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住地』。這些習氣,由于無相智的進修,達到不現,愈來愈薄,法空性也愈來愈明淨。等到盡淨銷融,智慧也能更悠久,更廣大,更深細的了達一切。到終了時,淨治了『于一切所知境界極微細著愚癡』,及『極微細礙愚癡及彼粗重』(127),這才究竟圓滿成佛:『永無障一切相不顯現,最清淨真 [P418] 實顯現』(128);也就是『最清淨法界』顯現。《般若經》說,『一念相應妙慧』,斷一切煩惱習氣而成佛(129)。發心修學到此,才真正是功德圓滿了。
乙叁
丙一: 佛身最寂滅,平等無分別。如彼摩尼珠,妙用利群生。
敘贊佛地功德,略依叁身。一、「佛」自性「身」,也叫法身,是與一切佛法相應的,一切佛法所依止的。法身約, 圓滿覺證說,是出離了煩惱藏所顯的最清淨法空性,圓明自在,究竟無上。從菩薩地修行以來,到達了『永離諸障,一切相不現行』,所以「最」爲「寂滅」。約佛與佛說,「平等」平等。從佛而觀一切──依正,生佛,人法,智如,一切一切,都是平等的。法空性「無分別」,菩提也無分別,所以說:『如如如如智,名爲法身』。法身的如智不可分別,如寶珠與寶珠的光明,不能分別爲二一樣。經論中用種種的詞句,形容贊歎佛身,都不過仿佛而已。約利他功德說,「如」「摩尼」寶「珠」一樣,有微「妙」的神「用」,能「利」益一切「衆生」。摩尼珠,就是如意珠。能適應衆生的需求,出種種的寶物,滿足衆生的心。寶珠並沒有思惟,也不 [P419] 起加行,功用,只是自然如此。佛果的利益衆生,也是這樣。
丙二
丁一:法性所流身,念念現一切。佛事菩薩事,二乘衆生事;叁世盡十方,依正悉無礙。于一現一切,一切入于一。
二、佛的「法性所流身」,或稱法性所生身,就是平常所說的報身。在很多大乘經裏,法身與法性所流身,並沒有嚴格的分別(二身說)。只是約大菩薩所見的,顯現無邊功德的莊嚴相,所以又從法身中別出這報身,這是因契證法性而有的功德身。流是流類,等流,無邊的功德莊嚴,都是法性的等流,如光與熱爲太陽的等流一樣。
功德圓滿的法性所流身,現在略爲解說。法性所流身,是「念念」顯「現一切」的。一切是什麼呢?如「佛事」:如佛身的功德相好,佛土的清淨莊嚴,佛的法會圓滿,佛的音聲遍布,佛的壽命無量,佛的智慧,神通,利益衆生,八相成道等。「菩薩事」:如初發心,受菩薩戒,行六度四攝,遍遊十方世界,親近供養十方諸佛,聞持十方佛說法,度一切衆生,種種難行苦行,種種 [P420] 本生等。「二乘事」:如聲聞與緣覺的初心,修行,住阿蘭若,行頭陀行,遊化人間,入涅槃等。「衆生事」:六道衆生,有種種住處,種種名字,種種形態,各式各樣的生活,各式各樣的苦難等。這四類,就是十法界凡聖的事。還有,「叁世」事,約時間說:前生,今生,後生;一念,無量劫等。「盡十方」事,約空間說:十方的無量無數,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或大或小,或正或側,或苦或樂;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等。這一切,不外乎「依」報──器世界;「正」報──衆生與佛。這一切,有各式各樣的事,從一念到無量無數不可說不可說劫,從一微塵到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世界。無限時空中的無限依事正事,在念念中顯現,都是「無礙」的。因爲,法性所流身,遍一切處,無處不在;也就無一法而不在法性所流身中。法性所流身是無差別的,盡虛空,遍法界,等真如的,所以不離法性所流身的一切,也展轉無礙而無二無別。隨舉「一」點,都是顯「現一切」,那「一切」也就是「入」于「一」。古代天臺與賢首宗師,都曾擬出了重重無盡的境界。這如《華嚴經》廣說。 [P421]
丁二: 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大悲叁不護,妙智佛功德。
清淨圓滿的法身,與一切功德相應。但約證法性而成就佛功德來說,爲法性所流身所攝。佛的果德,難以思量,或說一百四十不共功德等。現在舉幾項共知的來說。一、佛有「十力」德,以降伏魔外的勝能而安立。十力是:處非處智力,業異熟智力,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勝解智力,種種界智力,遍趣行智力,宿住隨念智力,死生智力,漏盡智力。二、又有「四無」所「畏」德,表示自利他利的絕對自信。四無所畏是:說一切智無所畏,說漏盡無所畏,說盡苦道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叁、又有「十八」佛「不共法」德,約不共凡夫、小乘而立。十八佛不共法是:身無失,語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已舍。欲無減,精進無減,念無減,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智知過去無著無礙,智知未來無著無礙,智知現在無著無礙。身業隨智慧行,語業隨智慧行,意業隨智慧行。四、又「大悲」德。五、「叁不護」德。叁不護是,如來的叁業,清淨現行,決無過失,不用怕 [P422] 人知而藏護自己。六、「妙智」德,就是如來的無師智,自然智,一切智,一切種智等。這些「佛功德」,都是最清淨,最圓滿的。
丁叁: 佛住于淨土,十八事圓滿。與諸菩薩衆,受用于法樂。
法性所流身「佛」,是一定「住于淨土」的。但這是遍法界土,以「十八事圓滿」來表顯的;不可說東方,西方,多大多小的。這圓滿淨土,如《佛地經》,《解深密經》序說:『薄伽梵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無量方所,妙飾間列;周圓無際,其量難測;超過叁界所行之處;勝出世間善根所起;最極自在淨識爲相;如來所都;諸大菩薩衆所雲集;無量天龍人非人等常所翼從;廣大法味喜樂所持;作諸衆生一切義利;滅諸煩惱災橫纏垢;遠離衆魔;過諸莊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大念慧行以爲遊路;大止妙觀以爲所乘;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爲所入門;無量功德衆所莊嚴,大寶華王衆中建立大宮殿中』(130)。這一段淨土的敘述中,有十八圓滿:一、顯色圓滿;二、形色圓滿;叁、分量圓滿;四、方所圓滿;五、因圓滿;六、果圓滿;七 [P423] 、主圓滿;八、輔翼圓滿;九、眷屬圓滿;十、任持圓滿;十一、事業圓滿;十二、攝益圓滿;十叁、無畏圓滿;十四、住處圓滿;十五、路圓滿;十六、乘圓滿;十七、門圓滿;十八、依持圓滿。
十八圓滿淨土的佛,是法性所流身。又可分爲二:約佛說,又名自受用身;約大菩薩所見來說,又名他受用身。爲什麼叫受用呢?如前任持圓滿說:『廣大法味喜樂所持』。佛住在淨土中,自受用法樂,而爲大菩薩說法,菩薩們也就受用法樂。在這圓滿的淨土中,法喜充滿,所以說:佛「與諸菩薩衆」,都在淨土裏,「受用」大乘微妙的「法樂」。
丁四: 諸法真實義,及證真實慧,無變異差別,是故無別乘。
住于圓滿淨土的法性所流身,爲大菩薩說法,是五乘,叁乘,還是一乘呢?當然是一乘法。佛是覺者,以大菩提爲體性;一切自利利他,都以覺爲本。佛出世說法的大事因緣,就是要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大菩提。所以,佛法是以覺證爲宗本的。說到覺證,分別來說,所證的「諸法真實義」,是離妄想 [P424] 的法空性。衆生以爲真實的,都是自性見,戲論相;法無性空,才是一切法的真相。所以經上說:『諸法無所有性,是諸法自性』(131)。在這真實義中,沒有差別可說。就是我空性與法空性,也是如草火與炭火一樣,雖所燒不同,而火性並沒有差別。能「證真實」義的智「慧」呢,一得永得,得到了就不會失去。無爲般若,依無漏習氣而顯發,不是剎那生滅法。所以,這所證真如與能證的正智,都是「無變異」的。真如雖在纏而還是這樣,離垢清淨也還是這樣,沒有變異;正智是法性相應的無爲功德,也沒有變異。這都是無「差別」的:如與智,也只是依世俗而安立,而在現覺中,沒有如與智的對立。佛法的真實是這樣,沒有變異,沒有分別,這那裏還有五乘、叁乘呢?「故」佛爲大菩薩開示大法,「無」有「別乘」,唯是一道一清淨的一佛乘。雖然菩薩要知權知實,所以于一乘說無量乘,但在菩薩法中,一切都歸于一。
丙叁
丁一: 佛得不動身,悲願化叁有,示淨或示穢,鹹令入涅槃。
叁、化身:化身是爲地前菩薩、二乘、凡夫而現起的佛身。依法身而起法 [P425] 性所流身,如依太陽而有光與熱;光與熱遍一切處,但不能離于太陽。化身卻不同了,如水中的月影一樣,只是經水的反映而現起月的影子。法身「佛」是常住的,沒有來去,也沒有出沒,所以說「得不動身」。但由「悲願」所熏發,爲了「化」度「叁有」衆生,能無功用地現起化身,有來有去,有生有沒,如長者入火宅那樣。化身的化導衆生,示現的佛身,有高大身──千丈,百丈,或者丈六身。示現的壽命,或千劫,百劫,或八十歲。「示」現的國土,或是「淨」土,「或示」現「穢」土。雖然,圓滿報土,遍一切處,只要衆生的智慧增進,什麼地方,當下就是圓滿的淨土。如娑婆世界是穢土,但在螺髻梵王看來,是寶莊嚴淨土。如極樂世界,也是化土,但依淨土論說,如圓修五門成就──智慧,慈悲,方便回向功德成就,也就能入圓滿報土。但約適應部分衆生的善根成熟而現起來說,凡國土而可說東方,西方,南方,北方的;佛壽與佛身的長短,可說有限量的,都是化身化土。化身佛爲什麼示現這些差別呢?因衆生根性不同,有的應以苦切語:叁惡道是這樣的苦,衆生界是這樣的苦 [P426] ,能因此發心修行,這是折伏門。有的應以愛語:這麼清淨,那麼自在,就肯發心修行,這是攝受門。化身佛就是以這折攝二門來成就衆生的。隨機適應,如藥能治病,就是妙藥,所以不應該生優劣想。如釋迦佛出穢土,彌勒佛出淨土,佛法並沒有什麼差別。…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