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同樣不能成立。要知道緣起主要的意義,在說明生命的連系,開示怎樣的逐物流轉,怎樣的依著自己所造的業因,感受應得的果報。至于緣起支數的多少,可詳、可略、可開、可合,本不妨隨機而有差別的。像追述七佛成 [P11] 道所觀的緣起,五支、十支、十二支,都編集在『阿含經』中,究竟誰是原始的,誰是後人附加的呢?又像經上說「味著心縛」,也有五支、十支不同的記載。這可見釋尊隨機說法的或開或合,與成立的先後無關。十二支說,確乎要比較圓滿,所以古代的佛弟子,都依這十二支來講說。在十二支說普遍流行以後,對釋尊詳、略、開、合說法的善巧,漸漸的被人忽略了。有人不了解這個意義,見到經中有九支、十支,便把它補足成十二支,不知這是「畫蛇添足」。至于舍利弗,聽阿說示說因緣偈,當下證了初果;聽了佛和長爪梵志的說法,又證了羅漢。這在經裏說得很明白,怎能影取論師的片文,假定緣起的十二支說,出于舍利弗之手呢!
第二項 五支說的解說
釋尊宣說緣起,既有詳略不同,那末要解說緣起,當然要注意到支數的多少與含義的廣略,才能從比較的研究,見到思想的一貫。現在,爲解說上的便利, [P12] 把它歸納作五支(叁支)說,十支(九支)說,十二支說叁類,再去分別的觀察。
『雜阿含經』(卷十二‧二八叁、二八五、二八六經等),釋尊依愛、取、有、生、老病死五支,說明逐物流轉與生死相續的連系。這對于因集感苦的緣起觀,可說已徹底的發揮了。其它的十支說,十二支說,只是進一步的去探索逐物流轉的理由。現在先把每支的定義,和前後相互的關系,作一簡單的說明。
「老病死憂悲苦惱」,凡是衆生,誰也不能幸免。釋尊見到了老、病、死苦,才警覺出家。感到老死大患的逼迫,想找一種解決的方法,這便是釋尊出家的動機之一,也是佛家思想的歸宿所在。所以,用現實的痛苦,作爲觀察緣起的出發點。要解除苦痛,須知苦痛的來源,這就要追尋老死的原因。老死是緣生而有的。「生」,是說在魚、鳥、人、天等種種衆生中生。既受了生,那就必然要老死。可是世間衆生,雖見到老死的可怕,卻都以爲生是可喜,豈不近視到極點嗎?生,也有它的原因,就是有。「有」,一般都解釋做業,就是因前生所造的業 [P13] ,才會有此生生命的産生。但依經文看來,還有更主要的解說。經上說,有是欲有、色有、無色有──叁有,是能引發叁有果報自體的存在。因叁界趣生自體的存在(如種子到了成熟階段),就必然有生老病死演變的苦痛。這樣,有不必把 它只看成業因。這在經裏,還可以得到證據。『雜阿含』(二九一)經,敘述了愛、億波提,衆生所有種種衆苦的次第叁支。億波提是取,取所系著的所依名色自體,正與有的意義相合。再像佛陀初轉*輪,說愛(取是愛的增長)是集谛,也沒有明白的別說業力(『雜阿含經』是不大說到業力的,這應該怎樣去理解它)。這不必說業力是後起的,是說愛、取支,不但指內心的煩惱,與愛取同時的一切身心活動,也包括在內。這愛取的身心活動,即是未來苦果的業因,業力是含攝在愛取支裏。衆生爲什麼會有叁界的自體呢?這原因是取。取有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四種。取是攝受執著追求的意義;因爲內心執取自我(我語取),所以在家人執取五欲(欲取),出家人(外道)執取種種錯誤的見解(見取),與無意義的戒禁(戒禁取)。因種種執取的動力,而引發身、語、意的一切 [P14] 行動,不論它是貪戀或者厭離這個生命和塵世,都要招感未來叁有的果報。取也有因緣,是從愛著而來。愛是染著企求的意義,有欲愛、色愛、無色愛叁種,就是對叁有而起的染著。這裏,我們要加以注意:煩惱很多,爲什麼單說愛呢?經中不常說「愛結所系」嗎?我們起心動念,就在自我與認識的境界之間,構成了密切的連系。依自我生存的渴愛,積極追求塵世的一切,或消極的受環境的沖動,起貪、起瞋,甚至不惜生命的毀滅,企圖得到一種安息。衆生身、語、意的一切動作,沒有不依染著叁界自體與塵世爲關鍵的。衆生生死的動力,就在此。愛與取,是量的差別,質的方面是相同的。爲要表示從愛染到身、心種種活動的過程,才立這愛取二支。『長阿含』第十卷的『大緣方便經』,曾對二支有詳細的說明,它說:
「阿難!當知因愛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著,因著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護,由有護故有刀杖诤訟,作無數惡」。
經文的描寫,雖有點過于瑣碎,但委曲說明依愛取而起惡心,爲貪、瞋、悭 [P15] 吝的根本,爲一切惡行的動力,是非常親切、明顯。這樣,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苦惱,這逐物流轉的緣起觀,敢說已經說明了苦集二谛的主要意義。
第叁項 十支說的解說
一、依胎生學爲基礎的觸境系心觀:有時釋尊依識緣名色乃至生緣老死的十支說,說明緣起。十支說的要義,是在逐物流轉的基礎上,進一步的說明觸境系心的過程。這又可以分爲兩類:一、依胎生學爲前提,二、依認識論爲前提。第一類,像『中阿含』第二十四卷的『大因經』。經中把六入支含攝在觸支裏,名義上只有九支。雖趙宋施護異譯的『大生義經』具足十支,但從各方面考察,九支是本經原始的真相。理由是:一、『長阿含』第十卷的『大緣方便經』,也是佛爲阿難說的;只要彼此對照一下,就可以知道這是一經兩編。在『大緣方便經』裏,總標雖有十二支,而在一一解說的時候,也只有九支。二、後漢安世高譯 [P16] 的『人本欲生經』,是『大緣經』的異譯,也只有九支。叁、『大緣經』的巴利文本,也只有九支。四、有部論典,凡是說到『大緣經』的,也一律是九支。這樣,就依九支來解說。
生死流轉,確是依染著生命塵世的渴愛爲原因的。但愛是心所之一,它的生起和活動,也不能無因。考慮到愛的因緣,就發現了受。「受」,是心的領納作用,有樂受、苦受、舍受叁種。在觸對境界而生了別認識的時侯,在心上現起所知意像的時侯,必然帶有一種情緒──隨順,或者違反自己的意樂。這或順或違的欣喜,憂戚的情緒,就叫受。這受要依感覺才能引發,所以受又依六入觸爲緣而生。「六入觸」,就是依眼、耳、鼻、舌、身、意取境的六根,而生起眼觸、耳觸到意觸。這六觸,可說是認識作用的開始。六入生起覺觸,一定要有所觸的對象,因此,六入觸又以名色爲因緣。「名色」的色,是色蘊;名是受、想、行、識四蘊。這五蘊──名色,可以總攝一切精神與物質。名色是六入觸所取的,所以是認識的對象。緣名色有六入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的四支,說明了觸境 [P17] 系心的過程。名色、是認識的對象。六入觸,是以感覺的機構作關鍵,讓客觀的名色反映到六根門頭來;六根攝取名色的影像,生起主觀的感覺,才成爲認識。這認識,因受名色的波動,泛起了欣喜憂戚的情緒。到這裏,因味(受)著對象,被環境的束縛轉移,不得自在。愛呢,因內心苦樂的系著,開始用它主動的姿態,對生命塵世而傾向、戀慕。追逐外境的形勢,已像四河入海一樣,唯有一直向前奔放。不是大力龍王,有誰能使它反流呢!實際上,外境並沒有系縛內心的力量,完全是因內心的味著、染愛,才自己鎖縛著自己。觸境系心的緣起觀,到此可以告一段落。
進一步觀察:名色要從識而有,所以說「識緣名色」。但識也還要依托名色才能存在,所以又說「名色緣識」。識與名色,相依相緣而存在;『雜阿含經』(卷十二‧二八八經),曾用束蘆的比喻,說明它的相互依存性:
「譬如叁蘆立于空地,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 [P18] 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識緣名色,亦複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
識與名色的相互依存關系,不是站在認識論的立場,說明有主觀才有客觀,有客觀才有主觀。依經文看來,釋尊的本意,是從探索認識活動的根源,觸發到生命相依相持而存在的見地。名色,確乎可以概括內外一切的物質與精神,概括認識的一切對象,但經中每每用它代表有情身心組織的全體。這正和五蘊一樣,它能總括一切有爲法,經中卻又常把它解說爲有情組織的要素。名色既是有情身心組織的總名,當然要追問它從何而來?從父精母血的和合,漸漸發達到成人,其中主要的原因,不能不說是識。識是初入母胎的識,因識的入胎,名色才能漸漸的增長、廣大起來。不但胎兒是這樣,就是出胎以後少年到成人,假使識一旦離身,我們的身心組織立刻要崩潰腐壞。這是很明顯的事實,所以說名色以識爲緣。再看這入胎識,倘使沒有名色作它的依托,識也不能相續存在(沒有離開物質的精神),也不能從生命的潛流(生前死後的生命),攔入現實的生命界。這不但初入胎是如此,就是少年、成人,也每每因身體的損害,使生命無法維持而 [P19] 中夭,所以又說「名色緣識」。這識與名色的相互關系,正像『大緣方便經』所啓示的:
「阿難!緣識有名色,此爲何義?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出胎,嬰孩壞敗,名色得增長不?答曰:無也。阿難!若無識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是緣,知名色由識,緣識有名色。我所說者,義在于此。阿難!緣名色有識,此爲何義?若識不住名色,則識無住處;若無住處,甯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不?答曰:無也。阿難!若無名色,甯有識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緣,知識由名色,緣名色有識。我所說者,義在于此」。
識與名色,是同時相依而共存的,經文說得非常明白。名…
《唯識學探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