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P36

  ..續本文上一頁  其余如上面菩薩學處中說。

  

  戊叁

  己一: 攝護于衆生,菩薩修忍度。耐怨安受苦,及谛察法忍。

  再說忍度。菩薩行是爲了成佛。成佛一定要「攝」化衆生,「護」念「衆生」;修集攝受衆生的布施,護念衆生的淨戒,才能利益衆生而後成佛。但衆生是愚昧的,可能會給予布施而不知感恩,或反而相仇害的;護念衆生而持戒,衆生卻偏要來娆害的。如不能堅忍,施與戒的功德,都是會因而破壞的。世間尚且要『相忍爲國』;『小不忍則亂大謀』;何況在無量生死中度衆生而成佛的大事,那有不修忍而能成就呢!所以「菩薩」非「修忍度」不可,而忍成爲菩薩的大行之一了!忍是忍耐,忍辱不過是忍的最重要的一項。忍是意志堅 [P296] 定,經得起打擊,受得了磨難,不問怎樣艱苦,都能保持自己,不受外來的影響,而改變宗旨,或者引生罪過。從前,舍利弗六十劫修菩薩行,有人來乞求眼睛。舍利弗對他說,這並無用處,他卻一定要乞化。等到給了他,他又嫌他腥臊,丟在地上,很不滿意的走了。舍利弗覺得衆生難度,因此退了大心,這就是不能忍而失敗的一例。

  忍,分爲叁類:一、「耐怨」害忍:如有怨仇來損害,或是刀杖傷害,或是挾怨誣害,或者是惡意誹毀,因而損害名譽,利養。這是一般人最難忍受的,菩薩應修安忍:憐憫對方,覺得他爲煩惱所驅迫,爲惡勢力所轉動;忍受怨敵的傷害而不生瞋忿,不加報複。二、「安受苦」忍:苦是各式各樣的,有從外界的無情物來的,如風雨寒熱等苦。有從外界的有情來的,如蛇蠍蚊虱等苦。有從自身發生的,就是出家,乞食,遊化,修行,也都是會引生苦痛的。這都要磨練心志,安心忍受;不能忍,那不是引起煩惱罪惡,就是障礙自己的修行。叁、「谛察法忍」:法是佛法,審細谛察而悟入佛法,忍是安心入理的意 [P297] 思。如浮光掠影,不能安心深入,就不能獲得深廣的法益了!

  

  己二: 瞋他有何益?自他增憂苦。瞋火燒善根,忍則五德具。

  受到名譽,財産,事業,身體的損害,是一般人所最難忍的,所以特再爲開示。受人損害時,會引起瞋忿的反應,取敵視,反抗,報複的行動,這確是凡夫的本性。但在人類德性的進展中,尤其是通達甚深法義,忍就被發現而尊重起來。因爲如不忍而「瞋他」,向他報複,這到底「有何」利「益」呢?這真是不必要的。要知自身的失敗,決不單是爲了他人的損害破壞,主要還在自身的不健全。換言之,自己才能損害自己。古人說:『君子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日之患』。眼前的受損害,受冤曲,在自己如法的進修中,沒有不被了解而恢複的。惟有自己不向上,到死而德業無成,才是可憂慮的。依佛法,不要說一日之患,就是一生的冤抑,屈辱,犧牲,在無盡的生死過程中,這算得什麼?惟有不能趣向佛道,永遠在生死中頭出頭沒,才是可悲哀呢!所以不應該瞋忿報複,而應該安忍。而且,向怨敵瞋忿報複,並不就是恢複已受的損害。不 [P298] 忍而瞋忿報複,徒然使「自」己與「他」人,「增」長種種的「憂苦」。向他報複,他當然受到憂苦,而自己瞋心發作,身心煩躁不安,有時會不顧一切,造成更大的錯誤,招致更大的損害。以怨報怨,這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所以說:『不可怨以怨,終已得休息。行忍得息怨,此名如來法』(32)。

  修集布施,持戒,好不容易。但由于一念的不忍,瞋忿心發,全部都被摧壞了。如說:『若有瞋恚諸佛子,百劫所修施戒善,一剎那頃能頓壞』(33)。所以形容「瞋」是「火」一樣的,能焚「燒」一切功德「善根」,非下決心修忍不可!假使能知道瞋恚的過失,安忍的功德,多多的考察,自會以理智來製伏瞋忿煩惱。那麼,瞋恚有什麼過失呢?一、壞色:瞋心一起,全身血脈沸騰,面色會立刻變成醜惡的樣子。研究美容學的說:如人而多起瞋怒,面貌是很快的衰老了。二、失辯:瞋心一起,情感壓倒了理智,有的連對方說話的意義都聽不明白。沖動緊張,當然失掉了論辯的才力,爲自己申訴,有時也會說錯了。叁、善士遠離:凡性情暴躁,多起瞋忿的人,良善的朋友,都會爲了不值得 [P299] 結怨而離去的。四、毀戒:瞋忿發作,只圖達到報複目的,什麼都顧不得了。殺盜淫妄,無惡不作。五、墮落:這樣的積集瞋業,一旦老死到來,還有什麼善報,只有墮落惡趣的一路了。一念的不忍,産生這樣的惡果,怎可不加以製伏?反之,如能「忍」怨,那末,相貌端嚴,辯才明晰,善友共聚,不犯禁戒,死後上升而向佛道──「五德」都「具」足了。在五乘共法中,雖也有忍,但真能『難忍能忍』,就只有菩薩行了。

  

  戊四: 施戒及安忍,多爲在家說。廣聚福資糧,是佛色身因。

  上面所說的布「施」,淨「戒」,「安忍」──叁度,現在要綜合的敘述一下,也就說明了六度爲成佛所必修的法門。這有叁個意義:一、出家人的修持重心,是禅慧熏修,所以這叁度雖也是出家人所修的,但在經中,佛大「多」是「爲在家」人「說」的。尤其是財物的布施,爲在家弟子的要行。出家人僅可隨分行施,如像在家人那樣,積聚財物來作種種布施,就會過失叢生,非佛製所許可了。二、佛是福德與智慧圓滿,被稱爲兩足尊的。福慧圓滿的佛果 [P300] ,從修集福慧的因行而來。如遠行一樣,要備足資糧──旅費,糧食等,才能到達目的。菩薩久劫修行而成佛,福慧就是成佛的資糧。前叁度,在二資糧中,是「廣」大積「聚福」德的「資糧」,爲成佛必備的勝行。叁、說到佛,經中有四身,叁身,二身等分別;扼要的可分爲法身與色身。大菩提的圓證法界,體現絕對真理而成佛,是法身;佛的相好莊嚴,是色身。色身是無邊福德所莊嚴的,所以前叁度「是佛」的「色身因」緣。知道了前叁度的特性如此,後叁度是多爲出家人說的,是智慧資糧,是佛的法身因緣,也就可以知道,不必再說的了。

  

  戊五

  己一: 佛說精進度,福智之資糧。無厭心如海,力盡而不止。

  現在要說到精進度。精進是能普遍策發一切善行的,與一切功德相應,所以在福智二資糧中,雖說精進是屬于智資糧,而實「佛說精進度」,是通于「福智」二「資糧」的。

  叁乘共法中,已說到正精進;大乘的精進,有著更深遠的意義。修菩薩行 [P301] ,是以無盡的法界爲境的:親近供養一切佛,聞持修習一切法,莊嚴一切國土,度脫一切衆生,斷盡一切煩惱,……圓滿一切功德。『窮虛空,遍法界』,什麼都是一切的一切。心量的廣大,真可說是:虛空一樣的廣大,大海一樣的淵深!這樣的大願,大行,大果,如沒有無限的精進,是不能成就的。所以菩薩的精進度,應有「無厭」足的「心」量。求一切佛法而不滿足,證得功德而不得少爲足;「如海」一樣的吞納百川,無窮無盡的進趣。惟有這樣的無厭足心,才能發爲大乘的精進。因此,一、大乘的精進度,不是有限的精進。如農夫下田,某甲盡力收獲,得到了一些,就回家去休息享受,某乙也盡力收獲,要收割圓滿了,才告一段落。在工作的努力方面,也許某甲更緊張,然而某甲到底是工作的懶惰者,某乙才是精進的。這樣,聲聞的急求自了,如喪考妣,在大乘法中,不能說是真精進。二、精進是持之以恒,而不是不自量力的急進。如二人上山,一人急急的跑,不到半路,心跳足酸,只好停止而退下來。一人是大踏步前進,不是急進的,但能保持體力而不休息的,這樣才能登上高山 [P302] 。總之,無厭足的,不休止的善行,才是大乘的精進!

  在修學的進程中,有時會山窮水盡,無法再進,有的就中止退失了。但是菩薩的精進,現有的(體力,智力,財力,能力)「力」量,雖是可「盡」的,而內「心」的無限精進,卻是永「不」停「止」的。古人說:『哀莫大于心死』;承認失敗,放棄努力,是真正的失敗了!故事說:有旅客在山中前進,被山鬼障住了路。旅客舉左手去打他,可是左手被捉住了。再用右手,左足,右足,末了用頭去撞他,頭又被鬼縛住了。山鬼說:好勇敢的旅客,你現在還有什麼能耐呢?旅客說:我的心,將永遠不受束縛而要求前進。山鬼佩服他的膽量與毅力,就讓路而讓他過去。在修菩薩行的曆程中,如由于力量不足而無法進行時,也應這樣的保持那前進的決心。

  

  己二

  庚一: 推延著世樂,自輕心怯弱。

  對于大乘佛法,不能精進修學,不出于二種障:一、不想進修;二、不敢進修。佛道有這樣的功德,爲什麼不想進修呢?不是「推延」懈怠,就是染「 [P303] 著世樂」。有的懈怠成性,什麼好事都不能努力去做,總是推延又推延,今天推明天,今年等明年。這種根機,是難得猛進的。如能多多憶念:人命在呼吸間;死亡是不分老年與少年的;人身難得。多念無常,才能警策修行。有些是貪染世間樂事,專在聲色貨利中過日,忙得不亦樂乎,這也就不想進修佛道。如能思察世樂的不究竟,多引起未來的苦果,如刀頭蜜一樣,減少世樂的貪染,就會進修法利了。爲什麼不敢進修呢,因爲「自」己「輕」視自己,覺得現在是末法時代,自己是根鈍障重,深廣無邊的佛道,實在無法成功。這樣的「心」生「怯弱」,就不敢承當下來,當然不會精進的修學了!這類心性怯弱衆生,容易退取小乘,走那迂回的路子。

  

  庚二

  辛一: 滿果亦難行,久處于生死,資糧廣無邊,練心勿退屈!

  心性怯弱,不敢進修深廣圓滿的大乘佛道,每從叁方面怯弱退屈下來。一、聽說圓「滿」的佛「果」,是永盡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的,就自己覺得不行,我怎能得到那麼圓滿的佛果呢!這就退屈下來了。應該想:十方無量數 [P304] 菩薩,都能修行圓滿而成佛,我爲什麼不能!所以說:『彼既丈夫…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觀論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