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且自身亦精进修行、度脱众生,便于其皆免生、老、病、死 ……
复次,阿难,若善男子、善女人与善知识从事者,信根增益,闻、施慧、德皆悉备具,犹如 月欲盛满、光明渐增、倍于常时。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亲近善知识,信闻、念、 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信之人也。
原来与善知识共事,可以对我们有如此帮助,使我们的信、闻、念、施慧皆悉增益。《四十华严普贤行愿品》云:
善男子!汝今发心求菩萨道,为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当勤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当念随顺,不应违逆!于善知识, 善巧方便,但应恭敬,勿见过失!
为求佛道应勤求善知识,对善知识应该恭敬,不能有寻求过失的心态去观察善知识,假如只 见善知识的过失,则不见善知识的长处,一叶障目,严重地覆障了清净心。自己对善知 识的敬信退失,善法功德亦便退失不生,“世间若无善知识,则无有尊卑之序,父母、师长、兄弟、宗亲,则与彼猪犬之属与共一类,造诸恶缘,种地狱罪缘;有善知识故,便有父母 、师长、兄弟、宗亲……”世间若无善知识,其害处:无有父母、师长、兄弟、尊卑之序,造诸恶缘,种地狱因。
(四)应如何亲近善士
知道善知识有如此功德,作为修学者应该如何亲近。在大小乘中,则各有不同的说法,小乘 认为应该将善知识作父亲想,世间上哪里还有比父亲更亲的人。大乘则将善知识如佛想,相 好庄严,功德圆满的佛陀是我们的楷模,我们恭敬顶礼都来不及,哪里会对佛产生不亲近的念头。
对于具德的善知识亲近,《华严经·入法界品》云:“善男子,汝承当一切善知识,应发如 大地心,荷负重任、无疲倦故……应发如除患心,离慢故,应发如大地心,能低下故。” 弟子对善士的亲近之心如此坚毅、诚厚、任劳。因为知道,一切佛法皆以善知识为根本而生 、而长,乃至圆满,故能发起一切恭敬承事的心意,古德云:“佛法从恭敬中来,有一分恭 敬则灭一分罪,十分恭敬则灭十分罪。”
如何才能圆满亲近善友。《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云:
一于善友有病无病,随时供侍,恒常发起爱敬净信;二于善友随时敬问礼拜奉迎、合掌殷勤 、修和敬业而为供养;三于善友如法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随时供养;四 于善友若正依止,于如法义、若合若离、随自在转、无有倾动,如实显发作奉教心,随时往 诣、恭敬承事,请问听受。
亲近善士、身口意三业奉侍,四时供养恒常不断;善士有无病缘,随时奉侍;善知识所讲法 、开许或遮止的法,应该无颠倒信受奉行,随师说自在,不为异论所引夺倾动。如果违犯, 应如实发露忏悔,不起烦恼,更求精进。于师长恭敬承当,请教听问。有具德善知识如果不 依止,会产生哪些过患?不依止过患:请为知识若不善依,于现世中遭诸疾疫非人损恼,于 未来世当堕恶趣,经无量时受无量苦。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亲近善士之胜利:近诸 佛位,诸佛欢喜,终不缺离大善知识;不堕恶趣,恶业烦恼,悉不能胜;终不违越菩萨所行 ,于菩萨行具正念故,功德资粮渐渐增长,悉能成办现前究竟一切利义。承事师故,意乐加 行悉获善业,作自他利资粮圆满。
二、听闻正法
(一)闻的定义
《楞严经》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六个义项, 其中有二项同听闻有关。正法是什么呢?《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云:
谓正法者,若佛世尊,若佛弟子,正士正至,正善丈夫,宣说开显,分别明了,此复云何。 所谓契经应颂记别,广说如前十二分教,是各正法。
简单说就是经、律、论三藏,扩展开来是十二分教,何以说三藏是正法?经名修多罗,即契 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根机;律又名毗尼、毗奈耶,具有善治、调伏、灭等内容, 是我们生活、日常行为的轨范。由此可以减少我们三业犯罪,令善法增长,身心安乐;阿毗 达摩是论藏,佛弟子的言论。
“闻法”要从哪些闻?龙树菩萨说:“由三处闻:从佛闻法、从佛弟子闻法、从经典闻法” 。佛陀住世时,能够从佛身边听闻正法;佛陀涅槃后只能从佛弟子处闻法。我们阅读经典是 “以戒为师”,从经典中透过语言文字所诠释教义来了解佛法。
多闻正法,有哪些功德呢?《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云:“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 舍无义、多闻得涅。”听闻正法,能知道善法、恶法,有漏无漏法等,知道有所取舍;听 闻佛法,知种种善法,可以去修学;听闻正法,知道恶法会招感恶果,能止息恶心,遮止恶 心的现起;听闻正法可以断没有意义的事情,不会追寻外道的修行方式,远离外道,正道修 行;听闻正法,如法修行,能够得到涅解脱。不听闻正法哪里能知善恶,《大宝积经》卷 五十云:“如是有人,内具诸明解,不闻于正法,善恶何能晓”。
(二)尊正法敬法师
知道正法有如此殊胜,应该如何尊重正法
经典中常言将正法作医药想,为疗众病苦;听闻 正法作宝想、作眼想、作明想、作大果胜功德想、作无罪大适悦想。佛法最极珍贵,众生在 三界中流转生死,没有善法财作依祜,佛法是渡托我们出三界的舟航;是千身罕遇、万劫难 逢,相逢了机不可失。凭借佛法的力量,得以趋凡入圣,应生起尊重心,作眼想:众生在三 界流转生死、常堕恶趣,真正原因是愚痴,无有智慧,对于善恶法,不知有所取舍。如盲人 于道路不能辨别,现在得闻正法,可以明辨是非善恶、瞎子重见光明生起广大的欢喜心;作 明想:由于听闻正法得慧眼,一切境界,如实知了,照彻事理,不会迷惑;作大果功德想: 听闻正法,是证得菩提的因性,可以得到菩提涅功德的因性;作无罪大适悦想:所闻正法 ,于诸法中选择修习止观,现世能灭粗垢罪过,应生大乐想。
对于说法师,应作如何看待、观想
《入菩萨行论》云:“虽遭平常病,犹须依医言,况复贪等罪,百病恒逼逐。”我们应该将法师作医生想,自己作病人,法应作药想,不应追求说 法师的过失:或说法师的造词遣句不美妙,说法师的语言不好,如带有太多的地方口音,不 应嫌其语言粗陋,不追随听法;或说法师的家庭出身不好;或说法师长得不英俊、不潇洒,嫌其丑陋;或说法师戒行有损,想他是坏戒人,不从他听闻佛法。若追求法师过失,会影响闻法善心。
(三)发何等心闻法及不闻过失
已知道何处闻法及法的殊胜,应该发起什么样的心来听闻。《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云:“ 往法师所,无杂染心、无散心,听闻正法”。这里明确告诉我们应该以无杂染、无散心来听 闻正法。无杂染听闻正法,谓听法时,心远离贡高杂染;其心远离轻慢杂染;其心远离怯弱 杂染。能做到远离贡高、轻慢、怯弱杂染,就是无杂染听闻正法。如何才能远离贡高杂染: 听闻正法,要应时听、殷重听、恭敬听,不为损害、不为随顺、不求过失,能做到以上这些 就可以远离贡高杂染。既知远离贡高杂染,更应知远离轻慢,恭敬正法、恭敬说法的补特伽 罗,不轻正法,不轻说法的补特伽罗,即是远离轻慢杂染。听闻正法,不产生轻蔑之想,特 别是对法及自己不能产生轻蔑想,就能远离怯弱之想;无散乱心听法,听法之时心不散乱,应生起求悟解之心来听闻正法。专一趣心、专心致志地听闻正法,息诸外缘,心专注于听闻 正法,听时耳听心记念无意失。听闻正法来清洗内心的染污。
若不闻法有何等之过失?《成佛之道·闻法趣入》却:“如器受于水,如地植于种,应离三 种失,谛听善思念。”如果不能如法地听闻正法,不能得到的功德,如雨天用盆等器物接雨 水,容器倒覆,雨水不能入;或容器曾经装过有毒之物,未曾清洗,中有雨水进入,但不能 用;或容器有裂缝,即使容器干净,所接的雨水仍是一无所有。以前我们闻法时不专心,如 器倒覆,于法仍无所闻;听法时有成见、怀疑、邪执,虽口腔内不洁,不仅不生起功德,反 生邪见,更不可救。古德云:“破戒犹可救,破见不可救”。试想,没有正见的人,谁能救 护。听法时,虽没有成见,内心散乱,事务繁忙,听了后不曾忆念,即而忘掉,如经语说记 在水瓜瓢上。如上闻法具有过失,因为不闻法,不能明辨是非,造无量恶业,招感的是三苦 果报,不生正见,堕邪见家中,即生逢无瑕。由闻正法救,远离邪见家。
三、如理作意
何谓如理作意,于所听闻的法理,作如实不谬的作意;“或法住智如实,了知诸所知事;或 善清净出世间智,如实觉知所知诸法。如是,名为如理作意”。对于常、乐、我、净起妄执 ,应不如实所知而妄起增益或损减,是不如理作意;与此相反即是如理作意。简而言之,如 其所闻正法理而了知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身器不净,人法无我。于所知事不起颠倒见。云何如理作意?《集异门论》云:“于耳听闻,耳识所了,无倒法义,耳识所引,令人专注,随摄等摄作意发意,审正思维,心警觉性。如是名为如理作意。”这是说对听闻得来的正法 ,令心专注,常住于正思维当中,令心警觉,对于做无错乱的,识记于心,名如理作意。又《法蕴足论》说的:
云何名为如理作意?谓从善士,闻正法已;内身庆慰,欢喜踊跃,奇哉世尊,能说如是深妙 正法。佛所说苦,实为真苦;佛所说集,实为真集;佛所说灭,实为真灭;佛所说道,实为 真道。彼由如是内身庆慰,欢喜踊跃,引摄其心,随摄等摄作意发意,审正观察深妙句义。 如是名为如理作意。
从善知识处听闻正法,内心庆慰,引摄其心,审正观察深妙句义。如何能做到如理作意成就思维?首先要自性清净。何…
《皈依三宝的正行(释宗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