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智慧與現代人的心靈生活(釋法緣)▪P4

  ..續本文上一頁失了自我及內心安祥甯靜之真樂。若能以般若智慧觀照,正見宇宙人生,如理而行,破除我法二執,就會擁有安樂、祥和、幸福、甯靜的人生。

  四、般若智慧對現代人心靈生活的指導意義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般若對于現代人的心靈生活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既然現代人心靈生活中所出現的種種病苦、煩惱是因爲我法二執所導致的,那麼就要用般若智慧破除這兩種執著,而得到解脫自在。般若主要的宗旨,就在于掃蕩一切情執,不執著空有兩邊,而行合乎不二的中道第一谛。如《金剛經講義》中說:“般若綱要非他,即是令于空有兩邊遣蕩情執,務令罄盡,以顯圓融中道。”35般若如大火聚,衆生各式各樣的執著,一觸到般若都不能存在。所以《大智度論》說:“般若波羅蜜,譬如大火焰,四邊不可取。”36 般若能遍破一切妄執,斷息一切戲論,衆生所有的煩惱、執著都會被般若智慧的火花燃燒殆盡。般若是對治無明、執著的利器,所以《金剛經》以金剛來比喻般若。因爲般若智慧之銳利能斷除衆生的種種妄執、煩惱,衆生各種紛纭複雜的煩惱、痛苦一碰到如金剛的般若智慧,就會冰消瓦解,蕩然無存。所以依般若乃能究竟斷除我法二執,從生死的此岸到達解脫涅的彼岸。這也是中觀學派修行解脫觀的主要理念,中觀認爲般若對于我們的種種煩惱、執著,有絕對的對治能力,也即是說,中觀肯定我們可以透過相當的努力,以免除痛苦憂慮的侵擾得大自在、大解脫。37那麼怎樣以般若智慧破我法二執呢?不外由文字般若而起觀照,由觀照而達實相,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說:

  一切凡夫親近善友,聞心地法,如理觀察,如說修行,自作教他,贊勵慶慰,如是之人,能斷二障,速圓衆行,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38

  又說:“諸法緣生皆是假,凡愚妄計以爲我,即此從緣法非真,妄想分別計爲有,若能斷除于二執,當證無上大菩提。”39所以應依文字而起觀照,以觀照般若照破我法二執,解脫煩惱束縛通達實相。

  (一)以般若智慧破我執,實現生命的轉換

  衆生執著在五蘊假合的生命體中有一個常一、主宰的自我,那麼在五蘊之中到底有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我可得呢?以般若智慧觀察在五蘊之中找不到常一、主宰的自我。

  構成有情生命體之五蘊即色、受、想、行、識之五法。蘊,積聚義,類別義。五蘊也稱爲五陰,陰是遮蔽義,指此五法能遮蔽我人本覺真心,使之不得顯現,故稱五陰。五蘊中的色蘊,是指身體的物質現象,通常稱爲地、水、火、風四大。其中,骨骼、皮膚、肌肉、神經等稱爲地大;血液、脂肪、水分稱爲水大;體溫稱爲火大,呼吸稱爲風大。受蘊:受,領納義,即領略境界受納于心,當我們面對順境或逆境的時候,就會産生苦、樂、憂、喜、舍等不同的感受,所以受就是種種感受、感覺。想蘊:想,取像義,即在接觸境界的時候,攝取境界于心,然後給它安立各種名稱的心理活動。行蘊:行,遷流造作義。行是一種意志、意向、意欲的思維活動,經過內心的思維決斷,就會生起種種善惡的心所,進而發動身體和語言的行動,造作或善或惡的業。識蘊:識,了別義。即對境界了別識知的心理活動。以上受、想、行、識屬于心或精神作用,又以識蘊爲主,識乃是精神現象的統覺作用。有情的生命體就是以這五蘊之物質和精神,也即色心二法和合而成,在這個由色心和合的生命體中,找不到一個常一、主宰的自我。

  以色蘊來說,我們的色身每天都在不斷的新陳代謝,從醫學角度講,我們體內的細胞,經過幾天之後,就已經通通改換過了。我們的色身是如此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從嬰兒到少年、成年,每一天都在成長的過程中,時刻在變化遷移,直至逐漸地衰老、敗壞,這正如《楞嚴經》中佛與波斯匿王的一段對話所說的:

  佛告大王:汝身現在,今複問汝,汝此肉身,爲同金剛,常住不朽?爲複變壞?世尊,我今此身終從變滅。佛言:大王汝未曾滅,雲何知滅?世尊,我此無常變壞之身,雖未曾滅,我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消損,損亡不息,決知此身當從滅盡。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齡已從衰老,顔貌何如童子之時?世尊:我昔孩孺,膚腠潤澤,年至長成血氣充滿,而今頹齡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發白面皺,逮將不久,如何見此充盛之時?佛言:大王,汝之形容應不頓朽。王言:世尊,變化密移,我誠不覺,寒暑遷流,漸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雖號年少,顔貌已老初十歲時;叁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過于二,觀五十時宛然強壯。世尊,我見密移,雖此殂落其間流易且限十年。若複令我微細思維,其變甯惟一紀二紀,實惟年變;豈惟年變,也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遷。沈思谛觀刹那刹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終從變滅。40

  色身既是如此的生滅變異,又怎麼會有一個常一、主宰的自我可得呢?受、想、行、識就更不用說了,我們的情緒、感受、思維、意志等心理,也都是在刹那刹那的生滅變遷,念念不住,前念生後念滅,生滅不已,正如《金剛經》中所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41過去心早已過去,不可能保留到現在。現在的心念雖正在生,可是刹那不住,所以現在心也不可得,未來的心念還未生起,所以未來心不可得。所以在五蘊假合的生命體上,無論是從肉體、還是從精神上都找不到一個真實的自我。我們的生命體不過是由這五種元素互爲條件組合而成,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不能成爲人的永恒主宰者,我們的身體是緣生幻有的,所以沒有常住性、永恒性、主宰性,五蘊分散,誰又是我?誰又來作主宰?五蘊是無我的。

  五蘊無我,無我也就是空,此空的意思是空去衆生對自我的執著,空的是衆生認爲有常一、主宰的自我之自性見,並不是連緣起五蘊假合之我相也空之,否則就成了滅色取空,落入了斷滅空,這就違背了般若所明的空義。般若的空在于空一切法的自性,但並不廢緣起的假名,正所謂自性空而不礙緣起有,所以佛法所講的空,並不是否定現象世界的假有,只是一切諸法都沒有不變的自性和永恒的實體,是假有的存在,如幻如化,五蘊假合之我也複如是。所以在《雜阿含經》中說:“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複,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無實不堅固,無有我我所。”42佛以泡、沫、陽瞝等爲喻來說明五蘊一一法皆如幻如化,沒有真實的自性,所以五蘊假合的生命體是沒有常一、主宰的自我可言。

  如是以般若智慧推理觀照,在五蘊中找不到所謂常一、主宰的自我,所以是無我,而衆生卻偏偏執著有我,衆生這種對自我的執著就是人生一切煩惱、痛苦的根源,所以佛教中把我執又稱爲煩惱障。我們應該用般若智慧來觀照,通達無我的真理。如果能夠通達無我的真理,就能正確認識自己的生命,超越對自我的執著、對外物的追逐、對貪欲的癡迷,從而回歸宇宙生命,與天地同體,與萬物同根。發揚生命廣闊的意義,以無我的精神去從事工作,坦然面對生活;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胸襟積極的做利他的事業,廣修一切善,而心無所著。不再把生命的大海鎖死在小我的天地裏,受困其中,自私自利,唯利是圖,一生只以滿足自己的物欲爲宗旨,只求自我的擴大與發展,而能打破我執,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在無私的奉獻之中,了悟到生命真正的價值所在。這樣才能生活得充實、歡喜,而不至于迷失了自己,空虛、迷茫。能以無我的精神面對人生就不會感到身心壓抑、緊張,而是甯靜、從容、安祥。

  無我是佛教的精義,通達無我也才能斷煩惱,如《雜阿含》卷四十七雲:“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43《成唯識論》卷一雲:“所信至教,皆毀我見,稱贊無我。言無我見,能證涅,執著我見,沈淪生死。”44《心經》中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45佛教經典裏到處都在闡明無我的道理,如《般若經》、《阿含經》、《金剛經》等,以《金剛經》來說,此經處處都在說無我,如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46又曰:“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恨”。47又曰:“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48又曰:“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49這些都說明了無我的重要,如果我們能用般若智慧觀照突破我執,通達無我,不但能使我們人格得到升華,還可以解脫生活中因我執而引起的種種煩惱痛苦,不受其束縛,乃能使生命活動以自主、自在的嶄新形式表現出來,實現生命的轉換。

  (二)以般若智慧破法執,實現生命的圓滿自由

  人類心理上的重要執著,除了我執以外就是法執。衆生因執著一切法爲實有,産生自性見,進而起種種分別心,心隨境轉,或喜或憂,患得患失,不得自在。法執還會障礙人類對現象的正確認識,無法窺見事物之實際情態,所以佛教把法執又稱之爲所知障。如有人看到繩子誤以爲是蛇時,嚇得魂飛魄散;再如佛滅度後的印度小乘論師認爲叁世實有,把有形的實物世界分析至最小單位極微,說有形的世界不是真實的,但是構成有形世界的最小元素極微則是真實存在的。以此他們還認爲,由五蘊所構成的有情生命體雖不是真實的,但能構成有情生命體的這五種元素卻是真實的。印度小乘論師的這種觀點,表明他們對于宇宙人生並未放棄最後的法執。對存在現象的這種本能的法執,不僅阻礙了人類對存在現象的正確體認,而且也阻礙了人類認識能力最充分最圓滿的發揮。必須以般若智慧破此種法…

《般若智慧與現代人的心靈生活(釋法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