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大愿故,一切众魔诸恶灾难不能沮坏。愿于当来弥勒世尊出兴于世,普为一切无量众生,说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10]
慧思悟道后声名远闻,学徒日盛,也因此招来是非乃至陷害。慧思因论议、讲说大乘经典,尤其是讲说大乘般若之学,一再受北方恶论师毒害,经历了九死一生的危难。这与同时代的禅宗二祖慧可之受残害,几乎如出一辙。可见在盛行声闻禅数,一般俗僧以建寺造像度僧为第一功德的北方,初创的大乘实相禅法,无法在这大环境下立足。[11]
末法时代,不仅教外有毁佛灭法的运动,而且教内也有败法破戒的勾当。当时佛教界因极度膨胀,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出现了腐败现象,这亦证实了《摩诃摩耶经》、《大集月藏经》等经典中所描绘的浇季末法的世相。值得注意的是,在北周武帝灭佛事件过后二十年,智顗在《摩诃止观》中还提到“淮河之北,有行大乘空人,无禁捉蛇者。”说在淮河以北地区,有一种行邪空之见而滥称大乘的人,放弃戒律禁例,无恶不作。如此破戒之徒,使百姓对僧团产生轻慢之心,视之如草芥;使国王、大臣找到镇压的借口,造成毁灭佛法的惨祸。而且,这种邪空破戒的言行,如毒气深入僧团中,于今未能改变。
由于个人的痛苦遭际,加以东魏北齐战乱不已,使慧思不断南下避祸,并最终归老于南岳衡山。在这地域上向南方转移的过程中,逐渐完成他的思想体系和止观实践。
三、以《安乐行义》为代表的“新法华学”
慧思的身世与修行方法,与《法华经》的菩萨行者一样,走的是一条被误解、受迫害的道路。由于《法华经》提倡积小善可以成佛,迈向解脱涅槃的路唯一佛乘,甚至主张“恶人、女人皆能成佛”等理念,故与一般教法相违而被诽谤。故《法华经》的行者——弘经的法师,所对治的方法,是行持“柔和忍辱”,以避免流血、悲惨的事件发生。
慧思所造二部金经,是他最为重视的《般若经》和《法华经》。在《立誓愿文》中,慧思以偈颂曰:
为护正法发此愿,故造金字《般若经》;
为护众生及己身,复造金字《法华经》。
按鸠摩罗什门下僧叡的说法,《般若经》的特色在于“凝照”,而《法华经》的特色在于“实化”。《般若经》为代表佛教的理论法门,而《法华经》为代表佛教的实践法门。慧思所讲授的法华学,体系最为完整者,要推《法华经安乐行义》。与传统注重注释阐释不同,而是直接阐述法华之“教相”与“观心”,故为当时学者称为“新法华学”。慧思以一佛乘圆理,视一切众生如佛菩萨想,整合末法时代一切修行。《法华经安乐行义》开宗明义指出:
《法华经》者,大乘顿觉,无师自悟,疾成佛道,一切世间难信法门。凡是一切新学菩萨,欲求大乘,超过一切诸菩萨,疾成佛道,须持戒、忍辱、精进、勤修禅定,专心勤学法华三昧。
慧思将世尊一代说法归于四类,现将《法华经安乐行义》和《诸法无诤三昧法门》所述四类根机表列如下:
声闻——缘觉——钝根菩萨——利根菩萨
(《法华经安乐行义》)
下智——中智——巧慧上智——顿觉上上智
(《诸法无诤三昧法门》)
慧思把一乘佛法落实在众生法,“谓一切众生,皆是一乘故。”认为妙指众生妙,法即是众生法。以莲花花果同时之性质,强调不历阶梯的法华三昧之修行:
狂华者,喻诸外道。余华结果显露易知者,即是二乘,亦是钝根菩萨,次第道行,优劣差别,断烦恼集,亦名显露易知。法华菩萨,即不如此。不作次第行,亦不断烦恼。若证《法华经》,毕竟成佛道。若修法华行,不行二乘路。
在上述四类佛法中,慧思特别重视的是利根菩萨所行的法华三昧,称其为圆顿一乘法门,为一切修大乘者所必修。他根据《法华经·安乐行品》,撰《法华安乐行义》。认为末法时代的众生,只有于行住坐卧的一切行事中,时常深入一切微妙禅定,使心意坚定一无沾著,才能印证实相,恢复本来清净无垢的法身。法华三昧为利根菩萨直证佛果的“不次第行”,分为有相行与无相行两门。有相行,属一般行修的读诵行,慧思及智者早期的修行。无相行,即四种安乐行。
《法华经》中说,如来于三世宣说经教,犹以此经教理最难令人信服,故有佛说法时五百增上慢人退席之举。何况是在佛灭之后?故在〈法师品〉中,特别强调佛灭之后的如来使者,要以慈悲(如来室)、忍辱(如来衣)、空性(如来座),作为弘扬《法华经》的规则,即弘经三轨:
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
与弘经三轨互为表里的,是〈安乐行品〉中所述的四安乐行。四安乐行是菩萨于恶世弘扬《法华经》时,应安住于忍辱的四种严酷苛苦的修行方法:
(1)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
(2)若口宣说《法华》时,远离说过、怨嫌、叹毁等恶行;
(3)受持读诵时,无怀嫉妒、谄诳等心;
(4)发菩萨行之誓愿,愿于得无上菩提时,以神通智慧力引导众生。
慧思在《法华经安乐行义》中,则称之为:
(1)正慧离著安乐行(即众生忍、法性忍、法界海神通忍三忍);
(2)无轻赞毁安乐行(或转诸声闻令得佛智安乐行);
(3)无恼平等安乐行(或敬善知识安乐行);
(4)慈悲接引安乐行(或梦中成就神通智慧佛道涅槃安乐行)。
在四安乐行中,重心在于“忍”。慧思首先解释安乐行三字:
云何名为安乐行?一切法中,心不动故曰“安”;于一切法中,无受阴故曰“乐”;自利利他故曰“行”。
对安、乐、行三字的解释,建立在对一切法的理性观照上,在佛法中即表现为“忍”义。慧思引述《法华经·安乐行品》:
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
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云何名为菩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安乐行品〉论四安乐行时,首先论述“菩萨住处”,其规定即是“住忍辱地”。太虚大师对此明言:凡小乘法以离欲为本,而菩萨法则以无瞋为本,菩萨以忍辱为住[12]。从小乘的戒定慧三学发展到大道的六度,所增加的布施、忍辱、精进,皆是菩萨深入人间所必须历练的三个项目,必须行人所难行,忍人所难忍。
慧思在《法华经安乐行义》后半部中,主要以众生忍、法忍、大忍(亦名神通忍)三种忍阐述如何才能住忍辱地。特别在解释修行“众生忍”中,阐发了极有价值的思想。
一、菩萨对受人打骂轻辱毁呰,应修空观忍而不报:
菩萨受他打骂,轻辱毁呰,是时应忍而不还报,应作是观:由我有身,令来打骂。譬如因的,然后箭中。我若无身,谁来打者。我今当勤修习空观,空观若成,无有人能打杀我者。若被骂时,正念思惟,而此骂声,随闻随灭,前后不俱。审谛观察,亦无生灭,如空中响,谁骂谁受。音声不来入耳,耳不往取声。如此观已,都无瞋喜。
二、菩萨对一切众生恒与软语,欲引导使发菩提心:
菩萨于一切众生,都无打骂,恒与软语,将护彼意,欲引导之,于打骂事,心定不乱,是名众生忍。众生若见菩萨忍,即发菩提心,为众生故,故名众生忍。
三、菩萨对恶人应勇猛诃斥,以调伏令发善心:
于刚强恶众生处,为调伏令改心故,或与粗言毁呰骂辱,令彼惭愧,得发善心,名众生忍。
这段论述极其令人震撼,故慧思接下来自设宾主,设问摧伏恶人的行为状似瞋想,为何也可名为忍辱?慧思的回答是:打骂不瞋、慈悲软语,只是新学菩萨所行世俗忍,真正的大菩萨应有大无畏的精神,所作所为皆以观是否对众生有利益而定:
诸菩萨但观众生有利益处,即便调伏,为护大乘护正法故,不必一切慈悲软语。《涅槃》中说:譬如往昔仙豫国王,护方等经,杀五百婆罗门,令其命终入阿鼻地狱,发菩提心。此岂非是大慈大悲,即是大忍。《涅槃》复说:有德国王,护觉德法师,并护正法故,杀一国中破戒恶人,令觉德法师得行正法。王命终后,即生东方阿閦佛前作第一大弟子,臣兵众亦生阿閦佛前作第二第三弟子。诸破戒黑白恶人,命终皆堕阿鼻地狱,于地狱中自识本罪,作是念言:我为恼害觉德法师,国王杀我。即各生念发菩提心,从地狱出,还生觉德及有德国王所,为作弟子,求无上道。此菩萨大方便忍,非小菩萨之所能为。……若有菩萨行世俗忍,不治恶人,令其长恶,败坏正法,此菩萨即是恶魔,非菩萨也,亦复不得名声闻也!
菩萨并非都是慈眉善目相,对待恶人恶事,菩萨理应现金刚怒目相,以勇猛的精神和手段来对治。为此,慧思特别引《涅槃经》中往昔仙豫国王及有德王对治恶人的事迹,证明“不治恶人,令其长恶,败坏正法”,绝非菩萨的大乘行为。在慧思看来,单纯求世俗忍,既不能护法,也不能护众生。对恶人恶事的忍让,与行魔业无二。为此,慧思重申什么才是真正的“住忍辱地”:
菩萨忍辱,能生一切佛道功德。譬如大地生长一切世间万物,忍辱亦复如是。菩萨修行大忍辱法,或时修行慈悲软语、打骂不报,或复行恶口粗言、打拍众生,乃至尽命。此二种忍,皆为护正法、调众生故。非是初学之所能为,名具足忍。
四、结语:做从地涌出的菩萨行者
《法华经》所宣示的“如来使”,在世风日下的末法时代,代不乏人,成为具有悲壮色彩的弘道者的代名词。
灌顶在《摩诃止观序论》中,为强调中国“今师”的独创性和宗教体验,特别点出智顗出生时的神异迹象,以及“行法华经忏,发陀罗尼,代受法师讲金字《般若》,陈隋二国,宗为帝师”等事迹。对智顗临终“安禅而化,位居五品”的修证果位,给予了高度评价:
故《经》云:施四百万亿那由他国人,一一皆与七宝,又化令得六通,不如初随喜人百千万倍,况五品耶?文云即如来使,如来所使,行如来事。
灌顶在这里引证了《法华经》中〈分别功德品〉和〈法师品〉的二段经文,强调在人间弘扬法华精神的菩萨行者,虽然还未脱凡夫位,但已足为世人所依怙,成为颁行如来佛旨的使者,为如来所派遣,宣扬佛的因果。
律宗祖师道宣寂后,唐穆宗制赞,特别提出“代有觉人,为如来使”:
代有觉人,为如来使。
龙鬼归降,天神奉事。
声飞五天,辞惊万里。
金乌西沉,佛日东举。
稽首归依,肇律宗主。[13]
《太虚大师年谱》载宣统元年(1909-1910),太虚时年21岁。当时圆瑛住持宁波接待寺,并办佛教讲习所。太虚对其期望之甚深,赋诗持赠:
会入一乘皆佛法,才皈三宝即天人。
当为末劫如来使,刹刹尘尘遍现身。
三千世界真经典,剖出微尘也大奇!
珍重斲轮运斤手,总令机教得相宜!
在人间弘扬佛法的如来使,其气质和风范,亦如孟子所描述的“大丈夫”: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本文以慧思大师为例,通过对如来使精神与实践的历史考察,给我人的启示是:只有越来越多的菩萨行者甘当如来使,像从地涌出菩萨一样,在现实社会登场,才能真正实现使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目标。
(作者为上海复旦大学宗教学系教授。本文为作者在2011年10月11日天台山国清寺召开的“佛教天台宗交流大会”上发表的论文)
【注 释】
[1]劫浊:指时节污浊而灾害起,衣食等资具皆衰损。佛教尤指在劫末所产生的刀兵、水、火、饥馑、灾变、疫疠、夭亡等灾难。烦恼浊:在此劫浊内之众生起贪、瞋、痴及种种烦恼。众生浊:具此无量烦恼之众生,即为恶众生,受小身、劣弱之果。见浊:有种种邪见、不正见,而于一切道德不复能闻能受。命浊:因斯见浊,生活困苦,恶业弥满,果报显现,如寿命短促。
[2]圣严法师在《中国佛教以〈法华经〉为基础的修行方法》(《中华佛学学报》第七期,1994.07 )中,统计出《法华经》中所述的修行方法共有六十个项目。
[3]王雷泉:《法华精神与人类宗教的未来——序心皓法师〈法华经学修旨要〉》,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
[4]王雷泉:《法华经的中心思想》,《世界宗教研究》,1996.3,P.69。
[5]望月良晃:《法华经的成立史》,收入平川彰等著:《法华思想》,佛光出版社,1998,第80页。
[6]参见塚本启祥:《法华经之成立与背景》,206页。京都,平乐寺书店,1982。转引自永本:《法华经之弘传者“法师”的诠义探研》,《普门学报》第四期,2001.7。
[7]根据梵本《法华经》〈法师品〉所载,则有受持、说话、解说、亲近、书写、记忆、睹见等七种。
[8] 一、《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 》(卷1) T12,p0201b:佛告迦叶波:有四法具足,令诸菩萨一切生处,出生菩提心,直至菩提而坐道场而无障碍。……我今于此,重说颂曰:不为自身命,邪说及妄语;心恒愍众生,除妄及懈怠;能作如来使,及为众生师。显发行菩提,名闻遍四方;教化诸众生,令成无上觉。安住此法中,菩提心不退。
二、《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 (卷9) T24,p0143c:世尊报曰:邬陀夷,如来使者不应如汝。邬陀夷答曰:世尊,使者如何?佛告曰:出家是如来使。
[9]《天台思想》,《世界佛学名著译丛》,60册,238页。
[10] 《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大正藏》第46册,第787页。
[11]参见慧风:《天台宗一心三观法门的起源》,《现代佛学》,1956年第七期。
[12]太虚在《法华演讲录》中指出:“住忍辱地一句为下三句之总纲。菩萨入世度生,所作之事非能顺于世间之心欲,所有贪著五欲生死之法,菩萨悉愿使之舍离,故往往为恶众生之所怨害。”
[13]《佛祖统纪·诸宗立教志第十三》。
《“如来使”精神与慧思的新法华学》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