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六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了法如夢,理解仗劍逼佛。文殊大智士,深達法源底,手中握利劍,逼持如來身。如劍佛亦爾,一相無二相,無相無所生,是中雲何殺。)
此品緣起,佛見聲聞羅漢、諸大菩薩都不堪維摩诘處問疾,只有派文殊菩薩去酬對,文殊菩薩是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央掘經》)再來,因爲佛陀明知二乘人和菩薩不堪勝任,雖然他們第六識的“分別我執”已破,但第七識的“俱生我執”猶存,有“我”就有了意識上的自尊,對此,佛陀就不能直接派文殊菩薩問疾,因爲遭受過呵斥的羅漢與菩薩,就人的情緒而言,很難接受與文殊菩薩一同前往維摩诘處問疾,因爲當機者屬文殊菩薩,不同于我們的感性認識,僅從表面現象上看待這個問題,如是,不但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反而會增加學佛的障礙。
【經文】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诘問疾。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爲酬對,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秘藏無不得入,降伏衆魔,遊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
文殊菩薩譯爲妙德,又譯爲妙吉祥,爲釋迦牟尼佛菩薩弟子中最爲殊勝,一說是龍種上尊王佛乘願再來,助佛揚化。
【經文意思是】在諸大菩薩都敘述自己曾經與維摩诘的因緣後,那時,佛告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你帶領大衆去到維摩诘處探病吧。文殊菩薩回答佛陀說:世尊,那位維摩诘,已得辯才叁昧,很難與他酬對,因爲,他已深入諸法實相,即空性,所以能在緣起法中善說法要,口若懸河,妙語連珠,辯才無礙。批破理事二障,智慧通達,掌握一切菩薩教化衆生的方式、方法,因能于法處處自在,所以能深入諸佛秘藏(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因此,他能降伏衆魔,因實相現前,則魔影不降而降,衆魔自伏;並能遊戲叁界,顯現神通,所顯神通是對境緣起的方便慧。維摩诘依此廣度衆生,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經文】雖然,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于是衆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鹹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師利維摩诘共談,必說妙法。即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欲隨從。
【經文意思是】雖然維摩诘是一位了不起的法身大士,也不能不去做,所以我應承佛聖旨,帶領大衆到維摩诘處探病。正在此時,會中諸大菩薩和聲聞弟子、忉利天、梵天、四天王等聽此消息都心中想到,現在這兩位大士辯論,一位是高僧大德面貌,一位是在家居士形象,直是門當戶對,棋逢對手,一定會演說如來無上妙法,當時有八千菩薩,五百大阿羅漢,百千天人,都要隨之而去。
【經文】于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大弟子衆,及諸天人恭敬圍繞,入毗耶離大城。爾時長者維摩诘心念:今文殊師利,與大衆俱來。即以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臥。
【經文意思是】此時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大弟子衆,及很多天人等恭恭敬敬,衆星捧月一般組織一個龐大的慰問團,從庵羅數園浩浩蕩蕩開進毗耶離大城探病。正是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這時長者維摩诘心裏已經感覺到了,現在文殊師利正同大衆一起來往這裏,就用神通力把丈室中東西和諸侍者一時隱沒,只剩一張床,表現處因病而臥的樣子,實是佛土常寂光。
【經文】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床。時維摩诘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
【經文意思是】文殊菩薩走進維摩诘的丈室,見到房間空無所有,只有一張床上躺著維摩诘,此情此境,文殊菩薩已知維摩诘用意,就不是象一般那樣,問長問短,動手動腳看看病曆,摸摸額頭,而是默然無語。因真如法中,開口便錯,只好等著維摩诘的緣起妙有顯現,一切言說都從緣起,所以等待維摩诘開口。這時,維摩诘開口說:善來,文殊師利菩薩,雖無來相卻性空緣起又有來,雖不見相卻又有見,在此說明,文殊雖是善來,維摩诘卻是善見,所謂善來善見,都是性空緣起性見而已,雖如是,卻回歸性空,即是善來,性空不礙緣起。對于維摩诘的感受,文殊菩薩給予回應,形成互動,所以文殊師利菩薩說,正是這樣,維摩居士,如果來過了就不再來,如果去過了就不再去(緣起性空),爲什麼?因爲緣起的差別相都是:來無源頭,去無處所。所見到的有無去來等都無非是幻相,如是幻有幻滅,幻去幻來,則都無實際,即是空性,如器相萬千,終歸金性,所以說不可見。從這段經文中可以發見,文殊、維摩二大士可謂棋逢對手。
【經文】且置是事。 居士是疾,甯可忍不?療治有損,不至增乎?世尊殷勤,致問無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雲何滅?
【經文意思是】姑且放下此事,因爲來的目的是探病,于是文殊菩薩問:居士的這病還可以忍受嗎?如果治療的不恰當,不至于加重吧?世尊大慈大悲,特派我們表示珍重珍重,一定要珍重。居士的病是因什麼生起的?病了多久了?怎樣才能痊愈呢?表面上看起來,是一般的問候語,一般人會以爲就是我們四大不調的心之病,實則不是,因爲維摩诘已證法身,對此,文殊菩薩暗藏機鋒,由法身起過現未叁時,病于何時?又在什麼時候滅呢?
【經文】維摩诘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衆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衆生病滅,則我病滅。
菩薩心中的衆生,如父母心中愛子,心境交互,如鏡像,外境淨,鏡現淨相,外境染汙,鏡中即現染汙相,即是淨來現淨,穢來現穢,所以菩薩的病是以大悲心緣于衆生而有病相,所以經文有,從無明而有,即有愛見,于是則有了我病生起。因爲一切衆生有,所以我病(法身遠病);如果一切衆生得以不生,那麼我的病也就消失,即衆生病起,悲心起,法身病起;衆生病滅,悲心滅,法身病滅,起滅都隨衆生緣,不是法身有起滅,即是妙有真空。
【經文】所以者何?菩薩爲衆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衆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複病。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薩如是,于諸衆生,愛之若子。衆生病,則菩薩病。衆生病愈,菩薩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疾者,以大悲起。
【經文意思是】爲什麼呢?菩薩爲衆生入于生死,即隨類現身說法,目的爲衆生,如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爲說法,即能隨緣入生死,則必然會生病;如果衆生得離病苦(解脫),菩薩不再有病,就如一長者,只有一個兒子,兒子得病,父母隨病(受子所致),如兒子病愈,父母隨愈;菩薩也是如此,對于各類衆生,愛之如同子女;衆生若病則菩薩也病,衆生若病愈,則菩薩亦愈。進一步說,這病是什麼原因生起呢?回答是:菩薩的病是悲心所致,即雖是妙有,即是真空。
【經文】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維摩诘言:諸佛國土,亦複皆空。又問:以何爲空?答曰:以空故空。
【經文意思是】兩位大菩薩激揚酬對,意爲引導大衆悟入性相皆空,深入探討,于是有:維摩居士,你的丈室之中,爲什麼空空如也,連個侍者都沒有呢?此時鋒芒畢露,探究淨佛國土因緣,對此,維摩诘答道:不僅我丈室空,就是諸佛國,也是都空無一物,因常寂光淨土,不受一塵,本自空寂。文殊菩薩進一步問:諸佛國土的空義是怎樣的呢?維摩诘回答說:此空不假造作,法爾如是,必須空去空的概念束縛才能體會得到。相對于衆生不守本空,起惑造業受報,叫苦連天,消化不良,所以要“以空空”。
【經文】又問:空何用空?答曰:以無分別空故空。又問:空可分別耶?答曰:分別亦空。又問:空當于何求?答曰:當于六十二見中求。
【經文意思是】文殊菩薩又問道:即是真空,爲什麼要用空空去呢?維摩诘答道,以無分別空,即真空,即是空去空有的觀念,所以才是真空,文殊菩薩又問:這個無分別的空可以分別嗎?維摩诘回答說:分別是緣起性本空,所以分別無有實義,即是分別也空。文殊菩薩又問,這個真空應當從哪裏探求呢?維摩诘回答,緣起法如幻化,執則爲實,即成六十二種邪見的根本。1,要解決六十二見的束縛,2,六十二見性空,所以說于六十二見中求(于五陰中起見,加斷常二見)。
【經文】又問:六十二見當于何求?答曰:當于諸佛解脫中求。又問:諸佛解脫,當于何求?答曰: 當于一切衆生心行中求。又仁者所問,何無侍者?一切衆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衆魔者樂生死,菩薩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樂諸見,菩薩于諸見而不動。
【經文意思是】文殊菩薩又問維摩诘,六十二種邪見應當從哪裏探求呢?維摩诘回答說,六十二見無自性,迷人成執而爲邪見,實質上,六十二見與諸佛解脫,同一真如法性,執則成束縛,不執成解脫。既然本自解脫,即應就地跌倒就地爬起。對此,妙吉祥菩薩又問,諸佛解脫,應當從哪裏探求呢?維摩诘回答說,法法本自解脫,並不是由解脫而解脫,所以並不需要探求,只是衆生心被物轉即成束縛,而束縛實無束縛即是心能轉物即是解脫,所以說,當于一切衆生心行中求。進一步說,仁者問我,爲什麼沒有侍者?要知道,一切衆魔和各種外道,都是我的侍者,爲什麼呢?因爲衆魔等貪著五欲,所以執著生死,而菩薩對于生死的不舍離,是生死即是涅槃的緣故,即不需舍生死而證涅槃;外道沒有正信所以執著邪見(算卦、氣功等等),菩薩透視見無所見,即是菩提,即能于諸見而不動,如是能夠和其光而同其塵,所以一切衆魔及諸外道,都是我的侍者。
【經文】文殊師利言:居士所疾,爲何等相?維摩诘言:我病無形不可見。又問:此病身合耶?心…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六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