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智慧與現代人的心靈生活(釋法緣)▪P5

  ..續本文上一頁執,使人的認識能力發生突變,在此基礎上我們對存在的體認也將有所增進。

  在般若智慧的觀照下,一切諸法都是由因緣條件和合而生,相依相待,沒有真實的自性,正如《金剛經》中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50又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51這就是要人們面對認識對象時,能夠恒常細心地體會一切存在現象無非都是因緣合和而成的,暫生暫滅,無常瞬間即逝,沒有真實的自性。即使是印度小乘論師把實物世界分析至最小單位,但這最小的元素,也還是緣起沒有自性的。如果我們對一切存在現象能恒常持續地以此種方式予以觀照、了解,在一切時間、一切地點以此種方式予以了解,在起心動念的任何瞬間以此種方式予以了解,我們本能的法執最終將會突破。如果能突破法執,處處以般若智慧去觀照人生,不住于相、隨緣自在、不爲物役,就不會被外境所動,被八風所吹,這樣才是真正自由自在之人,佛教稱之爲灑脫。這樣就將我們的生命從狹隘、偏執、封著、淪沒中提升出來,這就實現了生命的圓滿自由。這種生命的圓滿自由,正如禅宗一首詩中所說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52春天看百花開放,秋天賞月色美景,夏天享涼風暫至,冬天觀大雪紛飛。沒有對我、對法執著的境界是這樣的任性自然、自在無礙。所以若能處處以般若智慧去觀照人生,就可以做一個灑脫、自由、自在之人。

  (叁)以般若智慧爲指導廣修六度萬行圓滿人生

  一切衆生要解脫煩惱生死,必須要依靠般若空慧,才能離煩惱而得解脫,解脫道的觀慧唯一是空無我慧。然而大乘般若的妙用,不僅是爲個人的生死解脫,而重在利他的萬行,即以大悲爲本,無所得爲大便,策導萬行,普度衆生。以萬行的因花,莊嚴無上的佛果。所以大乘的般若智慧不同于二乘的沈空滯寂,它是要以大悲爲本,悲智雙運,積極入世,在般若的引導下,廣做空花水月的佛事,于利他中,圓滿自己的人格,圓滿自己的人生,乃至福慧兩種資糧具足而成就佛道。

  佛教的修行方法很多,但是六波羅蜜是大乘菩薩道至高無上的修行法門,我們要想自覺覺他、自利利他,非得行六波羅蜜,方能福慧圓滿,成就佛道。六度是諸佛的無盡法藏,統攝了一切萬行。

  1布施: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施舍,有叁種:(1)財施,即用物質或金錢來布施,這種布施也叫做外財施。如果是用身體的布施,如把自己的皮膚移植給受傷的人,捐器官、捐血液給需要的患者就屬于內財施;(2)法施,即用佛法去開導他人,解脫他的人生痛苦;或傳授給他人謀生的技能。法施的意義、作用、功德要比財布施更大,所以佛經中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53(3)無畏施,給人勇氣膽量乃至安慰都可叫作無畏施。

  如果能修布施不但可以利益別人,也可以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利益。布施能破除我們內在的悭貪和吝啬,乃至破除對財物的貪著,如《寶積經》雲:“由布施故,得斷叁種毒:所謂悭吝、嫉妒、惡思。”54布施還能破除貧窮及能引得廣大財位,如《攝大乘論》卷二雲:“又能破裂悭吝貧窮及能引得廣大財位福德資糧故名曰施。”55

  當然我們在修布施時要以般若作爲指導,在布施時要做到不見有能施的我、也不見有接受布施的人,也不執著所施舍的財物,如是叁輪體空才是真正的布施。這種布施也稱爲無相布施,如《金剛經》中說:“菩薩不應住色布施,不應住聲、香、味、觸、法布施,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56無相布施,因布施與空性契合,空性無量無邊,所以施福亦無量無邊,不住相布施功德如廣大虛空,不可窮盡。

  2持戒:六度的第二度是持戒。持戒在佛法裏非常重要,整個佛法的修行不外乎戒定慧叁學。叁學又稱爲叁無漏學,此叁無漏學就是叁種解脫煩惱的法門或學問。在叁學中,以戒爲首,戒是根本,也是佛法久住世間的基石,所以《四分律刪補隨機羯摩序》中說:“戒爲無上菩提本。”57持戒是爲了護念衆生,菩薩正是因爲不忍心傷害、惱亂衆生,所以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等。持戒可以和樂衆生,因爲嚴持戒律,對別人就不構成威脅,所以可以和樂大衆。而且持戒還能安邦定國,一個國家之中,只要一人持戒,就一人健全,一家持戒則一家健全,如果一個國家中人人能持戒,則社會必定和諧安定。在監獄中那些失去自由受刑之人,必定是犯了如殺、盜、淫等戒律,所以一個國家之中若能人人持戒,則能國泰民安。

  戒又分爲出家戒和在家戒,或分爲聲聞戒和菩薩戒。聲聞戒是七衆別解脫戒。七衆指的是在家兩衆(優婆塞、優婆夷),出家五衆(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出家、在家七衆所持的戒律若能夠遵守一分,就得一分解脫;能夠遵守二分,能得二分解脫,所以稱爲別解脫戒。菩薩戒,即菩薩所受的戒,菩薩戒的內容稱爲叁聚禁戒:既攝律儀戒,是止息一切惡行的戒律,包括五戒、十戒乃至七衆別解脫戒,是無惡不斷;攝善法戒,是奉行一切善行的戒律,無善不修;饒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衆生的戒律,無生不度。通過持戒不僅能利益衆生,還能使我們自身身、口、意叁業清淨,關閉一切諸惡趣門,不致于造惡業而墮落到惡道。通過持戒還能獲得正定,因爲如果一個人無惡不作,內心就會不得安甯,假如不犯殺、盜、淫等戒,在修定的時候就容易入定,而能得正定,如《佛遺教經》中說:“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持戒,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犯。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能生。”58

  持戒也要在般若的指導下,才能圓滿。我們雖然自己嚴持戒律不犯,但不要有執著的心,如果有執著的心,就會有自己持清淨而別人不清淨的分別,如果是這樣就不可以稱爲持戒波羅蜜。《大般若經》說:“諸菩薩摩诃薩以無護而爲方便,圓滿淨戒波羅蜜多,犯無犯相不可得故。”59這就是告訴我們應用無所著的心來持戒,雖持而不執著,才能持戒圓滿清淨。

  3忍辱:就是安于忍耐,意志堅定,經得起打擊,受得了磨難,不管怎樣艱苦,都能保持自己不受外來的影響而改變宗旨,或者引生罪惡。忍辱有叁種:(1)耐怨害忍:如有冤家仇人來損害,或是非禮誹謗,種種無理刁難,能夠忍辱,不生恨,不加報複;(2)安受苦忍:即在修行及度化過程中所存在的種種惡劣條件,如身體病弱,天氣冷熱,大風、大雨、大寒,衣食不具等惡劣環境,種種痛苦,艱難的環境,都能泰然處之,安心忍受;(3)谛察法忍:谛即真谛,察即觀察,法即佛法。指菩薩以般若智慧審查諸法實相,了達諸法空無自性之法義,知道諸法皆空,刹那生滅,無有實體可以執著,故處逆境或順境中,心能平靜忍受,泰然處之。此忍爲耐怨害忍和安受苦忍之所依。

  通常我們對忍辱認識不足,認爲忍辱是一種無能的表現,而在佛教看來,真正能忍的人,方可名爲有力大人,忍辱可以防護我們的真心。如《四十二章經》雲:“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無怨,必爲人尊。”60《佛遺教經》雲:“忍之爲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力大人。”又說:“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爲入道智慧人也。”61可見,忍辱是一種人格力量,是一種智慧。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就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用他超人的意志,頑強的毅力,堅忍不拔,而最終成佛。忍辱能對治恨,一個人倘若充滿憎恨心,缺乏忍的涵養,就會産生憤怒,而火燒功德林;具備忍辱的涵養,就不會有嗔恨憤怒了,對于別人的傷害你能心平氣和,和顔相向,就很難樹立怨仇。因而忍的涵養又能使彼此和諧,內心安祥,忍辱就是指自己和別人都能得到一種安穩的修養,所以《攝大乘論》卷二雲:“能滅盡忿怒怨仇及能善住自他安隱故名爲忍。”62而且我們修行也要以忍辱做爲基礎,要布施、持戒,就要有忍辱的基礎,不能忍辱,布施和持戒將功敗垂成,所以忍辱對于學佛的人來說非常的重要。

  忍辱也要以般若作爲指導,在忍辱的時候,心不動,不執著我相、人相、衆生相,如《金剛經》說:“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恨。”63佛陀回憶當初他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時,之所以能夠忍辱,是因爲無我相,因此要能以般若觀照,通達性空,了知諸法如幻如化,無我無人,自然心不爲境所動,成就忍辱法門。

  4精進:純一無雜稱爲精,勇猛直進稱爲進。修菩薩道,自利利他,當以純一直進之心,斷妄念,去執著,自度度人,無有退墮。精進有叁種:(1)披甲精進,這是比喻菩薩在止惡斷煩惱時猶如勇士披上铠甲上陣殺敵,無所畏懼,勇猛不懈;(2)修善法精進,是精進修習一切善法,毫不松懈;(3)饒益有情精進,是精進不息的饒益一切有情,菩薩爲了利益一切衆生修學不厭,教化不倦,即使下地獄也在所不辭,如地藏王菩薩,終年在地獄中救度衆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精進度體現了佛教積極精進的大無畏精神。精進能止息惡法,對治懈怠成就善法,乃至令善法日益增長。精進也要在般若引導下,雖勇猛精進而不執著,不分別我在精進,別人在懈怠,以無所著的心勤修善法,圓成佛道。所以《大般若經》說:“諸菩薩摩诃薩以無勤而爲方便,圓滿精進波羅蜜多,身心勤怠不可得故。”64

  5禅定:又名靜慮,即是止息一切妄想,使心安住一境,就名爲禅定。禅定有很多種,有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大乘菩薩所修的禅定屬于最上乘禅,這種禅不一定是靜坐,靜坐只是初學人的方便,菩薩所修的禅定要…

《般若智慧與現代人的心靈生活(釋法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