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複如是,于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 (106)。所以,如來藏就是甚深法空性,是直指衆生身心的當體──本性空寂性。所以要花樣新翻,叫做如來藏,似乎神我一樣,無非適應『畏無我句』的外道們,免得聽了人法空無我,不肯信受,還要誹毀。不能不這樣說來誘化他,這是如來的苦口婆心!如來的善巧在此,聽起來宛然是神我樣子,可是信受以後,漸次深入,才知以前是錯用心了,原來就是以前聽了就怕的空無我性。法空性──「真如」是「無差別」的,如《寶性論》說:『法身遍無差,真如無差別,皆實有佛性;是故說衆生,常有如來藏』(107)。從無差別來說,在衆生就叫 [P392] 衆生界,在佛就叫如來界了。無差別法性,是常恒清涼不變的,佛以此爲性,以此爲身,所以叫佛性,法身。約真如法性的無差別說,佛是這樣,衆生也還是這樣,所以說一切衆生成就如來藏了。《楞伽經》說:『爲斷愚夫畏無我句故』;『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寶性論》說:使衆生遠離五種過,所以說佛性,第五種是:『計身有神我』(108)。這點,是如來藏教學的信行者,應深刻注意,「勿」自以爲究竟了義,而其實是「濫」于「外道見」才好!
庚五: 方便轉轉勝,法空性無二。智者善貫攝,一道一清淨。
解說般若波羅蜜多,順便略觀法海的波瀾,現在作一結束。
從大乘叁系看來,不得不贊歎如來的善巧「方便」,一「轉」一「轉」的,越來越殊「勝」!如來藏說,可說是不可思議的方便了!但考求內容──真實,始終是現證「法空性,無二」無別。如性空唯名系,以現觀法性空爲主要目的,是不消說了。虛妄唯識系,雖廣說法相,而說到修證,先以識有遣境無,然後以境無而識也不起,這才到達心境的都無所得。因爲說依他有自相,所 [P393] 以離執所顯空性,也非實在不可。但到底可破無邊煩惱,可息種種妄執。如能進步到五事具足,還不又歸入極無自性的現觀嗎?所以清辨辟實有空性爲『似我真如』(109),大可不必!真常唯心系,雖立近似神我的如來藏說,但在修學過程中,佛早開示了『無我如來之藏』。修持次第,也還是先觀外境非實有性,名觀察義禅。進達二無我而不生妄想(識),名攀緣如禅。等到般若現前,就是『于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的如來禅(110),這與虛妄唯識者的現觀次第一樣。所以叁系是適應衆生的方便不同,而歸宗于法空性的現證,毫無差別。
說到方便,第一、性空唯名系,能于畢竟空中立一切法;不能成立的,要以「依實立假」爲方便,說依他自相有。這是最能適應小乘根性,依此而引導回小向大的。但一般凡夫,外道,不信無常無我(空),不能于無常無我立一切法,佛就不能不別出方便,說一切衆生身中有如來藏了。這對于怖畏空無我,攝引執我的(凡夫)外道,是非常有效的。攝化衆生的根機,從五事具足,到五事不具的小乘等,再到一般凡夫外道,攝機越來越廣,所以說方便以如來 [P394] 藏說爲最勝,也就是最能通俗流行的理由。近見外道的『景風』說,如來藏佛性,與上帝及靈性相近,應特爲貫通。這當然是外道想以此誘化佛弟子,值得大家警覺;但還是由于形式上類似的緣故。第二、于一切法空性立一切法,真是擔草束過大火而不燒的大作略,原非一般所能。但事實上,離此並無第二可爲一切法依的。所以爲了攝化計我外道,就密說法空性爲如來藏。這是好象有我爲依,而其實還是無我的法空性。對于五事不具,近于小乘的根性,經上又說:『佛說如來藏,以爲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111)。原來阿賴耶,還是如來藏。依如來藏而有無始虛妄熏習,名阿賴耶識,爲雜染(清淨)法所依。不知其實是依法空性──如來藏;可惜有些學者,不能自覺吧了!如約有漏的阿賴耶識,這只能說是生死雜染法的中心。阿賴耶識也還是依轉識,要依轉識的熏習,與轉識有互爲因果的關系。所以,阿賴耶識只是相對的依止。
如賣藥一樣(楞伽經有醫師處方,陶家作器比喻),賣的是救命金丹。性空唯名系,是老店,不講究裝璜,老實賣藥,只有真識貨的人,才來買藥救命 [P395] 。可是,有人嫌他不美觀,氣味重,不願意買。這才新設門面,講求推銷術。裝上精美的瓶子,盒子,包上糖衣,膠囊。這樣,藥的銷路大了,救的命應該也多了。這如第叁時教,虛妄唯識系一樣。可是,幼稚的孩子們,還是不要。這才另想方法,滲和大量的糖,做成飛機,洋娃娃──玩具形式,滿街兜售。這樣,買的更多,照理救的命也更多了!這如真常唯心系一樣。其實,吃到肚裏,一樣的救命。但能救命的,並非瓶子,盒子,糖衣,膠囊,更不是糖和洋娃娃,而還是那救命金丹。這叫做方便,以方便而至究竟。方便是手段,不是目的。所以『方便爲究竟』的謬譯,真是害盡衆生!假使盒子,瓶子精美,竟然買盒子,瓶子,而不要藥。不吃藥,那可錯了!假使買了飛機,洋娃娃,越看越好,真的當作玩具玩,那真該死了!而且,糖和得太多,有時會藥力不足,有時會藥性變質,吃了也救不到命。所以老實賣藥,也有他的好處。叁系原是同歸一致的,「智者」應「善」巧地「貫攝」,使成爲「一道一清淨」,一味一解脫的法門,免得多生爭執。最要緊的是:不能執著方便,忘記真實。讀 [P396] 者!到底什麼是如來出世說法的大意!
丁二: 成熟衆生道,佛說以四攝:布施及愛語,利行與同事。
在菩提道中,自成熟佛道的六波羅蜜多,已經說過。說到「成熟衆生」的利他「道,佛說」要「以四攝」來攝化衆生。四攝,是四種攝受衆生的方法。在家或出家的,無論是家庭,社會,國家,或在僧團中,在信徒中,要集成群的關系,起著領導作用,得到大衆的信任,肯接受教化,見于實行,就決不能離開這四攝。四攝本爲共世間的,世間的領導者,都不能離四攝的原則。菩薩是以利他爲先的,自然更需要四攝。從大乘的四攝利他,可知大乘的利他,是要有『同願同行』,而菩薩處于領導的地位。
四攝中,一、「布施」:給以物質的利益,是攝受衆生的要訣。無論怎樣凶猛的獸類,天天喂他吃,他也會聽從你。外道們以救濟物資,醫藥等來引誘,得到信徒增加的效果,也就是合于布施的原則。所以菩薩的六度,以布施爲第一。二、「愛語」:和樂的容貌,誠懇的態度,這是談話所應有的態度。所 [P397] 說的話,或是世間善法,或是出世間的善法,總要使對方知道是爲了他的利益。那就是呵責他,也會樂意接受的。這裏面,需要談話的技巧。叁、「利行」:對他說的,要他做的,要能適合實情,使他得利益,于佛法中增長功德。所以凡是不合需要,不是他所希望,不是他所能作的,雖是善法善事,也常會使他離心。四、「同事」:要與他作同樣的事。長官與士兵同甘苦,就能得兵士的愛護與盡力,這就是同事攝的一例。從前叢林裏,住持與大衆,過一樣的生活:過堂(吃飯),上殿,坐香,出坡,一律平等,所以能統理大衆,一切無礙。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善知識們都以自己所行的法門教他修學。自己所行的,與教人的不一致,這怎能得人信任服從呢?總之,菩薩是依此四攝去行,所以爲衆生導首,利益衆生。
丙叁
丁一
戊一: 初修菩提心,習行十善業;成就心不退,入于大乘道。
菩薩修學的法門,以菩提心爲本,叁心相應,修六度,四攝。由淺而入深,所以經論安立行位次第。如前頌所說:『漸曆于諸地』,現在來作一簡略的 [P398] 敘述。
發心修學大乘菩提道的,最「初」應發願菩提心,「修菩提心」而使他成就。能常念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真的造次顛沛不離,不再退失。在行菩提心的修學中,就是受菩薩戒,修「習」奉「行十善業」。這是大乘常道,以人乘行入大乘,悲增上菩薩的風格。依經說:初學時,名十信菩薩,也叫十善菩薩。修習十心──信心,精進心,念心,定心,慧心,施心,戒心,護心,願心,回向心:這是以修習大乘信心(菩提心)爲主的。但起初,『經十千劫行十善行,有退有進,譬如輕毛,隨風東西』(112)。如一直進修不退,那末經十千劫,就能「成就」菩提「心不退」,不再退轉而「入于大乘道」的初階──發心住。修習信心,要以十善,六度等來使他成就。修習信心成就,如頌說:『清淨增上力,堅固心升進,名菩薩初修,無數叁大劫』(113)。但信心修習成就,也不太容易。爲了維護初學而心性怯弱者的信心,佛說易行道方便,不妨往生淨土,等忍力成就,再修成熟衆生的廣大難行。或勸修天色身,成持明仙人再說 [P399] 。有的受不了生死道長,衆生性多,佛德難思,而忘失菩提心的,佛就爲說化城,讓他作有限修行,小小休息,再來回入大乘。這些,都是在初學大乘,而沒有成就以前,別出的善巧方便。
戊二: 以諸勝解行,廣集二資糧;經一無數劫,證入于聖位。
修習信心成就,進入十住的第一住──發心住,從此一定進修大乘道。依一般的根性說,到這,菩薩道已有了一定的時限,已進入叁大無數劫的開端。這裏面,經說有叁十位。(1)十住:一、發心住;二、治地住;叁、修行住;四、生貴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頂住。(2)十行:一、歡喜行;二、饒益行;叁、無恚恨行;四、無盡行;五、離癡亂行;六、善現行;七、無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實行。(3)十回向:一、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二、不壞回向;叁、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回向;五、無盡功德藏回向;六、隨順平等善根回向;七、隨順等觀一…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