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且自身亦精進修行、度脫衆生,便于其皆免生、老、病、死 ……
複次,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與善知識從事者,信根增益,聞、施慧、德皆悉備具,猶如 月欲盛滿、光明漸增、倍于常時。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親近善知識,信聞、念、 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識者即是全梵信之人也。
原來與善知識共事,可以對我們有如此幫助,使我們的信、聞、念、施慧皆悉增益。《四十華嚴普賢行願品》雲:
善男子!汝今發心求菩薩道,爲欲成就一切智智,應當勤求真善知識。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于善知識,所有教誨,當念隨順,不應違逆!于善知識, 善巧方便,但應恭敬,勿見過失!
爲求佛道應勤求善知識,對善知識應該恭敬,不能有尋求過失的心態去觀察善知識,假如只 見善知識的過失,則不見善知識的長處,一葉障目,嚴重地覆障了清淨心。自己對善知 識的敬信退失,善法功德亦便退失不生,“世間若無善知識,則無有尊卑之序,父母、師長、兄弟、宗親,則與彼豬犬之屬與共一類,造諸惡緣,種地獄罪緣;有善知識故,便有父母 、師長、兄弟、宗親……”世間若無善知識,其害處:無有父母、師長、兄弟、尊卑之序,造諸惡緣,種地獄因。
(四)應如何親近善士
知道善知識有如此功德,作爲修學者應該如何親近。在大小乘中,則各有不同的說法,小乘 認爲應該將善知識作父親想,世間上哪裏還有比父親更親的人。大乘則將善知識如佛想,相 好莊嚴,功德圓滿的佛陀是我們的楷模,我們恭敬頂禮都來不及,哪裏會對佛産生不親近的念頭。
對于具德的善知識親近,《華嚴經·入法界品》雲:“善男子,汝承當一切善知識,應發如 大地心,荷負重任、無疲倦故……應發如除患心,離慢故,應發如大地心,能低下故。” 弟子對善士的親近之心如此堅毅、誠厚、任勞。因爲知道,一切佛法皆以善知識爲根本而生 、而長,乃至圓滿,故能發起一切恭敬承事的心意,古德雲:“佛法從恭敬中來,有一分恭 敬則滅一分罪,十分恭敬則滅十分罪。”
如何才能圓滿親近善友。《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四》雲:
一于善友有病無病,隨時供侍,恒常發起愛敬淨信;二于善友隨時敬問禮拜奉迎、合掌殷勤 、修和敬業而爲供養;叁于善友如法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隨時供養;四 于善友若正依止,于如法義、若合若離、隨自在轉、無有傾動,如實顯發作奉教心,隨時往 詣、恭敬承事,請問聽受。
親近善士、身口意叁業奉侍,四時供養恒常不斷;善士有無病緣,隨時奉侍;善知識所講法 、開許或遮止的法,應該無顛倒信受奉行,隨師說自在,不爲異論所引奪傾動。如果違犯, 應如實發露忏悔,不起煩惱,更求精進。于師長恭敬承當,請教聽問。有具德善知識如果不 依止,會産生哪些過患?不依止過患:請爲知識若不善依,于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于 未來世當墮惡趣,經無量時受無量苦。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親近善士之勝利:近諸 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越菩薩所行 ,于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承事師故,意樂加 行悉獲善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
二、聽聞正法
(一)聞的定義
《楞嚴經》雲:“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六個義項, 其中有二項同聽聞有關。正法是什麼呢?《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五》雲:
謂正法者,若佛世尊,若佛弟子,正士正至,正善丈夫,宣說開顯,分別明了,此複雲何。 所謂契經應頌記別,廣說如前十二分教,是各正法。
簡單說就是經、律、論叁藏,擴展開來是十二分教,何以說叁藏是正法?經名修多羅,即契 經。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根機;律又名毗尼、毗奈耶,具有善治、調伏、滅等內容, 是我們生活、日常行爲的軌範。由此可以減少我們叁業犯罪,令善法增長,身心安樂;阿毗 達摩是論藏,佛弟子的言論。
“聞法”要從哪些聞?龍樹菩薩說:“由叁處聞:從佛聞法、從佛弟子聞法、從經典聞法” 。佛陀住世時,能夠從佛身邊聽聞正法;佛陀涅槃後只能從佛弟子處聞法。我們閱讀經典是 “以戒爲師”,從經典中透過語言文字所诠釋教義來了解佛法。
多聞正法,有哪些功德呢?《瑜伽師地論·聲聞地》雲:“多聞能知法、多聞能遠惡、多聞 舍無義、多聞得涅。”聽聞正法,能知道善法、惡法,有漏無漏法等,知道有所取舍;聽 聞佛法,知種種善法,可以去修學;聽聞正法,知道惡法會招感惡果,能止息惡心,遮止惡 心的現起;聽聞正法可以斷沒有意義的事情,不會追尋外道的修行方式,遠離外道,正道修 行;聽聞正法,如法修行,能夠得到涅解脫。不聽聞正法哪裏能知善惡,《大寶積經》卷 五十雲:“如是有人,內具諸明解,不聞于正法,善惡何能曉”。
(二)尊正法敬法師
知道正法有如此殊勝,應該如何尊重正法
經典中常言將正法作醫藥想,爲療衆病苦;聽聞 正法作寶想、作眼想、作明想、作大果勝功德想、作無罪大適悅想。佛法最極珍貴,衆生在 叁界中流轉生死,沒有善法財作依祜,佛法是渡托我們出叁界的舟航;是千身罕遇、萬劫難 逢,相逢了機不可失。憑借佛法的力量,得以趨凡入聖,應生起尊重心,作眼想:衆生在叁 界流轉生死、常墮惡趣,真正原因是愚癡,無有智慧,對于善惡法,不知有所取舍。如盲人 于道路不能辨別,現在得聞正法,可以明辨是非善惡、瞎子重見光明生起廣大的歡喜心;作 明想:由于聽聞正法得慧眼,一切境界,如實知了,照徹事理,不會迷惑;作大果功德想: 聽聞正法,是證得菩提的因性,可以得到菩提涅功德的因性;作無罪大適悅想:所聞正法 ,于諸法中選擇修習止觀,現世能滅粗垢罪過,應生大樂想。
對于說法師,應作如何看待、觀想
《入菩薩行論》雲:“雖遭平常病,猶須依醫言,況複貪等罪,百病恒逼逐。”我們應該將法師作醫生想,自己作病人,法應作藥想,不應追求說 法師的過失:或說法師的造詞遣句不美妙,說法師的語言不好,如帶有太多的地方口音,不 應嫌其語言粗陋,不追隨聽法;或說法師的家庭出身不好;或說法師長得不英俊、不潇灑,嫌其醜陋;或說法師戒行有損,想他是壞戒人,不從他聽聞佛法。若追求法師過失,會影響聞法善心。
(叁)發何等心聞法及不聞過失
已知道何處聞法及法的殊勝,應該發起什麼樣的心來聽聞。《瑜伽師地論》卷叁十八雲:“ 往法師所,無雜染心、無散心,聽聞正法”。這裏明確告訴我們應該以無雜染、無散心來聽 聞正法。無雜染聽聞正法,謂聽法時,心遠離貢高雜染;其心遠離輕慢雜染;其心遠離怯弱 雜染。能做到遠離貢高、輕慢、怯弱雜染,就是無雜染聽聞正法。如何才能遠離貢高雜染: 聽聞正法,要應時聽、殷重聽、恭敬聽,不爲損害、不爲隨順、不求過失,能做到以上這些 就可以遠離貢高雜染。既知遠離貢高雜染,更應知遠離輕慢,恭敬正法、恭敬說法的補特伽 羅,不輕正法,不輕說法的補特伽羅,即是遠離輕慢雜染。聽聞正法,不産生輕蔑之想,特 別是對法及自己不能産生輕蔑想,就能遠離怯弱之想;無散亂心聽法,聽法之時心不散亂,應生起求悟解之心來聽聞正法。專一趣心、專心致志地聽聞正法,息諸外緣,心專注于聽聞 正法,聽時耳聽心記念無意失。聽聞正法來清洗內心的染汙。
若不聞法有何等之過失?《成佛之道·聞法趣入》卻:“如器受于水,如地植于種,應離叁 種失,谛聽善思念。”如果不能如法地聽聞正法,不能得到的功德,如雨天用盆等器物接雨 水,容器倒覆,雨水不能入;或容器曾經裝過有毒之物,未曾清洗,中有雨水進入,但不能 用;或容器有裂縫,即使容器幹淨,所接的雨水仍是一無所有。以前我們聞法時不專心,如 器倒覆,于法仍無所聞;聽法時有成見、懷疑、邪執,雖口腔內不潔,不僅不生起功德,反 生邪見,更不可救。古德雲:“破戒猶可救,破見不可救”。試想,沒有正見的人,誰能救 護。聽法時,雖沒有成見,內心散亂,事務繁忙,聽了後不曾憶念,即而忘掉,如經語說記 在水瓜瓢上。如上聞法具有過失,因爲不聞法,不能明辨是非,造無量惡業,招感的是叁苦 果報,不生正見,墮邪見家中,即生逢無瑕。由聞正法救,遠離邪見家。
叁、如理作意
何謂如理作意,于所聽聞的法理,作如實不謬的作意;“或法住智如實,了知諸所知事;或 善清淨出世間智,如實覺知所知諸法。如是,名爲如理作意”。對于常、樂、我、淨起妄執 ,應不如實所知而妄起增益或損減,是不如理作意;與此相反即是如理作意。簡而言之,如 其所聞正法理而了知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身器不淨,人法無我。于所知事不起顛倒見。雲何如理作意?《集異門論》雲:“于耳聽聞,耳識所了,無倒法義,耳識所引,令人專注,隨攝等攝作意發意,審正思維,心警覺性。如是名爲如理作意。”這是說對聽聞得來的正法 ,令心專注,常住于正思維當中,令心警覺,對于做無錯亂的,識記于心,名如理作意。又《法蘊足論》說的:
雲何名爲如理作意?謂從善士,聞正法已;內身慶慰,歡喜踴躍,奇哉世尊,能說如是深妙 正法。佛所說苦,實爲真苦;佛所說集,實爲真集;佛所說滅,實爲真滅;佛所說道,實爲 真道。彼由如是內身慶慰,歡喜踴躍,引攝其心,隨攝等攝作意發意,審正觀察深妙句義。 如是名爲如理作意。
從善知識處聽聞正法,內心慶慰,引攝其心,審正觀察深妙句義。如何能做到如理作意成就思維?首先要自性清淨。何…
《皈依叁寶的正行(釋宗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