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與慈悲和智慧相應,從一切處去實踐,無論是在靜中還是在動中,都能安于一心,如如不動,不被外境所左右。這種禅正如永嘉玄覺禅師所說的:“行也禅,坐也禅,語默動靜體安然。”65即在行住坐臥之中,曆境煉心,于一切法不取不執著,心如如不動,這才是禅真正的生命和內涵。修習禅定能對治散亂。我們的心是很散亂的,心猿意馬,沒有一刻的停息,通過禅定能使躁動不安的心安靜下來,得到法喜覺悟解脫。修禅定也要般若來指導,照見諸法如幻如化,心不隨境轉,如如不動則不亂,也不貪著禅定中的喜悅;而世間修禅者往往容易住禅定中,貪著禅悅,依般若觀照則能遠離禅味的貪著,于一切處無所執著。所以《大般若經》說:“諸菩薩摩诃薩以無思而爲方便,圓滿靜慮波羅蜜多,有味無味不可得故。”66即是要以般若爲指導來修禅定。
6般若:般若就是智慧,是了達一切法緣起性空,非空非有的智慧。智慧是佛法的特點,也是佛法的核心。成佛,就是智慧的成就。前面所講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五種波羅蜜都要在般若的指導下來修,否則只是修世間有漏善法,而非無漏解脫的佛法,不能從生死的此岸到達解脫的彼岸,般若波羅蜜是六度中的指南針。不過般若雖攝導萬行,但它也需萬行來莊嚴,所以般若與其他五度是息息相關的。大乘的般若是悲智雙運,既不同于凡夫的執著事相,也不同于二乘的偏空偏慧,般若空慧的價值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實現和體現。如此悲智不二的妙慧才能自利利他,乃至究竟解脫。
以上六度是菩薩自行化他、利樂有情的大行、大願。這六度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修這六度應該六度齊修,不可偏廢。假使持戒而不修布施,則不能攝化有情;布施而不持戒則難以進修定慧;忍辱而不精進則道業難成;精進而不忍辱,則魔障難消;禅定而無智慧,則固執難通;智慧而無禅定,則凡情易動,所以應六度齊修才能圓滿自利利他之行,圓滿人生。六度中前叁度可以攝爲佛教的戒學,第五度禅定既定學,第六度般若即慧學,而第四度精進可貫穿于這佛教的戒、定、慧叁學之中。所以六度也即是佛教的戒、定、慧叁學,同時六度中前叁度可以說是成佛的福德資量,後叁度是智慧資量,成佛就是福德與智慧兩足尊,修六度能讓我們積累福德、智慧資量,圓成佛道,自利利他,圓滿人生。
綜上所述,般若乃是佛教的根本智慧。般若爲大乘道體,爲五度眼目,爲般若所攝持,萬行始能到達究竟的佛果。般若是解脫道的先導,也是解脫道的主體,因此般若在佛法中占有重要地位。般若也猶如大火聚,能遍破衆生一切戲論妄執。一切衆生因我法二執而有種種煩惱痛苦,依般若乃能究竟解脫煩惱到彼岸,因此般若對現代人的心靈生活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以般若智慧破我執,就能實現生命的轉換;以般若智慧破法執,就能實現生命的圓滿自由。以般若智慧爲指導廣修六度萬行,可以自利利他,圓滿人生,乃至最終圓成佛道。
〔1〕《大智度論》卷六二,《大正藏》第25冊,第496頁中。
〔2〕《大智度論》卷七0,《大正藏》第25冊,第552頁上。
〔3〕《大智度論》卷四叁,《大正藏》第25冊,第370頁中
〔4〕《肇論·般若無知論》,《大正藏》第45冊,第48頁上。
〔5〕《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一,《大正藏》第8冊,第376頁中。
〔6〕《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十,《大正藏》第8冊,第302頁中
〔7〕《大智度論》卷十八,《大正藏》第25冊,第190頁上。
〔8〕《雜阿含經》卷十,《大正藏》第2冊,第67頁上。
〔9〕《中觀論頌·觀四谛品第二十四》,《大正藏》第30冊,第33頁中。
〔10〕《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正藏》第8冊,第848頁下。
〔11〕《大智度論》卷八五,《大正藏》第25冊,第655頁下。
〔12〕《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8冊,第749上。
〔13〕《大智度論》卷一00,《大正藏》第25冊,第755頁
〔14〕《大智度論》卷四叁,《大正藏》第25冊,第370頁上。
〔15〕《肇論·般若無知論》,《大正藏》第45冊,第181頁中。
〔16〕《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藏》第8冊,第278頁中。
〔17〕楊曾文:《敦煌新本六祖壇經》,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頁。
〔18〕《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8冊,第705頁中。
〔19〕同上,第848頁下。
〔20〕同上,第752頁中。
〔21〕竺摩法師:《金剛經講話》,澳門佛學研究社1986年版,第3頁。
〔22〕《大智度論》卷九九,《大正藏》第25冊,第747頁上。
〔23〕《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十四,《大正藏》第28冊,第320~320頁下。
〔24〕《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一,《大正藏》第8冊,第368上~369頁下。
〔25〕同上,第369頁下。
〔26〕《大般若波羅蜜經》卷十五,《大正藏》第5冊,第79頁中。
〔27〕《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叁五一,《大正藏》第6冊,第803頁下。
〔28〕《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叁五五,《大正藏》第6冊,第827頁下。
〔29〕《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正藏》第8冊,第848頁下。
〔30〕《大智度論》卷十八,《大正藏》第25冊,第190頁下。
〔31〕T.R.V.Murti著,郭忠生譯:《中觀哲學》,《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65冊,華宇出版社1984年版,第438頁。
〔32〕《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正藏》第8冊,第848頁下。
〔33〕《妙雲集》中編之第五《成佛之道》,臺灣正聞出版社1992年版,第200頁。
〔34〕依《成唯識論》說,我執有四種表現狀態,即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如在《成唯識論》卷四中說:“我癡者,謂無明,愚于我相,迷無我理,故名我癡。我見者,謂我執,于非我法,妄計爲我,故名我見。我慢者,謂倨傲,恃所執我,令心高舉,故名我慢。我愛者,謂我貪,于所執我,深生耽著,故名我愛。” 佛教把這四者稱爲四根本煩惱。詳見《成唯識論》卷四,《大正藏》第31冊,第22頁中。
〔35〕《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之第五《金剛經》,臺灣佛光山宗務委員會1996年版,第182頁。
〔36〕《大智度論》卷十八,《大正藏》第25冊,第190頁下。
〔37〕T.R.V.Murti著,郭忠生譯:《中觀哲學》,《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65冊,華宇出版社1984年版,第422頁。
〔38〕《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八,《大正藏》第3冊,第327頁上。
〔39〕《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四,《大正藏》第3冊,第309頁中。
〔40〕弘學編釋:《楞嚴簡注》,巴蜀書社2002年版,第28頁。
〔41〕《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8冊,第751頁中。
〔42〕《雜阿含》卷十,《大正藏》第2冊,第69頁上。
〔43〕《雜阿含》卷四七,《大正藏》第2冊,第340頁上。
〔44〕《成唯識論》卷一,《大正藏》第31冊,第2頁上。
〔45〕《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正藏》第8冊,第848頁下。
〔46〕《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8冊,第749頁上。
〔47〕同上,第750頁中。
〔48〕同上,第751頁下。
〔49〕同上,第752頁上。
〔50〕同上,第749頁上。
〔51〕同上,752頁上。
〔52〕宋宗紹編:《禅宗無門關》,《大正藏》第48冊,第295頁中。
〔53〕《華嚴經》卷四十,《大正藏卷》第10冊,第845頁上。
〔54〕《佛說寶雨經》卷一,《大正藏》第16冊,第286頁下。
〔55〕《攝大乘論本》卷中,《大正藏》第31冊,第144頁中。
〔56〕《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8冊,第749頁上。
〔57〕《四分律刪補羯摩序》,《大正藏》第40冊,第492頁上。
〔58〕《佛遺教經》,《大正藏》第12冊,第1111頁上。
〔59〕《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二,《大正藏》第5冊,第11頁下。
〔60〕《四十二章經》,《大正藏》第17冊,第722頁下。
〔61〕《佛遺教經》,《大正藏》第12冊,第1111頁中。
〔62〕《攝大乘論本》卷中,《大正藏》第31冊,第144頁中。
〔6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8冊,第750頁中。
〔64〕《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二,《大正藏》第5冊,第11頁下。
〔65〕《永嘉證道歌》,《大正藏》第48冊,第396頁上。
〔66〕《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二,《大正藏》第5冊,第11頁下。
《般若智慧與現代人的心靈生活(釋法緣)》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