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P49

  ..續本文上一頁,重在實智。以後還有方便,願,力,智──四波羅蜜多,都是般若的方便妙用。所以,如說六波羅蜜多,那後四波羅蜜多,就攝在般若中了。依十度說,第七地中的「方便度」最爲殊勝,如火的越來越「熾然」一樣。約修行的時間說,到第七地終了,就是第「二僧祇劫滿」。叁大阿僧祇劫的分別,也是有特殊意義的。從發心成就,修到臨入現證空性,爲第一阿僧祇大劫,以後是聖者,進入第二阿僧祇大劫了。七地滿,到了純清淨無相行的邊緣,所以是第二阿僧祇大劫滿,以後進入第叁阿僧祇大劫了。因此經上說:七地如二國中間的瓯脫地帶,以前是有相行,有相與無相的間雜行,無相而有功用行,以後純是無相無功用了。第七地到了這一邊緣,所以叫遠行。

  

  己八: 進入不動地,無相無功用,盡斷叁界惑,大願極清淨。以如幻叁昧,叁有普現身。

  從第七地,「進入」第八地,名「不動地」。怎麼叫不動呢?第七地的無 [P410] 相行,還是有功用的,八地是「無相」而又「無功用」的。到了這,智慧,功德,都任運地增進,煩惱也不再起現行。不爲煩惱所動,也不爲功用所動,所以叫不動。如人在夢中渡河,用盡一切技倆,艱苦地用力過去,忽然醒來,就一切功用都息了。叁界修所斷的煩惱,過去沒有斷盡,但不致引生危險。因爲菩薩並不急急的要斷煩惱,只要能控製就得了。有時,還可利用煩惱,作自利利他的方便。但進入第八地,煩惱障已不斷而自然斷盡;所以在菩薩階位中,八地得無生法忍,才「盡斷叁界惑」,如阿羅漢一樣。八地菩薩的無相行,證無分別法性,得無生法忍,都可說與阿羅漢的證入涅槃一致。而斷盡叁界煩惱,也與阿羅漢一樣。所以《十地經》說:菩薩進入第八地,要入涅槃。以佛的加持力,菩薩的本願力,當然不會像小乘那樣入涅槃的。從此進入真正不共二乘的菩薩道。五地菩薩極艱難而能進入的大乘深境(無相行),到這才完全到達。約十度說,八地的「大願」,最「極清淨」,所以能于無相無功用行中,起「如幻叁昧」,于「叁有」中,「普現」一切「身」,普說一切法。如普門 [P411] 大士觀世音菩薩那樣,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這都是八地以上的深行菩薩境界。無相行中,不但能知有如幻,而且是顯現如幻(無戲論相),與空性平等不二;八地菩薩純無相行,所以說八地菩薩起如幻叁昧了。

  

  己九: 善慧無礙解,圓淨一切力。

  無相無功用行,到了第九「善慧」地,更爲增勝。自證的,不用說是無功用的,就是爲他說法,也能不待功用。九地菩薩,能得法,義,辭,辯──四「無礙解」智,在一切說法人中,爲第一大法師,守護佛的法藏。菩薩能一音說一切法,爲無量差別根性,一時說一切應機的法門,自然而然地不加功用。在十波羅蜜多中,九地能「圓」滿清「淨一切力」波羅蜜多。

  

  己十: 第十法雲地,諸佛光灌頂,智增澍法雨,長善如大雲。

  「第十」名「法雲地」。如王子冊封了太子,要正式登位,在印度要舉行灌頂禮。取四大海的水,澆灌在王子的頂上,登位禮就告完成,這與近代的加冕禮一樣。菩薩到了十地,是法王子,『位居補處』,也就要圓滿成佛了。這 [P412] 就有十方一切「諸佛」,放大光明,集合而流入菩薩的頂內。這是佛「光灌頂」,象征了一切諸佛的菩提智光,入于菩薩心中;菩薩的菩提智光,與諸佛無二無別;也就是菩薩的菩提心寶,圓滿清淨得與諸佛一樣,這是成佛的象征。爲什麼叫法雲呢?因爲在十度的修學中,十地是「智」波羅蜜多「增」勝。除佛以外,九地菩薩的一切智慧善根,都不能及。所以不但能自在說法,而且能遍法界而現神通,現身說法。降「澍」大「法雨」,如大雨滂沛,無處不滿;大地的一切卉艹樹木,不問大小,都得到滋潤而茁長一樣。法雨從法雲而來,十地菩薩是:『從願力生大慈悲,福德智慧以爲密雲;現種種身爲雜色雲;通明無畏以爲電光;震大雷音,說法降魔。一念一時,能于上所說微塵世界,皆悉周普,以善法雨甘露法雨』(121)。所以,十地菩薩的現通說法,能「長」養一切衆生「善」根,「如大雲」的時雨滂沛一樣。

  

  丁二: 菩薩所修道,叁祇曆十地。頓入與漸入,隨機有差別。

  「菩薩所修」的「道」,是發菩提心,受菩薩戒,六度,四攝。菩薩修行 [P413] 的時間,是「叁」大阿僧「祇」劫。經曆的行位,約證入法界性來說,是經「曆十地」。這些,都已經在上面說到了。但還有一問題,需要解說。

  菩薩修行叁大阿僧祇劫,本是聲聞佛教以來的定論,但大乘經卻不一定。所以《起信論》抉擇說:經說不定,是方便說;從信心成就到成佛,其實是一定經曆叁大阿僧祇劫的(122)。但龍樹論的見地不同:成佛或快或慢;慢的,要無量無數阿僧祇劫呢!這到底修行成佛,有沒有頓速與漸緩的分別?叁大阿僧祇劫,本有二種解說。一、時間劫:如多少時間是一小劫,八十小劫爲一大劫。這樣的大劫,依十十爲百,十百爲千的進數,數到阿僧祇大劫(意思是無數,但這實在是有數量的),再數到叁阿僧祇大劫,經這麼久的時間修行,才能圓滿成佛。二、德行劫:以功德來計算。這如以工作的産量,作爲一工作日一樣,要有叁大阿僧祗劫──德行劫的功德,就能成就。約德行說,成佛的時間遲速就不同。如以一人的手工産量爲一工作日,那以一人管理多少機器,一日的産量,就等于手工者叁十或一百工作日了,這可能是相差很遠的。所以,依功 [P414] 德來計算,叁大阿僧祇劫,一切菩薩修行成佛,都是一樣的,而約時間說,就大不相同了。依龍樹論意,一般(如釋迦佛)是經叁大阿僧祗劫的,有的時間更長,但特殊的利根,是不要這樣久的。也許這樣的根性太少了,所以馬鳴,無著菩薩們,都沒有說到。總之「頓入與漸入,隨」菩薩的根「機」不同,經說是「有差別」的。現在,依龍樹菩薩《往生品》說(龍樹又配合了《入定不定印經》的次第),略爲開示。

  圖片

   一、福薄根鈍心不堅──發心修行無量阿僧祇劫或至或不至

   二、少福德利根────發心漸行六度或叁大阿僧祇劫成佛

   ┌甲─┬發心入菩薩位………………………(頂位)

   叁、大福德利根心堅┤ └發心小住入菩薩位…………………(頂位)

   │乙──發心成佛轉*輪……………………(初地)

   └丙──發心般若相應成熟衆生莊嚴佛土…(地上)

  一、如乘羊而行的。發心前進,走了很久時間,有的還是不能到。如說: [P415] 『菩薩發大心,魚子庵樹華;叁事因時多,成果時甚少』(123),這也許是最一般的根性了。二、如乘馬(經說如乘象)而行的。或修叁大阿僧祇劫,或者百大阿僧祇劫,才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叁、如乘神通行的,其中又有叁類。甲(經說如乘日月神通而行):龍樹又分爲二類:有的,初發心就上菩薩位;有的,多少修行,就上菩薩位。菩薩位,雖有多種解說,然依《般若經》說,是頂位,再不墮惡道,下賤家,二乘地了(如約《華嚴經》的行位說,是發心住)。乙(經說如聲聞神通行):初發心就成大菩提,八相成道(初地分證,能于百佛世界,現身八相成道)。丙(經說如來神通行):初發心就般若相應,成熟衆生,莊嚴佛土。這是方便道菩薩,初地以上到八地。這可見,初發心就圓滿成佛,這是怎麼也不會的。但發心就入初地,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有的;還有更高的,初發心就自利圓滿,以方便道度衆生了。第二類或修叁大阿僧祇劫,圓滿菩提,是漸機,釋迦佛就是這樣的根機。後叁類是頓入的利根,但是希有難得的! [P416]

  爲什麼根機有漸有頓,成佛有遲有速?問題在發心以前的准備不同。一是:『先世福德因緣薄,而複鈍根,心不堅固』(124)。難怪發心以來,久久都不能達到目的。如從來不曾修學,就發心去應考一樣。二是:『前世少有福德利根』(125)。這如學曆差些,但在長期的服務中,經驗豐富,只要不斷學習,每年應考,就有錄取的機會。叁是:『世世以來,常好真實,惡于欺诳。是菩薩亦利根堅心,久集無量福德智慧』(126)。這才初發菩提心,就能直登高位。這如學曆高,研究深,一考就中。所以學佛的,最好不談頓哪漸哪,這都是空話!最好是問問自己的准備如何!現代的中國佛教界,思想怪僻得很,不曾考慮自己:福德因緣怎樣?根機怎樣?福慧資糧怎樣?發心學佛,非頓入不可,非立即成佛不可。不問自己,不問自己的發心,卻以爲這是大法,這個法門成佛容易。這如不問自己的學曆及經曆,只想競選總統,一下子就位居元首一樣。還有些人更可笑了!承認自己的根機鈍,業障重,智慧淺,卻以爲非修容易成佛的法門不可。這些思想,都與正法不相應!真正想發心而學佛的,應從集資糧,成 [P417] 利根,心志堅固──去努力修學,不問頓漸,更不問什麼時候成佛,但知耕耘,才是菩薩的正常道。

  

  丁叁: 叁僧祇劫滿,登于妙覺地。

  修行到「叁」大阿「僧祇劫」的功德圓「滿」,就從菩薩地而進「登」「妙覺地」──佛地。佛的大菩提,稱爲『無上正等正覺』。正也譯爲妙,所以佛果是等覺又妙覺。從初地以來,到第八地,菩薩斷盡了叁界的煩惱障。而習氣──所知障,從初地以上,一分分的除去。約心境說,習氣是由于戲論相的顯現,于法不能得無礙知見,有愚昧的意義。也因爲無始來的煩惱慣習,煩惱障雖斷了,而還有煩惱的氣息。這些習氣,聲聞稱之爲『不染汙無知』,大乘是染汙的無明『…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觀論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