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的往生思想(姚長壽)

  《大乘起信論》的往生思想

  姚長壽

  一、問題的所在

  《大乘起信論》是一部對中國佛教有著重大影響的論著。這部論著以真如緣起說爲其理論基礎,闡述了“一心”與世界萬物的關系。在對一心、二門、叁大作了詳細的闡述之後,又指出了生起信仰大乘佛法的方法,即所謂四信五行,從而要求人們修習大乘之行,最終達到成佛的境界。該論在修行信心分中有如下一段:

  複次,衆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謂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于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衆生初學此論所說大乘佛法,會産生怯弱之心,認爲住于此娑婆世界,怕自己不能經常遇到諸佛,親自奉承供養,害怕信心難以成就,于是産生退卻念頭。但是如來有一種殊勝的方法,能攝護其信心。這就是專心一意念佛,便可隨願往生他方淨土,經常見到佛,永遠離開惡道。爲了說明這一念佛往生法門的行之有效,底下應用了一段經說(修多羅)。這段經說應該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的取意,說如果有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以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于那個極樂世界,就能往生該處。因爲在那個世界裏可以經常見佛,所以信心無有退失。這段經說至此意思都很明確,問題是下面的一句,“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應該作何理解?一般似乎是作這樣的理解:如果能夠觀想阿彌陀佛的真如法身,常常勤加修習,最終必定往生淨土,住于正定位。如果這樣理解的話,那麼這就是一種與上述念佛往生法門不同的另外一種修行方法,即觀想法身進入叁昧。能夠進行這一方法的也決非是上述那些怯弱衆生,而應是那些利根上機之人。修行信心分的這一段本來是爲怯弱衆生而設的,爲什麼又要在這裏提出對怯弱衆生來說很難做到的真如叁昧呢?這裏應有值得探討之處。高崎直道博士即曾對此有所疑問,可惜沒有對此作深入探究。

  我們知道《大乘起信論》現存有兩個譯本,一爲梁真谛(499—569)所譯,通稱“舊譯”;一爲唐實叉難陀(652—710)所譯,通稱“新譯”。而上述這一段,新譯卻是這樣翻譯的:

  複次,初學菩薩住此娑婆世界,或值寒熱風雨不時饑謹等苦,或見不善可畏衆生,叁毒所纏,邪見顛倒,棄背善道,習行惡法。菩薩在中心生怯弱,恐不可值遇諸佛菩薩,恐不能成就清淨信心,生疑欲退者,應作是念。十方所有諸佛菩薩,皆得大神通,無有障礙,能以種種善巧方便,救拔一切險厄衆生。作是念已,發大誓願,一心專念佛及菩薩。以生如是決定心故,于此命終必得往生余佛刹中,見佛菩薩,信心成就,永離惡道。如經中說,若善男子善女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諸善根,回向願生,決定得生,常見彼佛,信心增長,永不退轉。于彼聞法,觀佛法身,漸次修行,得入正位。

  我們注意到新譯的最後一句,即“于彼聞法,觀佛法身,漸次修行,得入正位”,其中的“彼”,根據上下文的含義,應該是指西方極樂世界。那麼新譯的意思是說,怯弱衆生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即可往生極樂世界,因爲在那裏可以經常見佛,信仰大乘佛法之心永不退轉。在那極樂世界(于彼)傾聽佛的教誨,觀想佛的法身,漸次修行,即可入正定之位。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這一段的含義就成此土念佛,彼土修行了。

  《大乘起信論》是一部在中國佛教史上有著很大爭議的論著。關于本論的真僞,比如本論究竟是真谛所譯,還是中國人的著述,實叉難陀究竟是否重譯過本論,學術界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這裏暫不討論這些問題。從文獻的角度來看,上述一段的內容,新舊兩譯確實有著兩種不同的說法,此土觀佛修行,還是彼土觀佛修行,這在中國淨土教曆史上曾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本文擬就此作如下探討。

  二、關于往生思想

  藤田宏達博士在《原始淨土思想之研究》一書中,對往生思想及其源流有非常精辟的論述。《大阿彌陀經》說:

  其欲求作菩薩道生阿彌陀佛國者,其人然後皆當得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者,皆當有叁十二相,紫磨金色,八十種好,皆當作佛。

  往生的意思也就是成佛,因爲極樂世界是大乘菩薩自利利他的誓願而成的世界,是佛的覺悟的世界。但是極樂淨土的往生,並不意味著就是立即成佛。往生者有著各自相應的證果,其證果的內容,在原始佛教或部派佛教爲聲聞四果,在大乘佛教即爲阿惟越致(不退轉)。

  聲聞四果,第一果予流,輪回生死,極七返生,即于人界與天界七度往來,在此期間不斷修行,最終得阿羅漢果;第二果一來,即于人界與天界一度往來之後而得證果;第叁果不還,即不再還回人間而在天界入滅;第四果阿羅漢,諸漏已盡,解脫生死,不受後有。從這四果的情況來看,能夠在現世證果者,只有第四果阿羅漢,其余叁果盡管時間長短有所不同,從生于天界完成修行這一點來說,卻是相同的。

  往生思想與見佛思想有著很大的關系。所謂見佛,就是希望能夠在佛的身邊修行而得以覺悟。這一點對佛滅後的佛教徒來說,那是一種最爲迫切的願望。部派佛教認爲現在佛就是釋尊一佛,而且包含在過去七佛之中,所以現實是無佛時代,當然也就談不上見佛。到了大乘佛教,由于現在他方世界多佛思想的出現,便形成了見佛思想。比如《般舟叁昧經》就說到可以通過叁昧見佛,而且在諸佛之中特別提到了見阿彌陀佛。廬山慧遠的阿彌陀佛信仰,依據的就是《般舟叁昧經》。依靠叁昧來見佛,這是大乘佛教的一股潮流。

  然而在《無量壽經》等淨土教經典裏卻有著一種與叁昧見佛不同的見佛方式,那就是通過往生見佛。這些經典說到叁輩往生,上輩者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而中輩和下輩因對阿彌陀佛國存有懷疑,而生于邊地的七寶城中,五百年不得見阿彌陀佛,亦不得聞此經。從這些情況來看,所謂往生極樂淨土,就是見阿彌陀佛,以期在阿彌陀佛的身邊完成修行而達于成佛。

  叁、《往生論注》與《大乘起信論》

  上述《大乘起信論》修行信心分中一段的勸歸淨土思想,與龍樹(約150—250)《十住毗婆沙論》第九《易行品》有關系。《易行品》說:

  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難,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越惟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幹之說。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這是說菩薩要想在現生得阿惟越致(不退位),方法有很多,概括起來有兩種,一種是修習困難之行的難行道,一種即是稱念佛名的易行道。這一難一易二道的教說對以後的淨土教家以很大的影響,使之成了一種淨土往生之行。昙鸾(476—542)的《往生論注》就是如此。《往生論注》以五濁無佛的時代意識爲立論的基礎,認爲在這個時代之中,自力修行是難行,他力稱名是易行。龍樹在《易行品》中說難行易行,指的是大乘菩薩道,昙鸾則把在現世之中求不退位進而覺悟的菩薩道統統稱之爲難行道,而把往生淨土進入不退稱之爲易行道,與龍樹的本意有所不同。

  《往生論注》是世親(約400—480)《往生論》的注釋。《往生論》主張通過五念門,即禮拜門、贊歎門、作願門、觀察門、回向門來生安樂淨土,見阿彌陀佛。現存《往生論》只有菩提流支一種譯本,近來佛教大學綜合研究所“淨土教の綜合的研究”研究班,對《往生論》作了各種版本的校對,爲《往生論》的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礎。但是因無梵文對校,《往生論》中的有些句子受到漢語譯文的製約,自古至今就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有這麼一句:

  入第叁門者,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叁昧行故,得入蓮華藏世界,是名入第叁門。

  這一句與上述《大乘起信論》中“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一樣,奢摩他(止)寂靜叁昧的修行,可以理解爲在此土,也可理解爲在彼土。如果把“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叁昧行故”一氣連下來讀的話,那麼修行的時點就在彼土。如果在“作願生彼”作一停頓,那麼這一句的意思就成了在此土一心專念,作願生彼,(同時)修奢摩他寂靜叁昧,修行的時點就在此土。從《往生論》的原義來說,應該采用後一種讀法,日本的學者大都也是這麼理解的,因爲只有這樣才能符合世親思想的本義。但是從漢語語法的角度來說,應該采用前一種讀法,昙鸾就是這麼讀的。《往生論注》對這一句的注釋是:“爲修寂靜止故,一心願生彼國”,意思很明顯,奢摩他的修行是在彼土。

  類似于這樣的情況《往生論》中還有一些,比如“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也可以有兩種讀法,昙鸾采用了彼土修行的讀法。今天我不想在這裏具體探討這個問題,只是把這個問題提出來,想說明一點,那就是昙鸾的《往生論注》中有著濃厚的彼土修行的思想,這一思想雖然沒有被後來的道綽、善導等繼承,但卻對《大乘起信論》産生了影響,並通過《大乘起信論》也影響了後來的唯心一系的淨土教家。

  望月信亨博士認爲,如果《大乘起信論》是出于地論師之手的話,那麼上述《大乘起信論》一段的往生淨土之說,很有可能是受了昙鸾淨土不退思想的影響。他是從《往生論注》與《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的關系、菩提流支與地論學派的關系等來論述的。從彼土修行的方面來說,我認爲《大乘起信論》很可能也是受了昙鸾《往生論注》的影響。

  《大乘起信論》的這一專念往生說,以論書的權威對後來的淨土教,特別是唯心系的淨土教家,産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一專念往生的勝方便,爲一切衆生進入淨土提供了有力的依據。比如,永明延壽在(904—975)《萬善同歸集》第二十八問答之中,在回答“唯心淨土,周遍十方,何得托質蓮臺寄形安養”一問時,即答以“須生佛國以仗勝緣,忍力易成,速行菩薩道”,並引用了《大乘起信論》的這一段以作經證。主張“本性彌陀,唯心淨土”的天臺宗學者四明知禮(960—1028),也在《四明尊者教行錄》中,提出“托彼勝境修觀”,也引用了《大乘起信論》的這一段以作經證,“求生彼土,而令觀于彼佛真如法身”。

  四、小結

  以上對《大乘起信論》修行信心分中專念往生一段的往生思想作了一些具體的分析,現小結如下:

  一、真谛譯本中的“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一句,通過與新譯的比較、昙鸾《往生論注》的比較、唯心淨土教家的引用等考察,應作彼土修行來理解。

  二、昙鸾接受了龍樹《易行品》的影響,把往生淨土進入不退稱之爲易行,雖然不同于龍樹的本意,但是正是這一不同使他能在五濁無佛時代意識下,在解釋世親《往生論》的時候,表現了濃厚的彼土修行的思想。這一思想很可能影響了《大乘起信論》。

  叁、《大乘起信論》在昙鸾的影響下,其往生思想的含義,不僅是指怯弱衆生的往生,而且也是利根上機之人的往生。這就是《大乘起信論》爲唯心淨土教家普遍重視的原因。

  

《《大乘起信論》的往生思想(姚長壽)》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