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走向解脫(叁乘戒律)▪P3

  ..續本文上一頁佛陀沒有差別。但大乘行人在小乘的基礎上,發菩提心守持菩薩戒,或密宗行人守持叁昧耶,自己的叁門不但不損害有情,還積極饒益衆生,如不殺生且放生,不偷盜且布施、不嗔恨而忍辱等,運用衆多方便去斷惡行善。總之,小乘戒律是大乘戒律的基礎,也就是說,一位大乘戒律守持得很好的佛弟子,他的小乘戒律必然守持得更爲出色。

  有人這樣以爲,自己學的是無上大圓滿,而非小乘和大乘顯宗,故縱破居士根本戒和出家根本戒,也仍然可調伏自相續的煩惱,也可弘法利生,不會墮惡趣。這種觀點並不如法,學密法的人破了小乘和大乘的根本戒,若不忏悔清淨,不但得不到小乘和大乘的殊勝出世間果位,更不可能即生成就無上佛果。密乘的《文殊根本續》中就已明確指出:

  能仁未曾說,毀戒咒能成,

  非趣涅槃城,境域及方所。

  即修密破戒者,無法進入涅槃大城及邊緣。又說:

  于此愚惡人,何有咒能成?

  此毀咒有情,何能生善趣?

  且不得天趣,又無勝安樂,

  何況佛所說,諸咒豈能成?

  即對愚癡的惡人來說,如何成就密咒?這些毀戒者如何能轉生善趣?天道且不得,也無殊勝安樂,況于佛所說的密乘,又如何得成就呢?

  雖然小乘行人的發心是爲了自己脫離輪回而守護戒律,密乘行人則爲普度一切衆生而受持戒律,兩者在發心上有很大差別,但外在的行爲取舍仍沒有差別。如蓮花生大師曾經說過:後世的修行人,行爲要遵循小乘,應分別持守出家或在家的別解脫戒。不要說對出家密行者要求如此,乃至對在家密行者亦要求嚴格,如《妙臂請問經》中雲:“佛我所說別解脫,淨戒調伏盡無余,在家咒師除形相,軌則諸余盡當學。”而且藏傳密宗各派的大德對小乘別解脫戒也是特別推崇,如甯瑪派的曆代傳承上師,如嘎饒多傑(喜金剛)、蓮花生大師、布瑪莫紮、法王無垢光尊者、全知麥彭仁波切及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等這些祖師大德們他們都不僅皆未曾說過修學密乘的人,失壞大小乘根本戒後還能成就,而且還爲了悲度衆生在示現上,不但守持非常清淨的叁乘根本戒,甚至連小小的支分戒也不犯。特別是還嚴格要求後學亦必須如此遵行,如蓮花生大師雲:“外在實行依照經部宗,具細取舍因果之必要。”

  修法者人人都必須守持清淨戒律,這一點和各自的能力、福報也沒有關系。沒有任何教證顯示破戒且未忏淨之人不墮惡趣。《普賢上師言教》中講過:“所謂上師的悲心,是指以慈悲心攝受弟子,宣說甚深教言及取舍之教理,依照如來言教開示解脫勝道,除此外沒有任何更殊勝的大悲心。”如果弟子破了根本戒又想依靠上師叁寶的加持,死後不墮惡趣而往生佛國淨土,顯然這是不可能的。因爲因果不會錯亂空耗,他自己的破戒罪業不淨時,雖然上師叁寶有大悲心,但破戒是直接違背了上師的大悲事業之事,所以,縱然上師叁寶的悲心再大,也無法改變他的命運。

  總之,別解脫戒是密乘和顯宗大小乘學人所應共同受持的戒律。叁乘法要均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恩賜的對治煩惱的正法甘露,我們不能妄加取舍。大乘顯密弟子必須同時修學小乘的法要,具備小乘的功德,而小乘修學人也最好能進而修菩提心進入大乘顯宗和密宗。

  第叁節、傳法上師首需重戒

  任何一位傳授佛法的上師,無論他傳小乘、大乘還是密乘的法,都需要護持清淨的戒律,若破了最重要的根本戒,他已不能修成叁乘佛法的殊勝果位,更無法成爲一名具足法相的上師。

  戒律清淨的比丘(尼)或沙彌(尼)才可給居士傳戒,《律本事》中還雲:傳戒者必須爲受戒者講解戒律的學處,否則就象把利劍交給了瘋子,瘋子四處砍殺人命,徒增禍患一樣。

  對于大乘來說,守持戒律及通達戒律學處,而且有能力傳授菩薩戒的人,才有資格成爲顯宗大乘的合格上師。在印度班智達旃陀羅閣彌所著的《菩薩戒二十頌》(菩薩律儀二十頌)中雲:

  從彼具有勝智力,具戒上師前受之。

  即弟子應在嚴謹持戒(具戒)、精通戒律儀軌(勝智)並有能力傳戒(勝力)的具相上師前求受菩薩戒。

  在無上金剛乘而言,印度大成就者菩提密所著的《密宗道次論》中提出了金剛上師的法相,最重要的幾條是:具足叁昧耶;通達灌頂等儀軌;通過修持上師的竅訣,已生起了修法的暖相等。

  第四節、持戒清淨的標准

  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在《教誨甘露明點》中說:

  何爲清淨持戒者,佛經論典所宣說,

  一切取舍守如眼,濁時雖然極難得,

  小乘菩提金剛乘,各道成就之違緣,

  根本墮罪與自續,常非並存爲淨戒。

  其大義是,能做到如經論中所宣說的,守護戒律的一切學處就如同守護自己眼睛一樣的人,在五濁惡世的末法時代中已是非常希有難得了,如果有人自相續中遠離了小乘、大乘以及密乘的根本墮罪,那麼他就已是五濁惡世之末法時代中的持戒清淨的人了。對此在第二部分中將引用教證說明。

  在此守持根本戒的基礎上,應盡力守持叁乘戒律的支分戒,如此對自己而言,能增上功德,減少過失,對他人而言,如果一個人戒律清淨,別人見了,自然會生起恭敬之心,使他們種下善根,從而使佛法在世間上能長盛不衰。

  第五節、末法時代更應持戒

  現在已是末法時代,持戒的人與客觀環境都不如當年世尊在世之時。當年的修道氣氛濃郁,人的根機深厚,戒律清淨,而現在修道氣氛淡薄,破戒障緣大大增多,衆生的根機也遠不如從前,煩惱越來越熾盛,故持戒的難度越來越大。但現在如能盡力清淨持戒,所獲的功德也會遠遠超過從前正法時代。

  《等持王經》雲:

  經恒沙數劫,無量諸佛前,

  供養諸幢幡,燈鬘飲食等。

  若于正法壞,佛教將滅時,

  日夜持一戒,其福勝于彼。

  其義爲,正法時代的人,在恒河沙數劫中,以種種上妙供品供養無量諸佛的功德固然很大,但尚不如末法時代修行人一日一夜持守一條戒的勝利。

  另《大乘無量壽經》也說,在娑婆世界之五濁惡世中精進修行,守持一日一夜的淨戒,比在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的功德更大。

  因此我們也不要因爲處于末法時代而自怨自艾,而應多思維末法時代持淨戒的利益,斷除疑惑而努力持戒。若在這種惡劣情況下産生厭離心、出離心,而精進持戒修學,其修持的進展速度也會很快。

  第六節、戒律與修行

  有些人對證悟成就非常渴慕,尤其想在很快時間裏能證到大圓滿的境界,但對戒律這些基礎法要卻不感興趣,或者認爲在證悟後再來守持清淨戒律也不遲,這種觀念顯然顛倒了因果。大恩上師法王在他的《勝利道歌·天鼓妙音》中,強調了修法的前後次第,指出欲想證悟大圓滿,必須先有清淨的叁昧耶,欲想獲得大乘出世的智慧,必須先有清淨的菩薩戒,同樣欲想得到小乘羅漢果,必須先有清淨的小乘別解脫戒,這叁者又是以後後爲因,前前爲果。如果沒有清淨的戒律作保障,佛陀所傳的八萬四千法門一個也不會修成,這就象一位司機,無論他的技術多麼娴熟,他首先考慮的必須是安全,如果他違規駕駛,終將一失足成千古恨,使前功盡棄。

  在末法時代,修行人毫無疑問地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內外密違緣和障礙,那我們應對此作出怎樣的回應呢?佛在《般若波羅密多攝頌》中就曾說:在外境上我們應對上師叁寶生起不退信心,對六道衆生生起無僞的悲心,虔誠地皈依祈禱上師叁寶,從內心而言,應堅固自己的誓願,並生起智慧。只要具足這四種條件,無論是內、外、密違緣,都會自然消退,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也曾在教言中這樣強調過。在末法時代,只要具足以上四點,修法上的違緣就象天空中的烏雲,被強風卷去了一樣,此修行人可圓滿得到上師叁寶之加持,對輪回中的衆生也永遠不生煩惱,不會舍棄。

  《般若十萬頌》和《現觀莊嚴論》中都指出,善知識有兩種,一種是外在的善知識,一種是內在的善知識。外在善知識即是叁寶和叁寶的總集——金剛上師,祈禱叁寶和修上師瑜伽可以獲得殊勝的加持,內在的善知識是以堅定的信心極快生起的證悟智慧,和很快生起大乘菩提心的主要方便大悲心這兩者的雙運。若具智慧,修行人就不會流轉輪回,也不會産生違緣,若有悲心,就具足發菩提心的方便,就不會舍棄六道有情。這四種法要是佛所傳的八萬四千法門的總持,其余的聞思修都是爲增上這四個修法。修行者若具足了這四法,就象一個人有了雙眼和手足一樣便利,可以順利到達解脫城,進而利益天下衆生。

  我們是否是真正的叁寶弟子,應從內心觀察決定,若內心中未曾真正皈依叁寶,則不是叁寶弟子,不是內道的修行人,那就當然得不到叁乘佛法的戒體。對于一個修行人而言,精通叁藏十二部的經論當然值得贊歎,但祈禱叁寶與上師瑜伽的修法則更爲重要。因爲這是從凡夫直到聖者菩薩在外境上主要修持的兩個法門,尤其是末世剛強難調的衆生更要修上師瑜伽,上師爲叁寶總集,易獲加持,與叁寶相應,在內心産生出悲心與信心的功德。

  有些人去問活佛、堪布、瑜伽士,自己的修行怎樣?其實,我們修行的程度之高下,只要觀察自己的相續(內心),貪嗔癡是不是很重,和以前比較有沒有明顯減少,對上師有否不退的信心和恭敬心,對衆生有沒有悲心、菩提心,有沒有經常說別人或金剛道友的過失,對治煩惱的力量是增強還是減弱了等等,就可以很容易知道自己的修行高下。如全是違品出現,那無論依止了成就多大的上師,得到了多高的灌頂、傳承,修了多殊勝的本尊法,都不能掩蓋自己修法的低劣。我們無論采取何種修法,都是以調伏煩惱爲中心,若煩惱反而增上熾燃,又怎好意思認爲自己的修法水平在不斷提高呢?

  有人驚奇于人在天空飛翔,或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四大無礙等的神迹,但要在水中暢遊,魚類也能做得到,小鳥也有能力在空中自由飛翔。而在聖者眼中,能在末法時代受持淨戒才是非常希有的,這才…

《走向解脫(叁乘戒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安忍波羅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