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P40

  ..續本文上一頁,恚尋思,害尋思等。五蓋──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對這些,也能以內心的安定功德而克製他,免受他的擾亂。到這,內心是寂靜了。寂靜,如中夜的寂無聲息一樣,並非是涅槃的寂靜。七、「最極寂靜」:上面的寂靜,還是以靜而製伏尋思等煩惱,還不是沒有現起。現在能進步到:尋思等一起,就立即除遣,立刻除滅。前四住心,是安住所緣的過程。但修止成定,主要是爲了離欲惡不善法,所以定力一強,從五到七,就是降伏煩惱的過程。必靜而又淨,這才趣向正定了。八、「專注一趣」:心已安住,不受內外不良因素所動亂,臨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階段。就此努力使心能專注于同一,能不斷的,任運的(自然而然的)相續而住。九、「等持」:這是專注一趣的更進步,功夫純熟,不要再加功用,「無作行」而任運自在的,無散亂 [P331] 的相續而住。修習止而到達這一階段,就是要得定了。

  修定的方法不一;到達的時間,也因人而不同。住心的教授,也說有種種,如八斷行等都是。但從最初攝心,到成就正定,敘述這一完整的學程,依「聖」者所「說」:修「止」的「方便」過程,「不」會超「越」「九住心」的,也就是不外乎九住心的法門。所以修習止,應依此修習,而認識自己的進程,到了什麼階段,以免增上慢而贻誤了自己。

  

  己五: 若得輕安樂,是名止成就。

  在修止過程中,早就有些輕快舒悅的身心感覺,而也一定有熱觸,動觸等發現。但一直到第九住心,能無分別,無功用的任運,還只是類似于定,不能說已成就定。這一定要,「若得」生起身心的「輕安樂」,引發身心精進,于所緣能自在,有堪能,這才「名」爲「止成就」,也就是得到第一階段的『未到地定』。發定時,起初頂上有重觸現起,但非常舒適,接著引發身心輕安:由心輕安,起身輕安。這是極猛烈的,樂遍身體的每一部分,徹骨徹髓。當時 [P332] 內心大爲震動,被形容爲『身心踴躍』。等到沖動性過去,就有微妙的輕安樂,與身相應;內心依舊無功用,無分別的堅固安住所緣,這才名爲得定。從此出定以後,在行住坐臥中,都有輕安及定的余勢隨逐,好象常在定中一樣。如再修止入定,持心不散,一下子就能入定,生起身心輕安,而且能不斷增勝起來。

  

  己六: 明顯無分別,及妙輕安樂,是道內外共,由觀成差別。

  成就定的,能得由定所發的殊勝功德。通遍的定德,有叁:一、「明顯」;二、「無分別」;叁、「及」微「妙輕安樂」。明顯是:心極明淨,所緣于心中現,也極爲明顯,如萬裏無雲,空中的明月一樣。無分別是:心安住而自然任運,了了分明,不曾有什麼作意的功用。所以當時的心境,澄淨得如波平浪靜的大海一樣。真可說惺惺寂寂,寂寂惺惺了!而在這樣的定境中,又有微妙的身心輕安,因而離惡行善,非常有力,又極其自然,不像平時的逆水行舟那樣。于欲境自然不起染著,大有染著不了的情況。最低階段的定境,就是那 [P333] 樣的深妙!

  然而,這樣深妙的定,在世出世道中,大小乘道中,還「是」「內外共」的,還只是共世間的定,也是凡夫所可以修得的。有些偏好禅修的,不讀不誦叁藏教典,以爲這只是增長知解,于修持沒有多大用處。在這種遠離顯了教典,專心修習,憑自己的一些修持經驗,就以爲了不得。由于這是離欲的,所以覺得自己不起煩惱(欲界的),就以爲斷煩惱而不爲煩惱所染了。由于任運的無功用無分別心,就以爲無分別智的證悟了。由于起定而定的余力相隨,就以爲動靜一如,常在定中了。看作解脫的有(如說修得四禅,以爲得了四果),看作成佛的也有,不知這還是共世間定的初步呢!其實,有這樣修驗的人,也並不太多。有些還在修止過程中,有些身心特殊經驗,就狂妄得不知自己真面目!修禅而不修觀慧,以爲禅那就是般若,這是永不能深入出世法中,真是可悲愍的!

  這還是共世間的定道初階,要「由觀」慧而「成」爲「差別」:這是世間 [P334] 的,出世間的;小乘的,還是大乘的。這是說,得此未到地定後,如修欣上厭下的六行觀,就次第上升,而成世間的色無色定。如以無常爲觀門,漸入無我我所觀,才是聲聞乘的定。如依此,觀法性空不生不滅,與大乘般若相應,就成大乘禅定。所以但修禅定,不修觀慧,是不能解脫生死的,更不要說成佛了!

  如修此定,與無所得慧相應,就是叁輪體空的禅波羅蜜多。

  

  戊八

  己一

  庚一: 般若波羅蜜,最尊最第一!解脫之所依,諸佛所從出。

  以下,說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波羅蜜」多,在一切無漏功德中,要算是「最尊」貴,「最第一」了!經中以無邊贊歎來贊歎他。到底什麼意義,值得這樣的尊敬呢?佛法的無邊功德,各有特勝,都可以有值得被尊重的價值。但般若卻有一特殊的意義,值得尊重,這就是佛法的根本。般若是凡夫與聖者,世法與出世法的差別所在。所以一切無漏功德,一切叁乘聖者,都依般若而有。如經中說:『欲學聲聞 [P335] 地,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欲學辟支佛地,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欲學菩薩地,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48)。總之,沒有般若,就沒有出世聖者,沒有無漏功德。所以佛法超勝于世間法的特質,也就唯是般若了!

  般若是出世聖法的根本依處,所以是叁乘「解脫」的「所依」處,叁乘聖者都是依般若而解脫生死的。一切「諸佛所從」而「出」生的,也是般若,所以《般若經》稱般若爲『佛母』。如經中說:『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49)。『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50)。這樣,般若爲二乘聖者的生母,又是佛菩薩的生母,那般若到底是小乘法,大乘法呢?約般若的廣義說,也就是專約能生聖法說:般若是叁乘共學的法門。依般若證入空性來說,聲聞如毛孔空,菩薩如太虛空(51),並非質的不同。叁獸渡河,惟香象才能徹底(『惟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淺深不同,而同樣的契入法性流中。約這個意思說:叁乘的觀慧,可以有方便淺深不同,而根本特質是不許差別的。然約般若的深義說,如與國王和合而生王子,『母以子貴』,也就與生育常人不同。依此,般若是 [P336] 與菩提心相應,大悲爲上首的般若;是五度所莊嚴的般若;是能攝導一切功德而趣向佛道的般若。這樣,『般若……但屬菩薩』(52);『能生諸佛』。般若現證法性空,不但不會如二乘那樣的趣入空寂,反而是方便善巧,成爲一切功德的攝導者,成爲一切波羅蜜多的總相。不論約那一方面說,般若決定是出世聖法的特質,非布施,禅定等所及,而爲了生死與成佛的必修法門!

  

  庚二: 現證由修得,修複由思聞;善友及多聞,實爲慧所依。

  般若,有勝義般若,世俗般若。真實的般若,是由修習所得的「現證」般若──親切體證的般若。如說:『般若定(契合而如如不動的意思)實相,甚深極重,智慧輕薄,是故不能稱』(53)。要知道,般若本是世間固有的名詞,是以簡擇爲性的理智。但現證實相的般若,爲世間所從來沒有的,當然也就不是世間固有名詞所可以稱呼的,這要叫做什麼好呢?佛有善巧,使衆生依著世間固有的慧性,使他向高深處進展,進展到超越世間理智的──現證實相。這是依簡擇的慧性所引發來的,所以雖不是世間固有的慧,也就叫做般若了。其實 [P337] 修持而得的真般若,決非世間理智所可比的。佛法的現證,不是脫空而來的,有方便,有因緣,那就是離不了聞思修叁慧。現證慧,「由修」所成慧進修而「得」的。修所成慧,是與定相應的觀慧。「修」也不是盲目的修習,又要「由思」所成慧,對法義作深刻的思惟抉擇,才可以作爲觀察的所緣。思慧,又要從「聞」所成慧得來。聞是『若從佛聞,若從弟子聞,若從經中聞』(54)。聞思修叁慧的詳細敘述,就是十法行:『一、書寫;二、供養;叁、施他;四、若他誦讀,專心谛聽;五、自披讀;六、受持;七、正爲他開演文義;八、諷誦;九、思惟;十、修習』(55)。佛法都要依佛菩薩的開示而修習,也就是叁慧的修學過程;特別是般若,非從聞思修入手不可!綜合起來,這就是平常所說的叁種般若:現證慧是實相般若,是勝義般若。修思慧是觀照般若。思聞慧是文字般若(思慧是依文的,也可不依文的)。聞思修是世俗般若,因爲可爲勝義般若的因緣,因中說果,也就假名爲般若了。修學般若,所以般若經論,爲聞思對象,也是必要的資糧了。修學般若的初方便,是聞思,所以親近「善友 [P338] ,及多聞」熏習,是必要而不可缺的,「實爲」修學「慧所依」止的。

  這有二點應注意:一、多聞,並非廣識名相而已。依聲聞法,聞無常無我是多聞,所以說:『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56) 。大乘法中,多聞是聞空性不生不滅,如《楞伽經》等說。所以能通達實義的,才是多聞的善知識。二、在十法行中,聞只是聽聞,讀誦,解說等,也就是依文達義。所以如以聞慧爲對于修習般若無用,是不合佛法的,是會漂流于叁藏教典以外的。但是,這雖是必要的,但還是初步的,還要依此而向思修前進!

  

  己二

  庚一: 般若本無二,隨機行有別;般若諸經論,于此最親切。

  佛所開示的般若學,是依緣起法而顯勝義法性的法門。這樣的聞思,又這樣的修觀,以到達現證。從「般若」的內容──體證的內容來說,「本」來是「無二」無別的。一切菩薩所分證的,十方諸佛所圓證的,平等平等。所以說:『與十方諸佛同一鼻孔出氣』。那末,在教義的開示,與觀慧的修習方面, [P339] 也是本無二致了。但是不然,因爲衆生的根性好樂是不相同的。如來「…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觀論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