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謂自性清淨?用本自清淨的心來思維法義,在清淨無喧鬧的寂靜 處,認真地思維聽來的正法,通過思維通達所聞知的諸法義理。對于不應該的思維即是與法 不相應的思維要遠離,思維與正法相應之法義,能通曉大小二乘的言教。所思維要依義理而 不是依照文字,知曉的佛法雖然不多,但能起深深的信解,以正智慧來思維悟道。反複不斷 地鞏固思維,即恒常不斷地思維,並且安住在思維當中。在思維當中,不中途厭倦、畏縮、 退怯,使正思維能堅持下去,最終有所成就。《中阿含·習相應盡智經第十叁》作如下說:
若有正思維,便習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習護者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 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若有解脫,便習盡智。
有了正思維可以便習盡智,盡智即無漏智。何以爲無漏智?于無學位所起之智慧,斷盡一切 煩惱,則知我已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斷盡煩惱時所生之自信智,《雜阿含·七一六經》雲 :
正思維者,未生貪欲蓋者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嗔恚、睡眠、悼悔、疑蓋令不生,已生者 令斷,未生念覺分令生,已生者令增廣;未生擇法、精進、喜、定舍覺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
在此經中所說的正思維可概括爲:能令諸善法未生者令生起,已生者令其增加廣大,則名爲正思維。
思維主要有哪些呢?“雲何思擇諸法?此複二種應知:一思擇素怛纜義;二思擇伽他義。” 《瑜伽師地論》中告訴我們思擇的有兩大方面:一是從經藏中去思維;二是從頌文中,即偈 頌中去思擇諸法。素怛纜又名修多羅,叁藏之中的經藏。華意契經,上契諸佛妙理,下契衆 生根基。經又指徑,路徑,指引衆生成佛之徑。經是佛親口宣說,真實義是不可置疑的。佛 或隱秘,或顯了,或長說短論而令諸衆生得開解了悟,故《師地論》中講要思擇經中義理, 照此義理指導修行,衆生就可以得安穩涅,現世之中得現住法樂;伽他譯爲頌,定字數結 四句,不間叁言、四言乃至多言。伽他是聯美辭而歌頌者,根據種類可以分作二種偈或五種 偈。二種偈是通別偈;五種偈分別是短句、前句、中句、後句、長句。思維經中,偈頌中義 理不外乎引導行人從無我導向解脫煩惱,證入涅槃,以叁學爲首統攝一切佛法的理義。
不思維有哪些過失呢?“若無正思維,便害正念、正智習;若無正念、正智,便害護諸根、 護戒、悼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習;若無解脫,便害 盡智習。”沒有正思維有害盡智習;沒有正念、正智乃至厭、無欲、解脫習,便害盡智習; 沒有正思維,令諸善意不得生起,便生起無量諸過。“不正思維者,未生貪欲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恚、睡眠、悼悔、疑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念覺分令不生 ,已生者全退;未生擇法、精進、喜、猗、定、舍覺分令不生,已生者令退。”在《雜阿含》中明確指出沒有正思維,令五蓋、七覺等等煩惱生起,增廣並增勝,能覆障諸善根。
以上引諸經論來說的如理作意,學佛的人,應時常如理作意,令我們處于正思維的境界當中 ,隨時守護我們的叁業,令諸不善法不生,諸善法增益廣大。有諸善生起,方能斷除煩惱等 障,最終能夠究竟成佛。
四、法隨法行
《攝大乘論釋》雲:“如教行故,名法隨法行。即一切學處名法隨順學法修行,是爲法隨法 行。”約有五種、叁業(身、口、意)如教行無倒轉爲叁種;于法正思爲第四種;于法正修 爲第五種。《瑜伽師地論》卷叁十八雲:“雲何菩薩法隨法行?當知此中略有五種:謂如所 求、如所受法、身語意業,無倒隨轉、正思、正修。”對于所求受的法,如教修行身、語、 意業叁種法隨行,諸佛所宣說的應作、不應作明了以後,令諸不善生去,善生令生。身、語 、意業,無倒遠離,無倒修證,如此所作即各身、語、意生無倒隨轉隨法行。獨居閑靜,隨 所聞法,樂欲思維,樂欲稱量,樂欲觀察;遠離不思議處思維彼法、恒常思維、勇猛精進思 維,法于其少分,能觀察悟入,生深信解,凡有思維依義不依語,令其堅固,心不隨迷悶錯亂。
“雲何于法正修,當知此修,略有四相:一者奢摩他;二者毗缽舍那;叁者修習奢摩他,毗 缽奢那;四者與修習奢摩他,毗缽舍那。”《解深密經·勝義谛相品》雲:“衆生爲相縛, 及爲粗重縛,要勤修止觀,爾乃得解脫。”修習止觀是解脫二縛了脫生死的利劍,能獲得世 出世間的種種果利。“一切聲聞及如來等,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 、毗缽舍那所得之果。”世出世間的一切善法皆止觀所得之果。《菩提道次第廣論》雲:“ 世出世間一切功德皆止觀之果。”奢摩他是梵語,漢譯爲止,是止息寂靜之義,其特性是令 心專注而不散亂。《般若經》說:“一心不亂名止。”《遺教經》:“製心一處,無事不辦 。”《解深密經》雲:“心一境性,是奢摩他相。”
毗缽舍那,漢譯爲觀,其義爲牢谛觀察,其體性是慧,有簡別抉擇而無錯謬的特性。《般若 經》雲:“如實見法名觀。”《解深密經》亦雲:
即于如是叁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好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若樂、 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毗缽舍那。……又諸菩薩,由奢摩他熏修作意,即是如是所思維法 ;思維其相,如理簡擇,最極簡擇,極簡擇法,廣說乃至覺明慧行,是名毗缽舍那。
止觀能令心專注一境,使粗顯的微細、散亂的平靜、昏沈的覺醒,如是達到寂寂惺 惺的地步 。觀是破無明、了生死、悟實相,要觀察實相,審谛直理,引發特殊的智慧,杜絕認識錯誤 的無明,方能了脫生死,悟入實相真理。修習止觀,要無間加行,殷勇加行,恒常修習,是名修習止觀。修止觀的人,于如是止觀相中,其心不動,于無功用離諸加行任運轉處,攝受 無亂,是名樂修習止觀。若能依照如上止觀的修習,定能引生諸多善果利利,止觀是世出世 間一切善果的根本。
綜上所述,作爲正信的叁寶弟子,皈依叁寶以後能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 隨法行,則能依照佛陀的教法,依教奉行,能得到叁寶的加持;能如實地行持、實踐佛陀的 教法,能獲得自他兩利,究竟成佛。在現世之中,可以安住在清淨中,得佛法的殊勝受用。 如《法華經》雲:“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能得生人中,得大丈夫身,不處邊地,處于有佛法之所。諸根具足,無五無間業障,對聖教産生清淨信解,不在邪惡之處發生信解。
《皈依叁寶的正行(釋宗庚)》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