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34)。從前曾經墮惡道的,現在已經成佛;現在在惡道中的,將來也要成佛。惡道衆生都會成佛,自己現在難得的生在人間,能知道正理,能奉行善行,爲什麼反而怕不能成佛呢,二、聽說菩薩要修「難行」苦行,施舍手足頭目等,覺得太難太苦,自己做不到,就不敢進修而退屈了。這也不對。從無量世以來,每墮落在惡道中,說不盡的苦都受了,爲什麼爲佛道而修行,反而怕起苦來。如長病痛苦不堪,受一次手術,就能徹底治療,因受手術而來的小苦,難道都不能忍受嗎?況且,菩薩的難行,與外道的苦行不同。菩薩修行,有方便善巧,次第學習。忍力成就,悲心增勝,有利益時才施舍身分,並非專以受苦爲修道的。叁、聽說菩薩修行,要長「久」的「處」在「生死」海中度衆生,時間這樣的長,要積集的「資糧」,又那麼的「廣」大「無邊」,覺得自己修不了,也就不敢進修了,這是更不應該的。菩薩能通達生死如幻,才能長在生死中度衆生,並非長在生死中墮落受苦。而且,無邊資糧是無邊的 [P305] 功德,還會嫌多嗎?誰會聽說財富多而怕計算的麻煩呢?對這些,如由于心性怯弱而有退屈心,應以上面的理論,多多訓「練」自「心」,讓自心堅強起來,精進的荷擔佛道,而「勿」使「退屈」才是。
不過,世間也有把成佛看得輕易的,以爲修習微少功德,就會成佛。這或是從怯弱懈怠中來,或是不知天高地厚,如『初生犢兒不怕虎』一樣。如自以爲然,等到覺得不是這麼一回事,也許要懊悔不及了!
辛二
壬一: 怯弱下劣者,希求易行道。
雖然一切衆生,畢竟成佛、但就現實的衆生性來說,根機是種種不一的。在發心向道的衆生中,有是適宜于菩薩行的,有與菩薩法是格格不相入的,也有想學菩薩而不敢修的。適宜于菩薩行的根性,佛當然『爲說無上道』了。與菩薩心行格格不相入的,是鄙劣怯弱的根性,如《法華經》的窮子喻:窮子回到故鄉,望到財富無量的長者,驚慌失措,嚇得逃走都來不及。對于這類根機,不得不爲說方便法門──聲聞緣覺乘法,漸漸的引攝化導他。想修菩薩行而 [P306] 不敢修的,知道羨慕佛果的究極圓滿,但對于菩薩的廣大心行,卻不敢擔當,精進修行。這也是怯弱衆生,缺乏自信,生怕退墮小乘,或沈淪苦海。對于這類衆生,二乘方便是不適用的,佛只有用特別的方便來化導了。這類「怯弱下劣」的根性,想成佛而不願修學菩薩的大行難行,所以「希」望「求」一簡單「易行」而又迅速的方便「道」。但這是不順菩薩的菩提願行的;因爲求成佛道,是決無不修菩薩大行的道理。這如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說:『問曰:是阿惟越致(不退轉)菩薩,……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辟支佛地,若爾者,是大衰患!……若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爲說之!(龍樹)答曰:如汝所說,是儜弱怯劣,無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幹之言也!何以故?若人發願欲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未得阿惟越致,于其中間,應不惜身命,晝夜精進,如救頭燃』(35)。
壬二: 佛有勝方便,攝護于初心。
希求簡易迅速的方便道,雖缺乏大丈夫(大丈夫即菩薩,提婆菩薩有《大 [P307] 丈夫論》)的志行,但「佛有」無量善巧,別說殊「勝方便」,「攝護」怯劣的「初」發「心」學人,使他不致退失信心,趣入大乘,這就是易行道法門了。這如龍樹在《十住毗婆沙論》裏,雖呵責了一番,仍攝受他說:『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難行苦行),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36)。易行道,就是以信願而入佛法的一流。
易行道的真正意義是:一、易行道不但是念一佛,而是念十方佛,及『阿彌陀等佛,及諸大菩薩,稱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轉』(37)。二、易行道除稱佛菩薩名而外,『應憶念,禮拜,以偈稱贊』(38)。叁、易行道不單是稱名禮拜而已,如論說:『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憶念,稱名,禮敬而已。複應于諸佛所,忏悔,勸請,隨喜,回向』(39)。所以,易行道就是修七支,及普賢的十大願王。四、易行道爲心性怯弱的初學說,重在攝護信心,龍樹論如此說,馬鳴論也說:『衆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 [P308] 』(40)。五、易行道的攝護信心,或是以信願,修念佛等行而往生淨土。到了淨土,漸次修學,決定不退轉于無上菩提,這如一般所說。或者是以易行道爲方便,堅定信心,轉入難行道,如說:『菩薩以忏悔,勸請,隨喜,回向故,福德轉增,心調柔軟。于諸佛無量功德清淨第一,凡夫所不信而能信受;及諸大菩薩清淨大行希有難事,亦能信受。……愍傷諸衆生,無比功德,……深生悲心。……以悲心故,爲求隨意使得安樂,則名慈心』。『若菩薩如是,得隨慈悲心,斷所有貪惜,爲施勤精進』(41)。這就是從菩薩的易行方便道,引入菩薩的難行正常道了!
壬叁
癸一: 于中殊勝者,往生極樂土,彌陀佛力持,不退于菩提。
以信願而趣入佛道,是樂行的,他力的法門。如大乘經論所說,法門也是很多的,但其「中殊勝」的,爲中國佛教界所特重的,不能不說是稱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淨「土」了。極樂世界,在西方十萬億國土以外;阿彌陀佛,現在那邊說法教化。佛佛道同,功德願力是不能說有優劣的,那到底彌陀淨 [P309] 土,有什麼殊勝呢?在佛佛道同的平等一法界中,確也不礙差別而顯出諸佛的特勝。在大乘經中,雖廣說十方淨土,稱揚種種易行道,而確是多稱揚贊歎彌陀淨土的。阿彌陀佛所表顯的特色,是因中立二十四大願(或作四十八願),以無邊的悲智功德,現起極樂世界。肯定的宣說:不論什麼人,只要信賴彌陀願力,願生極樂世界,稱念阿彌陀佛,不問一日,二日,以及十念,做到了專誠虔敬,一心不亂,就能爲「彌陀」的「佛力」所加「持」,死後往生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中,物資非常豐富,所以沒有所求不得苦。與諸上善人在一處,精勤佛道,所以沒有怨憎聚會,恩愛別離的苦惱。蓮花化生,在這生中,一定會悟得無生法忍,所以沒有老病死苦。往生極樂淨土的上品上生,當下就華開見佛,悟無生忍。其余中品下品根機,雖還沒有了生死,而可說生死已了,也就是必了無疑。雖還沒有得不退轉,但可說已得不退。總之,在極樂淨土修學的,不論時間多長,一定要了生死,「不退于」無上「菩提」的。所以,如覺得自己心性怯弱,菩薩道難行,恐怕會墮落二乘,或者隨業力而漂流,不能 [P310] 趣向佛道,那末稱念阿彌陀佛,是最穩當的了!也就是最能攝護初心衆生,不致退失信心的妙方便了。
稱念阿彌陀佛,應該禮拜,贊歎,忏悔,勸請,隨喜,回向。依淨土論的五門漸次成就來說,應從禮拜,贊歎,而進入止,觀,回向,也就是漸成智慧,慈悲,方便。這所以能速得不退轉于無上菩提,與龍樹的論義一樣,『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憶念,稱名,禮敬而已』(42)。
,
癸二: 不舍現法樂,而向于菩提,藥師大悲願:東方現淨土。
在易行道的淨土中,釋迦佛宣說彌陀佛的極樂淨土以後,又說東方藥師佛的淨琉璃淨土,這是適應另一類根性的。彌陀佛的極樂淨土法門,是厭棄現實人間的。韋提希夫人,深感世事的痛苦,不願再生此世界,所以佛爲說極樂淨土。宏揚彌陀淨土法門的,也說:『不厭娑婆,不生極樂』。由于厭此人間,所以專重死後往生的。但有些適于易行道的根性,對于現實人間──如身體健康,家庭和樂,社會繁榮,國家富強,天下澄平,並沒有厭棄的心情。爲了攝 [P311] 護這一類「不舍現法樂」的初心學人,使他也能「向于菩提」,所以釋迦佛又開示藥師佛的淨土了。藥師淨土在東方,象征生長;彌陀淨土在西方,象征歸藏。中國佛教界,爲了超薦死亡,就稱念彌陀佛,爲了消災延壽,就稱念藥師佛,充分顯出了後世樂與現法樂的差別。經上說:「藥師」琉璃光王佛,在因地中,以「大悲願」,發十二大願,目的在:開發知識,促進事業;救治身體殘廢,貧病無依;大家獲得豐富的衣食康樂;不信邪外;不犯法受刑;男女平等;一切衆生成佛。以這樣的願行,在「東方」世界,「現」起與極樂世界一樣清淨,一樣莊嚴的淨琉璃「淨土」。以此淨土法門,攝護信心,使衆生能得人天增上益,往生淨土益,終于成就無上菩提。從前玉琳國師,見到了藥師經,稱歎爲無上的方便。因爲有厭離心的人太少了,與彌陀淨土不相應。有了藥師淨土法門,那些不舍現法樂的,沒有厭離心的多數人,也有往生淨土而成佛的可能。所以玉琳國師稱歎藥師淨土爲:『人間亦有楊州鶴,但泛如來功德船』。 [P312]
己叁: 勝解堅固力,歡喜休息力,能修于四力:精進不爲難!
怯弱懈怠衆生,不敢精進的直入大乘,所以以易行的方便道,信願爲方便,引入大乘的精進道。其實,如能得善巧方便,精進也並非難以成就。這應該修集四種力來助成精進。一、「勝解」力:勝解是深刻的信解。信解善惡業報的因果道理,及菩薩行的功德與違犯的過失。若能深刻信解,就會生起樂欲,要求遠離一切惡,成就一切功德。從這樣的勝解欲樂,就能引發精進而使之修行。所以說:『信爲欲依,欲爲勤依』。越是信解深徹,也就越能精進修行。二、「堅固力」:在進修中,要有堅固力,這有二種意義。第一、有些人,隨隨便便,修這修那,無決心,無恒心,結果是養成惡習慣,什麼都修不成。所以要審慎而行,可以不行,行就要行得徹底,有始有終,不能中途放棄,…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