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陀没有差别。但大乘行人在小乘的基础上,发菩提心守持菩萨戒,或密宗行人守持三昧耶,自己的三门不但不损害有情,还积极饶益众生,如不杀生且放生,不偷盗且布施、不嗔恨而忍辱等,运用众多方便去断恶行善。总之,小乘戒律是大乘戒律的基础,也就是说,一位大乘戒律守持得很好的佛弟子,他的小乘戒律必然守持得更为出色。
有人这样以为,自己学的是无上大圆满,而非小乘和大乘显宗,故纵破居士根本戒和出家根本戒,也仍然可调伏自相续的烦恼,也可弘法利生,不会堕恶趣。这种观点并不如法,学密法的人破了小乘和大乘的根本戒,若不忏悔清净,不但得不到小乘和大乘的殊胜出世间果位,更不可能即生成就无上佛果。密乘的《文殊根本续》中就已明确指出:
能仁未曾说,毁戒咒能成,
非趣涅槃城,境域及方所。
即修密破戒者,无法进入涅槃大城及边缘。又说:
于此愚恶人,何有咒能成?
此毁咒有情,何能生善趣?
且不得天趣,又无胜安乐,
何况佛所说,诸咒岂能成?
即对愚痴的恶人来说,如何成就密咒?这些毁戒者如何能转生善趣?天道且不得,也无殊胜安乐,况于佛所说的密乘,又如何得成就呢?
虽然小乘行人的发心是为了自己脱离轮回而守护戒律,密乘行人则为普度一切众生而受持戒律,两者在发心上有很大差别,但外在的行为取舍仍没有差别。如莲花生大师曾经说过:后世的修行人,行为要遵循小乘,应分别持守出家或在家的别解脱戒。不要说对出家密行者要求如此,乃至对在家密行者亦要求严格,如《妙臂请问经》中云:“佛我所说别解脱,净戒调伏尽无余,在家咒师除形相,轨则诸余尽当学。”而且藏传密宗各派的大德对小乘别解脱戒也是特别推崇,如宁玛派的历代传承上师,如嘎饶多杰(喜金刚)、莲花生大师、布玛莫扎、法王无垢光尊者、全知麦彭仁波切及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等这些祖师大德们他们都不仅皆未曾说过修学密乘的人,失坏大小乘根本戒后还能成就,而且还为了悲度众生在示现上,不但守持非常清净的三乘根本戒,甚至连小小的支分戒也不犯。特别是还严格要求后学亦必须如此遵行,如莲花生大师云:“外在实行依照经部宗,具细取舍因果之必要。”
修法者人人都必须守持清净戒律,这一点和各自的能力、福报也没有关系。没有任何教证显示破戒且未忏净之人不堕恶趣。《普贤上师言教》中讲过:“所谓上师的悲心,是指以慈悲心摄受弟子,宣说甚深教言及取舍之教理,依照如来言教开示解脱胜道,除此外没有任何更殊胜的大悲心。”如果弟子破了根本戒又想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死后不堕恶趣而往生佛国净土,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因果不会错乱空耗,他自己的破戒罪业不净时,虽然上师三宝有大悲心,但破戒是直接违背了上师的大悲事业之事,所以,纵然上师三宝的悲心再大,也无法改变他的命运。
总之,别解脱戒是密乘和显宗大小乘学人所应共同受持的戒律。三乘法要均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恩赐的对治烦恼的正法甘露,我们不能妄加取舍。大乘显密弟子必须同时修学小乘的法要,具备小乘的功德,而小乘修学人也最好能进而修菩提心进入大乘显宗和密宗。
第三节、传法上师首需重戒
任何一位传授佛法的上师,无论他传小乘、大乘还是密乘的法,都需要护持清净的戒律,若破了最重要的根本戒,他已不能修成三乘佛法的殊胜果位,更无法成为一名具足法相的上师。
戒律清净的比丘(尼)或沙弥(尼)才可给居士传戒,《律本事》中还云:传戒者必须为受戒者讲解戒律的学处,否则就象把利剑交给了疯子,疯子四处砍杀人命,徒增祸患一样。
对于大乘来说,守持戒律及通达戒律学处,而且有能力传授菩萨戒的人,才有资格成为显宗大乘的合格上师。在印度班智达旃陀罗阁弥所著的《菩萨戒二十颂》(菩萨律仪二十颂)中云:
从彼具有胜智力,具戒上师前受之。
即弟子应在严谨持戒(具戒)、精通戒律仪轨(胜智)并有能力传戒(胜力)的具相上师前求受菩萨戒。
在无上金刚乘而言,印度大成就者菩提密所著的《密宗道次论》中提出了金刚上师的法相,最重要的几条是:具足三昧耶;通达灌顶等仪轨;通过修持上师的窍诀,已生起了修法的暖相等。
第四节、持戒清净的标准
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在《教诲甘露明点》中说:
何为清净持戒者,佛经论典所宣说,
一切取舍守如眼,浊时虽然极难得,
小乘菩提金刚乘,各道成就之违缘,
根本堕罪与自续,常非并存为净戒。
其大义是,能做到如经论中所宣说的,守护戒律的一切学处就如同守护自己眼睛一样的人,在五浊恶世的末法时代中已是非常希有难得了,如果有人自相续中远离了小乘、大乘以及密乘的根本堕罪,那么他就已是五浊恶世之末法时代中的持戒清净的人了。对此在第二部分中将引用教证说明。
在此守持根本戒的基础上,应尽力守持三乘戒律的支分戒,如此对自己而言,能增上功德,减少过失,对他人而言,如果一个人戒律清净,别人见了,自然会生起恭敬之心,使他们种下善根,从而使佛法在世间上能长盛不衰。
第五节、末法时代更应持戒
现在已是末法时代,持戒的人与客观环境都不如当年世尊在世之时。当年的修道气氛浓郁,人的根机深厚,戒律清净,而现在修道气氛淡薄,破戒障缘大大增多,众生的根机也远不如从前,烦恼越来越炽盛,故持戒的难度越来越大。但现在如能尽力清净持戒,所获的功德也会远远超过从前正法时代。
《等持王经》云:
经恒沙数劫,无量诸佛前,
供养诸幢幡,灯鬘饮食等。
若于正法坏,佛教将灭时,
日夜持一戒,其福胜于彼。
其义为,正法时代的人,在恒河沙数劫中,以种种上妙供品供养无量诸佛的功德固然很大,但尚不如末法时代修行人一日一夜持守一条戒的胜利。
另《大乘无量寿经》也说,在娑婆世界之五浊恶世中精进修行,守持一日一夜的净戒,比在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的功德更大。
因此我们也不要因为处于末法时代而自怨自艾,而应多思维末法时代持净戒的利益,断除疑惑而努力持戒。若在这种恶劣情况下产生厌离心、出离心,而精进持戒修学,其修持的进展速度也会很快。
第六节、戒律与修行
有些人对证悟成就非常渴慕,尤其想在很快时间里能证到大圆满的境界,但对戒律这些基础法要却不感兴趣,或者认为在证悟后再来守持清净戒律也不迟,这种观念显然颠倒了因果。大恩上师法王在他的《胜利道歌·天鼓妙音》中,强调了修法的前后次第,指出欲想证悟大圆满,必须先有清净的三昧耶,欲想获得大乘出世的智慧,必须先有清净的菩萨戒,同样欲想得到小乘罗汉果,必须先有清净的小乘别解脱戒,这三者又是以后后为因,前前为果。如果没有清净的戒律作保障,佛陀所传的八万四千法门一个也不会修成,这就象一位司机,无论他的技术多么娴熟,他首先考虑的必须是安全,如果他违规驾驶,终将一失足成千古恨,使前功尽弃。
在末法时代,修行人毫无疑问地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内外密违缘和障碍,那我们应对此作出怎样的回应呢?佛在《般若波罗密多摄颂》中就曾说:在外境上我们应对上师三宝生起不退信心,对六道众生生起无伪的悲心,虔诚地皈依祈祷上师三宝,从内心而言,应坚固自己的誓愿,并生起智慧。只要具足这四种条件,无论是内、外、密违缘,都会自然消退,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也曾在教言中这样强调过。在末法时代,只要具足以上四点,修法上的违缘就象天空中的乌云,被强风卷去了一样,此修行人可圆满得到上师三宝之加持,对轮回中的众生也永远不生烦恼,不会舍弃。
《般若十万颂》和《现观庄严论》中都指出,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善知识,一种是内在的善知识。外在善知识即是三宝和三宝的总集——金刚上师,祈祷三宝和修上师瑜伽可以获得殊胜的加持,内在的善知识是以坚定的信心极快生起的证悟智慧,和很快生起大乘菩提心的主要方便大悲心这两者的双运。若具智慧,修行人就不会流转轮回,也不会产生违缘,若有悲心,就具足发菩提心的方便,就不会舍弃六道有情。这四种法要是佛所传的八万四千法门的总持,其余的闻思修都是为增上这四个修法。修行者若具足了这四法,就象一个人有了双眼和手足一样便利,可以顺利到达解脱城,进而利益天下众生。
我们是否是真正的三宝弟子,应从内心观察决定,若内心中未曾真正皈依三宝,则不是三宝弟子,不是内道的修行人,那就当然得不到三乘佛法的戒体。对于一个修行人而言,精通三藏十二部的经论当然值得赞叹,但祈祷三宝与上师瑜伽的修法则更为重要。因为这是从凡夫直到圣者菩萨在外境上主要修持的两个法门,尤其是末世刚强难调的众生更要修上师瑜伽,上师为三宝总集,易获加持,与三宝相应,在内心产生出悲心与信心的功德。
有些人去问活佛、堪布、瑜伽士,自己的修行怎样?其实,我们修行的程度之高下,只要观察自己的相续(内心),贪嗔痴是不是很重,和以前比较有没有明显减少,对上师有否不退的信心和恭敬心,对众生有没有悲心、菩提心,有没有经常说别人或金刚道友的过失,对治烦恼的力量是增强还是减弱了等等,就可以很容易知道自己的修行高下。如全是违品出现,那无论依止了成就多大的上师,得到了多高的灌顶、传承,修了多殊胜的本尊法,都不能掩盖自己修法的低劣。我们无论采取何种修法,都是以调伏烦恼为中心,若烦恼反而增上炽燃,又怎好意思认为自己的修法水平在不断提高呢?
有人惊奇于人在天空飞翔,或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四大无碍等的神迹,但要在水中畅游,鱼类也能做得到,小鸟也有能力在空中自由飞翔。而在圣者眼中,能在末法时代受持净戒才是非常希有的,这才…
《走向解脱(三乘戒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