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走向解脫(叁乘戒律)▪P27

  ..續本文上一頁討自己對叁寶到底有沒有皈依的心?我們眼光應放遠一點,心量放大一點,少考慮些個人現世的名聞利養,少發俗願,這樣才不愧做一個佛的弟子。

  年輕人對財物、名聲等,尤其是對異性的貪欲較強,老年人對他人的嗔恚心較強,動辄沈下臉、發脾氣,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指出這些都是應該嚴加防範的。老年人就象西山的落日,再也沒有很長時間留在這個世間上了,因此不應考慮太多的世間瑣事,應一心修法,求生淨土。如果想發菩提心去廣弘佛法,那菩提心是建立在無常觀的基礎上的,應已看到你已因畏懼無常而精進修行。如果你還想回去給家裏的子女做很多安排和打算,以及照顧,但是他們或許在這時正希望你能在外面居住,好讓他們減少麻煩,也許對子女有很深的眷念,但幾年之後你們終將訣別。在你去世後,他們最多還能想念你兩、叁年,在這段時間裏還能拿出一些錢爲你念些經咒,之後便仿佛你從未曾出現過一樣,忙于他們自己的子女、工作上去了。因此如果真的想爲自己的子女好,則應該, 讓他們趕快學佛、出家,遠離輪回、去追求解脫。另外,現在每天堅持念誦叁萬金剛薩埵心咒的老年人在今年極樂法會之前可以聽聞《極樂捷徑》的修法儀軌講解,若現在不念,即使是99歲的老太太到時也無緣聽講,那時不必說“堪布慈悲,請方便開許”,若要慈悲即是現在要求你們精進祈禱、念誦、修行。

  小孩子們尚在學“a、o、e……”,“嘎、卡……”等呀呀學語的啓蒙階段,父母們應嚴加管教,如果放縱他們貪玩的天性,等他們長大時便一無所長,連生存都成了問題。

  我們從遙遠的他鄉來到這裏,如果每天仍是想改善吃穿,睡得多一點,只是在高興的時候去聽聽法、背背書,則每天連吃碗飯都是在吃老本,沒有積累新的福報。在學院我們就象一個大旅店的旅客,終有一天要各奔東西,希望大家珍重。

  有皈依心、悲心想對上師報恩德的佛弟子,現在應該發心盡量地把自己所學的佛法傳授給有緣的衆生,弘法利生並非一開始時就要面對十方的衆生傳講九乘的佛法,可以從一點一滴做起。現在只要大家共同努力,盡己所能,從弘揚最需要的戒律和共同四加行開始做起,就能使大衆産生真正的皈依心、出離心等,釋迦牟尼佛、蓮花生大師都曾教誡道:閉關修行九年,不如轉一次*輪的功德大。

  居士對出家僧人作供養時,應有清淨的信心,供養之後,財物已屬于出家僧人,同時供養的功德也已得到了,這時若以爲供養了財物而自己的身份便非同一般,可淩駕于出家僧人或其余居士之上。如此原先的供養便已轉成了毒藥,反而成了增長自己煩惱,導向惡趣的因了,其實遠不如不做這樣的供養爲好。

  因此趁現在還自在之時大家應精進求戒,多積累善業,多忏悔罪障。謹述偈曰:

  銘記教誨,以戒爲師,

  恭敬學處,如護心目,

  正知正念,受持弘揚,

  興盛佛法,佛子天職。

  于公元一九九九年七月十五日僧自恣佛歡喜吉日,甯瑪大法王大恩上師晉美彭措仁波切座下慚愧比丘益西彭措謹識于虹光清涼聖地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寶劍洲阿蘭若中。願吉祥!

  附:戒律背誦資料

  〈一〉、別解脫戒犯戒之共通五緣:

  1. 已受戒,獲得了戒體,並且未曾以覆藏心犯根本戒;

  2. 在同一戒品中;

  3. 在同一戒體的相續中;

  4. 非初學者(初學者指佛最初製定戒律時所針對的那個人);

  5. 非癡狂心亂。

  〈二〉、別解脫戒四他勝法之不共同犯緣

  ——摘錄自智賢律師《戒律根本論善解日光教海疏》

  一、斷人命(殺生)學處之犯緣:

  (一)基:

  1、人、人胎;2、他人相續命根。

  (二)發心:

  1、對所殺之人確認無誤;2、生起故意並且不間斷的殺害之心。

  (叁)加行:

  1、自作使他;2、勸贊人死。

  (四)究竟:斷人命。

  二、不與取(偷盜)學處之犯緣:

  (一)基:

  1、人;2、他人;3、他人有擁有權、並對擁有權有執之資財;4、價值過量。

  (二)發心:

  1、想:于基無誤想;

  2、發心(六條件):

  ①、知是他人資財;②、知是他人未舍資財;③、爲己不與取;④、爲活命緣取;⑤、作永離主人心;⑥、不與取之心直到究竟不斷。

  (叁)加行:身口自作教他。

  (四)究竟:作資財究竟屬己想。

  叁、居士邪淫學處之犯緣:

  (一)基:

  1、非所應行(妻妾外);2、非支(産門外);3、非處(塔寺等);4、非時(齋期等)。

  (二)發心:

  1、想;2、煩惱(叁毒隨一);3、等起(樂欲行諸不淨行)。

  (叁)加行(方便):

  1、遠加行;2、次加行;3、近加行。

  (四)究竟:以我所執著而與境合,過限、受樂。

  四、說上人法學處之犯緣:

  (一)基:

  1、所緣境:

  ①、明五聚:⑴人;⑵口能言;⑶知所說義;⑷神智正常;⑸非黃門

  ②、爲凡夫身,非爲化身。

  ③、是他(她)人。

  2、所說義:遣除五蓋等世出世之功德。

  (二)發心:

  1、想:于基想無誤。

  2、發心:以欺诳他人利益自己而說上人法的發心不斷。

  (叁)加行(共有五條件):

  ①、自己說;②、自己口說;③、與己相關語;④、無錯說、⑤、言語明顯。

  (四)究竟:他人已理解所說之義。

  

  《如何依止善知識》

  思 考 題

  1. 請以教理成立“住性數取趣,應親善知識。”並解釋住性和善知識的含義。

  2. 本論所指是何種善知識?

  3. 爲什麼善知識需要具足“調伏”、“靜”、“近靜”叁種德相?

  4. 解釋“調伏”、“寂靜”、“近靜”的含義。

  5. 解釋頌義:

  心馬常馳奔,恒勵終難製,

  百利針順銜,即此別解脫。

  6. “通達實性”和“近寂靜”有什麼差別?

  7. 爲什麼善知識要具有“德增上”這一條件?

  8. (1)爲什麼攝他功德都是圍繞一個說法而抉擇?

  (2)以四谛解釋頌義:

  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衆生苦,

  非移自證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脫。

  (3)解釋“善巧說”、“悲愍”、“具精勤”和“遠離厭患”的含義。

  9. 如何劃分上中下叁等的善知識法相?

  10. (1)什麼是正直、具慧和希求?

  (2)能依學者爲何要具足正住、具慧、希求叁種相?

  11. 善知識種敦巴與桑樸瓦的依師方式,哪一種更好?

  12. 華嚴九心分別是何種善心?請說明其體相。九心歸 納成哪四類?

  13. 爲何說修持信心極爲重要?

  14. 爲何要對阿阇黎作佛想?

  15. 以特意執取上師功德而思惟有何種利益?

  16. 隨念善知識恩德,在修心上有什麼必要?

  17. 以加行親近善知識總的原則是什麼?

  18. 以理成立須要以供獻財物、身語承事、如教修行而親近善知識。

  19. 善知識將我們引入非理或者令作違背叁律儀之事時,應當如何處理?

  20. 按照本論所說,列出親近善知識的利益。

  21. 按照本論所說,列出不依善知識的過患。

  22. 爲什麼首先要思惟依止善知識的勝利?

  23. 教典說“供養上師等同供養一切佛”,又說“供養上師映蔽供養一切佛的福德”,這兩種說法的根據分別是什麼?此二說法不同,是否成爲相違?

  24. 從什麼角度說觀修上師勝過觀修本尊?

  25. 《五次第加持品》說“舍棄一切供養後,唯一供養上師尊。”其密意是什麼?

  26. 什麼是“萬法歸一,一攝一切”的修要?

  27. 生起真實敬信的量是什麼?

  28. 平常恒時憶念上師將獲得何種利益,請一一說明。

  29. 祈禱上師會獲得何種殊勝利益?

  30. 具體說明祈禱的因與義。

  31. 是何種緣起力使種敦巴以居士身成爲萬千僧衆之頂嚴?

  32. 對于上師需要如何作叁門禮敬?觀師爲佛有何種利益?

  33. 呵斥、輕蔑上師會引生何種過患?

  34. 對于呵斥上師的罪業,應以何種方便忏悔?

  35. 經藏中說:“有多少與善說相應,就有那麼多是屬于善;有多少與善說不相應,就有那麼多是屬于不善。”闡述此金剛句的含義,並以理成立“違背上師善說成爲不善。”

  36. 依《時輪金剛續》,說明對于上師忿恚的過患。

  37. 分別說出分別上師過失、視上師爲凡庸、浪費上師資財的過患。

  38. 擾亂上師心意有何種等流果及異熟果?

  39. 如何以理對治視上師爲凡庸的邪分別?如何觀想上師的一切行爲?

  40. 爲什麼以思惟功德將會現前信心?

  41. 是否一切上師都是佛陀?爲什麼?

  42. 爲什麼凡夫需要以教理成立“上師是真佛”?

  43. 如何以觀待理成立“上師是真佛”?

  44. 如何以作用理成立“上師是真佛”?

  45. 以證成理成立“上師是真佛”:

  (1)如何以果因成立?(2)如何以自性因成立?(3)如何以不可得因成立?

  46. 法爾道理包括哪幾個側面?如何從四個側面成立“上師是真佛”?其側面有何不同?

  47. “上師不是斷盡過失的佛陀,以具有諸多過失顯現故”,對此以理破斥,並以六個比喻說明。

  48. “上師不是圓滿功德的佛陀,以不顯現佛功德故”,對此以理破斥,並以針眼喻、幻化喻、瑜伽士喻、鬼神喻說明。

  49. 有人說:“你們強調弟子應一切依從上師,這與四依法中“依法不依人”相違。”對此應如何解釋?

  50. 爲什麼說一切安樂與功德都是上師賜予?爲什麼說師恩勝過佛恩與父母恩?

  51. 爲什麼要著重對于善知識以勝妙資財多作奉獻?

  52. 什麼是如教修行?

  53. 什麼是親近?爲什麼說供獻財物、身語承事和如教修行是親近的無倒加行?以這叁種加行,我們希求何種結果?

  54. 爲什麼如教修行是叁種加行中的最主要者?

  55. 如何將親近善知識的修行歸攝在修心上?如果不在心地上修依止法將導致何種結果?

  56. 如何能得親近善知識的圓滿果?

  

  《走向解脫·別解脫戒—在家篇》

  思考題

  1、叁乘戒律爲何皆須以出離心爲基礎?

  2、請說出生起出離心的具體方法以及量。

  3、請依教證說明叁乘佛法爲何要以戒律爲基礎,並思惟此義對學法有什麼啓示。

  4、請以教理總說持戒的勝利及破戒的過患,並談談了知持犯功過後的體會。

  5、別說守持別解脫戒的勝利及破戒過患,並談談了知持犯功過後的體會。

  6、請說明齋戒的含義,對比齋戒與其他戒律的異同點,並講明理由。

  7、列出八關齋戒的戒相,簡述守持八關齋戒的作用、功德。

  8、請說出小乘《律本事》中所說十種破根本戒的過患。請從出家的功德上分析:爲什麼在家人破根本戒的過患不似出家人那樣嚴重?再從戒的所依身與戒條上論述産生這種差別的原因。

  9、爲何大小乘以及密宗都主張遠離破戒者?叁乘對待破戒者的態度有什麼不同?爲什麼?

  10、叁乘戒律對治的重點分別是什麼?爲何如此安立?

  11、有人認爲“密宗行者可以不舍妙欲而成佛,故不必守持淫戒”,你認爲合理嗎?請以教理論述。

  12、釋詞:

  別解脫戒 自性罪

  佛製罪 根本罪

  13、何謂“能诠句戒律”及“所诠義戒律”?

  14、請詳細說明獲得居士戒所需具足的內、外因緣。

  15、戒律由于發心的異同可分爲哪叁種?很多人受戒時還生不起如量的出離心,是否因此就無法得到別解脫戒體?爲什麼?

  16、洛青丹瑪西日在《叁戒論釋》中對別解脫戒體相是如何定義的?這個定義直間、間接說明了什麼?

  17、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持戒是否清淨?請以教證說明。

  18、居士戒的學處有哪些?並解釋別解脫戒的五個共通犯緣以及犯根本罪的條件。

  19 、面對飽受病苦折磨的病人,現代醫學界有人提倡“安樂死”,若以善心幫助病人結束生命是否有罪?身爲佛教徒應當如何看待此事?

  20、殺非人或旁生以及自殺犯根本罪嗎?爲什麼?

  21、殺生有哪些過患?

  22、請詳細說明殺戒的不共犯緣:(1)基;(2)發心;(3)加行;(4)究竟。

  23、請詳細說明盜戒的不共犯緣:(1)基;(2)發心;(3)加行;(4)究竟。

  24、四他勝法中,最容易違犯的是哪一法?請結合自身的經驗,舉五例說明日常生活中極易犯下的偷盜行爲,並說出日後的防範措施。

  25、舉例說明在對境“無權有執”、“有權無執”的情況下不與取,是否構成犯戒。

  26、除了一般意義上的偷盜之外,《律上分》中佛還將偷盜分爲哪六種?請詳加說明。

  27、請依據法友律師《戒律根本論大疏》,舉例說明哪些人對財物有權力。

  28、請說明盜用僧物的過患,並結合教理說出犯此過重的原因,以及平時應如何避免的方法。

  29、請詳細說明邪淫戒的不共犯緣:(1)基;(2)發心;(3)加行;(4)究竟。

  30、請從獲得與斷除兩方面解釋“上人法”。

  31、請詳細解釋妄說上人法學處的不共犯緣:(1)基;(2)發心;(3)加行;(4)究竟。

  32、談談你如何看待“堪布”、“活佛”等名號對弘揚正法的利弊?應如何善巧處理?

  33、以教理結合切身體會談談飲酒的過患。

  34、請說明飲酒如何與小乘別解脫戒、大乘菩薩戒以及密乘戒相違。

  35、當今時代,酒已成爲人們交際應酬以及宴請客人的必備品,身爲受戒居士平時應如何善巧守護酒戒?

  36、請說明顯宗大乘以及密乘中酒戒開緣的情況。

  37、酒戒既然不屬于根本戒,爲什麼又等同于根本戒來講呢?

  38、五戒各自的所破法是什麼?

  39、舍戒既是一種學處,又爲什麼與其他學處有別?爲什麼說不能隨意舍戒?

  40、分別以基、發心、加行、究竟四個條件,說明如理舍戒的方法。

  41、請說出失去戒體的四個共因和不共因。

  42、居士犯別解脫戒之後,應如何如法忏悔?結合比喻說明四種對治力的含義。

  43、你認爲學習戒律的意義何在?對你有怎樣的影響?請談談你學戒的收獲。

  

《走向解脫(叁乘戒律)》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安忍波羅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