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文】雖行六波羅蜜,而遍知衆生心心數法,是菩薩行。雖行六通,而不盡漏,是菩薩行。雖行四無量心,而不貪著生于梵世,是菩薩行。雖行禅定解脫叁昧,而不隨禅生,是菩薩行。
【經文意思】又,菩薩雖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種成佛法門(到彼岸去),卻又能遍知一切衆生心王和五十一個心所法所生起的念頭,目的是觀機施教,應病于藥,此是回事向理六度,這就是菩薩行;又菩薩雖行于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等六通,如維摩诘之病由大悲起,這就是菩薩行;又菩薩雖行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卻是無作而修,不似凡夫之作意修四無量心,是貪著生于梵天,這就是菩薩行;又菩薩雖無作行禅波羅蜜,見一切法本自解脫,入于叁摩地(正定、正受、等持),卻不隨禅樂而生貪著心,這就是菩薩行;
【經文】雖行四念處,不畢竟永離身受心法,是菩薩行。雖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進,是菩薩行。雖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薩行。
【經文意思】又菩薩雖行于四念處,卻不會象二乘永離身受心法(不淨、無常、苦、無我),而灰身滅智,只是以“四念處”警醒自己,積極契于法性,即能不永離身心受法,敢于面對現實,這就是菩薩行;又菩薩雖行四正勤調伏其心,即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卻又能不舍身心精進,因爲諸法無性,如波與水,波生滅都是水性,如是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所以恒順法性,而不舍身精進,如是行,所以是菩薩行;又菩薩雖行,于四如意足,即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念如意足、思維如意足,卻不著相,即能契于神通,則能于一切法,隨緣任用,縱橫自在,所以是菩薩行。
【經文】雖行五根,而分別衆生諸根利鈍,是菩薩行。雖行五力,而樂求佛十力,是菩薩行。
【經文意思】又菩薩雖行“信、進、念、定、慧”五根,卻能隨順法性,不假造作,即無疑、懈、昏、散、愚五蔽,如是能分別衆生諸根利鈍,如是行,即是菩薩行;又菩薩雖行于信進念定慧五力,卻又能樂求佛之十力(十力:1,處非處智力,處:道理義;2,知叁世業報智力;3,知諸禅解脫叁昧智力;4,知諸根勝劣智力;5,知種種解智力;6,知種種界智力;7,知一切至所道智力;8,知天眼無礙智力;9,知宿命無漏智力;10,知永斷習氣智力。)如是行,是菩薩所行;
【經文】雖行七覺分,而分別佛之智慧,是菩薩行。雖行八正道,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行。
【經文意思】又菩薩雖行于七覺支,即擇法、精進、喜、除、舍、定、念,不以空寂,順于法性,卻能入于佛之智慧,不落二乘,如是行者,即是菩薩行;又菩薩雖行于八正道,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而不執著于相,如是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能樂行無量佛道,如是行者,即是菩薩行;
【經文】雖行止觀助道之法,而不畢竟墮于寂滅,是菩薩行。雖行諸法不生不滅,而以相好莊嚴其身,是菩薩行。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舍佛法,是菩薩行。雖隨諸法究竟淨相,而隨所應爲現其身,是菩薩行。
【經文意思】又菩薩雖行于止觀(定慧)助道之法,卻又不落于空寂,因爲菩薩觀法是空,則妄心自止,即心無攀緣,則法法真如,無有妄境,只是止觀互用互融,平等無差,則無散亂,如是行者,是菩薩行;有菩薩雖行于不生不滅的中道實相(空相),卻又能以相好莊嚴自身,即不壞生滅即涅槃相,不似二乘灰身滅智,才得解脫,如是行者,即是菩薩行;進一步說,菩薩雖現聲聞緣覺的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卻能夠即威儀而超越威儀,即是不舍佛法,也就是外現聲聞,內現菩薩行,即是隨緣自在,如是行者,即是菩薩行;進一步說,菩薩雖隨諸法究竟淨相(真如法性,即空性),卻又能隨順衆生心求,而爲現身說法,如《佛本生經》中,菩薩因度衆生而現象王、樹王等,雖在隨緣過程中,卻又能實際理地而不受一塵。
【經文】雖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淨佛土,是菩薩行。雖得佛道轉于*輪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薩之道,是菩薩行。
【經文意思是】進一步說,菩薩雖觀諸佛國土都是常寂光土,如同萬裏無雲萬裏青天,卻又能現實報莊嚴、方便有余、凡聖同居叁土,如是行者,是菩薩行;進一步說,菩薩雖得證佛果(空性),轉大*輪(說法度生),也即是涅槃時(無法可說),卻又能不舍菩薩道,破除我法二執之際,即度衆生即非度衆生,是名度衆生,如是行者,是菩薩行。也即是助佛宣揚淨土之教。
【經文】說是語時,文殊師利所將大衆,其中八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經文意思是】維摩诘說這些法時,妙吉祥菩薩所帶領的大衆,其中有八千天子,都發起無上正等正覺之心,此品的激揚對辯,分明是對治我們的身心之病,使得身心清淨,即正報淨,正報淨,依報也淨,即是淨土,所以發菩提心,以待未來行菩薩道,淨佛國土,往生有份!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六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