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未佛教教育興起的背景(提綱)
--以祗垣精舍爲例--
陳繼東
1900年代,中國佛教界對于佛教教育顯示了前所未有的關心,興起了創辦佛教學校的熱潮。1904年,湖南長沙的開福寺創建了“湖南僧學堂”。這所佛教學校規模雖小,成了中國近代最初的佛教學校。1905年,釋文希在揚州的天甯寺,開設了僧尼普通中學,1907年,釋覺在北京開辦小學校,招收僧俗學徒,1908年,著名的禅僧敬安在浙江甯波創辦了僧衆小學校和民衆小學校。1910年的秋天,後來在民國時期十分活躍的谛閑和月霞于南京創設了江蘇僧侶師範學堂。此外,釋空塵也在河南信陽辦起了僧俗學校。然而,1908年,由楊文會在金陵刻經處創辦的祗垣精舍則爲這一時期佛教學校中最有組織,辦學宗旨最爲明確,同時教學也最爲新式和充實的佛教學校,其學員有許多後來成爲佛教界的中堅和領袖。
楊文會是清末佛教複興的核心人物。1866年,他創設的南京金陵刻經處,既是佛教典籍出版流通的中心,也是佛教研究、教育的重鎮。他認爲國家的衰退乃是因宗教的真理沒有爲民衆理解所致,主張佛教的救世精神與社會變革相結合,中國文明的再興必然會到來。尤其是,他十分反對用沒收廟産興辦新式教育的暴舉,呼籲佛教徒必須自已起來興辦佛教教育,以適應社會的變革,並且親自創辦學堂,試圖用新的教育體系來培養學僧和信奉佛教的學者。
本文想以楊文會創辦的祗垣精舍爲例,來分析這一時期佛教教育興起的背景,以此來更好地認識近代中國佛教所面臨的問題,以及與現在正在興起的佛教教育的曆史聯系。
一、從釋氏學堂的草案到祗垣精舍的創設
在創辦祗垣精舍之前,楊文會很早就有興辦佛教學堂的想法。他在出使英國,結交南條文雄時,就曾動念把自已的兩個小兒子送道英國或南條文雄處,學習梵文。1894年與錫蘭僧達磨波羅會面後,並開始認真考慮創辦佛教學校之事。
1899年,他受日本東本願寺南京別院之邀,在其開辦的“般若波羅蜜多會”上做講演,談到了這一多年的願望。1904年,楊文會在自宅,騰出房屋,准備開設釋氏學堂。
1907年,楊文會又製作了釋氏學堂草案,其中包括“釋氏學堂內班課程刍議”和“釋氏學堂內班課程”。前者不只局限于金陵刻經處,也是作爲適合全國方案而提出的。其中,對于即將設置的佛教學校在資金、費用、教員構成和學級製度有詳細的說明。而在“釋氏學堂內班課程”中,授課的具體課程也作了詳細規定。學與觀並舉,這是楊文會佛教教育的重要特色。
1908年,祗垣精舍正式開學,楊文會寫下了“祗垣精舍開學記”,標出了興釋迦遺教之宗旨。
祗垣精舍的存在雖然不過兩年,但是,它除了教授佛學之外,還設置(古)漢文、英語、梵文,提出了很高理想的新式學校,在中國近代佛教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
二、祗垣精舍的背景
清朝的最後十年,佛教僧侶的活動十分活躍,不僅開辦佛教學校,而且也結成了許多佛教團體。這些組織使得佛教面目一新,而且又是佛教內部興起的改革,格外引人矚目。然而,形成這一革新勢頭的有其內外的原因。
1,廟産興學
1898年,張之洞著《勸學篇》,提議爲推進初等教育,解決教育經費之不足,將全國佛教寺院以及道教的大部分改爲學堂。1901年,開始實施,1906年達到高潮。
廟産興學政策的形成,是爲了對付西方列強和日本的勢力的壓力,挽回政局之退勢,改造舊有的教育體系,來實施以儒教爲基礎的教育。
佛教徒的反抗和楊文會的立場。
揚州天甯寺僧學堂與楊文會
“支那佛教振興策一”
2、日本佛教教育在中國的設立以及傳播。
3、楊文會的遊歐以及與日本僧的交遊。
4、印度僧赴印度傳教之邀請。
楊文會創辦佛教學校,不僅僅是爲了對應廟産興學的政策,而且也是爲了回應印度佛教徒希望中國僧人到印度傳教,重振佛教請求,于是培養勝任傳教之僧才,胸懷將中國佛傳播到世界這一遠大抱負。
5、重振佛教內部的教育體系。
對廢除試經製度的批評,認爲試經製度的廢除是佛教衰落的原因。
結 語
1、現在的佛教教育除了注意吸收國外的經驗,更重要的是如何總結近代中國佛教教育的曆史經驗。
2、同時應該加強對于中國佛教傳統的教育方式,如試經製度的研究。
3、明確認識佛教教育在佛教僧迦製度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