還不能舍離。這是與定相反的,所以就是在家弟子,如想修習禅定,也非節淫欲不可。
五蓋,是欲貪蓋,瞋恚蓋,惛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這都是覆蓋淨心善法而不得發生,對修習定慧的障礙極大,所以叫蓋。欲貪,從五欲的淨妙相而來。瞋恚,從可憎境而起。惛沈是心情昧劣下沈,與睡眠鄰近,這是從暗昧相而來, 的。掉舉與惛沈相反,是心性的向上飛揚。惡作是追悔,是從想到親屬,國土,不死,及追憶起過去的事情,或亂想叁世而引起的。疑從叁世起 [P202] ,不能正思惟叁世的諸行流轉,就會著我我所,推論過去世中的我是怎樣的, ……這一類的疑惑。這要修不淨想來治欲貪;修慈悲想來治瞋恚;修緣起想來治疑;修光明想(法義的觀察)來治惛沈睡眠;修止息想來治掉舉惡作。這五蓋能除遣了,定也就要成就了。
己二
庚一: 不淨及持息,是名二甘露。
爲了修發真慧而修習禅定的,叫心(定)增上學,就是住心法門。佛多教授「不淨」觀,「及持息」念,使弟子們從此下手,修定而修發真慧的。這在古代,「名」這二者爲「二甘露」門。印度語的甘露,與中國傳說的仙丹相近,是不死藥。佛法以此譬喻不生滅的涅槃;修習這二大法門,能了脫生死,所以叫甘露門。其後,阿毗達磨論師,加上界分別,稱爲『叁度門』。
佛所開示的禅觀,如約衆生的煩惱特重不同,修習不同的對治,使心漸歸安定清淨來說,古師曾總集爲『五停心』(玄奘譯爲五種淨行),就是:以不淨觀治貪欲;慈悲觀治瞋恚;緣起觀治愚癡;界分別治我慢;持息念治尋思散 [P203] 亂。這是針對某一類的煩惱特別強,而施用的不同治法。但一般說來,佛是多以這二大法門來教授的。這不但對治欲貪,散亂(這是障定最重的),依此修成禅定,也可由此進修真慧而了生死的。
不淨觀,是先取死屍的不淨相而修習的,就是九想:一、青瘀想;二、膿爛想;叁、變壞想;四、膨脹想;五、食噉想;六、血塗想;七、分散想;八、骨鎖想;九、散壞想。這是對治貪欲──淫欲貪,身體愛最有力的。持息念,俗稱數息觀,是心念出入息(呼吸)而修定的,就是六妙門:一、數;二、隨;叁、止;四、觀;五、還;六、淨。還有十六勝行,那是持息念中最高勝的。
庚二: 依此而攝心,攝心得正定。能發真慧者,佛說有七依。
「依」著上面所說的法門──不淨想,持息念,「而」修習「攝心」,不使散亂的,就是修定。無論是修定,或者修觀慧,起初都是有所緣境相的。如以青瘀等不淨相爲境,或以出入的呼吸爲境。對于所緣的境相,如觀察思惟他 [P204] ,就是修觀;如依著而攝心不散,心住一境,便是修定了。修定的方法很多,是可以依種種的所緣相而攝心的。不過從對治主要的定障──貪欲與散亂,引發正定而說,不能不說這二法是更有效的,更穩當的!在修習攝心的過程中,如能達到遠離五欲,斷除五蓋,那末定心明淨,會很快的發生功德而成就的,所以說「攝心」能「得正定」。約一般的禅定說,不是邪定,味定,就是正定。約出世法說,那無漏定才是正定呢。
叁乘賢聖弟子,是爲了修發真慧而修定的。定境由淺而深,階位不一,到底那些定,可以作爲依止而修發真慧呢?總攝修發的一切定法,不出這樣的大階位──四禅,八定(還沒有滅受想定,這是聖者所修證的,姑且不說)。四禅是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八定是:四禅以外,再加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如從一般的散心,漸修而入定境時,第一是未到定,那是初禅根本定以前的,是將到初禅而還不是初禅的近分定。如將到城市而先到近郊,也有一些商鋪一樣。再進,是修到初禅。在初禅與二禅 [P205] 中間,有名爲中間禅的。將到二禅而還沒到時,有二禅的近分定。從此以上,每一定,都可以有中間定,近分定,根本定叁類。但大概的總攝起來,就是四禅,八定;或者在初禅根本以前,加一未到定就是了。在這四禅,八定中,最後的非想非非想定,定心過于微細了,心力不夠強勝,不能依著他而修發真實慧。所以「能」夠「發真慧」的,「佛說」只「有七依」定,就是: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七定。但最初的未到定,也是可以發慧的;這是初禅的近分定,所以就攝在初禅中。
關于定學的修習,就是攝心令住的修法,下面會有更詳明的說明。
戊叁: 增上慧學者,即出世正見。
道谛,是叁學,八正道。戒學,定學,都說過了,現在要說到慧學。慧學就是八正道中的正見(還有正思惟),所以綜合起來說:「增上慧學」,就是「出世正見」。什麼是增上慧學?爲了作爲解脫的依止而修慧,叫增上慧。這當然不是俗知俗見,而是究竟的真實慧了。正見也如此,如上面說到的知善惡 [P206] ,知業報,知前生後世,知凡聖,都還是(佛教的)世間正見。爲了悟真理,斷煩惱,得解脫,要有出世的正見。什麼叫出世?就是超過和勝出一般世間(凡夫)的意思。或是悟解真理的正見,或是離煩惱的無漏正見,都叫出世正見。在說明上,現在是著重于勝義──真實義的知見。
慧,梵語般若。在佛法所修的一切功德中,般若是最究竟的;有了般若,可說到了家。體悟真理,解脫生死的大事,已經能夠成辦;涅槃城大門,已經打開。如沒有般若,什麼行門,都不能解脫生死。般若又是最根本的;般若是領導者,啓導一切功德的進修,與一切功德相應。在叁學中,慧學最後,爲能得解脫的依止;而在八正道中,卻以正見爲首。這說明了般若在佛法中的地位,是徹始徹終的;他是領導者,又是完成者!
在叁乘共法的經典裏,慧是有很多名稱的,如慧,見,明,觀,忍,智,覺;正觀,正見,正知,正思惟;如實觀,如實知,如實見,如實知見,如實思惟;擇法等。 [P207]
丁二
戊一
己一
庚一
辛一
壬一: 佛爲阿難說:緣起義甚深──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無常空無我,惟世俗假 有。
出世的解脫法門,不出乎四谛與緣起的二大綱,所以說到出世的慧學,也就是通達緣起與知四谛的慧。現在,先從正見緣起來說。
上面說到過的十二緣起說,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這不過是煩惱起業,業感苦果的說明;說明了生死的無限延續,並非神造而已。就是部分的分別法相的佛學者,也每每如此。如真的這樣,這不過是緣起的世間正見,怎麼能解脫生死呢?阿難曾代表過這樣的見地,以爲緣起是很好懂的。「佛」就因此「爲阿難說」:『彼諸緣生(起?)法,其意甚深』(32);「緣起義」是「甚深」甚深,如大海一樣的,不容易測度到底裏的。要知道,緣起是佛在菩提樹下覺證得來的,不要說人,就是天(玉皇大帝之類),魔,梵(耶和華等),也都是不能通達的。這是佛法超越世間,勝出世間的根源,當然是『甚深極甚深,難通達極難通達』的了!緣起實在太深了!如十二支的因果相生,說明了生死的無 [P208] 限延續,這已經是很深的了!再來觀察:衆生的生死,始終在這樣的──十二支的情形下流轉;只要是衆生,是生死,就超不過這十二支的序列。所以十二支是生死的因果序列,有著必然性與普遍性的。從因果的不同事實,而悟解到一切衆生共同的必然理性,堅定的信解,這才得到了初步的成就。但還要再深入,徹悟更深的真義。
佛的開示緣起,總是說:『依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行緣識……生緣老死』(33)。要知道:無明,行……老死,這十二支的因果相生,是緣…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