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眼、宿命、漏盡叁明對事物通達無礙,所以叁明是道場;所謂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因能于一念之間知真俗二谛圓融無礙,則能如實知一切法,成就一切智,得大自在,所以說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
【經文】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衆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于佛法矣。
如果能夠這樣觀照,菩薩則能與六度相應,教化衆生,如是則凡有所造作,擡腳走路,都能左右逢源,都是佛法真谛,即一切法皆是佛法,與空性相應相契,語默動靜之間與安住于佛法當中,哪裏沒有道場、哪裏不是道場?即“佛殿何必深山求,處處觀音處處有”。如此方可謂真正居士!
【經文】說是法時,五百天人,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世尊,當維摩诘說這些法時,有五百天人,都起成佛之心,我沒有智慧和辯才,所以不勝任問疾重任。
【經文】佛告持世菩薩:汝行詣維摩诘問疾。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持是執持,世是世間,此位出家菩薩能持叁世惡業不生,持叁世善業不失,所以稱持世。此菩薩不居鬧市,離群索居,在山林中安坐,這也是他著魔後被呵的原因。
【經文】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住于靜室。時魔波旬從萬二千天女,狀如帝釋,鼓樂弦歌,來詣我所,與其眷屬,稽首我足,合掌恭敬,于一面立。
爲什麼我不勝任呢?回憶我的過去,一天,我正在山林的靜室中打坐,正在萬念放下身心輕安禅樂之時,魔王波旬同一萬二千天女,當時波旬的樣子就好象是帝釋天(玉皇大帝)的樣子,樂音悠揚,鼓樂弦歌,突然來到我的面前,頂禮我足,合掌恭敬,在我對面站立。此中波旬義爲殺者、殺手,常要斷人法身慧命,又義爲惡中之惡者,見持世菩薩厭喧囂,貪著寂靜即乘機而入,順情擾亂持世心意,可見,著魔是不知不覺之中,而著魔不一定是恐怖,往往是在順境之中妄失了自我,應當警醒,不要上當于別人對你的贊歎恭維。
【經文】我意謂是帝釋,而語之言:善來憍屍迦!雖福應有,不當自恣,當觀五欲無常,以求善本,于身命財而修堅法。
因爲當時我以爲是帝釋天及其隨從,來到人間鼓樂弦歌而放縱,就對他們說:憍屍迦,你們雖然應當有福報,卻不應該自己放縱自己,你應當觀照五欲無常速朽之法,正因爲如此,應當尋找一個妥善的歸宿,就自己的身命財寶放下執著即是堅固身命財。(不輪回是最好的身命財,法身慧命功德財。內舍身心性命,外舍妻子兒女財産,修出世的法身慧命)
【經文】即語我言:正士!受是萬二千天女,可備掃灑。我言:憍屍迦!無以此非法之物,耍我沙門釋子,此非我宜。
所謂的憍屍迦,聽了我的開示,露出法喜充滿的樣子,好象說法非常契機,就對我說,大菩薩,請接受這一萬二千天女供養您以作灑掃之用(外財),當時我正言曆色地對他說:憍屍迦,不要把這些不合乎佛法的作法強迫我一個出家人接受,這不適合我,在此,波旬以獻女惑亂持世菩薩的心志。一般人早已顛倒,而菩薩威德清淨,以正念斥之,到此已然不容易。
【經文】所言未訖,時維摩诘來謂我言:非帝釋也,是爲魔來,娆固汝耳!即語魔言:是諸女等,可以與我,如我應受。
意即我的話尚未說完,那時維摩诘突然出現對我說:持世,不要上當,不要把波旬當成帝釋(憍屍迦),此是波旬僞裝成的憍屍迦。(現在應是不要把*輪功當成佛教),用女態來迷惑你的堅固心志,(維摩诘用天眼通所見持世被困即用神足出現解圍),轉回頭對波旬說:可以把這些女人送給我,雖然出家人不能要,我在家人可以接受,意即一令魔驚怖,二受女教化,不爲貪心。
【經文】魔即驚懼,念:維摩诘,將無惱我。欲隱形去,而不能隱,盡其神力,亦不能去。即聞空中聲曰:波旬!以女與之,乃可得去。魔以畏故,俯仰而與。
【經文意思是】此時波旬驚怖,全然沒有了剛才的慷慨和神氣,心中想到,維摩诘千萬不要爲難于我,要隱身而去,卻不能隱去,用盡神通之力終究也沒有辦法隱去,因爲,波旬所作的是滲透工作,即拉攏腐蝕那些“恐欲症”的沙門,而不是維摩诘這樣的大菩薩,此時空中有聲音說到:波旬,把這些天女給維摩诘,便可以離去,魔王因爲恐懼的緣故,不得已把天女給維摩诘。此是說明維摩诘以神通力降伏波旬,波旬無奈送女與維摩诘。
【經文】爾時維摩诘語諸女言:魔以汝等與我,今汝皆當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即隨所應而爲說法,令發道意。複言:汝等已發道意,有法樂可以自娛,不應複樂五欲樂也。
【經文意思是】當時維摩诘對各位天女說,魔王把你們送給了我,從此將告別過去放逸浪漫的生活,洗心革面,發成佛之心,就此,維摩诘隨其各自根性和需要而爲說法,使她們都發起真正道意,這時,維摩诘又對她們說,你們已經發起道意,有佛法樂趣可以自娛,不應再去以五欲之樂爲樂趣了。
【經文】天女即問何謂法樂,答曰:樂常信佛,樂欲聽法,樂供養衆,樂離五欲,樂觀五陰如怨賊,樂觀四大如毒蛇,樂觀內入如空聚,樂隨護道意,樂饒益衆生,樂敬養師。
【經文意思是】對于維摩诘所說的法樂,天女就問:什麼是法樂呢?維摩诘回答說:佛爲覺者,是一切法的真實性,已發道意的衆生,應當樂常信佛,樂常聽法,樂供養僧衆,樂脫離五欲,此即是以出離心歸依叁寶,其中信爲根。《華嚴經》中說:“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接下來則是,樂觀身是苦,即五陰如怨賊,樂觀四大如毒蛇,樂觀內入(六根)如空聚,樂隨時隨地護持道心以自利,樂隨時隨地饒益衆生以利他,而自利利他的功德都來自師父即善知識的教化,所以應當恭敬供養你們的善知識,目的是爲自己,一定要記住,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的倫理學也強調叁寶的功德。
【經文】樂廣行施,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樂勤集善根,樂禅定不亂,樂離垢明慧,樂廣菩提心,樂降伏衆魔,樂斷諸煩惱,樂淨佛國土,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樂莊嚴道場,樂聞深法不畏,樂叁脫門不樂非時,樂近同學,樂于非同學中心無恚礙,樂將護惡知識,樂親近善知識,樂心喜清淨,樂修無量道品之法,是爲菩薩法樂。
【經文意思是】樂行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對治我們的習氣毛病,樂發菩提心(四無量心),樂降伏衆魔(外四魔),樂斷諸煩惱(貪嗔癡),即是淨土之因,如是則樂淨佛國土,如是則樂成就相好功德(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如是樂莊嚴道場,樂聞甚深佛法而不畏懼(真法樂),樂空、無相、無作叁解脫空,不樂于此叁門則雖樂而不究竟(即非時),菩薩則能于此究竟成就叁叁昧;樂親近善知識則使善增長,而善與惡都是因緣聚散,聚時躲不掉,散時留不住,如是樂法喜充滿,清淨無染,進而樂修無量道品法門,所有這些都是菩薩的法樂。
【經文】于是波旬告諸女言:我欲與汝俱還天宮。諸女言:以我等與此居士,有法樂我等甚樂,不複樂五欲樂也。魔言:居士!可舍此女,一切所有施于彼者,是爲菩薩。維摩诘言:我已舍矣!汝便將去,令一切衆生,得法願具足。
【經文意思是】正這時,波旬對諸天女 ,我願同你們一起返回天宮,諸天女說,因爲我們同這位長者,有法樂自娛非常快樂,不再貪戀天上五欲之樂,魔王又轉對維摩诘說,居士可舍此女,一切所有施給他們,這才稱爲菩薩。維摩诘回答說:我已經舍去了,即本來無取,今也無舍,你波旬就隨便把她們帶走吧,願一切天宮中的衆生都能回心向道,即法願具足。
【經文】于是諸女問維摩诘:我等雲何止于魔宮? 維摩诘言: 諸姊!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
【經文意思是】于是諸天女問維摩诘,我們雖已發道意,卻不知怎樣在魔宮中安住而不退失?維摩诘回答說,各位姐姐,有一種法門叫無盡燈,你們應當學;所謂無盡燈,即如同一燈然百千燈,使黑暗成爲光明,並且光明永不窮盡,此處指魔宮爲冥暗之室,而無盡燈能一傳無量,且光光相續,永不斷絕,這就是菩薩的傳染病發作,到處傳染,乃至都成爲菩薩。
【經文】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衆生,令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 汝等雖住魔宮,以是無盡燈令無數天子天女,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爲報佛恩,亦大饒益一切衆生。
【經文意思是】正是因爲這樣,各位姐姐,如果一位菩薩能開導百千衆生,破無明黑暗如燈光,使他們發起成佛之心,對于自身修道不但不損失,反而會隨所說法更加增益自己的一切善法,這就稱爲無盡燈法,你們雖住魔宮,因爲無盡燈法,就能使無數的天子天女,發起成佛之心,如是,即是報佛恩,也即是大饒益一切有情衆生了。無盡燈即是回自向他。
【經文】爾時天女頭面禮維摩诘足,隨魔還宮,忽然不現。世尊,維摩诘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辯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正當時,那些天女都頂禮維摩诘,同波旬還宮,忽然不現。世尊!維摩诘居士有如是自在神通和無礙辯才,我不是對手,所以,我不勝任領衆去居士處問疾。
【經文】佛告長者子善德:汝行詣維摩诘問疾。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此處的善德是一位在家菩薩,此菩薩已宿植德本,具足善根,所以稱善德,佛陀見持世菩薩不肯去問疾,就派善德菩薩:善德!你帶領大衆到維摩诘處探病!善德菩薩回答說:我不勝任到維摩诘處探病。
【經文】所以者何?憶念我昔,自于父舍設大施會,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期滿七日。時維摩诘來入會中,謂我言:長者子!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當爲法施…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五 菩薩品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