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走向解脫(叁乘戒律)▪P4

  ..續本文上一頁是末法時代最大的神變。真正的神變不在外境形象上,而在于調伏內心無始時來的煩惱,獲得自在。

  “閉關”一詞對大家很有吸引力,但應知道,在閉關前,對自己所受的戒律的學處必須了知,正知、正念必須具足,這樣才不致在閉關過程中産生魔障與違緣。佛陀未開許修法伊始就可以去閉關,尤其製戒時未開許尼衆可以獨自在一個地方修行,因爲這樣肯定會遇到違緣,且易給他人造成障礙,真正有智慧想修法求解脫的女修行人,應依止真正的善知識,並在上師前猛厲祈禱,以勇猛厭離心思維輪回過患,生起強烈之出離心。

  末法時代最容易使衆生脫離生死的即是大圓滿法門和淨土法門,但應認清並一再強調的是,對于廣大的中下根人來說,修持這兩個法門仍必須以守持清淨戒律爲基礎,並且不能對其余的法門産生排拒心理,甚至誹謗,若已造下這在顯宗中最爲嚴重的謗法罪業,必須精進忏悔,否則往生與成就都將與其無緣。佛陀宣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本來就是一脈相承,互相圓融的,各種教法也本屬一味一體,認爲是抵觸、相違的人應冷靜、深刻地反思自己對佛法是否有全面、正確的認識,或者帶有明顯的感情偏執。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以他出世的聖者智慧,確定了弟子們以清淨戒律爲基礎,今生精進修持大圓滿法門,同時結合淨土往生法門,在臨終回向往生極樂世界。這樣依靠上師和大圓滿法的加持,輔以自己對上師和大圓滿日益堅固的信心,在今生就可獲得希有難得的成就,不但來生在極樂世界品位很高,今生也可荷擔如來家業,大弘佛法,也就類似于永明延壽禅師所謂的“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這並不只是一種美好的設想,法王的很多弟子,以其廣泛的聞思智慧和內在修證的攝持而在一生中廣弘佛法,圓寂後往生到西方淨土,就已顯示了這種修行方法的功德。尤其,甯瑪派祖師蓮花生大師本身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也有授記法王如意寶是蓮花生大師的化身,法王不但在平時宣說極樂世界的功德,並且經常讓弟子們集體發願往生,尤其在每年金秋,還專門主持舉行“極樂大法會”,使學院以外千千萬萬的人亦能得沐于阿彌陀佛的清涼光輝。

  

  第二章 守持淨戒的勝利

  第一節、總說持戒的勝利

  經藏側重于定,律藏側重于戒,論藏側重于慧,但律藏與經藏、論藏相比,還占有更爲重要的地位。佛在涅槃之前,阿難尊者問佛,佛滅度後,以誰爲師,在漢文的經典中講“以戒爲師”,且于藏文經典中有更明顯的說明:“經藏和論藏代表了教法,律藏不但代表了教法,還代表導師。”由此都可見律藏相比于經藏、論藏的重要性。因爲經藏、論藏講述的是空性、光明等的甚深教理,而律藏則直接說明身口意叁門的取舍標准,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違犯後獲罪如何,這就象一位導師,在弟子身邊直接指導、規範他的發心與行爲。

  《佛遺教經》中記載,佛涅槃前最後一次說法中說:“汝等比丘,于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波羅提木叉是梵語,意即爲別解脫戒。佛陀教示,佛陀已不住世的時代,只要佛弟子能守持清淨的戒律,以戒爲師,佛法的光輝仍能照耀世間。總之,守持清淨戒律是佛陀最殷切的教誨。

  佛曾經在《雜阿含經》中說過,佛法是否住世,關鍵就在于佛的弟子是否尊重、受持清淨的戒律,在哪個地方有佛的四衆弟子做羯磨,受持清淨戒律,那個地方就有佛法住世,反之,佛法就會趨于衰滅。

  佛在《涅槃經》中說:“戒律是一切善法的階梯;猶如樹木等依于大地,戒律是一切善法的基礎;猶如入海取寶商隊中的商主,戒律是一切善法的前導。”又說:“一切衆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涅槃經》是顯宗中最了義的經典之一,從佛的這些開示中可以看出,無論是積累資糧方面還是忏悔業障方面等,都必須以持戒作爲基礎。

  在龍樹菩薩的《親友書》中雲:“戒是一切德依處,如動不動依于地。”意即世上的萬物,無論是人類、動物還是植物等都依靠于大地,同理,一切功德只有在淨戒的基礎上才能産生。同樣藕益大師也雲:“持戒如地,萬物由此而生成;持戒如城,魔障藉此而遠離”,即從善根而言,持淨戒所獲的功德如大地上的萬物一樣無量無邊;另一方面則從遣除違緣魔障而言,有如堅固的城牆能抵抗外敵的入侵,若持淨戒,則能遠離一切魔障。

  在藏地,智者們對佛法有如是的評價:佛法的基礎爲戒律,佛法的精華爲般若波羅蜜多,佛法的極密精華是密宗大幻化網。此也說明佛法的基礎爲戒律。

  以前藏地有的學法人去印度學梵文,以期翻譯佛典的時候,許多智者都祈請他們多翻譯戒律,因爲這些智者在實際修持、領衆的經驗中,感覺到了戒律的重要。

  清淨持戒的人也會感得梵天與帝釋的護持,因爲經書中說梵天、帝釋特別喜好忏悔罪業、積累善根、守持淨戒的叁寶弟子。漢地古書中的“天有好生之德”的話同樣也表達了上天喜歡積德行善的人這個意思。

  叁十叁天(忉利天)有一面很大的天鼓,在天人戰勝阿修羅之時,天鼓就會自動發出聲音,聲音中宣說佛法中的四法印,這天鼓就是叁十叁天的天人們前世共同守持清淨戒律而自然感得的殊勝果報。

  世親菩薩在《俱舍論》中說:欲得生善趣,最重要的是戒律,欲得到解脫,最重要的是修行。可見,欲望得生善趣,需要守持淨戒,而修行又是建立在戒律的基礎上的,這樣,無論爲得到世間的善趣功德,還是爲得到出世的解脫功德,都必須以清淨的戒律爲前導。並且佛在《十地經》中、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也都闡明了這個概念。《入中論》中說:

  諸異生及佛語生,自證菩提與佛子,

  增上生及決定勝,其因除戒定無余。

  “異生”是凡夫,“佛語生”是聲聞,“自證菩提”是獨覺,“佛子”是大乘菩薩,“增上生”是善趣,“決定勝”是解脫,這一切的功德都來源于守持清淨的戒律。

  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1987年在朝拜聖地五臺山,現見了文殊菩薩後,從智慧海中現出的《忠言心之明點》,也提到了受持清淨戒律的教誨:

  猶欲空中建花園,增上定勝諸圓滿,

  無戒無此機會故,念知謹慎調自續。

  就是說,如不受持淨戒,而想得到圓滿的世間安樂和出世的解脫,就如同希望在空中建造一座美麗的花園一樣,是不可能辦到的。因此我們應恒時以正知正念,謹慎地調伏自己的相續,受持淨戒。

  清淨持戒的人,因爲抛棄了對五欲的貪求,不再與世人相爭,因此時刻處在最安樂、自然的狀態中,此時在世人的眼裏,他已是非常高尚、可敬的人了。人們接觸、了解他之後,對他的崇敬之心會油然生起,自然想去親近他。因此,以他德業的感召,人們漸漸聚集在他的周圍,他的弘法利生事業自然就興盛起來。曾經有弟子向宗喀巴大師請教獲得大福報與自在的大事業的方法,宗喀巴大師告訴他的竅訣就是“從清淨持戒做起”。曆史上的釋迦牟尼佛、德光尊者、菩提薩埵(靜命菩薩)、宗喀巴大師等正是以清淨的戒律爲基礎,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宏偉事業,現在我們的上師法王如意寶等高僧大德,也同樣是基于清淨的戒律,而使佛法在末法時代得以發揚光大。

  根據不同衆生的界根意樂等等原因,密宗和顯宗在不同時代的弘揚情況(也即是教期)是不同的。密乘續典中授記,隨著(顯宗)末法時代的黑暗越來越重,無上大圓滿的光明反而越來越增上。而顯宗的經典是以佛弟子對戒律是否恭敬、重視,來確定佛法是否住世。

  如果佛弟子不清淨持戒,那麼高僧大德也會不再住世而圓寂。如世親菩薩,有一次他來到尼泊爾大塔旁邊時,見到一個出家僧人在種地,沒有如理守持清淨戒律,就知道末法時代已真正到來了,清淨戒律的修行人也沒有了,當下便圓寂了。故學院裏從大恩上師法王到大管家,到講法的堪布都在一再強調戒律,我們對此也要認真、精進地學習,把戒律深深印到自己心中。無論出家,還是在家,各位金剛道友一定要持戒清淨,團結和合,依教奉行,那麼我們的金剛上師不用祈請和遣除違緣也會長久住世,常轉深廣*輪。

  佛陀在《律本事》中指出:學法的目的就是得到解脫,消除自己和衆生的一切煩惱,而煩惱的來源爲無明業障,它們之間又互爲因果。欲消除業障,最殊勝最究竟的對治方法是出世的勝觀智慧,勝觀智慧主要依叁摩地(定)産生,也可以說若無穩固的叁摩地,就不會有真正的出世勝觀智慧,而叁摩地則必需建立在清淨戒律的基礎上,也就是依戒生定、依定生慧。反之若破了根本戒,則不會修得叁摩地,也就失去了産生出世勝觀智慧之機會了。若把佛法比作一棵大樹,戒律猶如大樹之樹根,勝觀智慧猶如果實,若樹無根又怎會結出果實呢?因此嚴格持戒非常重要,對此我們應再叁思維、觀察,取得明確的認識。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凡有所行事之前都會做認真的觀察,對于學佛這樣的終生大事,更應作詳細的伺察,如理如法地確定修學的步驟和方向。

  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規定,凡想常住喇榮五明佛學院的人,必須具備叁個條件:1、團結和合;2、戒律清淨;3、精進聞思修行。由此也可見戒律對修行的重要性。在學院裏,凡已破了叁乘根本戒的,不管是活佛、堪布,還是剛入院的小喇嘛,一律摒除出僧團,乃至今後學院裏的講法、法會等都已無資格參加。在戒律清淨的基礎上,再要求四衆弟子團結和合,凡有打架、吵鬧或相互有矛盾導致互不說話,必須在當夜之前相互道歉、忏悔,消除芥蒂,否則也將被開除。因爲僧衆不和合,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就無從建立。這兩條已保證了學法的順緣,在這良好戒律的基礎上,再精進聞思修,佛法的功德就會迅速生起。這也是大恩上師法王的根本上師托嘎如意寶當年對弟子所作出的嚴格規定。

  不少初學者都自以爲很貧窮,福報淺薄,故無法供養上師叁寶。若將每天守持…

《走向解脫(叁乘戒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安忍波羅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