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五戒中的飲酒戒(釋慧果)

  淺談五戒中的飲酒戒

  編輯:釋慧果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戒爲無上菩提本,是佛陀親製,戒的種類有五戒、十戒、比丘(尼)戒、菩薩戒。然而佛教大、小乘戒律都不出五戒。五戒是一切戒的根本,而酒戒是遮罪,其他四戒是性罪,所以酒戒最具特色。本文就五戒中的飲酒戒來進行探討:首先對古印度各大宗教所製五戒略加敘述、比較,以其獨無飲酒戒,來顯示佛教中戒酒特色;其次,闡述飲酒戒的製戒因緣、製戒意義、犯緣及其結罪情況和飲酒之過失,來說明佛陀製止弟子飲酒的目的是:令衆生絕惡源、開啓智慧、了生死、得解脫。

  關鍵詞:五戒製戒因緣飲酒戒犯緣

  作者簡介:釋慧果,閩南佛學院女衆部2007屆本科班畢業生。

  戒是防非止惡義。即防止一些不道德的行爲做法,而作符合倫理道德的善事。《說文解字》雲:“戒者,警也。”即警覺的意思。謂不能作的事,不要去作,就是戒。實際上,戒是一種道德標准的限製。故戒不是佛教專有,其他的宗教,同樣也有各自的戒規或戒條,但都以人類的道德爲基本准則。各宗教所製的五戒,也不會相差太遠。

  古印度各宗教都有五戒,條目大體相同。即便是基督教十誡的後五誡也是如此。現分別列舉如下:

  (一)佛教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二)摩那法典的五戒: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非梵行(不淫)、不貪嗔。

  (叁)包達夜那法典的五戒: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忍耐、不貪。

  (四)錢多佉耶奧義書的五戒:苦行、慈善、正行、不殺生、實語。

  (五)耆那教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淫、離欲。

  (六)瑜伽派的五戒: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邪淫、不貪。

  (七)基督教的後五誡:勿殺、勿盜、勿淫、勿妄證、勿貪他人之所有。

  由上可知,佛教五戒的特色就是不飲酒,其他各宗教都沒有戒酒。因爲佛教是重于般若智慧的宗教,飲酒能使人昏迷沈醉,失去理智,所以佛教戒酒。

  一、佛製飲酒戒的起緣

  “法不孤起,仗緣方生”。佛陀製戒也一樣,必有起因。在佛初成道十二年中,衆僧清淨,無有毀犯之事,故當時只有略教誡。但隨著佛法的弘揚,僧團的壯大,佛教中出現一些劣機衆生,而有不良的現象出現。由此妨廢自身道業,招到世人的譏嫌,使叁寶蒙受毀辱。佛陀爲了僧衆的解脫,僧團的完善,衆生的利益,而順衆生根機,隨犯隨製,從此出現廣教戒。此飲酒戒也由此而生。《四分律》卷第十六中記載:

  佛在世時,有一娑伽陀尊者降伏了一毒龍,因此聲譽遠播。後尊者遊化至拘睒彌國,並以種種方便說法

  勸化令拘睒彌主心生歡喜。拘睒彌主則以種種甘馔飲食兼與黑酒供養尊者。尊者飯飽酒足後即返。行至半途,酒精發作,醉倒在道嘔吐滿地;威儀蕩然,衆鳥亂鳴。此時,世尊明知而故問阿難,衆鳥爲何亂鳴?阿難說其原故。佛告阿難:此娑伽陀比丘是癡人,其降毒龍時威風十分,現連蛤蟆皆不能降伏,何況能降伏毒龍?于是佛告阿難:凡飲酒者有十過失。何等十:一者顔色惡;二者少力;叁者眼視不明;四者現瞋恚相;五者壞田業資生法;六者增致疾病;七者益鬥訟;八者無名稱惡名流布;九者智能減少;十者身壞命終墮叁惡道。阿難是謂飲酒者有十過失也。〔1〕

  從現在開始,“以我爲師者,不可飲酒”,哪怕是以草沾一滴酒入口都不可。世尊由此因緣集諸比丘製飲酒戒。若比丘飲酒者波逸提,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又《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卷一,酒戒第五,也有同樣的記載。〔2〕從製戒緣起中,我們不難得到叁點啓示:

  (一)飲酒對修行人危害極大。

  (二)釋迦牟尼佛很善于隨機說法,令人心服口服。

  (叁)佛教對酒戒非常嚴格。

  在佛教大小乘經律論中,無不主張戒酒,同時還流傳著一則公案:

  在迦葉波佛時,有一五戒信士,一向持戒清淨。一日從外回家,口渴非常,見有一碗水色之酒,自以爲水, 一口喝下。酒性發作,連續犯戒。先見鄰居家雞,便偷、殺、煮、吃;鄰居太太找雞,至他家,竟予強奸;事後扭上公堂,又支吾其詞,不肯招認。

  由于誤喝一碗酒,五戒一一皆犯,酒之罪惡,實是太大!故《俱舍論》卷十四雲“諸飲酒者心多縱逸,不能守護諸余律儀,故爲護馀令離飲酒”。〔3〕因此,酒是衆過之惡門,能作犯罪之因。飲酒後,因醉亂無知,志性猖狂,讓人造下無窮的惡業,故有智者應深戒之。

  二、佛製飲酒戒的意義

  飲酒是遮罪,其本性非惡。即只有受了佛戒者,飲了才有罪,未受佛戒者,飲之無罪。那麼佛爲何要製止弟子飲酒呢?飲酒會迷心亂意,爲絕惡源,佛製弟子不應飲酒。經雲:

  謂肉雖由割命,斷之宜然,酒不損生,何爲頓製。若使無損,理本無過。答曰;如來結戒,以絕惡源,得罪據心成業,肉乃因害,食之即罪。酒雖非損,過由亂神,余處生過,過生由酒,斷酒則諸過頓除。況種愚癡之業,不免叁惡道報。言馀處生罪者,由酒遂破馀戒,並得叁十六失是也。〔4〕

  從科學的角度說,酒精的過量消耗,減低了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的正常吸收。結果形成嚴重的營養不良,絕大多數,使肝髒受損。故很多酒徒的精神病、口顫抖性酒瘋等疾病,都是由飲酒所導致的。又酒被稱爲無明藥,飲之能麻醉人,令人亂性。酒後蒙蔽人性,善惡不分,胡言亂語。因內心恍惚,尊卑老幼分不清楚。應孝敬的父母不知孝敬,反而打罵。應孝敬的師長不知孝敬,反而汙辱毀謗。本來相信叁寶因果,但因酒毒太深,失去理智,不知叁寶因果。整天瘋瘋癫癫,亂狂亂叫。無端的發脾氣,莫名其妙地狂笑、哭泣,致使行爲錯亂。結果闖了很多禍,不但現世惡名流布,遭人譏嫌,禍及六親。而且喪身失命,乃至多生的法身慧命都被冤葬,這種種不善法都因飲酒而來。故《妙法聖念處經》卷第二雲:

  酒失最上,破壞善法;酒失最上,能壞聰慧;酒失最上,能壞安樂;酒失最上,遠離善友;酒失最上,能生諸病;酒失最上,破壞解脫;酒失最上,冤家得便;酒失最上,財物散壞;酒失最上,增長非法;酒失最上,遠離珍寶;酒失最上,亂說是非;酒失最上,散亂轉增;酒失最上,能生貪忿;酒失最上,無明增長;酒失最上,忠實變詐;酒失最上,顯露隱密;酒失最上,煩惱轉增;酒失最上,成就地獄;酒失最上,焚燒善根;酒失最上,毀壞叁寶;酒失最上,惡名流布;酒失最上,醉變膿血;酒失最上,香變臭穢;酒失最上,增長叁塗。比丘應知,酒能毀壞,色無色業;酒能焚燒四果聖業;酒能增長暴惡之業;酒能不信正實因果;酒能增長煩惱諸苦;酒能發起口四過非及怖畏事;酒能數起貢高欺詐;酒能毀謗善友知識;酒能恒處衆苦憂惱;酒能增長一切諸非;酒墮有情黑暗之處;酒墮有情餓鬼傍生;酒能遠離聰明智能;酒能遠離諸天神仙;酒能毀壞轉佛*輪;酒能增長淫欲熾盛;酒能破壞清淨梵行;酒能增長我慢放逸;酒似于風破壞世間;酒能壞亂長者之行;酒能忘失忍辱之心;酒能迷亂世間聰慧;酒能毀謗解脫之法;酒能遠離諸佛淨戒。爾時,世尊告比丘言:酒有如是種種過非,應當遠離。比丘應知:飲酒之人,但貪美味,不慮苦果。由此爲因,墮于地獄,受種種苦。從地獄出,若生人中,愚昧貧乏,不信因果,毀謗正法,輕慢賢善,煩惱增多,淫欲熾盛,遠離解脫,暴惡纏縛。纖毫之善,而非修習。極惡之因,恒時親近。如是展轉,輪回諸趣,無解脫時。〔5〕

  由此可知,酒確實是衆禍患之門,慎勿飲之。

  由于酒能使人顛倒錯亂,外失威儀,內喪真性,惡果無窮。所以說,酒是迷魂狂藥,烈于鸩毒。因此佛製止弟子不許飲酒。因砒霜鸩毒,僅能害人一世的生命,而酒卻能害人多生的法身慧命。故在《四分律疏》製意中說:“凡酒爲毒水,飲則成患。令人志性猖狂,廣起諸過。妨廢正修,招致譏過。生患之本,甯容不禁,是故聖製”。〔6〕

  又《薩遮尼幹子經》偈雲:“酒爲放逸根,不飲閉惡道。甯舍百千身,不毀犯教法。甯使身幹枯,終不飲此酒。假使毀戒罪,壽命滿百年,不如護禁戒,即時身磨滅。”〔7〕又經雲:“甯飲烊銅,慎無犯酒。”可見,佛教對酒的要求是嚴格之極的。若受了佛戒(聲聞戒)的弟子去飲酒,則有違聖教。若受了菩薩戒的弟子,存心去飲酒,則有違于做菩薩的資格,這是絕對不可以的。

  在飲酒戒的製意中,由于七衆弟子的身份不同,故佛製定的戒法要求也有所不同。

  對在家居士的規定:《優婆塞戒經》卷第叁雲:“ 在優婆塞戒。雖爲身命,不得酤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8〕又《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雲:“ 飲能醉人,是名爲酒。若優婆塞嘗咽者,亦名爲飲犯罪若飲谷酒,咽咽犯罪。”〔9〕對沙彌(沙彌尼同)的規定是:在《彌十戒法並威儀》一卷雲:

  沙彌之戒,盡形壽不得飲酒。無得嘗酒,無得嗅酒,亦無粥酒,無以酒飲人,無飲藥酒,無止酒舍。酒爲毒水衆矢之源,殘賢毀聖招致禍殃。四等枯朽去福就罪,靡不由之。甯飲洋銅,慎無犯酒,有犯斯戒非沙彌也。〔10〕

  對式叉尼的規定是:“若式叉摩那飲酒犯戒應更與戒,是中盡形壽不得犯”。〔11〕

  對比丘(尼同)的規定是:在《四分律比丘戒本》雲:“若比丘飲酒者,波逸提。”〔12〕

  以上是聲聞律儀中對不同佛子的要求,至于對菩薩弟子的要求,在《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以下簡稱《梵網經》)第十卷上雲:

  若佛子,故飲酒而酒生過失無量;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不得教一切人飲,及一切衆生飲酒,況自飲酒!若故自飲教人飲者,犯輕垢罪。〔13〕

  又雲: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法酤酒業,一切酒不得酤…

《淺談五戒中的飲酒戒(釋慧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