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智慧与现代人的心灵生活(释法缘)▪P4

  ..续本文上一页失了自我及内心安祥宁静之真乐。若能以般若智慧观照,正见宇宙人生,如理而行,破除我法二执,就会拥有安乐、祥和、幸福、宁静的人生。

  四、般若智慧对现代人心灵生活的指导意义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般若对于现代人的心灵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既然现代人心灵生活中所出现的种种病苦、烦恼是因为我法二执所导致的,那么就要用般若智慧破除这两种执著,而得到解脱自在。般若主要的宗旨,就在于扫荡一切情执,不执著空有两边,而行合乎不二的中道第一谛。如《金刚经讲义》中说:“般若纲要非他,即是令于空有两边遣荡情执,务令罄尽,以显圆融中道。”35般若如大火聚,众生各式各样的执著,一触到般若都不能存在。所以《大智度论》说:“般若波罗蜜,譬如大火焰,四边不可取。”36 般若能遍破一切妄执,断息一切戏论,众生所有的烦恼、执著都会被般若智慧的火花燃烧殆尽。般若是对治无明、执著的利器,所以《金刚经》以金刚来比喻般若。因为般若智慧之锐利能断除众生的种种妄执、烦恼,众生各种纷纭复杂的烦恼、痛苦一碰到如金刚的般若智慧,就会冰消瓦解,荡然无存。所以依般若乃能究竟断除我法二执,从生死的此岸到达解脱涅的彼岸。这也是中观学派修行解脱观的主要理念,中观认为般若对于我们的种种烦恼、执著,有绝对的对治能力,也即是说,中观肯定我们可以透过相当的努力,以免除痛苦忧虑的侵扰得大自在、大解脱。37那么怎样以般若智慧破我法二执呢?不外由文字般若而起观照,由观照而达实相,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

  一切凡夫亲近善友,闻心地法,如理观察,如说修行,自作教他,赞励庆慰,如是之人,能断二障,速圆众行,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8

  又说:“诸法缘生皆是假,凡愚妄计以为我,即此从缘法非真,妄想分别计为有,若能断除于二执,当证无上大菩提。”39所以应依文字而起观照,以观照般若照破我法二执,解脱烦恼束缚通达实相。

  (一)以般若智慧破我执,实现生命的转换

  众生执著在五蕴假合的生命体中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那么在五蕴之中到底有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可得呢?以般若智慧观察在五蕴之中找不到常一、主宰的自我。

  构成有情生命体之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之五法。蕴,积聚义,类别义。五蕴也称为五阴,阴是遮蔽义,指此五法能遮蔽我人本觉真心,使之不得显现,故称五阴。五蕴中的色蕴,是指身体的物质现象,通常称为地、水、火、风四大。其中,骨骼、皮肤、肌肉、神经等称为地大;血液、脂肪、水分称为水大;体温称为火大,呼吸称为风大。受蕴:受,领纳义,即领略境界受纳于心,当我们面对顺境或逆境的时候,就会产生苦、乐、忧、喜、舍等不同的感受,所以受就是种种感受、感觉。想蕴:想,取像义,即在接触境界的时候,摄取境界于心,然后给它安立各种名称的心理活动。行蕴:行,迁流造作义。行是一种意志、意向、意欲的思维活动,经过内心的思维决断,就会生起种种善恶的心所,进而发动身体和语言的行动,造作或善或恶的业。识蕴:识,了别义。即对境界了别识知的心理活动。以上受、想、行、识属于心或精神作用,又以识蕴为主,识乃是精神现象的统觉作用。有情的生命体就是以这五蕴之物质和精神,也即色心二法和合而成,在这个由色心和合的生命体中,找不到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

  以色蕴来说,我们的色身每天都在不断的新陈代谢,从医学角度讲,我们体内的细胞,经过几天之后,就已经通通改换过了。我们的色身是如此念念迁谢,新新不住,从婴儿到少年、成年,每一天都在成长的过程中,时刻在变化迁移,直至逐渐地衰老、败坏,这正如《楞严经》中佛与波斯匿王的一段对话所说的: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消损,损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此充盛之时?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维,其变宁惟一纪二纪,实惟年变;岂惟年变,也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40

  色身既是如此的生灭变异,又怎么会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可得呢?受、想、行、识就更不用说了,我们的情绪、感受、思维、意志等心理,也都是在刹那刹那的生灭变迁,念念不住,前念生后念灭,生灭不已,正如《金刚经》中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41过去心早已过去,不可能保留到现在。现在的心念虽正在生,可是刹那不住,所以现在心也不可得,未来的心念还未生起,所以未来心不可得。所以在五蕴假合的生命体上,无论是从肉体、还是从精神上都找不到一个真实的自我。我们的生命体不过是由这五种元素互为条件组合而成,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不能成为人的永恒主宰者,我们的身体是缘生幻有的,所以没有常住性、永恒性、主宰性,五蕴分散,谁又是我?谁又来作主宰?五蕴是无我的。

  五蕴无我,无我也就是空,此空的意思是空去众生对自我的执著,空的是众生认为有常一、主宰的自我之自性见,并不是连缘起五蕴假合之我相也空之,否则就成了灭色取空,落入了断灭空,这就违背了般若所明的空义。般若的空在于空一切法的自性,但并不废缘起的假名,正所谓自性空而不碍缘起有,所以佛法所讲的空,并不是否定现象世界的假有,只是一切诸法都没有不变的自性和永恒的实体,是假有的存在,如幻如化,五蕴假合之我也复如是。所以在《杂阿含经》中说:“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复,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无实不坚固,无有我我所。”42佛以泡、沫、阳瞝等为喻来说明五蕴一一法皆如幻如化,没有真实的自性,所以五蕴假合的生命体是没有常一、主宰的自我可言。

  如是以般若智慧推理观照,在五蕴中找不到所谓常一、主宰的自我,所以是无我,而众生却偏偏执著有我,众生这种对自我的执著就是人生一切烦恼、痛苦的根源,所以佛教中把我执又称为烦恼障。我们应该用般若智慧来观照,通达无我的真理。如果能够通达无我的真理,就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生命,超越对自我的执著、对外物的追逐、对贪欲的痴迷,从而回归宇宙生命,与天地同体,与万物同根。发扬生命广阔的意义,以无我的精神去从事工作,坦然面对生活;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胸襟积极的做利他的事业,广修一切善,而心无所著。不再把生命的大海锁死在小我的天地里,受困其中,自私自利,唯利是图,一生只以满足自己的物欲为宗旨,只求自我的扩大与发展,而能打破我执,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之中,了悟到生命真正的价值所在。这样才能生活得充实、欢喜,而不至于迷失了自己,空虚、迷茫。能以无我的精神面对人生就不会感到身心压抑、紧张,而是宁静、从容、安祥。

  无我是佛教的精义,通达无我也才能断烦恼,如《杂阿含》卷四十七云:“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43《成唯识论》卷一云:“所信至教,皆毁我见,称赞无我。言无我见,能证涅,执著我见,沉沦生死。”44《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45佛教经典里到处都在阐明无我的道理,如《般若经》、《阿含经》、《金刚经》等,以《金刚经》来说,此经处处都在说无我,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46又曰:“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恨”。47又曰:“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48又曰:“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49这些都说明了无我的重要,如果我们能用般若智慧观照突破我执,通达无我,不但能使我们人格得到升华,还可以解脱生活中因我执而引起的种种烦恼痛苦,不受其束缚,乃能使生命活动以自主、自在的崭新形式表现出来,实现生命的转换。

  (二)以般若智慧破法执,实现生命的圆满自由

  人类心理上的重要执著,除了我执以外就是法执。众生因执著一切法为实有,产生自性见,进而起种种分别心,心随境转,或喜或忧,患得患失,不得自在。法执还会障碍人类对现象的正确认识,无法窥见事物之实际情态,所以佛教把法执又称之为所知障。如有人看到绳子误以为是蛇时,吓得魂飞魄散;再如佛灭度后的印度小乘论师认为三世实有,把有形的实物世界分析至最小单位极微,说有形的世界不是真实的,但是构成有形世界的最小元素极微则是真实存在的。以此他们还认为,由五蕴所构成的有情生命体虽不是真实的,但能构成有情生命体的这五种元素却是真实的。印度小乘论师的这种观点,表明他们对于宇宙人生并未放弃最后的法执。对存在现象的这种本能的法执,不仅阻碍了人类对存在现象的正确体认,而且也阻碍了人类认识能力最充分最圆满的发挥。必须以般若智慧破此种法…

《般若智慧与现代人的心灵生活(释法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