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经文】虽行六波罗蜜,而遍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著生于梵世,是菩萨行。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
【经文意思】又,菩萨虽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种成佛法门(到彼岸去),却又能遍知一切众生心王和五十一个心所法所生起的念头,目的是观机施教,应病于药,此是回事向理六度,这就是菩萨行;又菩萨虽行于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等六通,如维摩诘之病由大悲起,这就是菩萨行;又菩萨虽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却是无作而修,不似凡夫之作意修四无量心,是贪著生于梵天,这就是菩萨行;又菩萨虽无作行禅波罗蜜,见一切法本自解脱,入于三摩地(正定、正受、等持),却不随禅乐而生贪著心,这就是菩萨行;
【经文】虽行四念处,不毕竟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
【经文意思】又菩萨虽行于四念处,却不会象二乘永离身受心法(不净、无常、苦、无我),而灰身灭智,只是以“四念处”警醒自己,积极契于法性,即能不永离身心受法,敢于面对现实,这就是菩萨行;又菩萨虽行四正勤调伏其心,即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却又能不舍身心精进,因为诸法无性,如波与水,波生灭都是水性,如是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所以恒顺法性,而不舍身精进,如是行,所以是菩萨行;又菩萨虽行,于四如意足,即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念如意足、思维如意足,却不著相,即能契于神通,则能于一切法,随缘任用,纵横自在,所以是菩萨行。
【经文】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
【经文意思】又菩萨虽行“信、进、念、定、慧”五根,却能随顺法性,不假造作,即无疑、懈、昏、散、愚五蔽,如是能分别众生诸根利钝,如是行,即是菩萨行;又菩萨虽行于信进念定慧五力,却又能乐求佛之十力(十力:1,处非处智力,处:道理义;2,知三世业报智力;3,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4,知诸根胜劣智力;5,知种种解智力;6,知种种界智力;7,知一切至所道智力;8,知天眼无碍智力;9,知宿命无漏智力;10,知永断习气智力。)如是行,是菩萨所行;
【经文】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
【经文意思】又菩萨虽行于七觉支,即择法、精进、喜、除、舍、定、念,不以空寂,顺于法性,却能入于佛之智慧,不落二乘,如是行者,即是菩萨行;又菩萨虽行于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而不执著于相,如是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能乐行无量佛道,如是行者,即是菩萨行;
【经文】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
【经文意思】又菩萨虽行于止观(定慧)助道之法,却又不落于空寂,因为菩萨观法是空,则妄心自止,即心无攀缘,则法法真如,无有妄境,只是止观互用互融,平等无差,则无散乱,如是行者,是菩萨行;有菩萨虽行于不生不灭的中道实相(空相),却又能以相好庄严自身,即不坏生灭即涅槃相,不似二乘灰身灭智,才得解脱,如是行者,即是菩萨行;进一步说,菩萨虽现声闻缘觉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却能够即威仪而超越威仪,即是不舍佛法,也就是外现声闻,内现菩萨行,即是随缘自在,如是行者,即是菩萨行;进一步说,菩萨虽随诸法究竟净相(真如法性,即空性),却又能随顺众生心求,而为现身说法,如《佛本生经》中,菩萨因度众生而现象王、树王等,虽在随缘过程中,却又能实际理地而不受一尘。
【经文】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虽得佛道转于*轮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
【经文意思是】进一步说,菩萨虽观诸佛国土都是常寂光土,如同万里无云万里青天,却又能现实报庄严、方便有余、凡圣同居三土,如是行者,是菩萨行;进一步说,菩萨虽得证佛果(空性),转大*轮(说法度生),也即是涅槃时(无法可说),却又能不舍菩萨道,破除我法二执之际,即度众生即非度众生,是名度众生,如是行者,是菩萨行。也即是助佛宣扬净土之教。
【经文】说是语时,文殊师利所将大众,其中八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经文意思是】维摩诘说这些法时,妙吉祥菩萨所带领的大众,其中有八千天子,都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此品的激扬对辩,分明是对治我们的身心之病,使得身心清净,即正报净,正报净,依报也净,即是净土,所以发菩提心,以待未来行菩萨道,净佛国土,往生有份!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六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全文阅读结束。