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P38

  ..續本文上一頁這才能養成意志的堅定。第二、進修時要尊重自己,強化自力。成佛大事,要自己力行,不能希望他力,所以說:『解脫唯依于自修』(43)(楞嚴會上阿難的失敗,病根就在此)。要肯定自己是能修行的,能戰勝煩惱的,堅決的負起菩薩大 [P313] 行的重擔,非達到目的不止。叁、「歡喜」力:在修學的過程中,法喜充滿,如嘗到美味而沒有厭足心。越是進修,越是有興趣,這才能精進修行,愈入愈深。四、「休息力」:如身心感到疲勞了,應該休息一下,否則會引起厭倦心而障道的。或某一功德修成了,雖略略休息,也意不滿足。如這樣「能修于四力」,那就如泉源長流,「精進」不息,而「不」太「爲難」了!

  

  戊六

  己一: 叁乘諸勝德,悉由定慧生。

  以下先總說禅那及般若二度。

  禅那,譯義爲靜慮,一般稱爲禅定;爲定的一名。般若,譯義爲慧,一般稱爲智慧。定與慧,在修習成就的(聲聞)菩薩行中,是相應不離的,稱爲『止觀雙修』,『定慧均等』。也就因此,聲聞及菩薩法中,每以禅及叁摩地等定,來稱那與慧相應的禅定。聲聞法中,如空叁摩地,勝義禅等;大乘如首楞嚴叁摩地,如來禅等。但從下手學習,及定慧的特殊性能來說,定與慧是有分別的。所以聲聞法的叁增上學,心增上學以外,有慧增上學;大乘法的六波羅 [P314] 蜜多,禅波羅蜜多以外,有般若波羅蜜多。從修習來說,多稱之爲止觀,止與觀也是不同的。大乘的修學者,必須肯定定與慧的特性,否則就會以禅爲慧,以修得四禅爲證四果,得定德而以爲得慧成佛了。其次,定與慧,不但爲大乘行果的心髓,也是聲聞行果的要目。菩薩的修行,雖重在菩提願,大悲心,回向等功德,但如沒有定慧,這一切都是不能成就的。所以《解深密經》說:『若諸聲聞,若諸菩薩,若諸如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所有善法,應知皆是此奢摩他及毗缽舍那(止觀)所得之果』(44)。止與觀,是定慧所攝的,從修習方便得名。對于定慧──止觀的尊重修習,爲修學大乘行的要著。所以稱贊說:「叁乘諸」殊「勝」功「德」,「悉由定慧」所「生」!

  

  己二: 修習止觀者,應先修習止;止成觀乃成,次第法如是。

  說到定慧的修習,就是止觀的修習。什麼是止,是觀?什麼是定,是慧?慧是以『簡擇爲性』的。梵語毗缽舍那,譯義爲觀,經說觀是:『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45)。所以,慧是以觀察抉擇爲特性的。有人以 [P315] 爲明了就是觀慧,這是不合經義的。梵語奢摩他,譯義爲止,經說止是『心一境性』;『內心相續』(46)。定是『平等持心』的意思。所以止是安心一境而不散動的。止與觀不同,若「修習止觀」,就「應」該「先修止」。這不是說:把定修好了,再來修習觀慧。事實上,止與觀有互相助成的作用。在沒有修止成就以前,也是有散心觀察慧的。那怎麼說先修止呢?在止與觀的修習過程中,一定先修「止成」就;止成就了,然後才能修「觀」「成」就。如定心不成就,那觀慧也是不會成就的。依這個意思,所以說先修止。經中說到止觀,定慧,禅慧,也總是先定而後慧的。這是修習的必然「次第」,不管你橫說豎說,頭頭是道,如真的修習止觀,那「法」定有「如是」次第的。這樣,現在就先說止,就是禅度的修習。

  

  戊七

  己一: 依住堪能性,能成所作事。

  爲什麼要修止而得禅定?因修止而能得定,就能成辦種種有義利的事業。所以說:『製心一處,無事不辦』(47)。修止而得住心時,身心引發輕安,身心 [P316] 都輕快舒適,而有行善離惡的力量。衆生一向在散亂心中,對欲境的抗拒力,煩惱的製伏力,善事的進修力,都非常薄弱,總覺得有心無力,如逆水行舟那樣的艱難。身體也如此,身體健康的,也時有煩勞不堪的感覺。如久病一樣,身心都滯重遲緩,軟弱無力。如修止而能住正定,「依住」心而發生「堪能性」,就是從身輕安而生身精進,從心輕安而生心精進;過去無能不堪的情形,全部改觀。依止這樣的堪能性,就「能」勇于進修,作「成所」要「作」的「事」業。什麼是要作的事?聲聞人,依定才能得現法樂住,得殊勝知見(天眼),得分別慧,得漏盡解脫。大乘行人,依定才能引發身心輕安,引發神通等功德;能深入勝義,更能作饒益衆生的種種事業。總之,佛法的殊勝功德,都是離不了定的,所以應專心修習禅定。

  

  己二: 由滅五過失,勤修八斷行。

  『依慈住淨戒』,爲修定所不可缺的資糧;調身調息等,略如五乘共法中說。要怎樣用心修習,才能引生正定?這要「由滅五」種的「過失」而成就。 [P317] 五過失是:懈怠,忘聖言,惛沈掉舉,不作行,作行。怎能滅除這五失呢?這要「勤修八」種「斷行」。八斷行是:信,欲,勤,安,念,知,思,舍。修八斷行,滅五過失,自能成就定心了。如破除了障礙,才能平安的到達目的地一樣。五過失與八斷行,以下會分別解說。現在總列一表如下:

  圖片

   { 欲 ─┐

   ┌ 懈怠………………… { 精進 │

   │ { 信 │

   │ { 輕安 │

   │ ├─能治八斷行

   所滅五過失┤ 忘聖言………………… 正念 │

   │ 惛沈掉舉……………… 正知 │

   │ 不作行………………… 思 │

   └ 作行…………………… 舍 ─┘

  

  己叁

  庚一: 懈怠爲定障,信勤等對治。 [P318]

  禅定,是修所成的勝德,要有信心,有耐心,不斷的學習,才能成就。所以從初學到學習成就,「懈怠爲」習「定」的大「障」礙,非修「信勤等對治」行不可。懈怠,是對善事缺乏勇氣,敷衍,泄沓,爲障精進的煩惱。要滅除懈怠,非精進不可。但定的修習精進,要從對于禅定的希求願欲而來。如一心想成就禅定功德,非得不可,自然就樂意修習而不疲懈了。但這要從信心中來:深信禅定的功德,深信定是可以修習而成的,更信自己能切實修學,一定能成就。有了這樣的信念,自然『信爲欲依,欲爲勤依』,而勤修不懈怠了。在禅定的信心中,第一要深信定境的輕安自在,身心勇銳,使自己的身心,進入一新的境地。如于定的輕安而能深信,實爲引發精進的要著。修信,欲,勤,安──四種斷行,滅除懈怠過失,實是貫徹于修定的始終過程;而在開始修習時,這是應特別重視的學程。

  

  庚二

  辛一: 正念曾習緣,令心不余散,明記不忘念,安住而明顯。

  在修止時,主要是使心在同一境相上安定下來。使心系住一境的,是「正 [P319] 念」的力量。正念如繩索一樣,使心系在一境上,不致流散開去。念什麼境呢,是「曾習緣」。緣是所緣境;曾習緣是曾經慣習了的境相。如修念佛的,先要審視觀察佛相;修習時憶念佛相,使佛相在心上現起來。如修不淨念的,就要先取青瘀膿爛等不淨相。念,就是曾習境的憶念;修念才能成定,所以定是不能以幻想而修習成就的。有了正念,就能對治『忘聖言』的過失。聖言是聖者所開示的法義,作爲修止的所緣,念念不忘于所緣,就能「令心不」向「余」處馳「散」,心就漸漸安定了。

  衆生的心,明了時就散亂了;心一靜就昏昧了,睡著了。昏昧而不明了的,是無力的;明了而散亂的心,如風中的燭光一樣,動搖不定,也是沒有大用的。所以修止成定的主要目標,是心力增強,能作常人所不能作的大事。這就要修習這個心,明顯而又安住,安住而又明顯。怎樣才會安住又明顯呢?這要以正念爲主,正知爲助來修習,此心能「明」白的「記」憶所緣,「不」致于「忘念」‧忘念是障于正念的,使心忘失所緣的。修習時,如心以正念力,能 [P320] 安住所緣,不向余境流散,就讓他安住而相續下去。但安住而要求明顯,就要以正知來時時關照,確知住在所緣境。如念佛的,不但要心住佛相,而且要明了佛相,佛相漸漸的明顯現前。這樣的「安住而」又「明顯」──明與靜,爲修止學程中的重要內容。切勿以爲專心一境就得了,落入無記昏昧中去。

  有以爲我是不取相而修的,是無分別的,不用系心一境,也還是有修有證的。這當然是有些誤會了!既使是不著相,無分別,也還是對此有一解了,然後專心向著修去。這還不是系念所緣嗎,如什麼都不想(初學是無此可能的),幽靈似的茫無著落,那能成什麼呢?例如中國的禅者,提起一句:『念佛的是誰』?『拖死屍的是誰』?雖然由此激起疑情,方便小小不同,但由此使心打成一片,撥落無邊妄念,這還不算系念于一嗎?

  

  辛二: 聖說是所緣,能淨惑障者,或順于正理,能向于出離。

  到底應住心于什麼所緣,才能修習成定呢?「聖」者「說:是所緣」是沒有一定的。沒有一定,這不是說什麼都可以,而是說,在可爲念境的種種緣中 [P321] ,沒有一定而已。瑜伽師說有四種所緣:周遍所緣,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總之,聖教中所說的種種所緣,一定是合于二大原則的:一、是「能淨」治「惑障」的;二、是契「順于正理」的。凡緣此而修習住心,就能使煩惱漸伏,或者斷而不起,這才能引生正定;定是離(煩惱)欲而修得的。這或是共世間的,或是出世的…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觀論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