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P51

  ..續本文上一頁又如穢土修行不容易,佛勸人往生淨土,容易成就。但《維摩诘經》,《無量壽佛經》卻說:穢土修行一日,勝于在淨土修行一劫,穢土比淨土修行更容易(132)。又如經中,釋迦佛贊歎淨土,使大衆羨慕,而淨土菩薩來參加釋迦佛的法會,淨土佛總是告誡大衆,不要生輕慢心。所以,這是佛的悲願,應化叁界衆生的二大方便,目的都是「令入涅槃」,出離生死,同歸佛道。

  

  丁二: 爲除衆疲乏,化作可愛城;終示真實相,故唯一佛乘。

  化身佛的說法,是不盡一致的。有的佛土,雜說五乘,叁乘法,有出家與在家。有的但說一乘法,沒有出家衆;有的佛也不現出家相的(傳說天王佛如此)。有的說叁乘而終歸于一乘法的;有的說叁乘法,因爲聽衆的根機不成熟 [P427] ,沒有說一乘而佛就入了涅槃(傳說多寶佛如此)。以釋迦佛應化娑婆世界而說法來說,起初說叁乘法,末後才會歸一乘。佛在《法華經》中,開示這『爲實施權,開權顯實』的教化曆程說:有些發了菩提心的,但在生死道長,衆生性多的情形下,忘失了,退失了。像這類根性,越是給他說佛道的高深偉大,越是不敢修學。所以佛設方便,說有聲聞與緣覺乘,容易修行,容易了生死,又快又好,能得究竟的解脫,大家這才發心修學了。這如商隊遠行,經不起長途跋涉的疲勞,有的不願前進。商主「爲」了解「除」大「衆」的「疲乏」,免得大衆退回,所以方便「化作可愛」的「城」市。向大衆宣告:經商的目的地到了,就在前面。大家這才鼓起勇氣前進,在都市中,衣食起居,一切都得了滿足。等到大衆休息一番,疲勞恢複了,商主這才對大衆說:這是化城,真正的目的地──寶城,還在前面。大衆精神飽滿,再向目的地前進。這如佛等弟子依法修行,證了阿羅漢果,「終」于又說明二乘是方便的,開「示」爲令衆生悟入佛之知見的「真實相」。「故」佛雖說叁乘,其實「唯一佛乘」;惟 [P428] 有佛是大涅槃,二乘的涅槃,也不是真實的。佛說一乘,經論中雖約種種的意義說,然總不外乎:如實道無二無別,所以終歸于一極。

  

  甲二: 一切諸善法,同歸于佛道;所有衆生類,究竟得成佛。

  從一佛乘的立場來說,「一切諸善法」,都是「同歸于佛道」的。不但是出世的叁乘善法,歸于佛道,就是人乘,天乘善法,世間的一切──一念善心,一毫善行,都是會歸于佛道的。所以,佛法是善法的別名。到底什麼是善法?向于法的,順于法的,與法相應的,就是善,就是佛法。所以凡隨順或契合緣起法性空的,無論是心念,對人應事,沒有不是善的。因此,善的也叫法,不善的叫做非法。有些論師,于法起自性見,這才說:這是有漏善法,這是無漏善法,這是二乘善法,這是佛善法。隨衆生的情執來分別,善法就被分割爲不同的性類。雖然現實衆生界,確是這樣的,但約契理來說,就不是這樣。善法就是善法;善法所以有有漏的,無漏的,那是與漏相應或不相應而已。如加以分析,有漏善是善與煩惱的雜糅,如離煩惱,就是無漏善了。所以古代有『 [P429] 善不受報』的名論;衆生的流轉生死,是由于煩惱及業。生人及天,並不由于善法,而是與善法相雜的煩惱。一切衆生,『初一念識異木石,生得善,生得惡』(133),生來都是有善的,所以都有向上,向樂,向光明的趣向。不過沒有以佛道爲宗時,就演成種種歧途,種種外道,生人,生天。如一旦發見究竟目標,歸心于佛乘時,這一切都是成佛的方便。所以,向佛一舉手,一低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134)。這如民族而缺乏賢明領袖,沒有正確國策,雖人民還是那樣的人民,也還是想求進步,而結果往往走入歧途,國計民生,都很不理想。如有賢明領袖,提示完善政策,大家向這而集中力量,齊一步伐,就會進入理想的時代一樣。所以,「一切衆生類」,不是沒有善法,而只是還沒有貫徹。但有了善法,向上向光明,終究會向佛道而邁進的,也就「究竟」要「得成佛」的。一切衆生,同成佛道,是了義的,究竟的。所以修學佛法的,應不廢一切善法,攝一切善法,同歸于佛道,才是佛法的真實意趣! 末了,謹祝讀者必當成佛!

   [P430]

  注【5-001】《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五(「大正」卷八.二五0頁上──二五六頁中)。

  注【5-002】《雜阿含經》卷一一(「大正」卷二.七二頁下)。

  注【5-003】《妙法蓮華經》卷二(「大正」卷九.一0頁下)。

  注【5-004】《妙法蓮華經》卷二(「大正」卷九.一六頁中)。

  注【5-005】待考。

  注【5-006】《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八引論(四七頁下)。

  注【5-007】《大智度論》卷四0(「大正」卷二五.叁五0頁上)。

  注【5-008】《大智度論》卷五八(「大正」卷二五.四七二頁下)。

  注【5-009】《大智度論》卷叁九(「大正」卷二五.叁四五頁上──中)。

  注【5-010】《大智度論》卷叁八(「大正」卷二五.叁四二頁中)。

  注【5-011】同上。

  注【5-012】《妙法蓮華經》卷四(「大正」卷九.二八頁上)。

  注【5-013】《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七(「大正」卷一八.五四頁下)。

  注【5-014】《妙法蓮華經》卷一(「大正」卷九.八頁下)《大乘起信論》(「大正」卷叁二.五八叁頁上)。

  注【5-015】《維摩诘所說經》(「大正」卷一四.五五0頁中)。

  注【5-016】《大智度論》卷叁二(「大正」卷二五.二九八頁中)。 [P431]

  注【5-017】《妙法蓮華經》卷一(「大正」卷九.九頁中)。

  注【5-018】《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叁四八(「大正」卷六.七八七頁中)。

  注【5-019】《妙法蓮華經》卷四(「大正」卷九.二九頁上)。

  注【5-020】《大智度論》卷叁六(「大正」卷二五.叁二叁頁下)。

  注【5-021】同上。

  注【5-022】《壇經》(「大正」卷四八.叁叁九頁中)。

  注【5-02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一二(「大正」卷七.六七頁中)。

  注【5-024】《入中論》卷一引論(叁頁下)。

  注【5-025】《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一(「大正」卷一八.一頁中──下)。

  注【5-026】《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經》(「大正」卷一二.二一七頁中)。

  注【5-027】《妙法蓮華經》卷叁(「大正」卷九.一九頁中)。

  注【5-028】《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九引經論(六七頁上)。

  注【5-029】《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上(「大正」卷八.八二七頁中)。

  注【5-030】《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一六(「大正」卷七.八八頁下)。

  注【5-031】《大智度論》卷二九(「大正」卷二五.二七叁頁上)。

  注【5-032】《出曜經》卷一六(「大正」卷四.六九七頁上)。

  注【5-033】《入中論》卷一(二六頁上)。 [P432]

  注【5-034】《攝大乘論釋》卷六(「大正」卷叁一.四一四頁中)。

  注【5-035】《十住毗婆沙論》卷五(「大正」卷二六.四0頁下──四一頁上)。

  注【5-036】《十住毗婆沙論》卷五(「大正」卷二六.四一頁中)。

  注【5-037】《十住毗婆沙論》卷五(「大正」卷二六.四二頁下)。

  注【5-038】《十住毗婆沙論》卷五(「大正」卷二六.四叁頁下)。

  注【5-039】《十住毗婆沙論》卷五(「大正」卷二六.四五頁下)。

  注【5-040】《大乘起信論》(「大正」卷叁二.五八叁頁上)。

  注【5-041】《十住毗婆沙論》卷六(「大正」卷二六.四九頁中──下)。

  注【5-042】《十住毗婆沙論》卷五(「大正」卷二六.四五頁上)。

  注【5-043】《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二(叁七頁下)。

  注【5-044】《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四引經(四九頁上)。

  注【5-045】《解深密經》卷叁(「大正」卷一六.六九八頁上)。

  注【5-046】《解深密經》卷叁(「大正」卷一六.六九八頁中、上)。

  注【5-047】《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大正」卷一二.一一一一頁上)。

  注【5-048】《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叁(「大正」卷八.二叁四頁上)。

  注【5-049】《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四(「大正」卷八.叁二叁頁中)。

  注【5-050】《維摩诘所說經》卷中(「大正」卷一四.五四九頁下)。 [P433]

  注【5-051】《大智度論》卷七九(「大正」卷二五.六一八頁下)。

  注【5-052】《大智度論》卷四叁(「大正」卷二五.叁七一頁上)。

  注【5-053】《大智度論》卷七0(「大正」卷二五.五五二頁上)。

  注【5-054】《大智度論》卷一八(「大正」卷二五.一九六頁上)。

  注【5-055】《辨中邊論》卷下(「大正」卷叁一.四七四頁中)。

  注【5-056】《付法藏因緣傳》卷二(「大正」卷五0.叁0二頁下)。

  注【5-057】《大智度論》卷四一(「大正」卷二五.叁五八頁下)。

  注【5-058】《雜阿含經》卷一叁(「大正」卷二.九二頁下)。

  注【5-059】《中論》卷四(「大正」卷叁0.叁叁頁中)。

  注【5-060】《解深密經》卷二(「大正」卷一六.六九叁頁下)。

  注【5-061】《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九引經(四九頁下)。

  注【5-062】《妙法蓮華經》卷一(「大正」卷九.八頁中)。

  注【5-063】《大智度論》卷叁一(「大正」卷二五.二八七頁中…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觀論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