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讨自己对三宝到底有没有皈依的心?我们眼光应放远一点,心量放大一点,少考虑些个人现世的名闻利养,少发俗愿,这样才不愧做一个佛的弟子。
年轻人对财物、名声等,尤其是对异性的贪欲较强,老年人对他人的嗔恚心较强,动辄沉下脸、发脾气,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指出这些都是应该严加防范的。老年人就象西山的落日,再也没有很长时间留在这个世间上了,因此不应考虑太多的世间琐事,应一心修法,求生净土。如果想发菩提心去广弘佛法,那菩提心是建立在无常观的基础上的,应已看到你已因畏惧无常而精进修行。如果你还想回去给家里的子女做很多安排和打算,以及照顾,但是他们或许在这时正希望你能在外面居住,好让他们减少麻烦,也许对子女有很深的眷念,但几年之后你们终将诀别。在你去世后,他们最多还能想念你两、三年,在这段时间里还能拿出一些钱为你念些经咒,之后便仿佛你从未曾出现过一样,忙于他们自己的子女、工作上去了。因此如果真的想为自己的子女好,则应该, 让他们赶快学佛、出家,远离轮回、去追求解脱。另外,现在每天坚持念诵三万金刚萨埵心咒的老年人在今年极乐法会之前可以听闻《极乐捷径》的修法仪轨讲解,若现在不念,即使是99岁的老太太到时也无缘听讲,那时不必说“堪布慈悲,请方便开许”,若要慈悲即是现在要求你们精进祈祷、念诵、修行。
小孩子们尚在学“a、o、e……”,“嘎、卡……”等呀呀学语的启蒙阶段,父母们应严加管教,如果放纵他们贪玩的天性,等他们长大时便一无所长,连生存都成了问题。
我们从遥远的他乡来到这里,如果每天仍是想改善吃穿,睡得多一点,只是在高兴的时候去听听法、背背书,则每天连吃碗饭都是在吃老本,没有积累新的福报。在学院我们就象一个大旅店的旅客,终有一天要各奔东西,希望大家珍重。
有皈依心、悲心想对上师报恩德的佛弟子,现在应该发心尽量地把自己所学的佛法传授给有缘的众生,弘法利生并非一开始时就要面对十方的众生传讲九乘的佛法,可以从一点一滴做起。现在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尽己所能,从弘扬最需要的戒律和共同四加行开始做起,就能使大众产生真正的皈依心、出离心等,释迦牟尼佛、莲花生大师都曾教诫道:闭关修行九年,不如转一次*轮的功德大。
居士对出家僧人作供养时,应有清净的信心,供养之后,财物已属于出家僧人,同时供养的功德也已得到了,这时若以为供养了财物而自己的身份便非同一般,可凌驾于出家僧人或其余居士之上。如此原先的供养便已转成了毒药,反而成了增长自己烦恼,导向恶趣的因了,其实远不如不做这样的供养为好。
因此趁现在还自在之时大家应精进求戒,多积累善业,多忏悔罪障。谨述偈曰:
铭记教诲,以戒为师,
恭敬学处,如护心目,
正知正念,受持弘扬,
兴盛佛法,佛子天职。
于公元一九九九年七月十五日僧自恣佛欢喜吉日,宁玛大法王大恩上师晋美彭措仁波切座下惭愧比丘益西彭措谨识于虹光清凉圣地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宝剑洲阿兰若中。愿吉祥!
附:戒律背诵资料
〈一〉、别解脱戒犯戒之共通五缘:
1. 已受戒,获得了戒体,并且未曾以覆藏心犯根本戒;
2. 在同一戒品中;
3. 在同一戒体的相续中;
4. 非初学者(初学者指佛最初制定戒律时所针对的那个人);
5. 非痴狂心乱。
〈二〉、别解脱戒四他胜法之不共同犯缘
——摘录自智贤律师《戒律根本论善解日光教海疏》
一、断人命(杀生)学处之犯缘:
(一)基:
1、人、人胎;2、他人相续命根。
(二)发心:
1、对所杀之人确认无误;2、生起故意并且不间断的杀害之心。
(三)加行:
1、自作使他;2、劝赞人死。
(四)究竟:断人命。
二、不与取(偷盗)学处之犯缘:
(一)基:
1、人;2、他人;3、他人有拥有权、并对拥有权有执之资财;4、价值过量。
(二)发心:
1、想:于基无误想;
2、发心(六条件):
①、知是他人资财;②、知是他人未舍资财;③、为己不与取;④、为活命缘取;⑤、作永离主人心;⑥、不与取之心直到究竟不断。
(三)加行:身口自作教他。
(四)究竟:作资财究竟属己想。
三、居士邪淫学处之犯缘:
(一)基:
1、非所应行(妻妾外);2、非支(产门外);3、非处(塔寺等);4、非时(斋期等)。
(二)发心:
1、想;2、烦恼(三毒随一);3、等起(乐欲行诸不净行)。
(三)加行(方便):
1、远加行;2、次加行;3、近加行。
(四)究竟:以我所执著而与境合,过限、受乐。
四、说上人法学处之犯缘:
(一)基:
1、所缘境:
①、明五聚:⑴人;⑵口能言;⑶知所说义;⑷神智正常;⑸非黄门
②、为凡夫身,非为化身。
③、是他(她)人。
2、所说义:遣除五盖等世出世之功德。
(二)发心:
1、想:于基想无误。
2、发心:以欺诳他人利益自己而说上人法的发心不断。
(三)加行(共有五条件):
①、自己说;②、自己口说;③、与己相关语;④、无错说、⑤、言语明显。
(四)究竟:他人已理解所说之义。
《如何依止善知识》
思 考 题
1. 请以教理成立“住性数取趣,应亲善知识。”并解释住性和善知识的含义。
2. 本论所指是何种善知识?
3. 为什么善知识需要具足“调伏”、“静”、“近静”三种德相?
4. 解释“调伏”、“寂静”、“近静”的含义。
5. 解释颂义:
心马常驰奔,恒励终难制,
百利针顺衔,即此别解脱。
6. “通达实性”和“近寂静”有什么差别?
7. 为什么善知识要具有“德增上”这一条件?
8. (1)为什么摄他功德都是围绕一个说法而抉择?
(2)以四谛解释颂义:
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
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
(3)解释“善巧说”、“悲愍”、“具精勤”和“远离厌患”的含义。
9. 如何划分上中下三等的善知识法相?
10. (1)什么是正直、具慧和希求?
(2)能依学者为何要具足正住、具慧、希求三种相?
11. 善知识种敦巴与桑朴瓦的依师方式,哪一种更好?
12. 华严九心分别是何种善心?请说明其体相。九心归 纳成哪四类?
13. 为何说修持信心极为重要?
14. 为何要对阿阇黎作佛想?
15. 以特意执取上师功德而思惟有何种利益?
16. 随念善知识恩德,在修心上有什么必要?
17. 以加行亲近善知识总的原则是什么?
18. 以理成立须要以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如教修行而亲近善知识。
19. 善知识将我们引入非理或者令作违背三律仪之事时,应当如何处理?
20. 按照本论所说,列出亲近善知识的利益。
21. 按照本论所说,列出不依善知识的过患。
22. 为什么首先要思惟依止善知识的胜利?
23. 教典说“供养上师等同供养一切佛”,又说“供养上师映蔽供养一切佛的福德”,这两种说法的根据分别是什么?此二说法不同,是否成为相违?
24. 从什么角度说观修上师胜过观修本尊?
25. 《五次第加持品》说“舍弃一切供养后,唯一供养上师尊。”其密意是什么?
26. 什么是“万法归一,一摄一切”的修要?
27. 生起真实敬信的量是什么?
28. 平常恒时忆念上师将获得何种利益,请一一说明。
29. 祈祷上师会获得何种殊胜利益?
30. 具体说明祈祷的因与义。
31. 是何种缘起力使种敦巴以居士身成为万千僧众之顶严?
32. 对于上师需要如何作三门礼敬?观师为佛有何种利益?
33. 呵斥、轻蔑上师会引生何种过患?
34. 对于呵斥上师的罪业,应以何种方便忏悔?
35. 经藏中说:“有多少与善说相应,就有那么多是属于善;有多少与善说不相应,就有那么多是属于不善。”阐述此金刚句的含义,并以理成立“违背上师善说成为不善。”
36. 依《时轮金刚续》,说明对于上师忿恚的过患。
37. 分别说出分别上师过失、视上师为凡庸、浪费上师资财的过患。
38. 扰乱上师心意有何种等流果及异熟果?
39. 如何以理对治视上师为凡庸的邪分别?如何观想上师的一切行为?
40. 为什么以思惟功德将会现前信心?
41. 是否一切上师都是佛陀?为什么?
42. 为什么凡夫需要以教理成立“上师是真佛”?
43. 如何以观待理成立“上师是真佛”?
44. 如何以作用理成立“上师是真佛”?
45. 以证成理成立“上师是真佛”:
(1)如何以果因成立?(2)如何以自性因成立?(3)如何以不可得因成立?
46. 法尔道理包括哪几个侧面?如何从四个侧面成立“上师是真佛”?其侧面有何不同?
47. “上师不是断尽过失的佛陀,以具有诸多过失显现故”,对此以理破斥,并以六个比喻说明。
48. “上师不是圆满功德的佛陀,以不显现佛功德故”,对此以理破斥,并以针眼喻、幻化喻、瑜伽士喻、鬼神喻说明。
49. 有人说:“你们强调弟子应一切依从上师,这与四依法中“依法不依人”相违。”对此应如何解释?
50. 为什么说一切安乐与功德都是上师赐予?为什么说师恩胜过佛恩与父母恩?
51. 为什么要着重对于善知识以胜妙资财多作奉献?
52. 什么是如教修行?
53. 什么是亲近?为什么说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和如教修行是亲近的无倒加行?以这三种加行,我们希求何种结果?
54. 为什么如教修行是三种加行中的最主要者?
55. 如何将亲近善知识的修行归摄在修心上?如果不在心地上修依止法将导致何种结果?
56. 如何能得亲近善知识的圆满果?
《走向解脱·别解脱戒—在家篇》
思考题
1、三乘戒律为何皆须以出离心为基础?
2、请说出生起出离心的具体方法以及量。
3、请依教证说明三乘佛法为何要以戒律为基础,并思惟此义对学法有什么启示。
4、请以教理总说持戒的胜利及破戒的过患,并谈谈了知持犯功过后的体会。
5、别说守持别解脱戒的胜利及破戒过患,并谈谈了知持犯功过后的体会。
6、请说明斋戒的含义,对比斋戒与其他戒律的异同点,并讲明理由。
7、列出八关斋戒的戒相,简述守持八关斋戒的作用、功德。
8、请说出小乘《律本事》中所说十种破根本戒的过患。请从出家的功德上分析:为什么在家人破根本戒的过患不似出家人那样严重?再从戒的所依身与戒条上论述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
9、为何大小乘以及密宗都主张远离破戒者?三乘对待破戒者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10、三乘戒律对治的重点分别是什么?为何如此安立?
11、有人认为“密宗行者可以不舍妙欲而成佛,故不必守持淫戒”,你认为合理吗?请以教理论述。
12、释词:
别解脱戒 自性罪
佛制罪 根本罪
13、何谓“能诠句戒律”及“所诠义戒律”?
14、请详细说明获得居士戒所需具足的内、外因缘。
15、戒律由于发心的异同可分为哪三种?很多人受戒时还生不起如量的出离心,是否因此就无法得到别解脱戒体?为什么?
16、洛青丹玛西日在《三戒论释》中对别解脱戒体相是如何定义的?这个定义直间、间接说明了什么?
17、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持戒是否清净?请以教证说明。
18、居士戒的学处有哪些?并解释别解脱戒的五个共通犯缘以及犯根本罪的条件。
19 、面对饱受病苦折磨的病人,现代医学界有人提倡“安乐死”,若以善心帮助病人结束生命是否有罪?身为佛教徒应当如何看待此事?
20、杀非人或旁生以及自杀犯根本罪吗?为什么?
21、杀生有哪些过患?
22、请详细说明杀戒的不共犯缘:(1)基;(2)发心;(3)加行;(4)究竟。
23、请详细说明盗戒的不共犯缘:(1)基;(2)发心;(3)加行;(4)究竟。
24、四他胜法中,最容易违犯的是哪一法?请结合自身的经验,举五例说明日常生活中极易犯下的偷盗行为,并说出日后的防范措施。
25、举例说明在对境“无权有执”、“有权无执”的情况下不与取,是否构成犯戒。
26、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偷盗之外,《律上分》中佛还将偷盗分为哪六种?请详加说明。
27、请依据法友律师《戒律根本论大疏》,举例说明哪些人对财物有权力。
28、请说明盗用僧物的过患,并结合教理说出犯此过重的原因,以及平时应如何避免的方法。
29、请详细说明邪淫戒的不共犯缘:(1)基;(2)发心;(3)加行;(4)究竟。
30、请从获得与断除两方面解释“上人法”。
31、请详细解释妄说上人法学处的不共犯缘:(1)基;(2)发心;(3)加行;(4)究竟。
32、谈谈你如何看待“堪布”、“活佛”等名号对弘扬正法的利弊?应如何善巧处理?
33、以教理结合切身体会谈谈饮酒的过患。
34、请说明饮酒如何与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以及密乘戒相违。
35、当今时代,酒已成为人们交际应酬以及宴请客人的必备品,身为受戒居士平时应如何善巧守护酒戒?
36、请说明显宗大乘以及密乘中酒戒开缘的情况。
37、酒戒既然不属于根本戒,为什么又等同于根本戒来讲呢?
38、五戒各自的所破法是什么?
39、舍戒既是一种学处,又为什么与其他学处有别?为什么说不能随意舍戒?
40、分别以基、发心、加行、究竟四个条件,说明如理舍戒的方法。
41、请说出失去戒体的四个共因和不共因。
42、居士犯别解脱戒之后,应如何如法忏悔?结合比喻说明四种对治力的含义。
43、你认为学习戒律的意义何在?对你有怎样的影响?请谈谈你学戒的收获。
《走向解脱(三乘戒律)》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