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三宝的正行
编辑:释宗庚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皈依三宝是信仰佛教、步入佛门的第一步。皈依三宝后究竟要做些什么?本文拟对皈依三宝的第一种正行进行阐述,重点是对发什么心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及不听 闻亲近的诸多过失,为诸皈依三宝后树立正确的行持方向,作为修学的指导,引导诸三宝弟 子步入正行,更趋于圆满的佛果。四正行是属于觅道阶段,以期成就四不坏净,修行趋涅槃。
关键词:四正行 听闻正法 如理作意 法随法行
作者简介:释宗庚,闽南佛学院第2005届本科毕业生。
皈依三宝是佛教徒步入佛门的第一步,皈依是回转依靠,或者归投信赖的行为,均称作为皈依。万丈高楼平地而起,学佛也是从皈依三宝开始。皈依三宝是最先的基础,不受三皈依, 不可能成为正信的佛教徒。皈依三宝以后到底要做哪些事情呢?要得到三宝救护,须修习正 行,才能得到三宝救护,依照经典讲正行有两类,各分成四。如《瑜伽师地论》卷六四云: “当知皈依有四正行:一亲近善士;二听闻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又云:“当知复有四种正行:一诸根不断;二受学学处;三悲愍有情;四应时时无间于三宝所勤修供养 。”
本文针对第一种四正行进行概述,诸佛亦是由善知识成就而成佛,学佛者应知善知识的种类 、善知识的资格;及发何等的心来亲近?不亲近会有什么过失?为什么要听闻正法、如理作 意及法随法行等相关问题,进行阐述,以管窥全,若有诸失漏,祈诸方家指正。
一、亲近善士
(一)善知识的种类
关于善知识的类别,在经论中各有不同,本文据天台宗的分法及原始佛教时期的阿含圣典的 分法,来说明善知识的种类。据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卷四记载有三种善知识:一外护善 知识;二同行善知识;三教授善知识。另据《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卷二记载:
近善知识,有三种:外护善知识、同行善知识、教授善知识。外护善知识,经营供养,善能 将护行人,不相恼乱;同行善知识,共修一道,互相劝发,不相扰乱;教授善知识,以内外 方便禅定法门,示教利喜。
外护善知识,《摩诃止观》卷四云:
夫外护者,不简白黑,但能营理所须,莫见过、莫触恼、莫称叹、莫讯举而至损坏。如母养 儿,如虎衔子,稠和得识,行道人乃能为耳是名外护。
外护是指僧侣以外的在家人,为护持佛教的善行之人。如四时供养,来助其安心用功办道, 或者尽心尽力护持佛法的弘扬,外护善士不说是非,有所需要尽力帮助,绝不能触恼。
同行善知识,即是好的同事、同学,或者是同参道友,在学佛的道路上,他能以种种善巧方 法来促进,使之精勤努力,早成道业。
《摩诃止观》卷四云:
同行者,行随自意,乃安乐行,不必要同伴,但是要到方等般舟的修行方法……又能够互相 恭敬尊重,如视世尊,是各同行善知识。
教授善知识,精通佛法,能宣说般若,能示以正道、非道,随顺善导学,得见恒沙佛,是名 教援善知识。《华严经》卷五十三云: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善知识,何等为十?所谓令住菩提心善知识;令生善根善知识;令 行诸般波罗密善知识;令解脱一切法善知识;令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令得决定辩才善知识 ;令不作一切世间善知士;令于一切劫修行无厌倦善知识;令安住普贤行善知识;令一切佛 智所入善知识,是为十。
原始佛教的阿含圣典中记载有如下几类善知识:世俗善知识、世出世间善知识、究竟善知识 。世俗善知识能令俗人得现法安,现法乐。《杂阿含·九一经》中云:“何等为四?谓方便 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无论何种职业,能做好本职工作,敬职守业谓 之方便具足。如法劳动所获得的成果善于安排守护谓之守护具足。同经云:
若有善男子不落度、不放逸、不虚妄、不凶险,如是知识能善安慰,未生忧苦能令不生,已生忧苦能令开觉;未生喜乐能令喜生,已生喜乐护令不失,是名善知识具足。
善士有善业、善见、善思,能导世人无有忧苦,已生恶令断除,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 盛,未生善令其生,名为善知识具足。财物能自称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世出世间善知识,《杂阿含经·九一八经》云:
何等为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形体具足?谓善男子此苦圣谛如实知,乃至得阿那含生般 涅,不复还生此世,是名捷疾具足;何等为色具足?若有问阿毗昙、毗尼,乃至而为解说 ,是名色具足;何等为形体具足?谓名闻大德能感时到,乃至汤药、众具,是名形体具足。 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形体具足。
另据《杂阿含·九一七经》云:
谓士夫此苦如实知,此苦集,此苦灭,此苦灭道迹如实知,乃至究竟苦边,是名捷疾具足;何等为色具足?若问阿毗昙,律,乃至能为解说,是名色具足;何等为形体具足?大德名闻 ,乃至卧具、汤药,是名形体具足,是名士夫捷疾具足、色具足、形体具足。
善知识应该具备断德、智德以及福报,能断证四圣谛即四圣谛能如实知。三结断证得须陀洹 果;五分下结断证阿那含;解脱三有漏证阿罗汉果。若有问阿毗昙,律能以具足,次第随顺 具足解脱各为智德。有大德名闻感应得到四时供养,如经云乃至卧具、汤药。究竟善知识能 够为众生解脱诸缚。《杂阿含·一二三八经》说:
佛告波斯匿王云:如是大王!如是大王,世尊正法,律,现法离诸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 见,缘自觉知,是则善知识,善伴党,非不断恶知识,恶伴党,所以者何?我为善知识,众生有生法者,解脱于生,众生有老、病、死、忧、悲恼苦者,悉令解脱。
同时本经又云:
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谓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所以者何?我常为诸众生作善 知识。其诸众生有生故,当知是尊正法,现法全脱于生;有老、病、死、忧、悲、恼苦者, 离诸炽然,不待时节,现令脱恼苦。见通达、自觉证知,是则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
究竟善知识,令诸有情解脱烦恼,不待时节因缘,能当下令众生见通达,自觉证知烦恼是苦本,得究竟安稳,离开纷扰的烦恼之中,安住现法乐往、常住法味之中。
善知识又名善士、善友。另有据不同经典有不同记载,其同义异名,如:族胜子、善人、善丈夫、善男子、善女人、调士夫、大夫、良家等许多异名,此不一一列举。
(二)善知识的资格
善知识需要具足何等的资历方能称谓善知识,在众多经律中各有不同的说法,《庄严经论云:“知识须具戒定慧,德胜精进教富饶,通达真实善说法,悲愍为体断疲厌”,上面偈颂 中概述出:作为一个善知识,必须要三无漏学圆满具足;道德好,能够善知弟子心,令证其行,导弟子于善道;能够善说如来的教法,给弟子与乐拔苦,并且自己能法随法行,亲自实 践佛陀的教法。《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云:
云何各为善友性?谓八因缘故,应知一切种圆满善友性。何其为八?谓有一安住禁戒、具足 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愍愍、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有怖畏、语具圆满。
从上可以看出:
1、作为善知识,一定要安住禁戒。何谓禁戒?即如来为诸比丘设立的,诸多戒律。戒能防 非止恶,令我们身心不造恶而行善。安住禁戒可以说是我们自身的保护伞,不造诸恶,能严 持戒律,善能守护别解脱律仪;身、语、意业无有亏欠,故名安住禁戒。
2、具足多闻。对于如来的甚深教法,多听闻思维,并且通达。有求诸殊胜佛法的人,随时 的宣讲开示,令诸求法者于微妙的佛法能够受持、实践,语言上能广为宣说,如经云:“言 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如上所言为多闻具足。
3、能有所证。于佛法得到真实的受用,能够证得诸多的禅定功夫,进入禅定的境界安住; 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有过患想,能证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陶 静 4、性多哀愍。对于一切众生,常常时、恒恒时,起哀怜悲愍之心。一切众生在三界苦海中 漂流,想办法济渡。喜好义理的示之以义理,乐利者予其利,喜乐者给予其乐,即是让各类 众生皆得适意满足。
5、心无厌倦。面对弟子随时随地能教导,弟子行为中善行,给予赞叹和鼓励;弟子行为中 之不善,随时劝其改过,以自新。自己本身精进、修行,对四众宣说佛陀正法不辞劳倦。陶 静6、善能堪忍。对于许多事情难忍能忍,别人的辱骂不以反唇相讥,别人的嗔恚不以报,于修道时能够堪忍寒、热、饥、渴、蚊、虫、蛇、蝎等,能为容忍。
7、无有怖畏。处于大众场合中说正法,心无怯劣、声无颤抖,论辩无有失误,不为诸畏怖所逼。
8、语具圆满。所讲的语言是众生所喜欢听的,能够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能够生动形象化,容易理解,善能辩说。
(三)善知识的功德
善知识具有何等的功德?我们应如何亲近?不亲近会产生如何的过失呢?善知识指导我们断 恶修善,离一切苦,得一切乐。善士对我们的功德极大,我们能如法念其功德,能引起我们 对善士的如法亲近、如法依止、承事恭敬。善士到底具有何等的恩德,《增一阿含经》卷四 十云: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所谓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事将引善道以至无为。佛告阿难:勿作是言,言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识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与 其从事将视好道。我亦由善知识成无上正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 生老病死,为此方便,知夫善知识之人,全梵行之人也。
原来佛陀也是由善知识的成就方能成为佛陀,并且说善知识是全梵行之人。全梵行不仅提供 给了后学了脱生死的方法,…
《皈依三宝的正行(释宗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