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又如秽土修行不容易,佛劝人往生净土,容易成就。但《维摩诘经》,《无量寿佛经》却说:秽土修行一日,胜于在净土修行一劫,秽土比净土修行更容易(132)。又如经中,释迦佛赞叹净土,使大众羡慕,而净土菩萨来参加释迦佛的法会,净土佛总是告诫大众,不要生轻慢心。所以,这是佛的悲愿,应化三界众生的二大方便,目的都是「令入涅槃」,出离生死,同归佛道。
丁二: 为除众疲乏,化作可爱城;终示真实相,故唯一佛乘。
化身佛的说法,是不尽一致的。有的佛土,杂说五乘,三乘法,有出家与在家。有的但说一乘法,没有出家众;有的佛也不现出家相的(传说天王佛如此)。有的说三乘而终归于一乘法的;有的说三乘法,因为听众的根机不成熟 [P427] ,没有说一乘而佛就入了涅槃(传说多宝佛如此)。以释迦佛应化娑婆世界而说法来说,起初说三乘法,末后才会归一乘。佛在《法华经》中,开示这『为实施权,开权显实』的教化历程说:有些发了菩提心的,但在生死道长,众生性多的情形下,忘失了,退失了。像这类根性,越是给他说佛道的高深伟大,越是不敢修学。所以佛设方便,说有声闻与缘觉乘,容易修行,容易了生死,又快又好,能得究竟的解脱,大家这才发心修学了。这如商队远行,经不起长途跋涉的疲劳,有的不愿前进。商主「为」了解「除」大「众」的「疲乏」,免得大众退回,所以方便「化作可爱」的「城」市。向大众宣告:经商的目的地到了,就在前面。大家这才鼓起勇气前进,在都市中,衣食起居,一切都得了满足。等到大众休息一番,疲劳恢复了,商主这才对大众说:这是化城,真正的目的地──宝城,还在前面。大众精神饱满,再向目的地前进。这如佛等弟子依法修行,证了阿罗汉果,「终」于又说明二乘是方便的,开「示」为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的「真实相」。「故」佛虽说三乘,其实「唯一佛乘」;惟 [P428] 有佛是大涅槃,二乘的涅槃,也不是真实的。佛说一乘,经论中虽约种种的意义说,然总不外乎:如实道无二无别,所以终归于一极。
甲二: 一切诸善法,同归于佛道;所有众生类,究竟得成佛。
从一佛乘的立场来说,「一切诸善法」,都是「同归于佛道」的。不但是出世的三乘善法,归于佛道,就是人乘,天乘善法,世间的一切──一念善心,一毫善行,都是会归于佛道的。所以,佛法是善法的别名。到底什么是善法?向于法的,顺于法的,与法相应的,就是善,就是佛法。所以凡随顺或契合缘起法性空的,无论是心念,对人应事,没有不是善的。因此,善的也叫法,不善的叫做非法。有些论师,于法起自性见,这才说:这是有漏善法,这是无漏善法,这是二乘善法,这是佛善法。随众生的情执来分别,善法就被分割为不同的性类。虽然现实众生界,确是这样的,但约契理来说,就不是这样。善法就是善法;善法所以有有漏的,无漏的,那是与漏相应或不相应而已。如加以分析,有漏善是善与烦恼的杂糅,如离烦恼,就是无漏善了。所以古代有『 [P429] 善不受报』的名论;众生的流转生死,是由于烦恼及业。生人及天,并不由于善法,而是与善法相杂的烦恼。一切众生,『初一念识异木石,生得善,生得恶』(133),生来都是有善的,所以都有向上,向乐,向光明的趣向。不过没有以佛道为宗时,就演成种种歧途,种种外道,生人,生天。如一旦发见究竟目标,归心于佛乘时,这一切都是成佛的方便。所以,向佛一举手,一低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134)。这如民族而缺乏贤明领袖,没有正确国策,虽人民还是那样的人民,也还是想求进步,而结果往往走入歧途,国计民生,都很不理想。如有贤明领袖,提示完善政策,大家向这而集中力量,齐一步伐,就会进入理想的时代一样。所以,「一切众生类」,不是没有善法,而只是还没有贯彻。但有了善法,向上向光明,终究会向佛道而迈进的,也就「究竟」要「得成佛」的。一切众生,同成佛道,是了义的,究竟的。所以修学佛法的,应不废一切善法,摄一切善法,同归于佛道,才是佛法的真实意趣! 末了,谨祝读者必当成佛!
[P430]
注【5-00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卷八.二五0页上──二五六页中)。
注【5-002】《杂阿含经》卷一一(「大正」卷二.七二页下)。
注【5-003】《妙法莲华经》卷二(「大正」卷九.一0页下)。
注【5-004】《妙法莲华经》卷二(「大正」卷九.一六页中)。
注【5-005】待考。
注【5-006】《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八引论(四七页下)。
注【5-007】《大智度论》卷四0(「大正」卷二五.三五0页上)。
注【5-008】《大智度论》卷五八(「大正」卷二五.四七二页下)。
注【5-009】《大智度论》卷三九(「大正」卷二五.三四五页上──中)。
注【5-010】《大智度论》卷三八(「大正」卷二五.三四二页中)。
注【5-011】同上。
注【5-012】《妙法莲华经》卷四(「大正」卷九.二八页上)。
注【5-013】《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七(「大正」卷一八.五四页下)。
注【5-014】《妙法莲华经》卷一(「大正」卷九.八页下)《大乘起信论》(「大正」卷三二.五八三页上)。
注【5-015】《维摩诘所说经》(「大正」卷一四.五五0页中)。
注【5-016】《大智度论》卷三二(「大正」卷二五.二九八页中)。 [P431]
注【5-017】《妙法莲华经》卷一(「大正」卷九.九页中)。
注【5-018】《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四八(「大正」卷六.七八七页中)。
注【5-019】《妙法莲华经》卷四(「大正」卷九.二九页上)。
注【5-020】《大智度论》卷三六(「大正」卷二五.三二三页下)。
注【5-021】同上。
注【5-022】《坛经》(「大正」卷四八.三三九页中)。
注【5-023】《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一二(「大正」卷七.六七页中)。
注【5-024】《入中论》卷一引论(三页下)。
注【5-025】《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一(「大正」卷一八.一页中──下)。
注【5-026】《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经》(「大正」卷一二.二一七页中)。
注【5-027】《妙法莲华经》卷三(「大正」卷九.一九页中)。
注【5-028】《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九引经论(六七页上)。
注【5-029】《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大正」卷八.八二七页中)。
注【5-030】《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一六(「大正」卷七.八八页下)。
注【5-031】《大智度论》卷二九(「大正」卷二五.二七三页上)。
注【5-032】《出曜经》卷一六(「大正」卷四.六九七页上)。
注【5-033】《入中论》卷一(二六页上)。 [P432]
注【5-034】《摄大乘论释》卷六(「大正」卷三一.四一四页中)。
注【5-035】《十住毗婆沙论》卷五(「大正」卷二六.四0页下──四一页上)。
注【5-036】《十住毗婆沙论》卷五(「大正」卷二六.四一页中)。
注【5-037】《十住毗婆沙论》卷五(「大正」卷二六.四二页下)。
注【5-038】《十住毗婆沙论》卷五(「大正」卷二六.四三页下)。
注【5-039】《十住毗婆沙论》卷五(「大正」卷二六.四五页下)。
注【5-040】《大乘起信论》(「大正」卷三二.五八三页上)。
注【5-041】《十住毗婆沙论》卷六(「大正」卷二六.四九页中──下)。
注【5-042】《十住毗婆沙论》卷五(「大正」卷二六.四五页上)。
注【5-043】《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二(三七页下)。
注【5-044】《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四引经(四九页上)。
注【5-045】《解深密经》卷三(「大正」卷一六.六九八页上)。
注【5-046】《解深密经》卷三(「大正」卷一六.六九八页中、上)。
注【5-047】《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大正」卷一二.一一一一页上)。
注【5-048】《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卷八.二三四页上)。
注【5-049】《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四(「大正」卷八.三二三页中)。
注【5-050】《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大正」卷一四.五四九页下)。 [P433]
注【5-051】《大智度论》卷七九(「大正」卷二五.六一八页下)。
注【5-052】《大智度论》卷四三(「大正」卷二五.三七一页上)。
注【5-053】《大智度论》卷七0(「大正」卷二五.五五二页上)。
注【5-054】《大智度论》卷一八(「大正」卷二五.一九六页上)。
注【5-055】《辨中边论》卷下(「大正」卷三一.四七四页中)。
注【5-056】《付法藏因缘传》卷二(「大正」卷五0.三0二页下)。
注【5-057】《大智度论》卷四一(「大正」卷二五.三五八页下)。
注【5-058】《杂阿含经》卷一三(「大正」卷二.九二页下)。
注【5-059】《中论》卷四(「大正」卷三0.三三页中)。
注【5-060】《解深密经》卷二(「大正」卷一六.六九三页下)。
注【5-061】《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九引经(四九页下)。
注【5-062】《妙法莲华经》卷一(「大正」卷九.八页中)。
注【5-063】《大智度论》卷三一(「大正」卷二五.二八七页中…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