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我的修學經曆——與閩院畢業生談談心▪P2

  ..續本文上一頁  佛教自西漢傳入中國,至隋唐時期發展到巅峰。宋元之後日漸式微,走向衰落。那麼,其衰落的原因是什麼?對治的方法是什麼?還是說,這種衰落根本就是無可挽回的既定事實?還會在未來不可阻擋地衰落下去?2004年初春,我發表了《漢傳佛教的反思》一文,引起較大反響。文中,對傳統宗派的衰落之因作了探討。我發現,這些宗派或是有著先天不足,或是在傳承過程中缺失了重要內容,所以才導致今天這樣的局面。

  比如,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不共所在,是簡別大小乘的唯一標准。但在修習大乘的漢傳學人中,這個特征並不明顯,自古便給民衆留下消極避世的印象,似乎對社會毫無作用。我出家時接觸到的一些老和尚,最關心的就是念佛、了生死、往生西方。當然,這些都是出家人的本分,也是今天很多出家人需要學習的。但作爲大乘佛子來說,既要解決個人生死,更要關心大衆疾苦,關心佛教命脈,並發起“我要利益一切衆生、幫助一切衆生解脫”的大願。否則,算什麼大乘佛子?就這點來說,不少佛子顯然不具備作爲菩薩道行者的基本特征。

  此外,有些宗派在教理部分非常豐富,但實修傳承有所中斷。比如天臺、華嚴等宗,本是教和觀都很完整的宗派。祖師設立這些宗派的目的,就是爲了幫助後人在浩瀚的佛法海洋中找到一條解脫捷徑,這就需要通過教理獲得正見,然後將這一見地轉化爲觀照般若,並由此進入實相般若。但現在的問題在于,我們即使掌握了見的部分,也不懂得怎樣將知見轉化成止觀。因爲我們缺乏用心的指導,也沒有過來人把手相攜,學來學去都是在紙上打轉,在嘴上熱鬧。

  再如禅宗,這是漢傳佛教的重要宗派,其特色就在于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在幫助學人契入空性上有著特殊手段。但經曆唐朝一花開五葉的鼎盛之後,雖然法脈一直在傳,但更多只是一種形式或象征而已,內涵已所剩無幾。曾經高僧輩出、氣象萬千的禅宗,爲什麼也會一路衰敗下來?我覺得,主要有叁個原因:

  一是不太重視基礎引導,如果不是上根利智就很難契入,這就使它的受衆始終局限在小範圍內。其實,利根並不是天生的,同樣可以培養。那些根機較鈍者,無非是塵垢太厚,使智慧光明難以顯現。若能設立一些基礎階段的修行,而不是把起點定得太高,就可以接引更多衆生,奠定更爲深厚的群衆基礎;二是不太重視知見的作用,雖然禅宗提倡不立文字,但這絕不等于不立知見。修禅到底要修什麼?見性到底要見什麼?需要明明白白。如果根本不知道要見什麼,不知道什麼是什麼不是,只能在那裏枯坐蒲團,盲修瞎練;叁是缺乏明眼人的指點。因爲心行是微妙而瞬息萬變的,有緣依止在證道者身邊,時時請益,才能在關鍵時刻一錘定音。否則,學人很可能在進入最後沖刺階段時不知所措,功虧一篑。

  這就使我開始思考,作爲一個完整的修學體系,究竟應該具備哪些要素?在多年修學過程中,我發現,法門雖多,宗派雖多,但都離不開皈依、發心、戒律、正見、止觀五大要素。其中,前叁項是各宗修學的共同基礎。目前存在的修學問題,很多就是因爲基礎不夠,或是信心不足,或是發心不正,或是戒律廢弛,這又會直接影響到正見和止觀的修行,這是各宗修學的特有內容。換言之,之所以會出現種種宗派,正是依不同正見而建立。如阿含以苦、空、無常、無我爲正見;中觀以緣起性空爲正見。此外,還有根據這一見地建立的修學方法。具備這些要素,修學才不會産生偏差,同時也能避免得少爲足的弊病。

  在弘法過程中,經常有人問到:基督教不過一本《聖經》,而佛法則是叁藏十二部經典,八萬四千法門,爲什麼影響反而不如他們?原因在哪裏?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爲佛教的傳播還停留在傳統表現方式上,未能建構起令現代人耳目一新並樂于接受的模式。

  不少人學佛多年,依然不得要領。那麼,怎樣讓大家在短時間內掌握佛法要領?學法又該遵循什麼次第?每一步應該怎樣操作?驗證標准是什麼?這都需要一個可以具體執行的規範。我們在弘法過程中,往往強調對機設教,這當然沒錯。問題是,如果師長不具備觀察學人根機的能力,又怎麼對機?怎麼知道給予對方什麼樣的教化?所以在很多時候,這個對機並不是契合對方的根機進行指導,而是根據自己對佛法的理解,根據自己的修行經驗在談。自己是念佛的,就告訴對方念佛最穩;自己是誦經的,就告訴對方誦經最好;自己是參禅的,就告訴對方參禅最快。信衆只要多請教幾個師父,往往就無所適從,莫衷一是了。所以,這種方式彈性太大,且沒有一定之規,難以對教化效果有所保障。

  當今社會,很注重各種標准,如企業管理標准,産品質量標准等。我覺得,學佛也需要一個共同認可的標准,尤其在當下這個善知識難遇的時代,特別需要一些能保證基本教化質量的規範。在這個規範的統攝下,才有能力進一步學習各種法門。基于這種認知,我在《漢傳佛教的反思》之後,又發表了《佛法修學次第的思考》,主要從解脫道和菩薩道的高度來看整個佛教。

  佛法雖有衆多的宗派、法門和經論,但不外乎解脫道和菩薩道。其中,都是以皈依、發心、戒律、正見、止觀五大要素爲核心。首先從皈依開始起步,然後是正確發心和受持戒律。奠定基礎之後,再掌握一宗正見,並通過止觀將之落實到心行。這是一個適用于任何宗派的次第,就像電腦的操作平臺那樣,有了這個系統,所有軟件都可以順利運行。

  很多人以念佛爲日常功課,覺得只要保定一句阿彌陀佛即可,不必再管其他。其實,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內涵極其豐富,如果沒有皈依、發心、正見爲基礎,我們對這句佛號的理解會非常膚淺。如果理解不到位,佛號對我們來說就只是一個空洞的符號,這樣的念,和念桌子板凳沒有多少本質區別。所以說,這句佛號能念到什麼程度,取決于我們對它的理解達到什麼程度。是單純當做一句佛號,還是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如果沒有見的基礎,是不容易把一句佛號念好,念得有深度的。

  所以,我們在選擇具體法門之前,應該對修學體系具有總體認識。這種認識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掌握它的要素,知道哪些項目對修學是必不可少的;二是掌握它的次第,知道修學的先後順序和彼此關系;叁是掌握它的操作方式,知道怎樣將書本中的法義落到實處;四是掌握考核標准,知道每個階段的學習要達到什麼程度才算合格。

  五、一個根本、叁大要領的提出

  目前的教界,爲什麼會出現表面繁榮而實際無序的狀況?甚至于,開始出現庸俗化的傾向?我覺得,根本就在于修學體系的缺失。在第一屆世界佛教論壇時,我提交了《一個根本,叁大要領》,這篇文章代表著我對佛教更大範圍的思考。一個根本,就是佛教修學體系的建設;叁大要領,包括佛教教育製度、僧團管理製度和弘法布教製度。這是佛教存在于世的保障,就像叁足鼎立那樣,共同支撐了佛教在世間的傳承和弘揚。

  教界的問題雖然形形色色,但根源只有一個,就是出家人的修行上不去。一旦修行上路,哪裏還有興趣追名逐利?哪裏還有精力說是道非?就像我們坐擁金礦之後,還會對石頭念念不忘嗎?說起來,今天的出家人確實很難,因爲我們面對的誘惑比任何一個時代更多,更密集。在如此浮躁的環境中,我們靠什麼來堅守道心,靠什麼來抵擋誘惑?僅僅靠意志是不夠的。這只能作爲修行之初的第一推動力,是難以持久的。惟有修行上路之後,才能從中源源不斷地獲取力量。

  而現在的教界,既沒有很好的求道環境,也缺乏明晰的修學引導。不少人雖然好心出家,也曾發願解脫,但因爲修行不力,覺得解脫永遠都像天邊的雲彩,遙不可及。因爲缺乏法的支撐,凡夫心自然會卷土重來。于是乎,就把目標重又轉向世俗需求,就開始把出家當做一種生活方式,只想著把日子過舒服一點。更有甚者,將寺院當做一展身手、撈取個人資本的名利場。出現這種情況並不奇怪,因爲解脫和輪回是兩條非此即彼的路線,如果我們不能進入解脫的軌道,必然會落入輪回的軌道,落入凡夫心的運作系統。所以,佛教的根本就在于修學,修學上去了,很多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不藥而愈。但這種引導必須是簡明有序的,這樣才具有可操作性、可推廣性。如果過于繁瑣的話,就不具有普遍性了。有了這個基礎,還要從佛教教育、僧團建設和弘法布教叁方面進行強化。

  首先是佛教教育製度的建設。教界自1980年辦學以來,雖然取得一些成績,但問題也在逐步浮出水面。近年來,教界也在不斷反思,希望找到問題所在和解決方式。我從求學至今,基本上沒有離開過佛學院,前後差不多有叁十年,應該比較有發言權。我覺得,今天的佛教教育在思路上就有問題,因爲它是參照社會辦學的模式而來,這和佛教教育的目的並不一致,在某些方面,還存在根本性的分歧。想要改變這一現狀,就得明確佛教教育的目標是什麼——那就是邁向解脫,是成佛作祖。

  所以,一是要重視僧格的養成,使學生成爲像出家人的出家人。這個要求似乎不高,但做到的有多少呢?看看我們自己,再看看整個教界,僧不僧、俗不俗的大有人在。如果學生在佛學院學了幾年之後,信心道念不增反退,就意味著教育的失敗,而且是徹底的失敗;二是令學生對解脫具有信心。出家,無非是爲了解脫,可通過佛學院幾年學下來,我們對解脫有多少認識?是不是知道這條路該怎麼走?是不是具備一定的正見或解脫能力?這都是我們考察教育成敗的關鍵因素;叁是弘法布教能力的培養。

  對照現有的佛教教育,完成這幾項任務了嗎?佛學院辦了這麼多年,畢業的學生也有很多,也在不同崗位上發揮著作用,但真正以弘法爲使命並能化導一方的,卻寥寥無幾。我們在各地參加活動,碰到的總是那麼幾個法師。不…

《我的修學經曆——與閩院畢業生談談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