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老病死之束縛,如是自利利他,才可以稱得上真正得菩薩。
【經文】彼有疾菩薩,應複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衆生病亦非真非有。
【經文意思是】維摩诘說,那有病的菩薩,也就是法身所致,則無有病因,慧心生發,所以應當再作這樣的觀念:如大悲心所致的我病,非真非有同樣是虛妄,我如是,衆生也是這樣。
【經文】作是觀時,于諸衆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舍離。
【經文意思是】有病菩薩當作非真非有觀時,如果對于衆生起貪愛而悲憫,即愛見大悲,即同修觀相違,而應舍離。
【經文】所以者何?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愛見悲者,則于生死有疲厭心。
【經文意思是】爲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爲菩薩修觀之時,以根本智(空智)觀照,能斷除一切客塵煩惱(外境所擾),同時也要斷除衆生客塵煩惱,即時衆生與我同體而生起大悲心。如果執著衆生可愛而憐憫,即是愛見大悲,因所愛衆生即外境客塵,依然是一份障礙不得自在,即對于生死有疲厭之心,墮二乘人,灰身滅智,如離愛見悲,對生死則無疲厭之心。
【經文】若能離此,無有疲厭,在在所生,不爲愛見之所覆也。所生無縛,能爲衆生說法解縛。
【經文意思是】僧肇大師說過:夫有所見,必有所滯;有所愛,必有所憎;此有極之道,案能致無極之用?若能離此,即法身化生,無在不在;生死無窮,不覺爲遠;何有見愛之覆、疲厭之勞乎!如是能離愛見悲,則無有疲厭,隨所生處;不再被愛見所纏覆,此時,才能爲衆生說解脫法,以解其束縛。
【經文】如佛所說,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若自無縛,能解彼縛,斯有是處。是故菩薩不應起縛。
【經文意思是】關于束縛的問題正如釋迦牟尼佛所說,如自己有束縛,能解除他人束縛,則無有是處;如果自己沒有束縛,能解除他人束縛,這有道理。所以菩薩度衆生不應生起束縛。
【經文】何謂縛?何謂解?貪著禅味,是菩薩縛。以方便生,是菩薩解。
【經文意思是】維摩诘說,什麼是束縛?什麼是解脫呢?如果貪著于禅觀(空觀)的寂靜,不能作利生事業,即是菩薩法身的束縛;如果于禅觀之時的觀智相契,雖空而又能方便受生說法利生,如是則不被無生所拘束,空不礙緣起,所以是菩薩的解脫。
【經文】又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
【經文意思是】進一步說,無方便慧縛,菩薩如果沒有方便智住于涅槃(空性)或者住于禅觀,即是偏空(二乘人境界);如是對于菩薩而言,即是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就是菩薩隨緣任運,終日莊嚴佛土,度化衆生,不見有莊嚴度化的能所,雖無能所,卻又能夠莊嚴佛土,度化衆生,緣起是性空,性空又從緣起上悟入,所以是有方便慧解;無慧方便縛,菩薩在有爲法種作濟世利人的事業,包括有貪嗔等各種煩惱,卻仍有正義感的人,即愛憎分明,並不是從實智生出的方便,所以稱“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菩薩隨法性不見貪嗔等煩惱,在無爲法種弘法利生,回向佛道,即是從根本智起方便智,也就是“有慧方便解”。
【經文】何謂無方便慧縛?謂菩薩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衆生,于空無相無作法中,而自調伏,是名無方便慧縛。
【經文意思是】什麼是無方便慧縛呢?是說菩薩以愛見心莊嚴佛土,如無方便智所照,即以定慧爲實,則被定慧之境所纏,所以無方便慧縛。
何謂有方便慧解?謂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衆生,于空無相無作法中,以自調伏而不疲厭,是名有方便慧解。
【經文意思是】什麼是有方便慧解呢?是說菩薩不以愛見而莊嚴佛土成就衆生(無心修道),在空無相無作法,用以調伏自己,不執著于法,自然不疲厭,即不被定慧境所纏,所以稱“有方便慧解”。
【經文】何謂無慧方便縛?謂菩薩住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植衆德本,是名無慧方便縛。
【經文意思是】什麼是無慧方便縛呢?是說菩薩雖停留在貪欲、嗔恚、邪見等諸煩惱,卻又能廣種福田,這稱爲無慧方便縛。
【經文】何謂有慧方便解?謂離諸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植衆德本,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
【經文意思是】什麼是有慧方便解呢?是說菩薩遠離各種貪欲、嗔恚、邪見等各種煩惱,而廣種福田,回向無上正等正覺,這稱爲有慧方便解。
【經文】文殊師利,彼有疾菩薩,應如是觀諸法,
【經文意思】妙吉祥菩薩,那些有病的菩薩, 應當如此觀照一切諸法,即空觀、無所得觀,即有方便慧解、有慧方便解。
【經文】又複觀身無常、苦、空、非我,是名爲慧。
【經文意思】進一步,菩薩再觀身無常,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紅樓夢》的感歎:“一年叁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終歸大夢一場,沒有主宰,即是無常、苦、空、非我,能夠感受到此的是真空妙慧,即根本智。
【經文】雖身有疾,常在生死饒益一切,而不厭倦,是名方便。
【經文意思】此是以方便修觀行,菩薩雖身現有病,卻是爲度衆生,所以能常在生死,爲饒益一切衆生而不感到厭倦,這稱爲方便,如金製精美飾物。
【經文】又複觀身,身不離病,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爲慧。設身有疾,而不永滅,是名方便。
【經文意思】進一步菩薩再觀察自己的身體,因爲有身皆病,所以身不離病,病也不離身,大患在有身,所以身病一體,那麼二者之間誰先誰後呢?因爲緣起,所以身病是非先非後,即是空性、不可得性,這稱爲根本智。如身有病,而求之入滅,則失大悲,所以菩薩示疾,悲憫同疾衆生,而不入涅槃,這稱爲方便智。
【經文】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不住其中,亦複不住不調伏心。
【經文意思】妙吉祥菩薩!有病的菩薩應當如前所說調伏自己的心,但也不可以執著在其中,同時也不可執著不調伏其心,離是二邊行于中道(無所得),是謂般若波羅蜜。
【經文】所以者何?若住不調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調伏心,是聲聞法。是故菩薩不當住于調伏不調伏心。離此二法,是菩薩行。
【經文意思】爲什麼這樣說呢?回答是,如果執著不調伏心,則是凡夫的隨波逐流法,如以有色眼鏡看物,如果不摘眼鏡則會永被顔色所轉;如果執著調伏心,則是聲聞法,偏空涅槃,不求上進佛道,如對有色眼鏡中的感受,急急摘下,深惡痛絕,卻不知本來沒有眼鏡,只是我執作怪,觀念改變,原是無是無非。菩薩離住不住心,就是大乘佛法的菩薩行。
【經文】在于生死不爲汙行,住于涅槃不永滅度,是菩薩行。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非垢行,非淨行,是菩薩行。
【經文意思】菩薩之所以在于生死不爲汙行,是因爲即生死而非生死,住于涅槃而不滅度,是因爲即涅槃而非涅槃,消融二法的對立,入于平等,這就是菩薩所行;能夠不造叁毒惡業的不淨行,同時,也不求寂滅無爲的淨行,即不垢不淨之行,這就是菩薩行。
【經文】雖過魔行,而現降伏衆魔,是菩薩行。雖求一切智,無非時求,是菩薩行。雖觀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薩行。雖觀十二緣起,而入諸邪見,是菩薩行。雖攝一切衆生,而不愛著,是菩薩行。
【經文意思】菩薩雖超過諸魔,卻又示現降伏衆魔,因爲:1,魔佛一如,平等無差,沒有魔羅這個實在體,事事無礙,2,魔也衆生,菩薩有教無類,調理知見,魔可轉化,這就是菩薩所行;菩薩求般若空智,雖功夫未到,也不偷工減料要求速成,即“無非時求”,況且法性無時空,所以不被時空所縛,如此可以頓超(速成),這就是菩薩行;菩薩雖觀諸法生無生相,滅無滅相,即不生不滅,如是即涅槃相,而菩薩卻不入涅槃的正位,因法法本自涅槃,有生死涅槃是二乘,而無生死涅槃是菩薩行。菩薩雖觀諸法十二緣所生,即非自然和上帝所生,但仍可隨緣入諸邪見,如對紅色眼鏡,可以說是紅色的,對綠色眼鏡的人可以說是綠色,爲什麼,因爲對于沒有去除眼鏡的衆生而言是對的,見人說人話,見鬼講鬼言,而這是結緣的權說,不是實說,因實說諸法實相,不可以說,所以說,這就是菩薩行。又菩薩雖然攝化一切衆生,同入一乘佛法,卻不起愛見大悲,因諸佛與衆生無二無別,所以愛見,卻不是貪著之愛見,這就是菩薩行。
【經文】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是菩薩行。雖行叁界,而不壞法性,是菩薩行。雖行于空,而植衆德本,是菩薩行。雖行無相,而度衆生,是菩薩行。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
【經文意思】菩薩雖樂入遠離之理(空性),卻並不灰身滅智離萬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即是“不依身心盡”,因爲境無好醜因心有,心無是非緣境生,境不緣心心寂寂,心不著境境如如。如是即是當下淨土,這就是菩薩行;又菩薩雖行于叁界即見法性,即事顯理,回事向理,所以不壞法性,而凡夫則是衆生現而法身不現,所以流轉六道;二乘不壞法性,卻不願行叁界。能夠行叁界不壞法行,即是菩薩行;又菩薩雖行于畢竟空而不執空,因爲真空不礙萬有,因爲緣生如幻,幻即是空,那麼,何妨緣生的植衆德本,廣種福田,雖如是又了無挂礙,即是成佛因緣,所以這就是菩薩行;又菩薩雖行于無相境界,卻又能大悲心切,以不著相而度衆生,即度無量衆生卻無一衆生可度,此時一切色相不再是障礙相,這就是菩薩行;又菩薩雖行無作之中,卻又能作一切法,只是心無作意,即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所以能示現生死,受身,卻常住涅槃,這就是菩薩行,又菩薩雖行于無起境界,卻不是消極情緒,如二乘及外道逃避現實,因緣起並礙于性空,性空也不礙緣起,所以能緣起一切善行,雖如是卻又是不起(空),這就是菩薩行。
…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六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