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智慧与现代人的心灵生活(释法缘)▪P5

  ..续本文上一页执,使人的认识能力发生突变,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存在的体认也将有所增进。

  在般若智慧的观照下,一切诸法都是由因缘条件和合而生,相依相待,没有真实的自性,正如《金刚经》中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50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51这就是要人们面对认识对象时,能够恒常细心地体会一切存在现象无非都是因缘合和而成的,暂生暂灭,无常瞬间即逝,没有真实的自性。即使是印度小乘论师把实物世界分析至最小单位,但这最小的元素,也还是缘起没有自性的。如果我们对一切存在现象能恒常持续地以此种方式予以观照、了解,在一切时间、一切地点以此种方式予以了解,在起心动念的任何瞬间以此种方式予以了解,我们本能的法执最终将会突破。如果能突破法执,处处以般若智慧去观照人生,不住于相、随缘自在、不为物役,就不会被外境所动,被八风所吹,这样才是真正自由自在之人,佛教称之为洒脱。这样就将我们的生命从狭隘、偏执、封著、沦没中提升出来,这就实现了生命的圆满自由。这种生命的圆满自由,正如禅宗一首诗中所说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52春天看百花开放,秋天赏月色美景,夏天享凉风暂至,冬天观大雪纷飞。没有对我、对法执著的境界是这样的任性自然、自在无碍。所以若能处处以般若智慧去观照人生,就可以做一个洒脱、自由、自在之人。

  (三)以般若智慧为指导广修六度万行圆满人生

  一切众生要解脱烦恼生死,必须要依靠般若空慧,才能离烦恼而得解脱,解脱道的观慧唯一是空无我慧。然而大乘般若的妙用,不仅是为个人的生死解脱,而重在利他的万行,即以大悲为本,无所得为大便,策导万行,普度众生。以万行的因花,庄严无上的佛果。所以大乘的般若智慧不同于二乘的沉空滞寂,它是要以大悲为本,悲智双运,积极入世,在般若的引导下,广做空花水月的佛事,于利他中,圆满自己的人格,圆满自己的人生,乃至福慧两种资粮具足而成就佛道。

  佛教的修行方法很多,但是六波罗蜜是大乘菩萨道至高无上的修行法门,我们要想自觉觉他、自利利他,非得行六波罗蜜,方能福慧圆满,成就佛道。六度是诸佛的无尽法藏,统摄了一切万行。

  1布施: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施舍,有三种:(1)财施,即用物质或金钱来布施,这种布施也叫做外财施。如果是用身体的布施,如把自己的皮肤移植给受伤的人,捐器官、捐血液给需要的患者就属于内财施;(2)法施,即用佛法去开导他人,解脱他的人生痛苦;或传授给他人谋生的技能。法施的意义、作用、功德要比财布施更大,所以佛经中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53(3)无畏施,给人勇气胆量乃至安慰都可叫作无畏施。

  如果能修布施不但可以利益别人,也可以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利益。布施能破除我们内在的悭贪和吝啬,乃至破除对财物的贪著,如《宝积经》云:“由布施故,得断三种毒:所谓悭吝、嫉妒、恶思。”54布施还能破除贫穷及能引得广大财位,如《摄大乘论》卷二云:“又能破裂悭吝贫穷及能引得广大财位福德资粮故名曰施。”55

  当然我们在修布施时要以般若作为指导,在布施时要做到不见有能施的我、也不见有接受布施的人,也不执著所施舍的财物,如是三轮体空才是真正的布施。这种布施也称为无相布施,如《金刚经》中说:“菩萨不应住色布施,不应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56无相布施,因布施与空性契合,空性无量无边,所以施福亦无量无边,不住相布施功德如广大虚空,不可穷尽。

  2持戒:六度的第二度是持戒。持戒在佛法里非常重要,整个佛法的修行不外乎戒定慧三学。三学又称为三无漏学,此三无漏学就是三种解脱烦恼的法门或学问。在三学中,以戒为首,戒是根本,也是佛法久住世间的基石,所以《四分律删补随机羯摩序》中说:“戒为无上菩提本。”57持戒是为了护念众生,菩萨正是因为不忍心伤害、恼乱众生,所以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等。持戒可以和乐众生,因为严持戒律,对别人就不构成威胁,所以可以和乐大众。而且持戒还能安邦定国,一个国家之中,只要一人持戒,就一人健全,一家持戒则一家健全,如果一个国家中人人能持戒,则社会必定和谐安定。在监狱中那些失去自由受刑之人,必定是犯了如杀、盗、淫等戒律,所以一个国家之中若能人人持戒,则能国泰民安。

  戒又分为出家戒和在家戒,或分为声闻戒和菩萨戒。声闻戒是七众别解脱戒。七众指的是在家两众(优婆塞、优婆夷),出家五众(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出家、在家七众所持的戒律若能够遵守一分,就得一分解脱;能够遵守二分,能得二分解脱,所以称为别解脱戒。菩萨戒,即菩萨所受的戒,菩萨戒的内容称为三聚禁戒:既摄律仪戒,是止息一切恶行的戒律,包括五戒、十戒乃至七众别解脱戒,是无恶不断;摄善法戒,是奉行一切善行的戒律,无善不修;饶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众生的戒律,无生不度。通过持戒不仅能利益众生,还能使我们自身身、口、意三业清净,关闭一切诸恶趣门,不致于造恶业而堕落到恶道。通过持戒还能获得正定,因为如果一个人无恶不作,内心就会不得安宁,假如不犯杀、盗、淫等戒,在修定的时候就容易入定,而能得正定,如《佛遗教经》中说:“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持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犯。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能生。”58

  持戒也要在般若的指导下,才能圆满。我们虽然自己严持戒律不犯,但不要有执著的心,如果有执著的心,就会有自己持清净而别人不清净的分别,如果是这样就不可以称为持戒波罗蜜。《大般若经》说:“诸菩萨摩诃萨以无护而为方便,圆满净戒波罗蜜多,犯无犯相不可得故。”59这就是告诉我们应用无所著的心来持戒,虽持而不执著,才能持戒圆满清净。

  3忍辱:就是安于忍耐,意志坚定,经得起打击,受得了磨难,不管怎样艰苦,都能保持自己不受外来的影响而改变宗旨,或者引生罪恶。忍辱有三种:(1)耐怨害忍:如有冤家仇人来损害,或是非礼诽谤,种种无理刁难,能够忍辱,不生恨,不加报复;(2)安受苦忍:即在修行及度化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恶劣条件,如身体病弱,天气冷热,大风、大雨、大寒,衣食不具等恶劣环境,种种痛苦,艰难的环境,都能泰然处之,安心忍受;(3)谛察法忍:谛即真谛,察即观察,法即佛法。指菩萨以般若智慧审查诸法实相,了达诸法空无自性之法义,知道诸法皆空,刹那生灭,无有实体可以执著,故处逆境或顺境中,心能平静忍受,泰然处之。此忍为耐怨害忍和安受苦忍之所依。

  通常我们对忍辱认识不足,认为忍辱是一种无能的表现,而在佛教看来,真正能忍的人,方可名为有力大人,忍辱可以防护我们的真心。如《四十二章经》云:“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无怨,必为人尊。”60《佛遗教经》云:“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又说:“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为入道智慧人也。”61可见,忍辱是一种人格力量,是一种智慧。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时就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用他超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坚忍不拔,而最终成佛。忍辱能对治恨,一个人倘若充满憎恨心,缺乏忍的涵养,就会产生愤怒,而火烧功德林;具备忍辱的涵养,就不会有嗔恨愤怒了,对于别人的伤害你能心平气和,和颜相向,就很难树立怨仇。因而忍的涵养又能使彼此和谐,内心安祥,忍辱就是指自己和别人都能得到一种安稳的修养,所以《摄大乘论》卷二云:“能灭尽忿怒怨仇及能善住自他安隐故名为忍。”62而且我们修行也要以忍辱做为基础,要布施、持戒,就要有忍辱的基础,不能忍辱,布施和持戒将功败垂成,所以忍辱对于学佛的人来说非常的重要。

  忍辱也要以般若作为指导,在忍辱的时候,心不动,不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如《金刚经》说:“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恨。”63佛陀回忆当初他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时,之所以能够忍辱,是因为无我相,因此要能以般若观照,通达性空,了知诸法如幻如化,无我无人,自然心不为境所动,成就忍辱法门。

  4精进:纯一无杂称为精,勇猛直进称为进。修菩萨道,自利利他,当以纯一直进之心,断妄念,去执著,自度度人,无有退堕。精进有三种:(1)披甲精进,这是比喻菩萨在止恶断烦恼时犹如勇士披上铠甲上阵杀敌,无所畏惧,勇猛不懈;(2)修善法精进,是精进修习一切善法,毫不松懈;(3)饶益有情精进,是精进不息的饶益一切有情,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修学不厌,教化不倦,即使下地狱也在所不辞,如地藏王菩萨,终年在地狱中救度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精进度体现了佛教积极精进的大无畏精神。精进能止息恶法,对治懈怠成就善法,乃至令善法日益增长。精进也要在般若引导下,虽勇猛精进而不执著,不分别我在精进,别人在懈怠,以无所著的心勤修善法,圆成佛道。所以《大般若经》说:“诸菩萨摩诃萨以无勤而为方便,圆满精进波罗蜜多,身心勤怠不可得故。”64

  5禅定:又名静虑,即是止息一切妄想,使心安住一境,就名为禅定。禅定有很多种,有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大乘菩萨所修的禅定属于最上乘禅,这种禅不一定是静坐,静坐只是初学人的方便,菩萨所修的禅定要…

《般若智慧与现代人的心灵生活(释法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