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住地』。这些习气,由于无相智的进修,达到不现,愈来愈薄,法空性也愈来愈明净。等到尽净销融,智慧也能更悠久,更广大,更深细的了达一切。到终了时,净治了『于一切所知境界极微细着愚痴』,及『极微细碍愚痴及彼粗重』(127),这才究竟圆满成佛:『永无障一切相不显现,最清净真 [P418] 实显现』(128);也就是『最清净法界』显现。《般若经》说,『一念相应妙慧』,断一切烦恼习气而成佛(129)。发心修学到此,才真正是功德圆满了。
乙三
丙一: 佛身最寂灭,平等无分别。如彼摩尼珠,妙用利群生。
叙赞佛地功德,略依三身。一、「佛」自性「身」,也叫法身,是与一切佛法相应的,一切佛法所依止的。法身约, 圆满觉证说,是出离了烦恼藏所显的最清净法空性,圆明自在,究竟无上。从菩萨地修行以来,到达了『永离诸障,一切相不现行』,所以「最」为「寂灭」。约佛与佛说,「平等」平等。从佛而观一切──依正,生佛,人法,智如,一切一切,都是平等的。法空性「无分别」,菩提也无分别,所以说:『如如如如智,名为法身』。法身的如智不可分别,如宝珠与宝珠的光明,不能分别为二一样。经论中用种种的词句,形容赞叹佛身,都不过仿佛而已。约利他功德说,「如」「摩尼」宝「珠」一样,有微「妙」的神「用」,能「利」益一切「众生」。摩尼珠,就是如意珠。能适应众生的需求,出种种的宝物,满足众生的心。宝珠并没有思惟,也不 [P419] 起加行,功用,只是自然如此。佛果的利益众生,也是这样。
丙二
丁一:法性所流身,念念现一切。佛事菩萨事,二乘众生事;三世尽十方,依正悉无碍。于一现一切,一切入于一。
二、佛的「法性所流身」,或称法性所生身,就是平常所说的报身。在很多大乘经里,法身与法性所流身,并没有严格的分别(二身说)。只是约大菩萨所见的,显现无边功德的庄严相,所以又从法身中别出这报身,这是因契证法性而有的功德身。流是流类,等流,无边的功德庄严,都是法性的等流,如光与热为太阳的等流一样。
功德圆满的法性所流身,现在略为解说。法性所流身,是「念念」显「现一切」的。一切是什么呢?如「佛事」:如佛身的功德相好,佛土的清净庄严,佛的法会圆满,佛的音声遍布,佛的寿命无量,佛的智慧,神通,利益众生,八相成道等。「菩萨事」:如初发心,受菩萨戒,行六度四摄,遍游十方世界,亲近供养十方诸佛,闻持十方佛说法,度一切众生,种种难行苦行,种种 [P420] 本生等。「二乘事」:如声闻与缘觉的初心,修行,住阿兰若,行头陀行,游化人间,入涅槃等。「众生事」:六道众生,有种种住处,种种名字,种种形态,各式各样的生活,各式各样的苦难等。这四类,就是十法界凡圣的事。还有,「三世」事,约时间说:前生,今生,后生;一念,无量劫等。「尽十方」事,约空间说:十方的无量无数,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或大或小,或正或侧,或苦或乐;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等。这一切,不外乎「依」报──器世界;「正」报──众生与佛。这一切,有各式各样的事,从一念到无量无数不可说不可说劫,从一微尘到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无限时空中的无限依事正事,在念念中显现,都是「无碍」的。因为,法性所流身,遍一切处,无处不在;也就无一法而不在法性所流身中。法性所流身是无差别的,尽虚空,遍法界,等真如的,所以不离法性所流身的一切,也展转无碍而无二无别。随举「一」点,都是显「现一切」,那「一切」也就是「入」于「一」。古代天台与贤首宗师,都曾拟出了重重无尽的境界。这如《华严经》广说。 [P421]
丁二: 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大悲三不护,妙智佛功德。
清净圆满的法身,与一切功德相应。但约证法性而成就佛功德来说,为法性所流身所摄。佛的果德,难以思量,或说一百四十不共功德等。现在举几项共知的来说。一、佛有「十力」德,以降伏魔外的胜能而安立。十力是:处非处智力,业异熟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胜解智力,种种界智力,遍趣行智力,宿住随念智力,死生智力,漏尽智力。二、又有「四无」所「畏」德,表示自利他利的绝对自信。四无所畏是:说一切智无所畏,说漏尽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三、又有「十八」佛「不共法」德,约不共凡夫、小乘而立。十八佛不共法是:身无失,语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已舍。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智知过去无着无碍,智知未来无着无碍,智知现在无着无碍。身业随智慧行,语业随智慧行,意业随智慧行。四、又「大悲」德。五、「三不护」德。三不护是,如来的三业,清净现行,决无过失,不用怕 [P422] 人知而藏护自己。六、「妙智」德,就是如来的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智,一切种智等。这些「佛功德」,都是最清净,最圆满的。
丁三: 佛住于净土,十八事圆满。与诸菩萨众,受用于法乐。
法性所流身「佛」,是一定「住于净土」的。但这是遍法界土,以「十八事圆满」来表显的;不可说东方,西方,多大多小的。这圆满净土,如《佛地经》,《解深密经》序说:『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周圆无际,其量难测;超过三界所行之处;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最极自在净识为相;如来所都;诸大菩萨众所云集;无量天龙人非人等常所翼从;广大法味喜乐所持;作诸众生一切义利;灭诸烦恼灾横缠垢;远离众魔;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大止妙观以为所乘;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华王众中建立大宫殿中』(130)。这一段净土的叙述中,有十八圆满:一、显色圆满;二、形色圆满;三、分量圆满;四、方所圆满;五、因圆满;六、果圆满;七 [P423] 、主圆满;八、辅翼圆满;九、眷属圆满;十、任持圆满;十一、事业圆满;十二、摄益圆满;十三、无畏圆满;十四、住处圆满;十五、路圆满;十六、乘圆满;十七、门圆满;十八、依持圆满。
十八圆满净土的佛,是法性所流身。又可分为二:约佛说,又名自受用身;约大菩萨所见来说,又名他受用身。为什么叫受用呢?如前任持圆满说:『广大法味喜乐所持』。佛住在净土中,自受用法乐,而为大菩萨说法,菩萨们也就受用法乐。在这圆满的净土中,法喜充满,所以说:佛「与诸菩萨众」,都在净土里,「受用」大乘微妙的「法乐」。
丁四: 诸法真实义,及证真实慧,无变异差别,是故无别乘。
住于圆满净土的法性所流身,为大菩萨说法,是五乘,三乘,还是一乘呢?当然是一乘法。佛是觉者,以大菩提为体性;一切自利利他,都以觉为本。佛出世说法的大事因缘,就是要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大菩提。所以,佛法是以觉证为宗本的。说到觉证,分别来说,所证的「诸法真实义」,是离妄想 [P424] 的法空性。众生以为真实的,都是自性见,戏论相;法无性空,才是一切法的真相。所以经上说:『诸法无所有性,是诸法自性』(131)。在这真实义中,没有差别可说。就是我空性与法空性,也是如草火与炭火一样,虽所烧不同,而火性并没有差别。能「证真实」义的智「慧」呢,一得永得,得到了就不会失去。无为般若,依无漏习气而显发,不是剎那生灭法。所以,这所证真如与能证的正智,都是「无变异」的。真如虽在缠而还是这样,离垢清净也还是这样,没有变异;正智是法性相应的无为功德,也没有变异。这都是无「差别」的:如与智,也只是依世俗而安立,而在现觉中,没有如与智的对立。佛法的真实是这样,没有变异,没有分别,这那里还有五乘、三乘呢?「故」佛为大菩萨开示大法,「无」有「别乘」,唯是一道一清净的一佛乘。虽然菩萨要知权知实,所以于一乘说无量乘,但在菩萨法中,一切都归于一。
丙三
丁一: 佛得不动身,悲愿化三有,示净或示秽,咸令入涅槃。
三、化身:化身是为地前菩萨、二乘、凡夫而现起的佛身。依法身而起法 [P425] 性所流身,如依太阳而有光与热;光与热遍一切处,但不能离于太阳。化身却不同了,如水中的月影一样,只是经水的反映而现起月的影子。法身「佛」是常住的,没有来去,也没有出没,所以说「得不动身」。但由「悲愿」所熏发,为了「化」度「三有」众生,能无功用地现起化身,有来有去,有生有没,如长者入火宅那样。化身的化导众生,示现的佛身,有高大身──千丈,百丈,或者丈六身。示现的寿命,或千劫,百劫,或八十岁。「示」现的国土,或是「净」土,「或示」现「秽」土。虽然,圆满报土,遍一切处,只要众生的智慧增进,什么地方,当下就是圆满的净土。如娑婆世界是秽土,但在螺髻梵王看来,是宝庄严净土。如极乐世界,也是化土,但依净土论说,如圆修五门成就──智慧,慈悲,方便回向功德成就,也就能入圆满报土。但约适应部分众生的善根成熟而现起来说,凡国土而可说东方,西方,南方,北方的;佛寿与佛身的长短,可说有限量的,都是化身化土。化身佛为什么示现这些差别呢?因众生根性不同,有的应以苦切语:三恶道是这样的苦,众生界是这样的苦 [P426] ,能因此发心修行,这是折伏门。有的应以爱语:这么清净,那么自在,就肯发心修行,这是摄受门。化身佛就是以这折摄二门来成就众生的。随机适应,如药能治病,就是妙药,所以不应该生优劣想。如释迦佛出秽土,弥勒佛出净土,佛法并没有什么差别。…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