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大願故,一切衆魔諸惡災難不能沮壞。願于當來彌勒世尊出興于世,普爲一切無量衆生,說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10]
慧思悟道後聲名遠聞,學徒日盛,也因此招來是非乃至陷害。慧思因論議、講說大乘經典,尤其是講說大乘般若之學,一再受北方惡論師毒害,經曆了九死一生的危難。這與同時代的禅宗二祖慧可之受殘害,幾乎如出一轍。可見在盛行聲聞禅數,一般俗僧以建寺造像度僧爲第一功德的北方,初創的大乘實相禅法,無法在這大環境下立足。[11]
末法時代,不僅教外有毀佛滅法的運動,而且教內也有敗法破戒的勾當。當時佛教界因極度膨脹,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出現了腐敗現象,這亦證實了《摩诃摩耶經》、《大集月藏經》等經典中所描繪的澆季末法的世相。值得注意的是,在北周武帝滅佛事件過後二十年,智顗在《摩诃止觀》中還提到“淮河之北,有行大乘空人,無禁捉蛇者。”說在淮河以北地區,有一種行邪空之見而濫稱大乘的人,放棄戒律禁例,無惡不作。如此破戒之徒,使百姓對僧團産生輕慢之心,視之如草芥;使國王、大臣找到鎮壓的借口,造成毀滅佛法的慘禍。而且,這種邪空破戒的言行,如毒氣深入僧團中,于今未能改變。
由于個人的痛苦遭際,加以東魏北齊戰亂不已,使慧思不斷南下避禍,並最終歸老于南嶽衡山。在這地域上向南方轉移的過程中,逐漸完成他的思想體系和止觀實踐。
叁、以《安樂行義》爲代表的“新法華學”
慧思的身世與修行方法,與《法華經》的菩薩行者一樣,走的是一條被誤解、受迫害的道路。由于《法華經》提倡積小善可以成佛,邁向解脫涅槃的路唯一佛乘,甚至主張“惡人、女人皆能成佛”等理念,故與一般教法相違而被誹謗。故《法華經》的行者——弘經的法師,所對治的方法,是行持“柔和忍辱”,以避免流血、悲慘的事件發生。
慧思所造二部金經,是他最爲重視的《般若經》和《法華經》。在《立誓願文》中,慧思以偈頌曰:
爲護正法發此願,故造金字《般若經》;
爲護衆生及己身,複造金字《法華經》。
按鸠摩羅什門下僧叡的說法,《般若經》的特色在于“凝照”,而《法華經》的特色在于“實化”。《般若經》爲代表佛教的理論法門,而《法華經》爲代表佛教的實踐法門。慧思所講授的法華學,體系最爲完整者,要推《法華經安樂行義》。與傳統注重注釋闡釋不同,而是直接闡述法華之“教相”與“觀心”,故爲當時學者稱爲“新法華學”。慧思以一佛乘圓理,視一切衆生如佛菩薩想,整合末法時代一切修行。《法華經安樂行義》開宗明義指出:
《法華經》者,大乘頓覺,無師自悟,疾成佛道,一切世間難信法門。凡是一切新學菩薩,欲求大乘,超過一切諸菩薩,疾成佛道,須持戒、忍辱、精進、勤修禅定,專心勤學法華叁昧。
慧思將世尊一代說法歸于四類,現將《法華經安樂行義》和《諸法無诤叁昧法門》所述四類根機表列如下:
聲聞——緣覺——鈍根菩薩——利根菩薩
(《法華經安樂行義》)
下智——中智——巧慧上智——頓覺上上智
(《諸法無诤叁昧法門》)
慧思把一乘佛法落實在衆生法,“謂一切衆生,皆是一乘故。”認爲妙指衆生妙,法即是衆生法。以蓮花花果同時之性質,強調不曆階梯的法華叁昧之修行:
狂華者,喻諸外道。余華結果顯露易知者,即是二乘,亦是鈍根菩薩,次第道行,優劣差別,斷煩惱集,亦名顯露易知。法華菩薩,即不如此。不作次第行,亦不斷煩惱。若證《法華經》,畢竟成佛道。若修法華行,不行二乘路。
在上述四類佛法中,慧思特別重視的是利根菩薩所行的法華叁昧,稱其爲圓頓一乘法門,爲一切修大乘者所必修。他根據《法華經·安樂行品》,撰《法華安樂行義》。認爲末法時代的衆生,只有于行住坐臥的一切行事中,時常深入一切微妙禅定,使心意堅定一無沾著,才能印證實相,恢複本來清淨無垢的法身。法華叁昧爲利根菩薩直證佛果的“不次第行”,分爲有相行與無相行兩門。有相行,屬一般行修的讀誦行,慧思及智者早期的修行。無相行,即四種安樂行。
《法華經》中說,如來于叁世宣說經教,猶以此經教理最難令人信服,故有佛說法時五百增上慢人退席之舉。何況是在佛滅之後?故在〈法師品〉中,特別強調佛滅之後的如來使者,要以慈悲(如來室)、忍辱(如來衣)、空性(如來座),作爲弘揚《法華經》的規則,即弘經叁軌:
如來室者,一切衆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
與弘經叁軌互爲表裏的,是〈安樂行品〉中所述的四安樂行。四安樂行是菩薩于惡世弘揚《法華經》時,應安住于忍辱的四種嚴酷苛苦的修行方法:
(1)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
(2)若口宣說《法華》時,遠離說過、怨嫌、歎毀等惡行;
(3)受持讀誦時,無懷嫉妒、谄诳等心;
(4)發菩薩行之誓願,願于得無上菩提時,以神通智慧力引導衆生。
慧思在《法華經安樂行義》中,則稱之爲:
(1)正慧離著安樂行(即衆生忍、法性忍、法界海神通忍叁忍);
(2)無輕贊毀安樂行(或轉諸聲聞令得佛智安樂行);
(3)無惱平等安樂行(或敬善知識安樂行);
(4)慈悲接引安樂行(或夢中成就神通智慧佛道涅槃安樂行)。
在四安樂行中,重心在于“忍”。慧思首先解釋安樂行叁字:
雲何名爲安樂行?一切法中,心不動故曰“安”;于一切法中,無受陰故曰“樂”;自利利他故曰“行”。
對安、樂、行叁字的解釋,建立在對一切法的理性觀照上,在佛法中即表現爲“忍”義。慧思引述《法華經·安樂行品》:
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于後惡世,雲何能說是經?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诃薩,于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爲衆生演說是經。
雲何名爲菩薩行處?若菩薩摩诃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複于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诃薩行處。
〈安樂行品〉論四安樂行時,首先論述“菩薩住處”,其規定即是“住忍辱地”。太虛大師對此明言:凡小乘法以離欲爲本,而菩薩法則以無瞋爲本,菩薩以忍辱爲住[12]。從小乘的戒定慧叁學發展到大道的六度,所增加的布施、忍辱、精進,皆是菩薩深入人間所必須曆練的叁個項目,必須行人所難行,忍人所難忍。
慧思在《法華經安樂行義》後半部中,主要以衆生忍、法忍、大忍(亦名神通忍)叁種忍闡述如何才能住忍辱地。特別在解釋修行“衆生忍”中,闡發了極有價值的思想。
一、菩薩對受人打罵輕辱毀呰,應修空觀忍而不報:
菩薩受他打罵,輕辱毀呰,是時應忍而不還報,應作是觀:由我有身,令來打罵。譬如因的,然後箭中。我若無身,誰來打者。我今當勤修習空觀,空觀若成,無有人能打殺我者。若被罵時,正念思惟,而此罵聲,隨聞隨滅,前後不俱。審谛觀察,亦無生滅,如空中響,誰罵誰受。音聲不來入耳,耳不往取聲。如此觀已,都無瞋喜。
二、菩薩對一切衆生恒與軟語,欲引導使發菩提心:
菩薩于一切衆生,都無打罵,恒與軟語,將護彼意,欲引導之,于打罵事,心定不亂,是名衆生忍。衆生若見菩薩忍,即發菩提心,爲衆生故,故名衆生忍。
叁、菩薩對惡人應勇猛诃斥,以調伏令發善心:
于剛強惡衆生處,爲調伏令改心故,或與粗言毀呰罵辱,令彼慚愧,得發善心,名衆生忍。
這段論述極其令人震撼,故慧思接下來自設賓主,設問摧伏惡人的行爲狀似瞋想,爲何也可名爲忍辱?慧思的回答是:打罵不瞋、慈悲軟語,只是新學菩薩所行世俗忍,真正的大菩薩應有大無畏的精神,所作所爲皆以觀是否對衆生有利益而定:
諸菩薩但觀衆生有利益處,即便調伏,爲護大乘護正法故,不必一切慈悲軟語。《涅槃》中說:譬如往昔仙豫國王,護方等經,殺五百婆羅門,令其命終入阿鼻地獄,發菩提心。此豈非是大慈大悲,即是大忍。《涅槃》複說:有德國王,護覺德法師,並護正法故,殺一國中破戒惡人,令覺德法師得行正法。王命終後,即生東方阿閦佛前作第一大弟子,臣兵衆亦生阿閦佛前作第二第叁弟子。諸破戒黑白惡人,命終皆墮阿鼻地獄,于地獄中自識本罪,作是念言:我爲惱害覺德法師,國王殺我。即各生念發菩提心,從地獄出,還生覺德及有德國王所,爲作弟子,求無上道。此菩薩大方便忍,非小菩薩之所能爲。……若有菩薩行世俗忍,不治惡人,令其長惡,敗壞正法,此菩薩即是惡魔,非菩薩也,亦複不得名聲聞也!
菩薩並非都是慈眉善目相,對待惡人惡事,菩薩理應現金剛怒目相,以勇猛的精神和手段來對治。爲此,慧思特別引《涅槃經》中往昔仙豫國王及有德王對治惡人的事迹,證明“不治惡人,令其長惡,敗壞正法”,絕非菩薩的大乘行爲。在慧思看來,單純求世俗忍,既不能護法,也不能護衆生。對惡人惡事的忍讓,與行魔業無二。爲此,慧思重申什麼才是真正的“住忍辱地”:
菩薩忍辱,能生一切佛道功德。譬如大地生長一切世間萬物,忍辱亦複如是。菩薩修行大忍辱法,或時修行慈悲軟語、打罵不報,或複行惡口粗言、打拍衆生,乃至盡命。此二種忍,皆爲護正法、調衆生故。非是初學之所能爲,名具足忍。
四、結語:做從地湧出的菩薩行者
《法華經》所宣示的“如來使”,在世風日下的末法時代,代不乏人,成爲具有悲壯色彩的弘道者的代名詞。
灌頂在《摩诃止觀序論》中,爲強調中國“今師”的獨創性和宗教體驗,特別點出智顗出生時的神異迹象,以及“行法華經忏,發陀羅尼,代受法師講金字《般若》,陳隋二國,宗爲帝師”等事迹。對智顗臨終“安禅而化,位居五品”的修證果位,給予了高度評價:
故《經》雲:施四百萬億那由他國人,一一皆與七寶,又化令得六通,不如初隨喜人百千萬倍,況五品耶?文雲即如來使,如來所使,行如來事。
灌頂在這裏引證了《法華經》中〈分別功德品〉和〈法師品〉的二段經文,強調在人間弘揚法華精神的菩薩行者,雖然還未脫凡夫位,但已足爲世人所依怙,成爲頒行如來佛旨的使者,爲如來所派遣,宣揚佛的因果。
律宗祖師道宣寂後,唐穆宗製贊,特別提出“代有覺人,爲如來使”:
代有覺人,爲如來使。
龍鬼歸降,天神奉事。
聲飛五天,辭驚萬裏。
金烏西沈,佛日東舉。
稽首歸依,肇律宗主。[13]
《太虛大師年譜》載宣統元年(1909-1910),太虛時年21歲。當時圓瑛住持甯波接待寺,並辦佛教講習所。太虛對其期望之甚深,賦詩持贈:
會入一乘皆佛法,才皈叁寶即天人。
當爲末劫如來使,刹刹塵塵遍現身。
叁千世界真經典,剖出微塵也大奇!
珍重斲輪運斤手,總令機教得相宜!
在人間弘揚佛法的如來使,其氣質和風範,亦如孟子所描述的“大丈夫”:
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本文以慧思大師爲例,通過對如來使精神與實踐的曆史考察,給我人的啓示是:只有越來越多的菩薩行者甘當如來使,像從地湧出菩薩一樣,在現實社會登場,才能真正實現使一切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的目標。
(作者爲上海複旦大學宗教學系教授。本文爲作者在2011年10月11日天臺山國清寺召開的“佛教天臺宗交流大會”上發表的論文)
【注 釋】
[1]劫濁:指時節汙濁而災害起,衣食等資具皆衰損。佛教尤指在劫末所産生的刀兵、水、火、饑馑、災變、疫疠、夭亡等災難。煩惱濁:在此劫濁內之衆生起貪、瞋、癡及種種煩惱。衆生濁:具此無量煩惱之衆生,即爲惡衆生,受小身、劣弱之果。見濁:有種種邪見、不正見,而于一切道德不複能聞能受。命濁:因斯見濁,生活困苦,惡業彌滿,果報顯現,如壽命短促。
[2]聖嚴法師在《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爲基礎的修行方法》(《中華佛學學報》第七期,1994.07 )中,統計出《法華經》中所述的修行方法共有六十個項目。
[3]王雷泉:《法華精神與人類宗教的未來——序心皓法師〈法華經學修旨要〉》,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
[4]王雷泉:《法華經的中心思想》,《世界宗教研究》,1996.3,P.69。
[5]望月良晃:《法華經的成立史》,收入平川彰等著:《法華思想》,佛光出版社,1998,第80頁。
[6]參見塚本啓祥:《法華經之成立與背景》,206頁。京都,平樂寺書店,1982。轉引自永本:《法華經之弘傳者“法師”的诠義探研》,《普門學報》第四期,2001.7。
[7]根據梵本《法華經》〈法師品〉所載,則有受持、說話、解說、親近、書寫、記憶、睹見等七種。
[8] 一、《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 》(卷1) T12,p0201b:佛告迦葉波:有四法具足,令諸菩薩一切生處,出生菩提心,直至菩提而坐道場而無障礙。……我今于此,重說頌曰:不爲自身命,邪說及妄語;心恒愍衆生,除妄及懈怠;能作如來使,及爲衆生師。顯發行菩提,名聞遍四方;教化諸衆生,令成無上覺。安住此法中,菩提心不退。
二、《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 (卷9) T24,p0143c:世尊報曰:邬陀夷,如來使者不應如汝。邬陀夷答曰:世尊,使者如何?佛告曰:出家是如來使。
[9]《天臺思想》,《世界佛學名著譯叢》,60冊,238頁。
[10] 《南嶽思大禅師立誓願文》,《大正藏》第46冊,第787頁。
[11]參見慧風:《天臺宗一心叁觀法門的起源》,《現代佛學》,1956年第七期。
[12]太虛在《法華演講錄》中指出:“住忍辱地一句爲下叁句之總綱。菩薩入世度生,所作之事非能順于世間之心欲,所有貪著五欲生死之法,菩薩悉願使之舍離,故往往爲惡衆生之所怨害。”
[13]《佛祖統紀·諸宗立教志第十叁》。
《“如來使”精神與慧思的新法華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